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那琪:伊斯蘭教遜尼派與什葉派的恩怨瓜葛
遜尼派、什葉派及艾巴德派在世界各地的分布
稿於2014/7/2
伊斯蘭教是當今世界第二大宗教,約16億人是穆斯林,佔全球總人口的將近四分之一。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並不是鐵板一塊,穆斯林社群中有著不同的教派分支及林立的宗教政治思想。
伊斯蘭教的歷史,可謂是一部伊斯蘭世界的政治鬥爭史。伊斯蘭教兩大教派遜尼派(Sunni)與什葉派(Shia)之間的矛盾對立及調解合作,貫穿了整個伊斯蘭教的歷史。兩大教派穆斯林既有和平共存共處的時光,也有因政治角力惡化而造成教派衝突的時候。近年在一些穆斯林占多數的國家,政治權力鬥爭造成兩派之間的關係緊張甚至發生暴力衝突,嚴重還爆發內戰,造成穆斯林之間的分化,如巴林、葉門、巴基斯坦、伊拉克、敘利亞等國。
大分裂的起源
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出現,是伊斯蘭教歷史上最早也是最重大的一次大分裂。
兩派的出現與分裂,是伊斯蘭教內部政治鬥爭的結果。這可以追溯到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伊斯蘭國領袖繼承人所屬的爭議。因此,遜尼派與什葉派的瓜葛,一直都是政治經濟的糾紛。兩派信徒都同意伊斯蘭教的基本教義,並且都參照同一部神聖經典—《古蘭經》 ,但是因各自歷史經驗、政治與社會發展,加上兩派信徒的族群結構,而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體系。
當先知穆罕默德於公元632年逝世時,他遺留下給世人的,不只是一個宗教,而是一個位於阿拉伯半島上管治著約10萬穆斯林人口的伊斯蘭帝國。穆罕默德建立的伊斯蘭國奉行平等主義的原則,並沒有血統世襲的封建制度,但是他的離世還是引發了誰應該繼承其權位領導這個新興伊斯蘭國家的問題。早期穆斯林社群,也就是穆罕默德的追隨者,為爭奪史上第一個伊斯蘭國家的統治權力,而造成了伊斯蘭教史上的第一次大分裂。
當時穆斯林社群中大部分人支持穆罕默德的親密戰友—阿布巴卡(Abu Bakr as-iddiq)出任「哈里發」。哈里發意為繼承者,是伊斯蘭教的政治與社會之最高統治者。大部分穆斯林視阿布巴卡為穆罕默德的政治繼承人,而不是宗教精神的繼承人。不過,當時有小部分的穆斯林則認為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本.阿比.塔利卜(Ali ibn Abi alib)為穆罕默德的合法繼承人,因為穆罕默德已指定阿里為他政治及精神遺產的唯一詮釋者,所以應該成為「政教合一」的哈里發。阿布.伯克爾最後還是被推選為第一任哈里發。
支持阿布.伯克爾當選為第一任哈里發並相信他是穆罕默德合法繼承人的穆斯林,就是後來的遜尼派;而相信阿里才是先知合法繼承人的信徒則是後來的什葉派。遜尼的意思是「追隨聖行的人」(也就是遵從先知穆罕默德所說過的話及所做過的事情);什葉的意思則是源自於「追隨阿里的黨派」。
遜尼派堅稱先知穆罕默德在他臨終前指示阿布巴卡帶領信眾進行禱告,意味著先知穆罕默德是在指定阿布巴卡為繼承人。什葉派的說法則是,當先知穆罕默德在進行了他最後一次麥加朝覲回到麥地那途中,向他的同伴宣稱阿里是全體信徒的精神導師,並說任何追隨穆罕默德的信徒都應該追隨阿里。
阿里最初並沒有馬上接受阿布巴卡出任哈里發,不過阿里於不久後就改變主意,為了維護新興伊斯蘭國的凝聚力而接受阿布巴卡。阿布巴卡逝世後,他所指定的奧馬爾.本.哈達卜(Umar ibn al-Khattab)被推選出任第二位哈里發。四大哈里發中的第三位哈里發奧斯曼.本.阿凡(Uthman ibn "Affan),則從奧馬爾提名的六位候選人當中選出來。
