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各民族簡介——東鄉族

中華各民族簡介——東鄉族

東鄉族概況

歷史:東鄉族,歷史上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亞一帶的穆斯林。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東鄉族。

人口:東鄉族約有人口37.4萬。

分布:主要聚居在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的東鄉族自治縣,少數散居在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經濟:東鄉族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特別是養羊,在生產中也占重要地位,東鄉「三寶」桃杏、瓜果、大紅棗享譽全國。

東鄉族風俗

圖騰:

禮儀:東鄉族熱情好客,來了客人,都是長者出門遠迎,客人進屋要先請上炕,隨後要獻上比較講究的蓋碗茶。有時還在茶中加冰糖、桂圓或燒棗,俗叫三香茶。正餐時東鄉族喜用雞待客,東鄉族待客最隆重的是端全羊。即把羊的各個部位如脖子、肋條、前後腿、羊尾巴依次上盤,使餐桌上樣樣俱全。

習俗:東鄉族在進餐時,很講究禮儀,每一餐飯必須在長輩動筷後,全家才能進餐。長輩不能按時歸家就餐,全家必須等候。每日三餐都在炕上,炕上放一炕桌,全家人都圍著炕桌盤膝而坐。媳婦在廚房內吃飯。東鄉族男人一直保留有「吃平伙」的習慣。即在農閑時,一些人湊在一起,選一隻肉膘好的羊,在羊主人家或茶飯做得好的人家,把羊宰了,整羊下鍋,雜碎拌上調料上鍋蒸,吃平伙的人就喝茶、吃油餅,等「發子」熟了,一人一碗,爾後又在肉湯里揪面片吃,完了再把煮熟的羊肉按羊的全身部位分成若干份,每人一份,最後大家攤錢給主人。也可以用東西和糧食折價頂替。

禁忌: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騾肉、驢肉和自死動物及動物血;禁帶污濁之物進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開玩笑;忌在人面前袒胸露臂;忌遞煙敬酒。

婚俗:東鄉族婚禮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基本上由父母決定,男女青年不得謀面相談,大多由「找赤」(媒人)中間傳話。一般先由男方請「找赤」到女家說親,女方應允後,男方就要送「訂茶」做見面禮。「訂茶」一般是幾斤細茶和幾件衣服。之後便履行正式的訂婚手續,即「麥赫勒庫和」(送彩禮)。到新郎家門前,新娘要由送親的兄弟抱下馬車進院。親朋好友歡聚一起唱「哈利」,表示祝賀。賓客中一人帶頭呼「哈利」,眾人(多是少年)和之,並按拍節擊掌或拍手臂,腿彎曲成騎馬的姿勢,左右轉圈。唱詞由賓客即興編唱,內容大多為新郎英俊,新娘美麗,夫妻恩愛,永不分離等讚美之詞。

食俗:東鄉族的飲食上喜吃飯菜合一的食品,家家都有小石磨。東鄉族每日三餐不離洋芋。東鄉族還喜把青稞面,大麥面做成「鍋塌」或「瓊鍋饃」作為主食。東鄉族製作「棧羊」肉,獨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鍋上蒸「發子」,屠宰棧羊吃發子是東鄉族改善生活的一種形式。東鄉族人喜歡喝紫陽茶和細毛尖茶,一般每餐離不開茶,多數用蓋碗泡茶,也有用小茶壺的。蓋碗亦稱「三炮台」,即由茶蓋、茶碗和底盤座組成。

喪俗:東鄉族的增喪俗較簡單,人死後,一般行土葬,提倡速葬,少放。

東鄉族文化

語言:東鄉族語基本上同蒙古語相同,同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無文字。通曉漢語、漢文。

文學:東鄉人不僅有古老的史詩、傳說、故事、民歌,還有富於一定諷刺和哲理性的笑話、諺語和謎語。長篇敘事詩《戰黑那姆》,《璐姑娘斬蟒》和《勇敢的阿里》,膾炙人口。《白羽飛衣》等童話故事頗富啟迪和教育意義。現代民族文學領域,東鄉族人民湧現出了不少作家。如著名詩人汪良玉的長詩《米拉朵黑》十分有名。

信仰:東鄉族信仰伊斯蘭教。東鄉族的族源主體——元代西域的色目人就信仰伊斯蘭教。13世紀時,東鄉等地區已成為我國伊斯蘭教的經堂教育中心。至今東鄉族自治縣境內,還有一些穆斯林先哲的廬墓。

