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黃疸,渾身發黃:茵陳蒿湯/小柴胡加梔子湯

黃疸泥鰍烘乾研末;每日三次;每次二錢;每以青蒿一錢煎湯送下;連服一月可根治。治黃疸:雞骨草二兩,紅棗七、八枚。煎服。(《嶺南草藥志》)茵陳蒿湯 發表時間:2010-07-17 發表者:趙東奇 (訪問人次:119)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合14克) 大黃(二兩)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如加丹皮,首烏,白芍各9克效果更佳。)小盒飯利,溺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病從小便去也。徐洄溪曰:先煮茵陳,則大黃從小便出,此秘法也。鄒潤安曰:新感之邪,為素有之熱,結成黃膽,此證已所謂因陳矣。故《傷寒》、《金匱》二書,幾若無疸不因陳者。然梔子柏皮湯證,有外熱而無里熱。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證,有里熱而無外熱。小建中湯證,小便自利。小柴胡湯證,腹痛而嘔。小半夏湯證,小便色不變而噦。桂枝加黃芪湯證,脈浮。梔子大黃湯證,心中懊惱。硝石礬石散證,額上黑。日晡發熱,則內外有熱,但頭汗出,齊頸而還,腹滿,小便不利,口渴,為茵陳蒿湯證矣。第腹滿之治在大黃,內熱之治在梔子。惟外復有熱,但頭汗出,小便不利,始為茵陳的治。其所以能治此者,以其新葉,因陳干而生,清芬可以解鬱熱,苦寒可以泄停濕也。蓋陳干本能降熱利水,復加以葉之如絲如縷,挺然於暑濕蒸逼之時,先草木而生,後草木而凋,不必能發散。而清芳揚溢,氣暢不斂,則新感者,遂不得不解,自是汗出不止於頭矣。故曰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

(《雜著》)茵陳梔子湯時氣發熱,變為黃病,所謂瘟黃,宜瀉濕利水。

茵陳 梔子(炒) 黃芩(炒) 白朮 白茯苓 白芍藥 濃朴 葛根 木通(各錢半)木香 人蔘(各一錢)

加姜水煎服。

(《良方》)茵陳散 治熱病發黃,目如金色,小便如血,心煩悶,口苦幹,頭痛。

茵陳 梔子 木通 天花粉 柴胡 秦艽 麥門冬 甘草(各等分)

水盞半,竹葉十個,煎七分溫服。

茵陳五苓散 治瘟疫熱郁發黃,身如煙熏,眼珠皆黃,小水不利,宜用此。大便秘結加大黃。脈浮弦,身體痛,往來寒熱,時有咳嗽、鼻干、脅痛、無汗、嗜卧、身目悉黃、小水短者,用小柴胡加梔子主之。本方調益元散亦可。(以上諸方見傷寒門。)

(王叔和原入陽明篇)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當發身黃。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腑穢當去故也。

〔海〕色如煙熏黃,乃濕病也,一身盡痛。色如橘子黃,乃黃病也,一身不痛。

〔成〕濕家之黃也,身黃似熏黃,雖黃而色暗不明也。熱家之黃也,身黃似橘子色,甚者勃勃出,染著衣,正黃如黃柏,是其正黃色也。色如熏黃,一身盡痛,發熱者為濕痹,若脈沉緩,小便不利者,甘草附子湯、五苓散。若脈大頭痛鼻塞者,納葯鼻中則愈矣。(論見體痛。)

〔許〕一人病身體痛,面黃,喘滿,頭痛,自能飲食,大小便如常。予診之脈大而虛,鼻塞而煩。予曰∶非濕熱宿谷相搏,此乃頭中寒濕,非茵陳五苓不可行也。仲景雲∶濕家病身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初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攻鼻故塞,納葯鼻中則愈。仲景無藥方,此方見《外台》。

《刪繁》症雲∶治天行熱病,蓋通貫臟腑,寒濕沉於骨髓之間,或為黃膽,宜瓜蒂散,即此方也。(瓜蒂散方見後黃續條。)