奧斯曼於公元656年遭刺殺身亡後,阿里被穆罕默德的同伴推選為第四任哈里發。阿里將阿拉伯伊斯蘭國的首都從麥地那遷移到位於今伊拉克境內的庫法。也是阿布巴卡女兒的穆罕默德第三位妻子阿伊莎(Aisha)指控阿里在懲戒殺死奧斯曼兇手上怠慢,並於656年發動反對阿里的武裝鬥爭。這是史上第一場穆斯林之間的內戰(Fitna)。儘管阿伊莎被擊敗且後來還向阿里道歉,但是卻已經對穆斯林社群帶來了難以彌補的裂痕。
奧斯曼統治時期受委任為敘利亞總督的穆阿維葉一世(Muawiyah I),堅決反對阿里取代其堂叔奧斯曼出任哈里發,甚至還暗示奧斯曼其實是被阿里所害,直接挑戰阿里的領導權,於637年爆發「綏芬之戰」(Battle of Siffin)。穆阿維葉一世統領的士兵在矛頭上懸掛寫上古蘭經經文旗幟,充斥著宗教狂熱色彩。阿里與他的支持者不忍違抗「真主」及跟穆斯林同胞自相殘殺,而綏芬之戰最終沒有決出勝負。阿里和穆阿維葉一世同意通過仲裁方式解決哈里發的爭議。
不過,有一批阿里的支持者不滿人為的仲裁,而堅持「只有真主能夠作出決定」,他們就是後來自成另一宗派的「哈瓦利吉派」(Khawārij),反對所有哈里發的爭奪者。哈瓦利吉派信徒於661年在庫法刺殺阿里。哈瓦利吉派後來發動的一系列起義遭到鎮壓及挫敗。
卡爾巴拉之戰
阿里被殺死後,穆阿維葉一世在沒有競爭者的情況下,被推舉為哈里發,他將其治下的阿拉伯伊斯蘭國首都從庫法遷移到大馬士革。不同於之前哈里發統治時期所維持的高度平等主義,穆阿維葉一世引領這個伊斯蘭國走向君主專制。穆阿維葉一世指定其子耶齊德一世(Yazid I)為哈里發繼承人,迫害了哈里發的選舉制度,建立了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世襲王朝—倭馬亞王朝(Umayyad Caliphate)。阿里的支持者展開反對倭馬亞王朝統治的鬥爭,促成了什葉派的興起,成為伊斯蘭第二大教派,跟遜尼派在歷史上陷入斷斷續續的政治鬥爭。
阿里跟穆罕默德女兒法蒂瑪(Fatimah)所生的小兒子海珊.伊本.阿里(usayn ibn Ali),也就是什葉派的第三位伊瑪目(Imam), 受到庫法的人民邀請到那裡當他們的領袖,當海珊跟他家人和追隨者於680年動身從麥地那前往庫法途中,遭到耶齊德一世所派出的軍隊阻攔,在位於今伊拉克境內的卡爾巴拉(Karbala)遇襲。拒絕投降並效忠耶齊德一世的海珊和他的隨從最後戰死。卡爾巴拉之戰,是什葉派穆斯林歷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是什葉派強烈主張殉道的歷史起源,每年有數以百萬計朝聖者造訪位於卡爾巴拉的伊瑪目海珊聖陵,而很多什葉派穆斯林通過象徵性的自虐去表現這種殉道精神。海珊之死,也標誌著什葉派跟遜尼派的徹底決裂。
阿拉伯伊斯蘭帝國的擴張
遜尼派伊斯蘭教的擴張及發展倭馬亞王朝(661-750年),是遜尼派穆斯林建立的第一個世襲王權統治的國家,被遜尼派視為繼承自「四大哈里發」(或稱「正統哈里發」)的合法政權。遜尼派承認阿布巴卡、奧馬爾、奧斯曼及阿里四位哈里發都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人,但什葉派由始至終都只承認阿里及其後裔為合法的哈里發。四大哈里發統治時期(632-661年),也被稱為「神權共和時期」,這個版圖涵蓋阿拉伯半島、黎凡特、高加索、伊朗高原、埃及延伸至突尼西亞北非地區的龐大帝國,其統治者算是通過「民主程序」推選出來,哈里發的權位獲得大多數穆斯林的認可。穆阿維葉一世透過權謀及排除異己手段建立起來的倭馬亞王朝,推翻了早期伊斯蘭國較為民主與平等的制度,以權力高度集中在少數統治精英手上的家天下專制統治取而代之。
