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藏中國古玉

璧 良渚文化 直徑32.5cm

為圓盤狀,肉大於好(中國圓孔稱為「好」,其餘部分稱為「肉」)的器物。璧是古代「六器」之一,是一種禮器。這個璧受黃褐色沁,打磨規整,厚度1.5cm,邊沿陰刻回紋四組和飛鳥兩隻。是目前所知刻有鳥紋的良渚玉璧中最大的一件。

璧的細部 良渚文化

玉璧的細部,邊沿陰刻回紋及飛鳥紋。

環 良渚文化 直徑15.5cm

玉環布滿黃黑色沁,表面光滑潤澤,厚薄不均,自然天成,十分古樸。

琮 良渚文化 高43cm

琮是一種外方、內圓、中空的柱形器,外壁的四角通常以橫槽劃分成若干節。這種廋長形的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

琮 良渚文化 高40.3cm

史前玉琮很少見黃色者,多為深綠色或黑褐色,顏色較深。《周禮》載「黃琮禮地」,不知該書作者真的見過黃琮還是出於巧合。

琮 東周 高3cm

東周墓葬中很少出土玉琮,出土的寥寥數件大多刻有花紋。這個玉琮體積較小,可能是新石器時代製品,四周刻捲雲紋則是東周時期加琢的。

圭 戰國時期 高22cm

「圭」是「六瑞」之首,自漢代以來一直受到考證周代禮制之儒家的重視,玉圭和石圭均見出土於東周墓葬,這個玉圭呈青黃色,布滿谷紋。

牙璋 公元前20世紀—公元前16世紀 高33.5cm

玉色墨綠,色漿光潤,「牙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而出土於的牙璋 全是新石器時代的製品。牙璋 是新石器時代使用地域最廣的玉器,但它在周代扮演什麼角色,至今未完全明確。

琥 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10世紀 長6.7cm

這個琥是一個平板狀飾配。太多數學者相信「琥」是虎形器物,但由於「六器」(璧、琮、圭、璋、琥、璜)中其他五器都是幾何形,所以也有學者懷疑「琥」並不是動物形。

璜 良渚文化 長10cm

璜為半璧形。良渚文化的人把璜用作項鏈的一部分,這個璜左右兩邊的小孔作穿繩用。它用,明亮而帶斑紋的黃玉製成,明顯不同於用來製作璧和琮的暗色玉,可見當時的人為了佩戴,採用了多種顏色的玉料。

玉刀 良渚文化 長34cm

周身布滿白色沁的刀上共有四個鑽孔,三個從前向後鑽,另一個從後向前鑽,這是新石器時代玉刀的特徵,刀刃沒有使用痕迹。現大多數學者認為新石器時代的玉刀是儀仗用器。

玉斧 良渚文化 高12.5cm

玉質呈灰黑色,打磨光亮,其上的圓孔是用以連接木質手柄的,通常是用於繩子將木柄緊緊的捆在玉斧上。

玉戈 公元前12世紀 高35cm

這一玉戈製作於商代晚期,那是的工匠開始注意器物的美觀性,於是在戈上刻菱紋,在手柄處刻直線紋,目的是為了裝飾。

銅內玉戈 公元前12世紀 長33.4cm

「內」是手柄,商代的青銅鑄造技術發達,玉戈配上銅柄,是當時的一個創新品種。這個戈的青銅手柄是一條夔龍。

牙璧 公元前20世紀—公元前15世紀 直徑13cm

史前玉器,用途不明。它們的生產和製作意圖至今仍然是神秘的。

四靈環 東漢 直徑15.6cm

有的禮器只在道教儀式中的使用,這一雕刻著四靈紋的玉環就是其中之一。玉環刀法細膩,線條流暢,為漢玉中之精品。

玉鐲 良渚文化 直徑7.6cm

在遠古時代,佩戴手鐲不一定是為了裝飾,良渚文化的人可能把玉鐲當作護身符。

鳥形佩 公元前12世紀 高3.8cm

與鸚鵡片狀相比,它更接近圓雕。

高冠鸚鵡形佩 公元前12世紀 高9cm

高冠鸚鵡側面,冠部陰刻很多直線,正面和背面都刻了回紋。玉色純凈,幾乎沒有雜質。佩的表面遺有硃砂。雖然與上面這隻鳥形佩都是商代典型的飾物,但它們的做工和風格完全不同。

