關於嬰幼兒睡眠那些事 沒有比這更全面的詳解【薦藏】

0-3歲嬰幼兒睡眠行為和問題必知01

家長反映或界定

由於嬰幼兒認知和語言發展水平限制,他們的睡眠行為和問題是通過家長的觀察和報告而引起關注。

因此,嬰幼兒是否存在睡眠問題,存在哪些睡眠問題,與家長的感知有關。家長應當掌握科學的嬰幼兒睡眠知識。

02

發展性

寶寶身心快速發育,正常的睡眠行為發生巨大變化,家長應當結合孩子的發展階段,理解孩子的睡眠行為和問題。

例如

每日總睡眠時間從出生時約為16小時逐漸減少到3歲時的11小時;

從睡眠在白天和夜間呈碎片化無序分布,到出現連續鞏固的夜間睡眠;

日間小睡次數逐漸減少,甚至消失。

03

個體差異性

相同月齡或年齡寶寶在身心發育各方面(包括睡眠)表現出巨大的個體差異性,家長不能一味要求自己孩子的睡眠行為與其他孩子一樣。

例如

出生1周的多數寶寶每日總睡眠時間平均為16小時,但是一些寶寶可能只睡14個小時,而另一些寶寶卻睡18個小時。

很多寶寶到3歲時白天還進行規律地小睡,但一些寶寶卻不在小睡。

04

生理心理社會性

首先,嬰幼兒睡眠是受內在生物鐘調控,並且一些睡眠問題與神經系統的發育不成熟或其他生理問題有關。

例如

寶寶睡覺時愛出汗,可能是與體溫調節能力相對較差有關。打鼾,俗稱「打呼嚕」,可能是由於扁桃體和腺樣體偏大以及呼吸道疾病(如哮喘或感染)引發。

其次,寶寶的睡眠受到氣質類型、依戀關係、運動能力和認知能力等心理因素影響。

例如

困難型氣質和不安全依戀的寶寶容易表現出睡眠問題;寶寶運動能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才有可能出現夢遊(夜行),認知能力發展到一定水平才能出現夜驚和噩夢。

此外,不良的睡眠衛生習慣(包括作息不規律,不利的睡眠環境,不當的餵養和睡眠安置方式等)均可能導致寶寶出現睡眠問題。家長可以通過上述多個方面促進孩子的睡眠健康,預防或應對各種睡眠問題。

常見問題解答入睡和睡覺時吃手、咬被子

孩子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都會出現用口腔獲得刺激,感知外部世界的階段。因此,無論是在入睡、睡覺或醒著時孩子吃手或咬被子,通常是正常行為。

孩子睡覺(前)吃手或咬被子可以看作是自我安撫行為,孩子通過這些無意識行為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愉悅,幫助自己入睡,打發夜醒後的獨處時間,或者獨自再次回到睡眠中。

吃手和咬被子是睡眠聯結,也就是說孩子將睡眠和吃手、咬被子聯繫在一起。由於這種聯結不需要外界幫助,是寶寶可以獨立創造的,因而被認為是積極的睡眠聯結,有助於兒童睡眠。因此,家長不必為此擔心。

孩子睡覺時吃手和咬被子時,也有可能是因為正在做夢。寶寶睡眠可以分為非快速眼動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兩個類型,而後者又被成為做夢睡眠。這個階段的典型特徵是快速的眼睛運動,並伴有夢境,而孩子做夢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吃手和咬被子行為。

睡覺或平時的吃手、咬被子行為通常會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而自行消失,通常無需特別干預。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不要對孩子的吃手和咬被子行為過於關注,甚至批評限制。這不僅會讓寶寶產生焦慮和內疚情緒,還會強化這些行為。

因此,家長最好採取忽視的策略。如果孩子的吃手和咬被子行為一直持續下去,則家長可能需要尋求專業幫助。針對孩子的吃手行為,家長可在孩子手指上塗上無害,但味苦的藥水,這樣的話每當孩子吃手,就會有不好的感覺,吃手行為隨之逐漸減少。

夜奶、夜間餵食、含著母乳或奶嘴睡

孩子出生最初幾周,睡眠和覺醒主要是由感覺餓還是飽來決定,餓了就會醒來,被餵飽後就繼續睡。

孩子出生1-3周和6-8周是生長的衝刺階段,在出生後3個月後會再一次快速生長,這時候每次餵食盡量讓孩子多吃一些。如果沒有吃飽,則孩子不會睡覺,或者睡著了很快就會醒來。