倭馬亞王朝持續對外進行軍事擴張,其統治版圖東擴至中亞及印度,西邊則延伸到歐洲大陸的伊比利亞半島。倭馬亞王朝時代的阿拉伯帝國,是繼20世紀大英帝國、13世紀蒙古帝國、19世紀俄羅斯帝國及18世紀西班牙帝國之後,史上第五大的軍事帝國。
倭馬亞王朝最強盛時期的版圖
倭馬亞王朝允許其治下非穆斯林人口享有自治權,並延續哈里發奧馬爾時期所實行的不分宗教平等對待窮人的福利國制度。倭馬亞王朝不斷遭到什葉派和哈瓦利吉派的武力反抗,期間爆發了以「卡爾巴拉之戰」為起點的第二次伊斯蘭內戰(680-692年)、北非馬格里布和南歐伊比利亞半島安達盧斯的柏柏爾人大起義(739-743年)、第三次伊斯蘭內戰(744-747年)等戰事。
先知穆罕默德之叔父阿拔斯.伊本.阿卜杜勒.穆塔里卜(Al-『Abbas ibn 『Abd al-Muttalib)的後裔阿布.阿拔斯-薩法赫(Abul `Abbas al-Saffa)在得到什葉派及哈瓦利吉派的支持下,通過波斯人阿布.穆斯里姆(Abu Muslim Khorasani)領導的武裝鬥爭,推翻了倭馬亞王朝,建立「阿拔斯王朝」(Abbasid Caliphate)。倭馬亞家族的其中一支逃亡到安達盧斯,在(位於今西班牙安達盧西亞自治區的)科爾多瓦建立「科爾多瓦酋長國」(756-929年)及後來的「科爾多瓦哈里發國」(929-1031年),被稱為「後倭馬亞王朝」,是中世紀時期歐洲大陸上最重要的伊斯蘭教政權。
公元850年左右阿拔斯王朝最強盛時期的版圖
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在記載中國唐朝的古籍中被稱為「黑衣大食」(後倭馬亞王朝則被稱為「白衣大食」),最初定都庫法,後在曼蘇爾(Al-Mansur)執政時期遷都到當時新建的巴格達。阿拔斯王朝隨著什葉派建立的白益王朝(Buyid,934–1062年)及後來遜尼派突厥人建立的塞爾柱王朝(Seljuq)之崛起而沒落失勢,最終被蒙古人的侵略中滅亡。
遜尼派勢力隨著倭馬亞王朝及阿拔斯王朝的版圖擴張而不斷膨脹,除了阿拉伯人,大部分埃及、突厥人、柏柏爾人等都信奉遜尼派伊斯蘭教;至於很多波斯人、一部分突厥人,還有印度的一些君王則改信什葉派伊斯蘭教。
阿拔斯王朝高峰期過後,伊斯蘭世界紛紛出現多個獨立但多數受到哈里發承認的王朝。當中由遜尼派穆斯林建立的王朝,包括:管治摩洛哥里夫山脈地區的薩利赫王朝(Salihid,710-1019年)、突尼西亞地區的穆哈拉王朝(Muhallabids,771-793年)、統治突尼西亞的艾格萊布王朝(Aghlabid,800-909年)、葉門的亞德王朝(Ziyadid,819-1018年)、割據埃及和敘利亞的突倫王朝(Tulunids,868-905年)、埃及的伊赫昔迪王朝(Ikhshidid,935-969年)西西里的(Aghlabids,827-909年)、柏柏爾人在馬格里布建立的穆拉比特王朝(Almoravid,1040-1147年)、巴林的烏由尼王朝(Al Uyuni,1076-1253年)、伏爾加保加利亞(Volga Bulgaria,從10世紀初信奉伊斯蘭教至1240年代被蒙古人征服為止)、土庫曼人建立的阿爾圖格王朝(Artquid,11-12世紀)、柏柏爾人在北非的穆瓦希德王朝(Almohad,1121-1269年)、突厥人在敘利亞建立的布里迪王朝(Burid,1140-1154年)、庫爾德人薩拉頂(Saladin)在埃及建立的阿尤布王朝(Ayyubid,1171-1341年)、東非帕泰蘇丹國(Pate Sultanate,1203-1870年)、柏柏爾人在突尼西亞地區的哈夫斯王朝(Hafsid,1229-1574年)、西班牙的納斯爾王朝(Nasrid,1232-1492)、柏柏爾人的一支宰那泰人在阿爾及利亞西北部建立的扎亞尼德王朝(Zayyanid,1235-1556年)、柏柏爾宰那泰人在摩洛哥建立的馬林王朝(Marinid,1244-1465年)、欽察突厥人建在埃及建立的巴赫里王朝(Bahri,1250-1382年)、切爾克斯人在埃及和敘利亞建立的布爾吉王朝(1382-1517年)等等。其中薩拉丁建立的阿尤布王朝,版圖以埃及的中心,東擴至今突尼西亞,西達敘利亞及北美索不達米亞,南延至葉門,開創了一個短暫的經濟繁榮時期,是伊斯蘭文明再次興盛的年代。