虎 南宋或更晚 長11.9cm

虎頭方扁,嘴微張似突,前足外伸並排,全身多處見灰白色沁。此玉虎長11.9厘米,尺寸較大,這在宋代的動物玉雕中是少見的。

狗 13世紀 長7.6cm

黃玉質地,狗吻前突,狗頭伏於前伸的雙爪上。額頭上有三條深深的刻痕,是金元時期動物玉雕的一個特徵。

子母狗 13世紀 長6.4cm

青玉質,母狗轉手回望,目光堅定,小狗仰首回應母親,母狗右前爪搭在小狗的身上,呈呵護狀,神態唯妙唯肖。除了在大狗尾部雕可細密的毛外,其他地方刀工簡練有力,代表了南宋至元代的過渡風格。

銅鎏金鑲玉衣扣 16世紀 長6.8cm

這個玉衣扣上刻著肩負蓮葉的童子,寓意「連生貴子」,可見它是一個女用飾物。女用玉衣扣傳世不多,所以這件明中期的飾物十分珍貴。

穿花龍圓形飾 16世紀 直徑11cm

這個圓形透雕玉飾,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穿於花卉間的游龍呈多層次,雕工精細,繁而不亂。其背後有四對牛鼻穿孔,說明它是一個鑲嵌飾件。這種鏤空玉牌傳世很多,主題紋飾及形狀、大小多種多樣。

龍首螭紋帶鉤 18世紀 長9.8cm

清代的帶鉤已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文人雅士把玩之物,而非實用器,故鉤首和鉤身的螭之間的空間縮小,鉤身的螭雕得很高。這個帶鉤雕琢精細,紋飾繁複,加之玉質潔白細膩,更顯精美。

螭紋帶扣 16世紀 長11.2cm

帶扣由帶鉤演變而來,盛行於元明清。帶扣的兩部分分別嵌於腰帶之兩端,一端為鉤首,一端有穿孔,正好配套。這副帶扣玉質白潤,各刻一條螭龍,圖案精美,刀工犀利。

發簪 17世紀 長21cm

發簪頭部置一辟邪,有翼又有角。

花囊 道光時期 高7.5cm

根據《養心殿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道光帝曾拿出白玉囊一件,命工匠在其口上刻「慎德堂制」,可見這個花囊是御用的。

花囊細部 道光時期

花囊的頂部,刻「慎德堂制」。

耳杯 西漢 長15cm

青玉質地,器底刻篆書「木」字。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耳杯,有的刻「君幸食」銘,可見耳杯在漢代既可作食器,又可作酒器。

鳳鳥雲紋角形杯 13-14世紀 高12.1cm

此角杯造型優美,杯把是向上翻卷的變形鳳尾,杯身上部刻繁密的雲紋,下部刻鳳鳥紋,刻工精細,玉質瑩潤。

獸面雲紋杯 13-14世紀 高6.3cm

杯身紋飾分三層,最上層為回紋,中段獸面雲紋為主題紋飾,底端為蕉葉紋,刻工精細,沁色自然。

卮式杯連蓋 16-17世紀 高10.8cm

「卮」是漢代酒器,明代已不用,明代晚期流行用玉仿製古代食器酒器充作陣設賞玩之物,這件器物就是一個代表。

龍把杯 16-17世紀 高9.1cm

明代晚期仿古玉器盛行,這個龍把杯就是以漆器中的卮為藍本而製成,只不過卮的柄多為環柄。杯身裝飾谷紋及龍紋。杯足是三種動物——象、虎、兔。杯柄纏繞一隻螭龍,整體給人一種威嚴的感覺。

