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隱藏大行星之謎:「行星X」或致恐龍滅絕

  從今年年初開始,有科學家提出在太陽系中可能隱藏著尚未被發現的「第九顆大行星」,自那以後,科學家們便不斷致力於尋找能夠證明其存在的證據

  就在上周,加州理工學院的邁克·布朗教授在推特上貼出一張照片顯示一顆最新發現的柯伊伯帶天體軌道。科學家們認為這顆隱藏的大行星存在於太陽系的邊緣,其質量約為地球的10倍,是一顆氣態巨行星,與天王星或者海王星較為相似

  美國阿肯色大學數學科學系的退休天體物理學教授丹尼爾·維特邁爾提出,這樣一顆大行星的存在可能曾經導致了一場災難性的「彗星雨」。 他認為在太陽系邊緣存在一顆未知的以大傾角軌道運行的大行星,周期大約2700萬年

  在維特邁爾的理論中,大量由於軌道擾動而進入內太陽系的彗星體不僅會撞擊地球造成大滅絕事件,同時彗星在接近太陽時造成的大批解體也將部分遮蓋太陽光並減少地球接收太陽的光熱總量。這樣的結果是造成地球生命的大滅絕,其中可能就包括恐龍的滅絕事件

  邁克·布朗教授和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們之所以認為太陽系邊緣可能存在著一顆隱藏的大行星,主要原因是因為觀察到一些柯伊伯帶天體的軌道所呈現的某種異常特徵。柯伊伯帶是一個圍繞太陽系邊緣存在的環狀區域,這裡存在著大量的冰凍小天體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1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天文學界近期再次陷入關於太陽系邊緣是否存在第九顆大行星的爭論之中。而隨著相關證據的不斷增加,一項持續30多年有關地球上大滅絕原因的理論又一次開始浮出水面。

  從今年年初開始,有科學家提出在太陽系中可能隱藏著尚未被發現的「第九顆大行星」,自那以後,科學家們便不斷致力於尋找能夠證明其存在的證據。而就在近日,一位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宣稱這顆理論上可能存在的神秘大行星或許曾經帶來一場彗星大撞擊事件,並在地球上造成了大滅絕。

  前幾天,作為最先提出太陽系中可能存在第九顆大行星的科學家之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邁克·布朗(Mike Brown)宣稱自己找到了更多新證據支持這一說法。

  科學家們認為這顆隱藏的大行星存在於太陽系的邊緣,其質量約為地球的10倍,是一顆氣態巨行星,與天王星或者海王星較為相似。

  現在,作為美國阿肯色大學數學科學系的退休天體物理學教授,丹尼爾·維特邁爾(Daniel Whitmire)博士提出,這樣一顆大行星的存在可能曾經導致了一場災難性的「彗星雨」。這樣的大規模彗星撞擊事件可能非常強大,其影響可以波及到地球軌道附近並造成地球上災難性的大滅絕事件。

  事實上,維特邁爾博士早在1985年在路易斯安納大學工作時便曾經和他當時的同事約翰·馬特斯(John Matese)博士一起在《自然》雜誌上發表過文章,談到了太陽系中可能隱藏的另一顆大行星可能與地球上生物大滅絕事件之間所存在的聯繫。

  在當時學界對於周期性出現的彗星大撞擊事件主要有3種解釋。其中就包括在太陽系邊緣可能存在一顆未知的大行星,被稱作「行星X」( Planet X);其他可能性還包括可能存在一顆太陽的伴星,以及太陽在圍繞銀河系核心公轉時產生的垂向震蕩。

  在1985年,如果太陽系中還存在著另外一顆大行星,那麼太陽系中的行星數量將達到10顆,因為在當時冥王星還被視作一顆大行星,後者直到2006年才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布拉格會議期間被從大行星行列除名。

  隨著時間推移,前面所提到的三種設想中的後面兩種設想都先後被排除了,原因是它們與古生物學研究得到的結果不相吻合。

  於是太陽系中可能隱藏著另一顆大行星的設想便成為唯一還剩下的可能理論,也因此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

