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探源成果公布:考古實證5000年文明非神話
06-26
(原標題:中華文明探源成果公布:考古實證5000年文明非神話)有著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究竟是如何起源、何時形成的?是不是確有五千年的歷史?帶著這些疑問,2002年,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這是一項承載著「中國考古學百年夢」的工程。5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成果發布會。探源工程成果證實中華文明始於5000餘年前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通過綜合研究,現在已經基本可以肯定,中國史前農業萌芽於上萬年之前,但是經過漫長的積累、發展,直到大概距今6000年或者稍早一點,成為了一個相對成熟的農業體系,這個體系也就成為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遼河流域這樣一個廣大地區內,人們主要的生產、生活活動的內容,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最主要的基礎。經過探源工程到現在,已經確認或者可以判斷出,在距今5000年前,以良渚文化、良渚文明為代表,中國也是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這個大範圍里,一些地方率先進入到文明階段,有了自己的國家,而以此為起點,一直到距今3800年左右,在1000多年的時段里,各個地方的社會分別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步入了文明。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中華文明探源實施的十幾年裡,在幾個重要的、距今5500-3500的都邑性遺址開展大規模考古調查和發掘,這些遺址是浙江餘杭良渚遺址、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陝西神木的石峁遺址、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除了大規模發掘之外,開展多學科綜合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首先是位於浙江北部的良渚遺址是修建於大約5000年前,這個遺址是在沼澤上修建的。我們最新發現表明,在內城外面又有一個更大規模的城址。據初步估算,總的工程量是1200萬立方米,如果動用1萬個勞動力也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能組織這麼大規模的人力,來進行這麼大規模的工程,如果僅僅是一個部落或者一個聯盟是不可想像的,應該是動員了相當廣闊地方的人力。除了高等級的宮殿之外,高等級的墓葬也在祭壇上修建。一個墓里往往有上百件隨葬品,尤其是有製作精良的玉琮玉璧這樣和宗教有關的玉器,和製作非常精緻的武器——玉鉞,甚至有的短柄鉞上下還有玉質裝飾,顯然是軍事指揮權利的象徵。所以這是一個階級分化相當嚴重的社會,是一個產生了權利、產生了王權的社會,我們認為,應該以這個為代表,在長江下游地區,距今5000年已經進入了古國文明的階段。另外是在中原地區,比如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在陝西神木石峁遺址,分別發現了面積在280萬乃至400萬平方米的巨型城址。這些城址內社會分化嚴重,高等級的建築周圍有高高的圍牆圍繞。像石峁高等級的建築區皇城台城牆高達9米,軍事防禦色彩濃厚,高等級建築中不僅規模大,而且製作非常精緻。陶寺的宮殿還有可能用了陶制的建築材料,相當於後世的瓦之類。這一時期,墓葬當中反映的階級分化非常明顯,小墓一無所有,或者僅有一兩件武器,或者是陶器;但是大型墓葬,隨葬上百件隨葬品,不僅製作精美,而且有表明等級身份的。王巍表示,像這樣的社會,顯然不再是原來我們認為的部落聯盟,應該已經進入到國家階段。中原地區在這個時期已經進入到初級文明的階段。所以,依據這幾個巨型的城址,以及他們穩定的控制範圍,他們之間發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繫,當時的社會整體上雖然還沒有形成王朝,但是應該進入到王朝之前的古國文明的階段。王巍指出,在距今5000年前後,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包括西遼河流域等一些文化和社會發展比較快的區域,已經率先進入到文明階段。最近,在中原地區發現了距今5200-5300年的大型遺址和高等級建築,表明各個區域大約在同時期相繼進入到初級文明的階段。雖然他們表現的形式不一樣,但是階段性是比較一致的,這是我們一個初步的結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將及時反映到教科書里5月28日,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在出席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成果有關情況發布會時表示,教育部一直很重視歷史教育,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始就介紹一些重要的歷史知識,初中、高中設有必修的歷史課。特別在初中根據學生認知理解能力,介紹中華文明起源的一些內容。現在的教科書裡面,無論是小學的道德與法治、初中和高中歷史,還是大學裡用的教科書,對於已經確認的一些重要成果,都有所反映。比如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現在就有關於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齊家文化等等。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發布、發表,我們也在積極對接,把這些新的成果及時反映到教科書裡面。我們現在初中用的歷史教科書對照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修改方案已經確定,基本內容也基本確定下來了,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根據工程新成果,增補了一些知識。比如像石峁文化、屈家嶺文化、寶墩遺址等,這些過去教科書里是沒有的,根據這些工程的成果,我們補充到教科書里。二是根據工程新成果,在原有的表述中又進一步細化。像剛才王教授介紹的良渚遺址中發現的大型水壩、古城遺址。三是根據工程新成果,更新教科書里的一些圖表。原來有一些遺址圖裡沒有,現在做了修改補充,有些照片採用新的考古照片。初中教科書已經修完了,高中歷史必修教科書關於中國史這部分也編完了,也對照研究成果進行了充實。高校《考古學概論》教材也做了適當的調整。申繼亮表示,總之,教育部高度重視把這次工程的一些成果及時的反映到教科書中。因為教科書是最重要的傳播載體,現在中小學在校的學生,義務教育階段就有1.5億,普通高中大概3000萬,加起來這個人群是非常龐大的。如果說大家從教科書裡面能系統了解,傳播面是很廣的。通過老師的系統講解,學生的理解會比較深刻。歷史確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學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民族自尊、增強文化自信都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教科書的編寫也一直努力遵循這樣一個原則,不斷地充實更新歷史考古和研究成果。我順帶說一句,關於歷史教科書這兩年有不少的議論,比如最近幾天大家在說教科書里關於文天祥的內容沒了。事實是七年級下冊第十課有專門介紹文天祥的內容,說教科書把文天祥給刪了,這個信息是不準的。歷史教科書從編到審都是經過很多專家系統論證定下來的。經過修改,我們希望能使學生更加充分的認識到早期農耕文明對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作用,也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徵。新技術在探源工程中發揮關鍵作用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新技術在文明探源工程中發揮了很多關鍵作用,特別是在運用新技術,圍繞重要的遺址、遺迹來開展集成研究,包括充分利用考古的資料、文獻印證,對文明發展來進行科學系統的揭示,比如將遙感、空間地理信息系統、移動實驗室等現代科學技術廣泛運用到空間數據的採集、遺址的尋找發現、現場文物信息的提取,還有綜合信息平台的建設這樣一些考古領域,不斷提升我們考古學田野工作的科技水平和研究成果的科學性、準確性。科學技術在不斷地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還會有很多新的技術出現,而新的技術對於豐富和發展對中華文明起源的認識,豐富和發展對人類文明起源的認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責任編輯:李宗芳_NY45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華五千年文明:沉澱出的十大智慧
※不違法的前提下,低素質人群是不是無敵的存在?
※技術大停滯——範式春夢中的地球工業文明(7)| 資水東流
※如果人類真的永生了會怎樣?
※許紀霖:真正的崛起是文明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