怪獸龍把杯 17世紀 高13cm

怪物龍把杯由角形衍變而來,杯底作怪物張口狀,托住了整個杯子,杯柄作龍形。這個杯子的觀賞性可能多於實用。

爵杯 17世紀 高8cm

此杯造型乃仿西周時期的飲酒器,青銅爵前邊倒酒的一端稱為「流」,另一端稱為「尾」,而這隻玉杯只有「流」沒有「尾」,可見匠人別出心裁之處。

褐斑白玉碗 13世紀 直徑10.3cm

白玉碗。碗口微微外翻,碗足外撇,整個碗璧上分布著星星點點的褐斑,乃玉料含有其他礦物,與同時期江西景德鎮的褐彩青白瓷有異曲同工之妙。

高足杯 15—16世紀 高10.9cm

明永樂、宣德時期的瓷高足杯非常著名,有青花。祭紅、甜白等各個品種,而玉高足杯則不多見。

童子龍把海水紋杯 12-13世紀 長11.6cm

此杯兩耳的樣式各不相同,一為龍耳,一為童子耳。龍四腳緊抓杯璧,腰身微曲,似正蓄力待躍,童子五官清晰,衣紋飄逸,杯身刻海水紋。這是宋玉中少見的非仿古造型,讓人愛不釋手。杯底刻「水寶」款。

螭把壽字杯 16世紀 長14.6cm

杯有三個螭龍把,螭龍身軀彎曲弧度很大,給人動態的感覺。玉質白潤,刻工精巧而有力,是明代玉器的精品。

雙耳杯 16-17世紀 長11cm

這個雙耳杯乃仿宋造型,杯身布滿乳丁凸起,雙耳大而端莊。

仙鶴纏枝花杯 16-17世紀 長19.5cm

杯身四周滿布纏枝花,花叢中還隱藏著仙鶴,雕刻精美,惟妙惟肖,是明代玉器中的精品。

痕都斯坦式玉碗 1760年—1795年 直徑16.3cm

「痕都斯坦」即今天的北印度地區,乾隆時期是莫卧兒帝國屬地。此碗用羊脂白玉製成,乃玉材中最精最好者。碗口外翻,深腹,碗側刻精細的良苕葉和花蕾形把手,是典型痕都斯坦風格。由於痕都斯坦玉器精工華麗,乾隆皇帝尤其喜愛,曾令匠人仿其風格製造了許多玉器。

菊瓣紋蓋碗(連托盤) 1760年—1800年 碗直徑14.3cm 盤直徑26cm

碗、碗蓋及托盤均以菊瓣紋裝飾,盞紐紋飾繁密,層次分明,碗璧薄而規整,是中國生產薄璧玉碗的一個嘗試。

梨形八仙紋執壺 嘉靖時期 高23cm

執壺兩面刻八仙紋,寓意吉祥,整器拋光亮澤,是明代玉器的重要特徵之一。該壺很可能是在道教儀式中使用的。

翡翠執壺 19世紀 高12cm

壺身滿雕纏枝牡丹,雍容華貴,翠綠斑如影如幻,好像天空掠過的浮雲。

天祿永昌瓶 乾隆時期 高17.2cm

瓶口刻「乾隆年制」,器底刻「天祿永昌」。瓶身下部的瑞獸稱為「天祿」有角有翼,頭似牛而有須,象徵吉祥美好,但現實中並沒有這種動物。瓶身由上至下雕如意雲頭紋、蕉葉紋、壽字紋。紋飾繁複華麗,瑞獸敦實有力,色漿潤澤,十分精美。

雙龍戲珠梅瓶 18世紀 高19.5cm

元明時期多見瓷質梅瓶,這個清代玉梅瓶乃仿當時造型,極罕見。口沿下部一圈如意雲頭紋,主題紋飾是雙龍戲珠,一條龍在雲火中翻騰,另一條在海浪中跳躍,高浮雕形式把兩條龍表現得靈活靈現。

