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退不退,不退,你別後悔!——王剛砸寶:持寶者該不該願賭服輸!

又到了北京電視台的《天下收藏》節目的高潮——王剛三分脅迫,七分挑釁般,用全場都能聽得清清楚楚的聲音,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退不退?」藏家咽了一口唾沫,「不退!」台下觀眾個個都像被人提著頸子的鵝,圍觀跳樓般的,喊著「退!退退退!」或者「不退!」「這也能退!?」「你可別後悔!」每期的《天下收藏》節目,都有三輪這樣電擊人神經的高潮。藏家的一句「不退」,雖然想換來的是金牌,但最終很可能就是自以為價值幾十萬的的「愛物」被「護寶錘」一錘了斷。

在《天下收藏》節目中,每個持寶者拿出自己的愛物,簽署一份免責協議後,興緻勃勃的向專家組講述圍繞此物的雞毛蒜皮,其間主持人王剛則如臨大敵般的執著一把紫金錘,在專家組公開持寶者的鑒定結論前,持寶者有三次怯場撤回寶貝的機會,若不撤回,如果此物被鑒定為真,持寶者將獲得一面象徵權威的金牌,而若在場專家鑒定持寶人的瓷器為假手起錘落,「贗品」應聲而碎。

「砸贗品」一直是這個節目比較特殊的一個看點。以節目的角度看:這一砸的確把情緒和氛圍調動到至高點。但在節目之後,此舉是否還那麼禁得起推敲呢?日前,首都博物館與北京電視台《天下收藏》欄目深度戰略合作,由首都博物館提供40餘套瓷器真品,與《天下收藏》欄目組提供的30餘件贗品放在一起對比展出,名曰「假如這樣――真假藏品對比展」。

在首都博物館的展覽現場中,不少觀眾面對被砸後重新粘好、身上傷痕纍纍的瓷器頻頻惋嘆:哎呀,多漂亮啊!砸了很可惜。也有表示,這

些精美的陶瓷即便是贗品,可也是未來的文物,像宋代的青銅器贗品到了今天成了寶貴文物一樣,不應該砸毀。但也有業內資深人士認為,精美的贗品被砸掉看似「可惜」,但這代表著對文物市場的凈化,是對誠信交易的保護,就像銷毀盜版光碟和鴉片煙一樣。

但前日,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委員會主任姚政組織了三十多個專家,包括「中國管理科學研究學術委員會文物鑒定專業委員會主任寧玉新、中國收藏家協會專業委員會人員、瓷器收藏家及其儀器檢測的負責人等」通過觀展,公開質疑這些所謂贗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真品,

而且三成都是珍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最近,「王剛砸寶」又迎來了一個劇情轉折。北京東方大學文物學院院長李彥君現身說法,「勸慰」廣大觀眾和藏家大可不必擔心「錯砸」

理由是「這本來就是一個在表演的節目」.李彥君表示他曾親身參與節目,對內情非常了解。他了解到的「贗品」都是事先從潘家園等舊貨市場故意買的假貨,然後找來所謂的「持寶人」上台表演,最後理所當然地被砸掉。

在觀眾的心理期待下,一些明顯的導演痕迹被忽略了:「每周播出一期,每期都要砸一樣東西。哪有那麼大膽子?現在文物造假手段高超,把專家眼睛都看花了,誰敢說砸就砸?一期節目的製作費用是多少?萬一砸錯了,都放進去還不夠賠。想想就知道不可能。」戲劇教授吳保和如此表示。但大多數觀眾卻顧不上想這麼多,他們沉浸在砸還是不砸引發的糾結和心跳間,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成了這偽真實里的一分子。這一「驚天爆料」,再次把這個節目推上了風口浪尖。

  被砸瓷器成色幾許?

在首博和《天下收藏》欄目組聯合舉辦的「假如這樣——真假藏品對比展」上,一些藏家邊參觀邊嘆息,甚至有人說:「他可真敢下錘.太可惜了!真讓人心疼。」

這嘆息,來自姚政組織的三十多個專家,其中中國管理科學研究學術委員會文物鑒定專業委員會主任寧玉新說:「古代工匠都是手工製作,所以藝術品比例上有些區別,甚至畫得稍微歪一點兒是正常現象,畫得筆直才叫奇怪。你看工藝:這是六色青花,當代人哪有這本事?你到景德鎮去招標全國最好的工匠,看有人做得出來不?中國現在能燒四色青花的藝術家都沒幾位。」一件件「贗品」看下來,寧玉新得出結論:這裡的『贗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真品,而且三成都是珍品。我敢為我的言論負法律責任。」姚政更是在「隔著玻璃」通過看看釉面、畫工、