又有一舟梢,病傷寒發黃,鼻酸痛,身與目如金色,小便赤而數,大便如常。或者欲用茵陳五苓。予曰∶非其治也,小便利,大便如常,則知病不在臟。今眼睛鼻 痛,是病在清道中。清道者,華蓋肺之經也,若下大黃,則必腹脹為逆。亦用瓜蒂散,先含水,次搐之,鼻中黃水盡乃愈。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湯主之。陽明胃家實,身無汗,但頭汗出,小便不利,飲水漿發黃,亦茵陳蒿湯主之。

茵陳蒿(嫩者,一兩) 大黃(半兩) 山梔(二錢)

上 咀,用水三大盞,先煎茵陳減半,納二味,煎熟溫服,日三服,小盒飯利,如皂莢汁狀,色正赤。過一宿,腹滿減,黃從小便中去也。

身黃脅痛,小便難,未下者宜柴胡,下後者忌柴胡。(二法俱見胸脅痛門。)

傷寒發汗後而身目俱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法不可下,當於寒濕中求之。(與熏法同。)

太陽病,脈浮數,為表未解,醫反下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論見結胸。《活人》雲∶茵陳湯主之。)陽明病,面赤,攻之必發熱身黃,小便不利。(論見胃實。)陽明病,黃而腹滿,脈遲,飽則頭眩,小便難者,雖下之,腹滿如故。(論見腹滿。)下後不能食,脅下滿痛,頸項強,小便難而身黃者,與柴胡湯必下重。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身必發黃。風溫脈浮汗出,身重多眠,若被火則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螈 。(論見風溫。)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論見頭汗。)

身黃,脈沉結,少腹硬而小便自利,其人發狂,大便黑者,為蓄血,宜抵當湯。(論見蓄血。)

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黃柏皮湯主之。

梔子(十五枚) 甘草(一兩) 黃柏(二兩)

上 咀,每服五錢,水煎溫服。

傷寒瘀熱在里,身必發黃,麻黃連翹湯主之。

麻黃(泡,去節) 連翹根 生薑 甘草(各一兩) 赤小豆 梓白皮(生。各半升) 杏仁(二十粒)大棗(六枚)

上 咀,每服五錢,用潦水一盞半煎,溫服。(麻黃、杏仁、生薑、甘草、大棗五味甘辛發散表邪,為陽也。赤小豆、連翹、梓皮酸苦泄里為陰也,潦水味薄不助陰氣也。)

上身黃小便自利,小腹硬而狂,大便黑者,為蓄血,則宜抵當湯下之。若小腹不硬,其人不狂,大便不黑者,雖小便利,非蓄血也。其為症有三。一者梔子柏皮湯,二者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皆治身黃小便利而身不疼者,海藏所謂干黃是也。三者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朮湯,皆治身黃小便利,而一身盡痛者,《活人》所謂中濕是也。

汗下燒針後,心下痞而胸煩者,面色青,膚 ,難治。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治。(論見痞。)身黃禁忌。(見前汗後身黃、下後身黃條。)

黃續法

〔海〕傷寒病遇太陽太陰司天,若下之太過,往往變成陰黃。一則寒水太過,水來犯土,一則土氣不及,水來侵之,多變此疾。一則茵陳茯苓湯加當歸、桂枝,二則茵陳橘皮湯加姜、術、半夏,三則茵陳附子湯,四則茵陳四逆湯,五則茵陳姜附湯,六則茵陳吳茱萸湯,方見如左。發黃,小便不利,煩躁而渴,茵陳湯加茯苓、豬苓、滑石、當歸、官桂主之。(韓氏名茵陳 苓湯。)發黃煩躁,喘嘔不渴,茵陳湯加陳皮、白朮、生薑、半夏、茯苓主之。(韓氏名茵陳陳皮湯。)發黃,四肢遍身冷者,茵陳湯加附子、甘草主之。(韓氏名茵陳附子湯。)發黃,肢體逆冷,腰上自汗,茵陳湯加附子、乾薑、甘草主之。(韓氏名茵陳姜附湯。)發黃,冷汗不止者,茵陳湯加附子、乾薑主之。(韓氏名茵陳附子湯。)發黃,前服姜、附諸葯未已,脈尚遲者,茵陳加吳茱萸、附子、乾薑、木通、當歸主之。(韓 名茵陳茱萸湯。)趙宗顏,因下之太過生黃,脈沉細遲無力,次第用藥,至茵陳附子湯大效。