仙鶴觚形瓶 1760年—1800年 高21.5cm

花瓣形瓶身上下共雕有八隻神態各異的仙鶴,口中皆銜寶物,寓意吉祥高壽。

安和象耳瓶 乾隆時期 高25.7cm

瓶身刻鵪鶉與禾稻,寓意平安和諧,左右兩個對稱的象耳,乃仿青銅器上的鋪首。

雙魚瓶 18世紀 高16.3cm

雙魚嘴朝上似躍跳躍,魚鱗、魚鰭及魚身邊的水浪都雕刻得精細入微,這種瓶著重於它的觀賞性和吉祥寓意。

佛手香熏 17世紀 高10.9cm

佛手是一種氣味清香的實果,清代流行製作各種材質的佛手作為擺設,體現優雅之氣。這種白玉佛手,玉質肥潤,做工精美,堪稱精品中的精品。

龍紋四管瓶 1760年—1800年 高14.3cm

器形獨特,器蓋頂部雕一龍,雙耳也為龍首耳,瓶身的紋飾分為兩層,下層為「壽」字紋,整件器物的裝飾幾近繁瑣,這是乾隆玉器的明顯著特徵。

鏤空蓮紋花熏(連托盤) 18世紀 碗直徑11cm 盤直徑13cm

精美的鏤空花熏,巧奪天工,令人賞心悅目。

提梁花籃香熏 18世紀 高8.5cm

花籃大口深腹,用於放乾花。口沿一圈鏤雕花卉,腹部刻線浮雕花卉。花籃造型優美,做工精緻,最絕的是提梁可以提起或放下,這說明當時的制玉技術有了巨大突破。

漁樵耕讀香筒 乾隆時期 高21cm

全器鏤空,雍容華貴,主題圖案是漁樵耕讀圖,上刻御制詩一首,內容與主題圖案相配,歌頌漁夫和樵夫寧靜而幸福的生活。御制詩如後:

不教篾舫換柴扉,團聚常看婦子圍。榿岸系船群曬網,盤餐喜有鱖魚肥。山頭薪負過溪濱,擔賣無過左近鄰。何必道中謳且讀,報妻終不學吳人。

連花花插 18世紀 長33cm

蓮花花瓣翻卷自然,四周纏繞數個蓮蓬,器底兩根尚未長成的蓮藕,正好托起蓮花。蓮花、蓮藕十分逼真,仿生製作自然景物的花插是將花園引入室內的一種藝術。

活環海棠式水仙盆 1760年—1800年 長19cm

墨綠玉質,整個盆呈四瓣,兩側有對稱的象耳,四足乃獸足,獸目圓睜,威武莊嚴。盆中部環繞一圈仿青銅器的夔龍紋,給這個水仙花盆增添了陽剛之氣。

八鵝形盒 18世紀 直徑36.2cm

玉色淡青,造型獨特,直徑36.2cm,十分大,完全由一塊玉料雕成。八鵝動態各異,有的展翅,有的俯首,有的回望,流連於相互纏繞的枝蔓中,其技藝之精湛無部令人驚嘆與折服。

桃形蓋盒 18世紀 長16.5cm

整器呈桃形,周邊刻桃葉和枝,桃葉翻卷似風正吹過,盒的上下兩部分由交叉的枝條相連,使盆開啟時像個貝殼,這一設計十分新穎特別。

菱形蓋盒 1760年—1800年 長16.3cm

這種菱形盒是從一種叫"方勝"的首飾演變出來的,是古時放在婦女梳妝台上盛放胭脂或香粉的。盒內分隔成四部分,可放四種不同的化妝品。盒盞呈一朵盛開的花,令人愛不釋手。

鵝形蓋盒 1760年—1800年 長9cm

鵝回首平視,憨態可愛,鵝冠為紅瑪瑙,鵝眼睛是鑲上去的黑玻璃,鵝身上羽毛雕刻清晰精細,體現出乾隆時期玉器刻工的高超水平。

三足帽座 19世紀 高24cm

帽座是用來安放朝冠的。清代各級官員分別戴不同頂子的朝冠,所以從朝冠上便能看出官位的等級,而帽座即為展示朝冠而設。這個帽座造型獨特,雕琢紋飾精美,本身就是一個美輪美奐的工藝品。