突厥人在安那托利亞延續塞爾柱帝國統治而建立的魯姆蘇丹國(Sultanate of Rum,1077-1307年)、突厥化蒙古人在中亞建立的帖木兒帝國(Timurid,1370-1507)、哈薩克族在中亞建立的哈薩克汗國(Kazakh Khanate ,1456-1874年)等,也都是由遜尼派領袖所統治。遜尼派在突厥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1299-1923年)、蒙古人後裔在印度建立的莫卧爾帝國(Mughal Empire,1526-1857年)等政治實體下確立了更穩固的發展。
信奉遜尼派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目前佔了全球穆斯林總人口的約85%,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教派。
遜尼派內部也有很多分支。在伊斯蘭法學(Fiqh)上,現有四大學派,分別是哈乃斐派(Hanafi)、馬利基派(Maliki)、沙菲耶派(Shafi"i)及罕百里派(Hanbali)。只認可遜尼派為唯一「合法」伊斯蘭教派的馬來西亞政府,其官方伊斯蘭法學是屬於沙菲耶派。沙菲耶派也是沙烏地阿拉伯漢志地區、葉門、巴勒斯坦、約旦、埃及、索馬利亞、印度尼西亞、北高加索地區、庫爾德斯坦等地的主流學派。哈乃斐派流行於土耳其、巴爾幹半島、中國、印度次大陸等地。馬利基派的追隨者則主要分布在北非、西非、科威特、巴林、阿聯酋等地。
19世紀末歐洲殖民帝國主義向伊斯蘭世界的擴張及奧斯曼帝國的沒落,促成民族主義在穆斯林社會中的興起,與此同時也有保守派穆斯林以宗教原教旨主義的形式試圖恢復遜尼派的霸業。
什葉派伊斯蘭教的發展什葉派穆斯林一直都堅信只有先知穆罕默德的家族才是伊斯蘭世界的合法領袖。
什葉派最大的分支是「十二伊瑪目派」(又稱伊瑪目派,Imamiyyah),因尊崇阿里及其後裔等12代伊瑪目而得名。什葉派另一重要分支伊斯瑪儀派(Ismaili),也叫「七伊瑪目派」,跟十二伊瑪目派一致尊崇前6任伊瑪目,但是在第七任伊瑪目人選上跟伊瑪目派出現分歧,伊斯瑪儀派認為第六任伊瑪目賈法爾.薩迪克(Ja』far al-Sadiq)指定次子穆薩.卡齊姆(Musa al-Kadhim)為伊瑪目繼承人是不合法的,主張薩迪克長子伊斯瑪儀(Isma"il ibn Jafar)成為伊瑪目合法繼承人。還有一個宰德派(Zaidiyya),也被稱為「五伊瑪目派」,在16世紀之前是什葉派中最大的分支。
穆罕默德.馬赫迪(Muhammad al-Mahdi)是十二伊瑪目派尊奉的第十二任伊瑪目。十二伊瑪目派所相信的傳說是,馬赫迪4歲時(公元874年)為了躲避敵人的迫害而在位於今伊拉克境內薩邁拉隱藏起來,不再公開露面;馬赫迪於941年開始完全被真主「隱藏」起來,直到末日時才重返人間。十二伊瑪目派的什葉派信徒相信馬赫迪(也就是什葉派的彌賽亞)只是「隱遁」,並沒有死去,並終有一天會返回人間為世界帶來絕對的正義。當然,伊斯瑪儀派並不認同這主張,因為他們認為的第七位伊瑪目—伊斯瑪儀,才是最後一位先知穆罕默德直系親屬的宗教最高領導,「隱遁」的伊斯瑪儀將重現成為第七位先知,開創第七個歷史時代。
馬赫迪的「隱遁」,標誌著先知穆罕默德直系後裔領導的結束。十二伊瑪目之後,什葉派穆斯林由被稱為「阿亞圖拉」(Ayatollah)宗教學者所領導,阿亞圖拉被認為是什葉派隱遁伊瑪目在人世間的代理人。