名人:汪玉良,甘肅東鄉縣人。作家。喜愛文學。出版詩歌專集《馬五哥與尕豆妹》、《米拉尕黑》、《大地情思》等,1986年獲第二屆中國少數民族優秀文學創作一等獎。

居住:東鄉族把居住的家院叫庄窠,庄窠多半依山而築,屋外有一丈多高的土牆圍住,內有空地,有的四面蓋屋,有的三面蓋屋,有的朝南朝西向陽面蓋橫折的兩面房,也有的只蓋一排房,多為土木結構的兩面房。房屋的建築除了門、窗以及梁檁椽用木製以外,其餘都用泥土砌成。

舞蹈:「花兒」是東鄉族喜歡的歌舞形式。哈利舞:東鄉族人流行在婚禮上唱「哈利」,通過歌舞盡情表達人們對新人的祝福。新娘被迎到男家後,親朋好友開始唱「哈利」,眾人相和,並按著節拍手臂、腿彎曲作騎馬的姿勢,左右轉圈,隨呼聲前進後退,唱詞由賓客即興編唱,內容多為祝賀、讚頌之詞。哲茲白:東鄉族穆夫提教派中流傳著一種歷史悠久的舞蹈叫「哲茲白」,這種舞蹈多在宗教儀式中表演,舞者均為男子,動作以誦經的節奏為準。主要動作為:雙手前後甩動兩下,同時腳下動兩步,然後雙手在胸前交替拍胸,這時一腿稍彎曲,另一腿向前伸出。舞蹈特點詼諧、幽默、洒脫。

民歌:東鄉族人民的民歌很有特色,感情真摯,風格多樣。主要分三種類型:勞動歌謠、花兒、婚禮歌。東鄉族的「花兒」能即興將景將情自然融合於一體,生活氣息濃郁。

民樂:東鄉人的樂器有「四弦子」、笛子和泥制吹器等。

東鄉族服裝

服裝:東鄉族男子多穿寬大的長袍,束寬腰帶,腰帶上掛小刀、荷包、鼻煙壺和眼鏡盒等物,頭戴或白或黑平頂軟帽,老年人喜穿長袍和"仲白",一般用灰色或黑色布縫製,對襟長袍。

婦女穿大襟上衣外套齊膝坎肩。非常別緻的是婦女的帽子,小女孩域一種圓形帽頂為綠色或藍色,帽沿有紅色或綠色皺褶花邊的帽子,帽沿上墜有彩色線編成的穗子和各色珠子。未婚少女的蓋頭用細薄柔軟的綠綢紗做成,結婚後改用黑色的,而老年婦女則戴白色蓋頭。

東鄉族娛樂

節慶:每逢節慶,都要擺「古隆伊傑」筵,意為「吃麵食」。主要麵食品有油香、麻貼(一種籠屜里蒸的油花小饅頭)、酥饊(油炸的大麻花)、饊子等。其中大部分都屬油炸麵食。東鄉族善於製作油炸食品,所做的油炸食品不僅在節日宴請客人時必備,而且還常做為禮品相互饋贈。在開齋節或平時請阿訇誦經也要製作油炸食品;婦女坐月子,娘家人去看望除要帶一種名為仲布拉的麵食外,也要帶一些油炸食品。

競技:競技活動主要有賽馬、摔跤、打土塊等。

遊戲:東鄉族有許多流傳的民間文娛體育活動,在冬季和初春農閑時期,尤為活躍。玩「咕咕杜」是青少年的一項主要活動。「咕咕杜」實際上是用樹枝削制的。像雞蛋大小的橢圓木球。屆時人們各自手持5厘米的木棒擊打,因此又稱「打咕咕杜」。比賽時,按參加的人數分攻方和守方。場地多在打麥場或靠牆、靠山崖的平坦地方。其規則是:守方在劃定的方框內將球擊出,攻方則從得球之地,無論遠近,儘力將球擊入方框內,入則交換髮球權。打「咕咕杜」場面氣氛熱烈,十分普及。

「耍火把」是東鄉人於農歷正月十五的重要娛樂活動。天色將黑,就可以看見村寨里的青少年手持麥草扎的火把,跑出山莊,奔向田野。一支支火把在茫茫夜色中排成一字形的長龍,旋舞飛騰,極為壯觀。東鄉族「耍火把」沒有歌舞場面,而是突出一個「跑」字。青少年高擎火把,跑向山頭、地壟,老人、婦女站在村頭觀望,民間傳說火色愈紅,則預示著來年人安糧豐。
推薦閱讀:

從維熙簡介
楊桂枝,楊桂枝簡介
第三章??經典理論簡介.布雷頓森林協定
李商隱詩人簡介
文學30. 電影《三笑》簡介

TAG:民族 | 中華 | 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