玉鏈雙瓶 18世紀 高13.3cm

由一塊玉料雕出一對蓋瓶及兩層連鎖活環,是清代尤其是乾隆時工匠的絕活。這對瓶上雕龍紋,瓶蓋也為兩條龍。兩條玉鏈一條系瓶蓋上,一條系瓶身上以作懸掛之用。

荷葉研滴 13世紀 長10.5cm

此研滴由羊脂白玉製成,玉質潔白無暇,溫潤平滑,研滴主體是一張大荷葉,葉邊翻卷自然,如同正被微風吹拂,四周還有幾片小荷葉和一個蓮蓬,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文人士大夫最喜愛的花卉之一,荷花荷葉於是成了文人用具的常見主題。

辟邪研滴 16世紀 長15.5cm

明代末期的玉器工匠較多喜歡隨心所欲的發揮,這個硯滴就是一個明顯例子,這個辟邪長得像蟾蜍,但有角有翼,還有一條叉捲曲的尾巴,可見當時的工匠並不拘泥於有的固定形式。

御仙花紋印泥盒 16世紀 直徑6.3cm

印泥盒的盒低及盒底都雕刻著像荔枝的果實,這種紋飾是由御仙花演變而來的。

臂擱(兩件) 16—17世紀 高14.7cm

兩個臂擱一個由帶黑斑的綠玉製成,上刻三條螭龍在雲海中翻騰,另一個由白玉製成,刻著梅花,兩者都拋光強烈,這是明代玉器的一個顯著特徵。

臂擱背面(兩件) 16—17世紀 高14.7cm

背面銘文:

(左)龍章璀燦繞腕騰輝 松雪薔藏

(右)堅石潤兮比聖德 煥其炳兮昭龍文

玉馬首 漢代青玉馬首,刻線硬朗流暢,馬嘴微啟,雙目圓睜,似在低頭鳴叫,生動傳神。該玉馬首雖有損傷,藝術感染力依然令人震撼。這件馬首的形制與漢代的陶馬很相似,但作為玉雕來說卻是獨一無二的。

四童子筆擱 16—17世紀 長9cm

四個童子神態可愛,頭上有一到四個髮髻,他們之間身手互相搭在一起,正好形成擱筆的地方,此件玉質潔白瑩潤,造型可愛。

山水人物插屏 18世紀 高19.3cm

此插屏兩面都雕刻著山水人物,屏上表現的山、松樹、亭子、小橋、人物、水面,層次各不相同,凹凸錯落,立體感極強。

山水人物筆筒 乾隆時期 高17.5cm

筒外側布滿連續的浮雕山水,山林中隱藏著小屋和亭子,屋前還有精巧的人物,童子牽馬跟隨主人,一幅深山訪友的圖景展現於眼前,充滿文人氣息。

孔雀鎮紙(一對) 1760年—1800年 高11.5cm

鎮紙整個為竹節形,上面雕刻著高浮雕形式的竹葉、靈芝和孔雀。一隻刻著雄孔雀,一隻刻雌孔雀,放在一起正好兩兩相望。

瑞獸 16世紀 長7.6cm

器物多處受紅褐色沁,獨角獸身上的火焰狀和鱗狀紋飾,不見於宋元的動物玉雕。明中晚期多見異獸造型,太多來自神話傳說。

子母猴 18世紀 高17.5cm

大猴端坐,雙手持多個壽桃,小猴於母猴膝下搶最大的壽桃,神態生動。

獅 18世紀 長11cm

獅子兩眼深藏,大鼻子,四足巨大,捲曲的尾部似翻卷的海浪,看起來無疑是仙境中的神獅。

大獅小獅 18世紀 長8.5cm

大獅神態嚴肅,口微張,兩前爪抱住鏤空的球。小獅爬在母親背上玩耍,頑皮可愛。大獅小獅諧音「太獅少獅」,太師和少師都是古時高官,清代不設這職銜。但「太師少師」在民間已成了高官的代名詞。