器形的情況下,向《京華時報》的記者表示「贗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真品,而且三成都是珍品。」這個足稱聳動的數據,只是保守估計「

實際上我們認為百分之百都是真品。有10件以上是國家二級以上珍貴文物,佔三成。」

無論是在電視節目還是展覽中,專家們對那些贗品做出的評判理由,民間藏家都表示:這些評語之「簡單粗暴」,令他們很難接受。如一款「康熙青花人物紋葫蘆瓶現代仿品」被斷定為「胎質疏鬆」——這是展覽中的贗品最常獲得的評價之一。「胎質疏鬆的瓷器會有很多開片。這個葫蘆瓶根本就沒開片,怎麼就疏鬆了呢?」寧玉新說;一件「

定窯刻花捲草紋花口瓶」被評「造型臆造成分明顯」。「什麼叫臆造?

你們沒有看見過的就叫臆造嗎?難道仿造者是傻瓜——沒有圖錄和館藏也仿?」鑒賞家張雲說;一件「乾隆款粉彩小膽瓶現代仿品」的評語是

「描摹痕迹重,施彩俗艷,火爆。施釉過於厚膩」也遭到很多觀眾的「

炮轟」:「『艷俗』不正是那個時代的風格嗎?」「到底哪裡厚膩了?」「你說它描摹痕迹重,我還覺得它畫得挺生動呢,你看這小蝴蝶跟飛起來似的。」

  姚政表示,他們希望首博應該即刻撤展,以免繼續誤導觀眾。

而《天下收藏》更應該立即停止「砸瓷」的行為。同時,對已經被砸的瓷器和碎片進行封存,進行科學儀器檢測。在必要的時候,他們甚至不排除採取訴訟的方式,將這些瓷片交到有司法鑒定資質的單位,進行「

微痕鑒定」。

  不過,我們冷靜的思考一下!

首先,這三十多個 「各個領域鑒定行業的專家」,受著行業良心和民族責任感的鞭笞,毅然前往邪惡軸心——《天下藏品》大本營,仗義執言,那麼按照我們通常的認知,越是憤怒的專家,在發聲的時候,越是應該亮出術語,擺出名頭,這樣才能有說服力,大澆胸中塊壘——然而在發聲質疑時,他們卻紛紛謙虛的以「眾專家」「民間藏家」「很多觀眾」的名頭出現。而且他們談吐很接地氣,充滿了親切的鄉土氣息,嘴上說的近是一些「怎麼就疏鬆了呢」「難道仿造者是傻瓜」「到底哪裡厚膩了」「你看這小蝴蝶跟飛起來似的。」這些詼諧幽默,不著邊際的地攤嘴仗,一點都沒有專家的架子。

而這具名的不足「專家團「零頭的姚政、寧玉新、張雲三人——對最近的收藏界熱點事件有所關注的讀者,如果有過留心的話,會注意

到,姚政和寧玉新,是最近一系列收藏熱點事件的核心人物——姚政之前曾在2.2億漢代天價玉凳案出現後,冒天下之大不韙「力挺」漢代玉凳為「撼世國寶」;在自己主持的「民間十大國寶「的評選中駁斥了一個幾乎被視為是業內常識——即收藏市場上95%是贗品的說法,悍然給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結論:「應該倒過來——95%是真品才對」;又在齊家玉之謎中「力挺」民間齊家玉「全都一眼看過去就是真的」就算面對對方親口承認的假貨,他仍面不改色,堅持「他們之所以自稱是假的,是為了逃避盜墓的法律制裁」——這次他義不容辭擔保的瓷器,甚至不是他研究的領域。

而寧玉新,則聲名大噪於一次驚世擔保:他擔保瓶底寫著「明成祖內閣司禮太監御寶大明永樂六年戊子秋」——既不可能出現「太監」也不可能出現「明成祖」的鄭和用過的明「永樂青花熱水瓶」為真。最後

,我把這個「鑒賞家張雲」放到互聯網上檢索了一下,發現其除了對此次事件的「什麼叫臆造」的怒斥外,竟沒有任何公開蹤跡!