卡爾巴拉之戰後,不同派系的什葉派穆斯林散布在當時由遜尼派支配的新興伊斯蘭世界,活在遜尼派主導的「哈里發國」影子下。不過,這期間出現了數個由什葉派領導或什葉派穆斯林人口占多數的國家,如宰德派在摩洛哥建立的伊德里斯王朝(Idrisid,788-974年)、上美索不達米亞的烏科里德王朝(Uqaylid,990-1096年)、德萊木人在伊拉克和伊朗西部建立的白益王朝(934-1062年)、蒙古人在波斯建立的伊兒汗國(1256-1335年,合贊汗於1295年即位後將確立什葉派伊斯蘭教為國教)、位於德乾地區的第一個南印度獨立伊斯蘭王國—巴赫曼尼蘇丹國(Bahmani Sultanate,1347-1527年)等。
公元969年左右法蒂瑪王朝最強盛時期的版圖
什葉派早期最輝煌的時候,就是法蒂瑪王朝(Fatimid Caliphate)。法蒂瑪王朝(909-1171年),在中國古籍中被稱為「綠衣大食」,由伊斯瑪儀派首先在今突尼西亞建立,隨後擴張到整個北非馬格里布地區,進而征服埃及、蘇丹、西西里、黎凡特及漢志地區。位於開羅、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艾資哈爾大學(Al-Azhar University),就是在法蒂瑪王朝時期建立起來的。
從大不里士發跡崛起的薩非王朝(Safavid,1501-1736),擴張到整個波斯(今伊朗)。建立薩非王朝的薩非教團,原本是伊斯蘭教的蘇菲派的一支教團,最初屬於遜尼派,而伊朗原本也以遜尼派穆斯林占多數;不過,當薩非王朝於1514年在查爾迪蘭戰役被遜尼派的奧斯曼帝國軍隊擊敗後,當時薩非王朝的首位沙阿(Shah)伊斯瑪儀一世(Ismail I)為了團結所有波斯人,強迫占多數的遜尼派穆斯林轉向信奉十二伊瑪目派的什葉派教義,以教派之名對抗遜尼派奧斯曼帝國。伊朗也從此變成什葉派穆斯林為主的國家。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建立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也以十二伊瑪目派的伊斯蘭教條治國。被視為當今什葉派伊斯蘭教的政治「楷模」。
薩非王朝版圖
什葉派穆斯林佔全球穆斯林總人口約10-20%。當今聚居了相當多葉派穆斯林的國家包括伊朗、伊拉克、亞塞拜然、巴林、阿爾巴尼亞、葉門、巴基斯坦、科威特等。什葉派穆斯林占伊朗人口的90%。亞塞拜然的什葉派占該國人口75%。伊拉克的什葉派穆斯林也佔了該國人口的60%,巴林人口有60%是什葉派,葉門有約47%,黎巴嫩有27%,巴基斯坦有20%。屬於什葉派分支的阿拉維派(Alawi)占敘利亞人口約12%。
伊拉克什葉派、遜尼派及庫爾德族(遜尼派)分布圖
伊斯蘭教教派之間的差異早期既反對遜尼派也不支持什葉派的哈瓦利吉派,並無法在歷史洪流中維持下去而沒落。哈瓦利吉派的其中一個殘餘分支,發展為後來的艾巴德派(Ibadiyah)。艾巴德派是遜尼派和什葉派之外的伊斯蘭教第三大教派,但其信眾的人數卻非常少,目前主要散布在阿曼、東非桑給巴爾及北非一些地區。艾巴德派穆斯林占阿曼人口的35-40%,阿曼蘇丹也是信奉艾巴德派伊斯蘭教。
不管是遜尼派還是什葉派,抑或是艾巴德派,都以《古蘭經》為立法的主要根據,但在解讀聖行(Sunnah)及聖訓(Hadith)上有分歧。主流遜尼派以《六大聖訓集》(al-Kutub al-Sittah)作為僅次於《古蘭經》的立法根據。什葉派則不使用《六大聖訓集》,十二伊瑪目派以《四聖書》(Al-Kutub Al-Arbah)作為聖訓的參考。
在先知穆罕默德繼承人的爭議上,遜尼派注重現實領袖,因此尊奉得到大多數穆斯林支持的「四大哈里發」(阿布巴卡、奧馬爾、奧斯曼、阿里);什葉派注重聖人血統,因此只尊奉阿里為合法的哈里發,而阿里及其後裔才是真正的伊瑪目。艾巴德派則注重領袖品格,因此艾巴德派也尊崇首兩任哈里發(阿布巴卡和奧馬爾)。