  維特邁爾博士和馬特斯博士的理論認為,在太陽系邊緣存在一顆未知的大行星,其軌道傾角較大,大約每隔2700萬年左右會經過柯伊伯帶附近並造成在那裡運行的大量彗星群軌道的擾動,並將其中的一部分彗星體推出柯伊伯帶並向太陽系內側運行。

  而邁克·布朗教授和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們之所以認為太陽系邊緣可能存在著一顆隱藏的 大行星,主要原因則是因為觀察到一些柯伊伯帶天體的軌道所呈現的某種異常特徵。柯伊伯帶是一個圍繞太陽系邊緣存在的環狀區域,這裡存在著大量的冰凍小天 體。邁克·布朗教授將他們設想中的這顆大行星稱作「第九顆大行星」。

  但時至今日,關於太陽系中是否還隱藏著另一顆大行星的討論仍然莫衷一是,另外,關於1985年時維特邁爾博士等人所提出的「行星X」設想,以及布朗等人提出的「第九顆大行星」這兩者是否是同一顆天體也仍然存在爭議。

  布朗教授指出:「維特邁爾幾十年來一直認為太陽系邊緣可能存在著一顆未知的大質量行星,並認為這樣一顆大行星引發了彗星軌道的擾動。但這樣一來這樣一顆大行星的軌道周期就應該是大約2700萬年左右。」

  他說:「目前還很難說這樣一種想法是否具有可能性,但不管如何,這一設想中所提及的大行星與我們現在所提出可能存在的第九顆大行星都完全不是一回事。因為我們認為可能存在的這顆大行星距離太陽要近得多,其軌道周期也僅有大約1.5萬年左右。我們所提出的『第九顆大行星』可能存在的設想與維特邁爾提出的『行星X』是否存在之間不存在任何關聯。」

  對此,維特邁爾也表示,布朗等人最新提出的這一設想並不影響他在30年前所提出的理論,他說:「我對於最新出現的證據持有十分積極的想法,儘管這些證據與我們原先的行星X模型並不十分吻合。但我認為一個質量較小,但距離更近的行星體同樣可以解釋柯伊伯帶那些 天體的軌道所表現出來的那種異常特徵,因為在他們的估算中存在著不確定性。一顆行星所能產生的影響不僅取決於其質量,還與它的距離有關。因此一顆質量較小 但距離較近的行星體同樣可能產生類似的引力攝動效應。『第九顆大行星』理論的作者們也已經承認他們尚未排除不同質量與軌道距離組合下的其他可能性。」

  維特邁爾表示:「『第九顆大行星』的兩項特徵:其軌道傾角以及軌道偏心率都與我們原先所提出的『行星X』模型中所要求的相應參數非常吻合。不過話又說回來,正如很多其他科學家們所提出的那樣,即便假定他們給出的參數都是完全正確的,仍然有可能在那裡同時存在著兩顆不同的行星。」

  在維特邁爾的理論中,大量由於軌道擾動而進入內太陽系的彗星體不僅會撞擊地球造成大滅絕事件,同時彗星在接近太陽時造成的大批解體也將部分遮蓋太陽光並減少地球接收太陽的光熱總量。

  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從各個角度致力於對太陽系中未知行星體的搜尋。在1985年,一項研究發現在2.5億年時間跨度內的古生物學記錄符合周期性彗星撞擊引發大滅絕事件的設想,而最新的研究則將這一時間跨度進一步拓展到了5億年。

  維特邁爾和馬特斯等人模型中所提出可能存在的大行星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1~5倍,距離太陽比地球遠大約100倍。維特邁爾認為在如此遙遠的地方存在的一顆行星竟然會對地球上生命的命運產生如此重要的影響,這一點讓人感到驚嘆。他說:「我在這個事件中已經超過30年了,如果最後有了結果,我會很樂意為此寫一本書的。」(晨風)


推薦閱讀:

NASA宣布太陽系外發現地球「大表哥」
35萬顆恆星「DNA」被用來尋找太陽失去的兄弟姐妹
10歲男孩回家路上被太陽晒成深度燙傷(圖)
中國有一個村子,世代守著一座墓,墓旁的樹一出太陽就下雨
太陽星解釋

TAG:太陽系 | 恐龍 | 行星 | 太陽 | 隱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