相對的,《天下收藏》節目每期都有三名客座嘉賓。其中——既有馬未都這樣的著名收藏家,也有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葉佩蘭、首都博物館原常務副館長張寧這樣的著名「學院派」,還有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張茹蘭這樣的官方人士,同時也不乏像北京華晨拍賣公司董事長甘學軍、太平洋拍賣公司藝術品市場總監胡智勇這樣的「實戰派"其中

"露臉"次數最多、同時也是「終審判官」的則是香港永寶齋齋主翟健民

大多是收藏界三山五斗的角色。

韓勇介紹,雖然觀眾在每集節目中只看到三位專家,但他們背後其實一直有一個龐大的專家庫。「專家庫由三部分構成:一是來自專業機構的專家,如博物館和文物局的鑒定專家;二是拍賣公司的高級從業人員,他們多是拍賣公司的業務帶頭人;三是高端藝術品行業當中的經紀人。每一件瓷器,至少要由3~5位專家鑒定,並且實行一票否決。

翟健民則表示,整個鑒寶過程是非常嚴謹的,並非像節目中展現的那麼「輕巧」。「因為電視台會控制30秒之內講完一件作品的點評。只能舉例說胎質疏鬆、人為做舊這些很簡單的特點。其實,最後我們在現場還會錄製一個短片,為觀眾詳解這件東西到底哪裡不對,這是很專業的,會從造型、畫工、胎釉、款識等做全面的講解。只是因為電視節目的娛樂性要求,無法全部呈現,

「仿品本身有低仿、中仿、高仿之分,我們這次選出來進行展覽的幾十件東西,90%以上都是高仿,而且是近十年八年仿的,品質非常高,

一般觀眾或是藏家隔著玻璃看,會覺得很像真的。畢竟瓷器這個東西,很多是要上手了才能感覺到。」翟健民似乎對許多人認為他們把真品當贗品給砸掉了表示理解。

後來,北京市文物局給出了具有法律效力的「40餘件藏品為假」的權威結論,姚政也立刻激烈回應,這是文物局自己的人「既當運動員,

又當裁判員,有包庇之嫌。」要求第三方機構或者更高機構介入鑒定。

本次雙方對壘,表面上是「真偽之爭」,實則文物鑒定圈的「權威和民間話語權之爭」,以姚政為代表的「民間收藏家」言必稱「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自古以來,無數人創造了物質財富」以一個「五千年」

的虛無縹緲的概念回絕了一切「證偽」的可能。按理說,對文物鑒定有一個嚴謹而負責的態度是有益的,但濫用「可能性」讓文物鑒定圈落入一個尷尬境地——唯一的好處就是讓贗品的製造者大搖大擺,猖獗於市!

更糟糕的是,專家,都必須有一個嚴謹的態度,有自己專攻的領域和背景,對於不懂的東西,輕易不發表言論,而且專家,是一個需要得到行業廣泛認可後,別人賦予的稱呼,但許多仇恨「學院派」的「民間派」,本身作為研究員,或者民間藏家,既不具有專家背景,也不具有專家資質——卻總以「專家」自居,不管是自己不了解情況時,還是面對並非自己專攻的領域時,毫無忌憚,肆意開炮,以至於頻頻放出一些力挺「天價玉凳」 「明永樂熱水瓶」之類的海外奇談,此舉連累了整個 「專家」代表的行業信譽在公眾面前屢受打擊。但他們還往往用強烈的民族主義和陰謀論情懷護體,簡單的把一切對贗品的剔除和淘汰歸結於官派 打壓,「外來勢力」陰謀,更是大大的偏離了學術討論的本質,屢屢上升到人身攻擊的層面。

例如,對於一些博物館專家的冷淡態度與民間熱火朝天的收藏現狀截然不同的現狀,姚政認為,是因為「墓里的東西實在太多,是個天文數字,那些專家為了讓手裡的東西賣出高價,一定不敢承認民間有真東西,因為一旦承認,那就意味著其價值快速稀釋,他們為國家高價收來的東西就不值那麼多錢。一切都是利益在作怪。」——儘管沒有任何證據,全憑著一己誅心,姚政卻大膽的發表了一個顛覆整個行業既有建構的聲明——他把這麼多年金石學累積下來的知識體系,人才隊伍全部歸結為專家斂財的謊言——頗有「打倒臭老九」「知識越多越反動」的意味。權威的眼裡只有藏品,而民間藏家的矛頭卻只對準權威。