遜尼派穆斯林倡導「五功」,也叫「伊斯蘭支柱」(arkān-al-Islām),作為信仰伊斯蘭教者所必須遵守的五大基本原則,那就是:證信(Shahada,念清真言以表對真主獨一的信念)、禮拜(Salat,一天祈禱五次)、天課(Zakat,捐出部分財富作為義務稅項)、齋戒(Sawm,在神聖齋戒月中,從日出到日落禁食)、朝覲(Hajj,一生人至少一次到麥加朝聖)。
什葉派也有「伊斯蘭支柱」的概念,但跟遜尼派有些不同,其中十二伊瑪目派的五大基本原則是:「信真主獨一」(Tawhid)、「信正義」("Adl)、「信先知」(Nubuwwah)、「信伊瑪目」(Imamah)、「信末日」(Mi"ad)。除了「五大支柱」,十二伊瑪目派還有十項什葉派穆斯林必須執行的義務,包括跟遜尼派無異的禮拜、齋戒、天課、朝覲,還另加上奉獻五分之一財富行善(Khums)、遏惡揚善(al-amr bi "l-maruf wa "n-nahy an al-munkar)及聖戰(Jihad)等。伊斯瑪儀派則有自己版本的「伊斯蘭支柱」,「信真主獨一」、禮拜、天課、齋戒、朝覲都有在裡面。
馬赫迪(Mahdi)重返人間是什葉派神學的核心原則。不少遜尼派穆斯林也相信馬赫迪於末日降臨帶來和平與正義,但正統遜尼派大都不認同馬赫迪的概念,因為《古蘭經》或聖行中都沒有提到馬赫迪。過去千多年來,有不少人自稱他們是讓穆斯林世界重生的馬赫迪,但是沒有任何一人得到多數穆斯林的支持。
伊斯蘭各教派分布圖
遜尼派與什葉派的和解與紛爭伊斯蘭教兩大教派—遜尼派和什葉派,其最初的分歧是因先知穆罕默德繼承人的爭議而引起,也就是爭奪統治阿拉伯伊斯蘭帝國統治權的政治紛爭。這兩派後來各自發展出本身的宗教體系。兩個教派的宗教思想、教條上有很多差異,但是歷史上兩派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往往是因爭奪政治權力或政治經濟的因素所造成,宗教思想上的差異僅僅是用來合理化打擊對方的手段。
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關係總是隨著不同時代的政治演變而有所改變。事實上,大多數的遜尼派及什葉派穆斯林,並不願因神學上的差異分化穆斯林或引發衝突。不過,當前全球政治趨勢卻出現遜尼派與什葉派兩極化的情況,這跟全球資本主義危機及地域政治經濟上的爭權奪利有著一定的關係。
阿巴斯王朝的第一任哈里發阿布.阿拔斯-薩法赫收編什葉派以協助他推翻倭馬亞王朝統治,當時什葉派一廂情願相信薩法赫會讓什葉派在新的哈里發國中有一席之地,但是阿巴斯王朝延續了之前遜尼派倭馬亞王朝的政策,什葉派繼續遭到迫害。
興起於18世紀、極端保守的瓦哈比派,將什葉派穆斯林尊奉伊瑪目及造訪伊瑪目陵墓視為異端行徑,但主流遜尼派穆斯林並不以為意。
波斯薩非王朝首任沙阿將什葉派定位該國國教,以強硬手法迫使該國佔大多數的遜尼派轉去信仰什葉派教條,讓伊朗後來成為什葉派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國家,遜尼派屬於伊朗人口的極少數。1979年革命初期,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嘗試修補什葉派和孫你派年之間的關係,允許十二伊瑪目派信徒在遜尼派的宗教司帶領下祈禱,也禁止什葉派信眾批評阿里之前的三位哈里發。儘管伊朗革命領袖霍梅尼希望見到什葉派與遜尼派的和解團結,但他卻不斷挑戰遜尼派沙特王室所統治的沙烏地阿拉伯,批評這是一個充當美國走狗的專制獨裁政權。作為美國在中東地區重要盟友的沙烏地阿拉伯統治者,也將伊朗視為威脅其政治經濟利益的巨大威脅。
在西方帝國主義及現代思潮的衝擊 下,催生了伊斯蘭現代主義、泛伊斯蘭主義等思想與政治運動,思想光譜涵蓋從左到右都有,團結遜尼派和什葉派是好些泛伊斯蘭主義運動的主張。