孩子6個月後可以吃硬質食物,也不再需要夜間餵食,並且飢餓已經不是夜間醒來的原因。孩子夜間醒來要吃的,只是出於習慣而非營養上需要。無論是母乳餵養還是人工餵養,這種餵食行為均會會干擾孩子及家長的睡眠。

特別是,當孩子夜間醒來不能及時得到餵食,找到母乳或奶嘴時,則長時間難以再次入睡。也就是說,孩子將入睡和餵食及相關物形成了聯結,而這是不良聯結。

為了減少夜間餵食,不必徹底給孩子斷奶,而只需打破餵食和睡眠聯結,注意在白天或孩子清醒的時候餵食,逐漸減少夜間餵食的頻率和餵食量。

但出生6個月以內孩子餵食量不宜減少,因這個階段多數孩子多數需要通過夜間餵食來補充精力和營養。對這個時期夜間餵食過於頻繁的孩子而言,可以加大餵食間隔,而非減少餵食量。

不是孩子每次夜醒,或夜醒後哭鬧時都給予餵食,因為這樣的話就會強化孩子的夜醒和哭鬧行為。家長可以等5-15分鐘,或任由孩子哭一會後進行適當察看。

盡量避免讓孩子在白天進食時睡著,減少孩子含著母乳和奶嘴時間,適當提前睡前哺乳的時間。

為了戒掉奶嘴,家長先減少孩子白天吸奶嘴的時間。家長可以在早晨和下午某個時間內禁止孩子吸奶嘴,然後逐漸延長這一時間。

在禁止孩子吸奶嘴的時候,需要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家長也可以強硬一些,只要讓孩子過幾天沒有奶嘴的日子,他們就會習慣沒有奶嘴了。

開始戒掉奶嘴的頭兩天,家長可以讓孩子晚點睡,等他困得不行了,也就不在乎奶嘴了。一旦孩子不再需要奶嘴即可入睡,家長就再也不能將奶嘴遞給他了。

抱睡,哄睡,搖睡,家長陪睡

這些均是不良的睡眠聯結。也就是說孩子將睡眠或入睡與抱、哄、搖或家長陪伴聯繫在一起,養成習慣,一旦這些聯結不存在或不能滿足時,孩子拒絕或拖延就寢,難以或較長時間睡著,頻繁或長時間夜醒。

家長可以停止或逐漸撤消上述行為,以培養孩子獨立睡眠的能力。剛開始停止上述聯結時,孩子可能會哭鬧,這時家長可以採用「任由哭鬧」方法,或者先等上5-15分鐘再對孩子進行察看和安慰,之後逐漸增加等待時間,直到孩子停止哭鬧。

剛開始時,家長也可以適當推遲孩子就寢時間,使他感到睏倦,即便沒有這些聯結的情況下也能睡著。一段時間後再將就寢時間逐漸提前。

西方發達國家倡導孩子出生後就要與家長分睡,以促進孩子的獨立性發展。但是,因文化差異,我國多數嬰幼兒與家長合睡。

合睡本身不存在問題,但家長應當注意合睡有關的親子互動(如遊戲、餵食、拍睡、抱睡和哄睡等),家長的睡眠問題(如打呼嚕)或不良的睡眠習慣(看電視、使用電腦)可能對孩子的睡眠造成負面影響。

另外,家長也要考慮究竟等到孩子多大時開始考慮分睡。

分睡可以採用逐步法進行:先讓孩子睡在家長床邊的單獨小床上,逐步增加兩床距離,最後將孩子的小床移到單獨的卧室。家長最好與孩子一起布置他的卧室,增強孩子的控制感。

不願意睡、拖延或拒絕就寢、睡得晚

這些問題被稱為睡眠設限問題,是由於家長對孩子的就寢或入睡行為缺少、沒有足夠而明確的限制,使孩子表現出的睡眠問題。

這些問題的最有效應對方法是幫助孩子建立一套固定的睡前程序(bedtime routine)。睡前程序包括一系列讓孩子感到輕鬆愉快、安靜的活動,能夠引導孩子一步一步準備就寢。