按海藏次第用藥者,謂先投韓氏茵陳茯苓湯,次投茵陳陳皮湯,又次投茵陳附子湯。後趙秀才次第仿此。趙秀才因下之早,黃病,脈寸微尺弱,身冷,次第用藥,至茵陳四逆湯大效。傷冷中寒,脈弱氣虛,變為陰黃,仲景理中湯加茵陳服之。

茵陳湯 治傷寒發黃,目悉黃,小便赤。

茵陳 山梔 柴胡 黃柏(蜜炙) 黃芩 升麻 龍膽草(各半兩) 大黃(炒,一兩)

上 咀,水煎,空心服,以利為度。

〔海〕往來寒熱,一身盡黃者,小柴胡加梔子湯主之。

〔《衍》〕一僧傷寒發汗不徹,有留熱,身面皆黃,多熱,期年不愈。醫作食黃治之,治不對,病不去。問之食不減,尋與此葯,服五日,病減三分之一,十日減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茵陳、梔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錢,末之,每用三錢,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渣,食後溫服,以和為度。

〔《活》〕五苓加茵陳蒿湯 治發黃而渴,小便不利。

茵陳蒿湯(十分) 五苓湯(五分)

上二劑拌勻,每服三錢,日三服,水調下。

又方 傷寒欲發黃者,急用瓜蒂末,口含水,搐一字許,入鼻中出黃水,甚驗。即用茵陳湯調五苓散服之,最效。

〔《本》〕治頭中濕熱發黃膽,瓜蒂散。

瓜蒂(二十枚) 赤小豆 黍米(各十四粒)

上為細末,如大豆大一粒許,納鼻中縮入,當出黃水,慎不可吹入。

〔《雲》〕結胸發黃,太陽附本也。(以結胸法治之。)痞氣發黃,太陰附本也。(以痞法治之。)

〔《活》〕問白虎症亦有身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何以不發黃?答曰∶白虎與發黃症相近。遍身汗出,此為熱越,白虎症也。頭面汗出,頸已下無汗,發黃症也。

〔成〕傷寒發黃,是病已極,是有不治者多矣,非止寸口近掌無脈,鼻氣出冷,為不治之症。又若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是為心絕;環口黧黑,柔汗發黃,是為脾絕。皆不治之症也。

小柴胡加梔子湯--《玉機微義》卷四十五

【處方】小柴胡湯加梔子。

【功能主治】和解。解利風熱。主治發黃,往來寒熱,一身盡黃。

【用法用量】《法律》本方用法: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摘錄】《玉機微義》卷四十五

小柴胡湯《傷寒論》柴胡半斤·24 黃芩三兩·9 人蔘三兩·9 生薑三兩·9 半夏半斤·12 甘草三兩·9 大棗(擘)十二枚·4枚【用法】水煎服。【主治】少陽病發熱,口苦,咽干,目眩,耳聾,脈弦,和太陽、陽明二經發熱不退,寒熱往來。 8.1方名

茵陳散

8.2組成

茵陳、梔子、赤苓、豬苓、澤瀉、蒼朮、枳實、黃連、厚朴、滑石各等分。

8.3主治

濕熱發黃。

8.4茵陳散的用法用量

加燈草1團,水煎服。

8.5加減

身熱,加柴胡;小便短赤,加黃柏;胸膈飽悶,加萊菔子、茯苓;飲酒人,加瓜蔞仁、干葛、砂仁,去滑石。

8.6製備方法

上銼。

推薦閱讀:

(桐媽原創)黃疸一無是處?為什麼醫護人員這麼積極祛黃?
媽媽課程 | 咦,小兒推拿還有給新生寶寶退黃疸的作用?
(桐媽原創)你家娃是不是也曾這樣處理過黃疸的?常見的處理黃疸的做法(多半是謠言和誤區)
(桐媽原創)面對黃疸,如何做出合理的判斷?

TAG:黃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