遜尼派與什葉派合作的其中一個例子,是印度穆斯林發起的基拉法特運動(1919-1924年),當時印度的遜尼派和什葉派聯合起來力圖影響英國政府、反對瓜分奧斯曼帝國。
埃及遜尼派重要學者馬哈茂德.沙爾圖特(Mahmud Shaltut)在擔任艾資哈爾大學校長期間頒布教令,承認什葉派伊斯蘭法是(哈乃斐派、馬利基派、沙菲耶派、罕百里派四大伊斯蘭法學學派以外)第五大學派,並於1959年開始在(作為遜尼派最有影響力的學術中心)開羅艾資哈爾大學設立什葉派法學課程。
奧斯曼帝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因西方殖民主義的擴張及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興起而衰亡之際,遜尼派和什葉派中的復古主義者或保守主義者都感受到:曾經輝煌一時的伊斯蘭文明,受到歐洲殖民勢力及(作為回應殖民主義擴張而誕生的)新興世俗派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前後夾擊,而陷入嚴重危機,因此試圖串聯起來拯救及復興伊斯蘭文明。
二十世紀中葉以後,冷戰後期世界形勢的轉變、歐美戰後資本主義福利國黃金時代的結束以及對全球能源支配權的爭奪,好些地域政治緊張的地區,遜尼派與什葉派關係也跟著惡化。伊朗革命嚴重威脅美國霸權在中東的利益,而伊朗革命領袖對沙特政權的批判,也讓沙特及得到沙特資助的原教旨主義勢力將伊朗視為眼中釘。沙烏地阿拉伯、卡達等極端保守遜尼派專制政權支持並資助極端主義軍事團體,成為中東地區安全的最大威脅,但是它們的盟友—美國霸權卻不會象出兵攻打阿富汗、伊拉克那樣對待它們的。
在極端主義組織的領導下以「聖戰」名義發動的武裝鬥爭,不僅針對伊斯蘭教的「敵人」,也殘酷對待包括同樣是屬於伊斯蘭教但被打為異端的教派。2014年橫行於敘利亞及伊拉克北部的「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遜尼派極端主義武裝,就是這樣的一個組織。
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是一個屬於世俗派的阿拉伯復興黨政權,但是由於阿薩德家族是屬於什葉派,當該國2011年爆發內戰,得到沙特資助的反對派勢力將這場內戰變成是遜尼派跟什葉派之間廝殺。敘利亞內戰激化了阿拉伯國家遜尼派與什葉派之間的矛盾。儘管埃及的穆斯林幾乎全是遜尼派,卻在薩拉菲派(Salafi,遜尼派中的其中一個原教旨主義政治派系)的煽風點火下出現強烈的反什葉派氛圍。葉門、巴林等國於2011年爆發的人民起義,也都陷入教派矛盾與衝突的困局中。
不算題外話:說一點關於馬來西亞
將伊斯蘭教列為國家的馬來西亞,官方只認可遜尼派伊斯蘭教,而馬來西亞的穆斯林也幾乎全是遜尼派,什葉派只能以隱蔽的方式去奉行他們的教義,所以馬來西亞沒有關於什葉派穆斯林的官方數字。馬來西亞政府曾經用惡名昭彰的《內安法令》拘留什葉派信徒。前陣子,我國又再出現針對什葉派的獵巫行動,這是執政黨巫統利用教派糾紛去達至本身的政治議程。政府將什葉派描繪成可能摧毀伊斯蘭教的洪水猛獸,巫統試圖玩弄妖魔化什葉派的課題,去削弱伊斯蘭黨的支持,尤其是要以此來打擊伊斯蘭黨內的開明派領袖。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崑崙
推薦閱讀:
※我國伊斯蘭教教派和門宦
※楊桂萍:中國伊斯蘭教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說的有一定道理,我們應該反思為什麼要對他這麼好
※伊斯蘭教的誕生和發展
TAG:伊斯蘭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