卧牛 18世紀 長38.5cm

這個玉牛是由一大塊墨玉雕成。牛卧在地上休息,兩眼圓瞪遠視,若有所思。刀工洗鍊流暢,將牛刻花穩健有力。

羊 1900年—1940年 長9.9cm

從彎曲而大的羊角和長長的鬍鬚看出這可能是只老羊,羊的右前腿堅立,其他三足蜷曲於身下,形態獨特,在存世的動物玉雕中少見。

達摩 1760年—1800年 高12cm

人物兩耳上的大耳環和背後的草帽,表明他是達摩。他左手持花,衣袖飄逸,衣紋流暢,整器無論玉質還是刻工都堪稱一流。

西王母 1760年—1800年 高13cm

西王母手持靈芝,站在觀賞石上,她的坐騎鳳凰立於其身邊,這種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形象反映了人們希望接近神靈的美好願望。

武將(七政寶之一) 18世紀 高11.7cm

武將為(佛教)七政寶之一,其他六寶為:寶輪、寶象、寶馬、寶珠、玉女和財神。武將左手持盾,盾上飾獸面,右手持劍舉過頭頂,面部表情庄正威嚴。

持荷童子 18世紀 長5.8cm

此童子腦門光溜,有眀末陣老蓮所畫大頭娃娃的韻味,童子趴於地上,左手持荷,似在玩耍,寓意吉祥幸福。手持荷花但頭髮沒刻出來,是清代玉制童子所持有。

牧童放牛 18世紀 長8cm

這件玉雕上的童子正努力爬上寬大的牛背。童子左手拿著草帽,右手牽著繫於牛鼻的繩子。整個造型生動質樸

瓢形洗 16世紀 長12cm

「瓢」是把葫蘆剖開做成的器物。晚明陣繼儒稱這類器物為杯,但它的用途可能是供文人用的研滴,此器玉質潤白,側面雕刻出枝葉,富有文人氣息。

靈芝如意 約1790年 長33.5cm

玉色墨綠,色漿潤澤。「如意」流行於清代,象徵著吉祥如意。此件如意全身浮雕靈芝紋,紋飾繁複華麗,乃典型的乾隆做工。

研屏 1760年—1800年 長17.5cm

鑲於木框架中的玉片為網格底,山水人物圖案皆高浮雕形式,刻工精細,人物樹石自然生動,充滿生活氣息。

紅玉髓雙桃水盛 1760年—1800年 長11.2cm

這個水盛首先引人注意的是它血紅色的顏色。雙桃外雕枝葉,葉片捲曲自然,生動逼真。

蘚紋瑪瑙環 西漢 直徑8.8cm

這件瑪瑙的顏色黃黑相同,給人一種斑駁的神秘之美。

瑪瑙杯 12世紀 直徑10.1cm

這個杯呈淡黃色帶少許紅色沁,質地透明。口沿刻一圈連珠紋,腹部刻堅直的凹槽似菊花瓣,杯柄彎曲線條優美,這樣的宋代精品實不多見。

瑪瑙碗托 乾隆時期 直徑13cm

這件瑪瑙呈淡黃棕色,器璧薄而規整,器形獨特而穩重,極富文人氣息。

瑪瑙蓮花花插 1760年—1800年 長15.2cm

這個花插以深淺不同的灰色雕出蓮葉、蓮花和一隻小鴨子,色彩豐富、雕刻流暢、造型優美,是一見實用性、觀賞性、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作品。