這些活動通常包括:刷牙、洗熱水澡、去洗手間、睡前故事、睡前音樂、熄燈和告別晚安等。睡前程序不能持續時間太長,一般為15-30分鐘,不能超過45分鐘。

睡前程序一旦結束,就安置孩子熄燈立即睡覺,除非特殊情況,家長不能滿足孩子的額外要求,或與孩子有任何互動。如果孩子有睡前進食的習慣,則需要在就寢程序前進行。

孩子能夠堅持睡前程序,應當給予一定的獎勵。除了孩子喜愛的玩具、家庭活動(去幼兒場)外,家長的親吻、擁抱、撫摸和誇獎等是更好的獎勵。

睡前3小時內,盡量避免孩子看電視、玩電子產品、進行劇烈或興奮性活動。

打鼾、打呼嚕、氣喘、憋氣

這些均是睡眠呼吸相關問題,可能預示著孩子有更嚴重的睡眠呼吸障礙,如睡眠呼吸暫停,即睡眠的過程中呼吸部分或完全停止一段時間,然後努力進行補償性呼吸,通常伴有打呼嚕。

睡眠呼吸相關問題的產生原因多種多樣:

睡眠中大腦沒有發出呼吸指令,這時孩子停止呼吸,看不到胸腹運動;

鼻腔感染,扁桃體、腺樣體偏大或上呼吸道炎症,導致呼吸通道狹窄或阻塞;

應當讓孩子保證充足的睡眠,因為睡眠不足會加重睡眠呼吸相關問題。

臨床上的治療手段較多,且效果明顯:

1)藥物和噴劑改善鼻腔或呼吸道環境,治療炎症;

2)手術切除扁桃體或腺樣體,是呼吸道通暢無阻;

3)孩子睡覺時佩戴睡眠呼吸面罩,藉助儀器持續為孩子輸送氧氣。

具體應當到醫院兒童睡眠科、耳鼻喉科或神經科就診。

翻來覆去、睡不安穩、呻吟、喃喃自語、夢遊、夜驚

這些都是睡眠過程中出現的、非正常的覺醒/部分覺醒現象,通常發生在入睡後1-4小時內。

從激烈程度上看,有時是非常緩和的,喃喃自語一會,翻幾個身就又睡著;有時會抬起頭來,磨牙,或短暫做起來四下張望,表情困惑;

但也可能較為激烈,可伴有夢遊現象:孩子在床上到處爬,好像在找東西,也可能下床,安靜走動,對環境沒有意識,可以從樓上走到樓下,甚至離家走到外邊。

嬰幼兒的表現就像」中邪了」,可能會呻吟,哭鬧或啜泣,尖叫,眼睛睜開、在床上手腳亂揮,心跳加快,表情怪異等。

非正常覺醒並非是孩子想到某些可怕的事情,或出現了可怕的想法,而是生理性因素導致的,與調控睡眠和覺醒的內在生理機制有關,但作息不規律、生病服藥、心理老是惦記著時、焦慮和擔憂會引發非正常覺醒。

輕微而短暫的非正常覺醒,即使發生頻繁,也可以忽略,無需進行干預;家長對孩子激烈的而頻繁的非正常覺醒應當做好準備,特別注意避免安全問題(夢遊時摔倒或離家)。

應當確保孩子充足的睡眠,建立固定的作息規律,減少夜間活動,在夜間快樂入睡,合理設置入睡時間,不要讓孩子過早上床而清醒時間較長,確保孩子在睡眠處於安全狀態。必要時,應當尋求專業人員的幫助和指導。

睡眠不足、不規律、日間或午睡問題

家長首先應當通過書籍或諮詢專業人士,了解嬰幼兒正常的睡眠模式,包括總的睡眠時間、夜間睡眠時間、白天睡眠、小睡時間和具體安排等。

然後,家長採用睡眠日記對孩子的典型的睡眠情況進行至少1-2周的觀察記錄,並與參考標準對照,來初步判斷孩子是否存在睡眠模式相關的問題。

應當培養孩子良好的睡眠習慣:

建立合理而規律的作息安排;建立固定的、輕鬆愉快的睡前程序;避免孩子進食含咖啡因或碳酸類食物或飲料;避免睡前電子產品使用,或劇烈遊戲;避免周末和平時作息時間變動太大(超過1小時)。

更多精彩,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

推薦閱讀:

確診嬰幼兒糖尿病要做哪些檢查
嬰幼兒心理行為與親子關係——1
緩解2—3歲托班嬰幼兒分離焦慮的策略
[50~80cm嬰幼兒毛衣] 小馬拉鏈小夾克馬年
【歆媽育兒24】嬰幼兒濕疹的認知誤區

TAG:睡眠 | 幼兒 | 沒有 | 嬰幼兒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