  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

這兩年驟然火起來的鑒寶節目本身,說到底,也只是一檔娛樂休閑節目,而不是一檔學術節目,對此要求過甚,無疑給自己平添「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煩惱。針對之前的陰謀論質疑,韓勇也給出了自己的解釋:「第一,這個現象不存在。每天我們接的電話七八十個都要來參加節目。」然後他甚至拋出了自己的底線:「退一萬步講,即使有這種情況,它也是一個節目手段的問題,不存在欺騙的問題。因為我們做的是收藏鑒賞類節目,展現的是真與假,只要沒有把假的說成真的,把普通的說成珍品,其他的無可厚非啊,有意義嗎爭論這些?況且這只是他們的想法而已。」最多存在持寶人自己個人原因不願意出鏡,或者表達能力不好我們建議他找人代他來,是為了節目的精彩。我們做的是電視節目。純做收藏講堂可能也沒這麼多人關注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節目安排布置不乏人工操作和表演的成分,但像吳教授說的那麼繪聲繪色的表演論,估計還不至於——畢竟這個節目有巨大的受眾群體,有踴躍的參與人群,還拴著一干相當有業界聲譽的專家學者。

「艷俗」的娛樂節目打著學術活動的旗號,在業內已經引起了一定的反感——由中國收藏傢俱樂部發起的「重塑價值:首屆中國收藏家藏品博覽會」將於11月28日在上海世貿商城舉行,屆時,將呈現來自民間的100件珍品。由於近期「王剛砸寶」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如何確認這百件寶物的真假以及價值?對此,中國收藏傢俱樂部理事長孔達達在接受《揚子晚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將特聘100名知名專家、行家和藏家組成評審委員會,而且「凡上過電視娛樂節目的專家都不會聘請」。談到近期的焦點事件「王剛砸寶」,孔達達高調的表示:這種電視娛樂節目「不具

備學術研究的價值,在真正的業內,這屬於八卦類新聞。我們講究的是學術研究,我本人從來不上電視」。

——當然,這種高調是不是另一種「艷俗」呢?我們也不得而知了

早在2009年,台灣地區的收藏家羅有生就在一次會議上痛心疾首地說,

假如10個電視台,100個電視台都做這樣「去偽存真」的節目,若干年後中國瓷器就被砸完了。首先我想安慰一下這位正義之士受傷的心靈——

如果很多電視台都在做,中國瓷器肯定砸不完——都砸完了節目做什麼

?況且電視節目也沒有和文物的天然仇恨,如果屢屢「砸歪」,倒是會敗

壞自己節目的聲譽,因此能保留的,自然會盡量保留,相反!如果這樣的節目普及了,或許「專家們」會面臨赤裸裸的公開競爭,專業性立刻受到極大的考驗,這種情況下對於凈化國內鑒定環境,是件好事也說不定.

至於拿砸對砸錯說事兒,就更沒道理了,雖然鑒寶類節目的始祖,BBC的《古董路演》為了保護收藏樂趣,在30多年中只砸過一件東西——

還是事先安排好的表演。但砸東西艷俗不艷俗是一回事,卻並無對錯可言,王剛的專家組不是上帝,再權威也不能避免打眼的時候,但人家所能提供的,也只是他們自己的鑒定結果,退一萬步講,如果你對這些專家的權威和能力不抱足夠信心,你可以不參加這個節目來給自己添這個堵,送來的都是私人財產,上節目前簽署過有法律效力的免責聲明,鑒定結果出爐前還有返回退出的機會,這種情況下鎚子落下,若砸了個假的——算自己打眼,若砸了個真的——也只能是自己眼瞎,把自家的寶貝遞到了這麼個不靠譜的專家鎚子下面——畢竟你是沖著白賺人家的金牌去的,遵循人家的標準得是起碼的吧?

古玩元素網

關注shgudong,即時搜索關注最新古玩諮詢

古玩諮詢,找古玩元素網

參加微拍請加 gudongguwan2014(元素網微拍)


推薦閱讀:

哪棟樓在同一個小區中最好?這棟懂房的人才會挑,看完後悔選錯了!
《三世因果經》揭開了做人的秘密 不看後悔
老漢抓了條大蟒蛇帶出去拍買,將其剖開後卻表示非常後悔
洗衣機放衛生間好,還是陽台好,我家後悔放錯了!
離婚後男女雙方誰更會後悔?誰會更加後悔當初?

TAG:後悔 | 王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