瑪瑙雙猴山子 1760年—1800年 高10.5cm

這個瑪瑙山子又是一件成功的巧雕作品,料子的中部有一塊白褐色的地方,工匠巧妙地利用它掏了個洞並雕出兩隻猴子,洞外有松樹、靈芝等植物,整個山子做工十分精細。

瑪瑙雙獾 1760年—1800年 長6.5cm

工匠利用這塊瑪瑙料顏色不均的特性,雕出了兩隻不同顏色的獾,一隻為青白色,一隻為紅棕色。雙獾諧音「歡歡」,寓意這男女結合幸福美滿。

瑪瑙瓜形洗 1760年—1800年 長13.3cm

這是一件巧雕作品,主體部分的瓜呈淡黃色,綠色部分正好雕成了枝和葉,當工匠面對這塊瑪瑙料時想到這樣去利用它的雜色,真是匠心獨具。洗上的枝葉彎曲自然,葉脈清晰,十分逼真,可見乾隆時制玉水平之高。

方解石九螭水盂 18世紀 直徑16.5cm

方解石呈黃色,晶瑩剔透,外壁刻高浮雕螭龍九條,螭龍健狀有力,姿態好像是正緊緊扒住器璧,欲往水盂里躍,匠人的刀法可謂生動傳神。

青金石鴛鴦 18世紀 長10cm

這塊青金石呈寶石藍色,鴛鴦口銜荷葉兩兩相對,寓意和諧美滿。

水晶菊紋罐 1760年—1800年 高8.2cm

水晶罐晶瑩剔透,做工精細,是乾隆時期所制的痕都斯坦式器皿,花蕾式雙耳就是痕都斯坦玉器的典型風格。

仿漢器飾 1751年—1795年 高8.3cm

這件仿漢器飾可活動,頂刻「大清乾隆仿古」,紋飾繁複,刀工流暢而細膩,表現出乾隆時制玉技藝的高超。

雙管瓶 1751年—1795年 高20cm

雙管瓶正面是兩隻高浮雕的瑞獸,張開雙翼躍躍欲飛。乾隆喜歡命工匠製作新奇的工藝品,包括玉器,瓷器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把制玉技術又提高一步。

雙管瓶細部 1751年—1795年

這是雙管瓶的底部,刻「大清乾隆仿古」。

獸面紋出戟方壺 1751年—1795年 高26.5cm

這個器物乃仿青銅器中的「壺」,瓶身呈倒梯形、出戟,有兩個對稱的鋪首耳。瓶身刻饕餮紋及蕉葉紋。這個瓶玉質白潤,做工精細。

雙龍璜 17世紀 長12.8cm

璜通常為半璧形,這個璜的缺口較小,兩個對稱的龍首離得很近。

龍首觹 16—17世紀 長11cm

這個龍飾的造型很有意思,像天空中的一輪彎月,龍身上刻滿了整齊的回紋。

魚形佩 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950年 長11cm

魚形佩是商代之物。

夔龍紋戚 18世紀 高15.3cm

戚是早在周期就出現的禮器,當時青銅戚很多,這件玉戚就是仿青銅器而製成。戚像斧,但兩邊有牙,供捆綁手柄之用。這個玉戚的兩邊刻變形鳥紋,中央紋飾分三層,第一層是雲紋,中間是兩條對稱的夔龍,下部是變形蕉葉紋,裝飾繁複是清代玉器的顯著特徵之一。

刀 1900年—1930年 長43cm

這刀企圖模仿玉戈,玉匠又多花了精神在近刀柄處刻了一道銘文。

星宿紋圭 1880年—1920年 高25cm

製造這件圭的匠人不懂星宿的位置,圭上的圓點和直線,只是一堆毫無意義的組合。

翁仲 1800年—1920年 高19.5cm

形制較大,應是19世紀後的製品


推薦閱讀:

維多利亞裝飾藝術風格的刺繡燈罩(1860年至1930年)
藝推薦 | 維多利亞19年秘密
我的港奧之旅(六)維多利亞港 【衚衕口】
2005年維多利亞的秘密內衣秀都有哪些背景音樂?
辣妹組合再聚首 維多利亞獨凹造型獲小貝助陣

TAG:中國 | 英國 | 博物 | 維多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