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按下快門的一瞬間,記錄下了我們時代的表情|紀念馬克·呂布

『閱讀需要主張』

按:8月30日,法國著名攝影師馬克·呂布(Marc Riboud),於因病去世,享年93歲。馬克·呂布可能是在中國知名度最高的紀實攝影大師之一。從1957年起,他先後曾經二十餘次遊歷東方,來到中國,留下了很多珍貴的記錄。

一個外國攝影師來到中國拍攝紀實照片,這並不難,難的是如同馬克·呂布一般,一生都對這片東方土地保持熱切的注視與關懷。中國彷彿是他的一位「哥們兒」,令他惦念。他自己也說過——「地方就像朋友,你會常想去看他,了解他的變化,知道他的近況......」

點擊觀看中國著名攝影師肖全錄製的回憶馬克·呂布視頻

馬克·呂布(Marc Riboud),1923年6月24日出生於法國里昂,法國著名攝影師。他是新中國成立後首位獲准進入中國拍攝的西方攝影師,從1957年起多次訪問中國,留下很多經典照片。1957年發表了報道中的第一張圖片,觀察和記錄了在中國發生的若干歷史事件,以來自東方的延伸報道而著稱。主要作品有:《The Three Banners of China》(中國三面紅旗)、《Face of North Vietnam》、《Visions of China》等。

「攝影無法改變世界,但能夠展示世界,尤其是在世界不斷變化之時。」

——馬克·呂布

被評價為「拍誰就是誰一生中最好的照片」的國內著名攝影師肖全,曾經在1993年作為馬克·呂布的助手輔助拍攝,在此之後就一直把他視為自己的恩師,由此也可見馬克·呂布對中國攝影屆的影響。

馬克·呂布的作品始終呈現著世間最真實的生活,其中很多經典的瞬間成為了二十世紀的時代縮影。他大多數的紀實作品都是黑白攝影,工程師出身的他對線條和光影極度敏感。以下這15張黑白攝影作品,選自攝影集《我見:馬克·呂布紀實經典》他們充分代表了馬克·呂布的攝影美學——日常生活、見微知著、直覺而富於詩意。

1

艾菲爾鐵塔油漆工扎祖(Zazou),

法國巴黎,1953年

這張攝於1953年的照片,是馬克·呂布的成名之作。那一年,他30歲,在攝影事業上才剛剛起步。在巴黎的艾菲爾鐵塔,他拍攝下了一個正在給鐵塔塗漆的工人。照片中的工人戴著帽子、叼著香煙、拿著刷子,感覺根本不像是在工作,而是正在排演一出輕巧的歌舞劇,彷彿在半空中輕盈飄移的舞蹈者。柔軟輕鬆的人體微微彎曲,彷彿一首飄逸的樂章,一個「讓耳朵覺得舒適的和音」。這張照片成為了馬克·呂布在《生活》發表的第一幅作品,也促使他在那之後進入蜚聲國際的瑪格南圖片社。

2中國長城,1957年

從1957年起,馬克·呂布可以說是來華次數最多的西方攝影大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正好是中國發生社會劇變的時期,馬克·呂布用手中的相機見證了中國從一個面貌轉向另一個面貌的關鍵節點,用他充滿溫情和人性化的鏡頭給中國各個階層的社會生活留影。

3古玩店櫥窗,中國北京,1965年

馬克·呂布特意選擇了北京琉璃廠一戶居民建築的門窗作為前景,同時把焦點聚在街道上。街道上的行人、蹲在街邊聊天的老人年、好奇的孩子,以及中國傳統的民居、店鋪及牌匾……馬克·呂布定格了一幅充分地展現了老北京地方特色的街道畫面。

4中國長城,1971年

馬克·呂布認為:「攝影就是光影的遊戲」。工程師出身的他對於結構和線條有著天生的敏感,他的照片中總能看到高度和諧的點、線、面構成關係。

5中國黃山,1985年

6中國北京,1992年

一般而言,攝影師在完成某次拍攝任務之後就會離開,但馬克·呂布卻會長時間地逗留或者一再返回同一個地方。吸引他的不是某件事或某次行動,更多的是某個人生和生活本身。

7槍炮與鮮花,美國華盛頓,1967年

馬克·呂布作品的背後,往往有著豐富而動人的故事。1967年10月21日,17歲的高中生蘿絲跳上開往華盛頓的公車,去參加一場反戰遊行。面對五角大樓前真槍實彈的士兵,她忽然意識到,這些士兵其實跟與她經常約會的小夥子們沒有多大區別。「國家武器」忽然變成了「鄰家男孩」,蘿絲的心情頓時沉重起來。她舉起手中的小花,在來複槍前溫柔地親了它……這一刻被定格下來,成為一代人爭取和平、非暴力抵抗的象徵,也成為最能代表馬克·呂布攝影風格的作品之一。

8日本東京,1958年

馬克·呂布的大多數作品,並非驚天動地的畫面。在他到世界各國遊走期間,他敏感地拍攝當地人民的生活變化,特別是通過細微的生活細節反映出生活的意蘊。

9日本東京,1958年

馬克·呂布曾說,「如果我漸漸喪失了對生活的欣賞力,那我的照片也會隨之黯淡,因為拍照就是去深刻地品味人生,品味每個百分之一秒的瞬間。」

10日本,1958年

11地鐵站內,日本東京,1982年

12肯亞,1963年

13德里天文館,印度,1985年

14新宮,德國波茨坦,1989年

15法國圖賴訥,2006年

馬克·呂布的許多作品都帶有強烈的詩意。如他所言,「在我的取景器中發現蘊藏著的節奏和韻律,這於我而言是莫大的樂趣。」

一個攝影師給另一個攝影師

文|尚陸(策展人)

1

馬克·呂布與肖全

馬克·呂布的攝影藝術生涯深受布勒松和卡帕的影響。

30 歲的時候,馬克·呂布從里昂來到巴黎。初來乍到,就在巴黎遇到了卡特·布列松。那時的馬克在攝影上才剛剛起步,還是一個不出名的自由攝影師。布列松說服馬克使用一個舊的取景器去拍照,因為它有顛倒畫面的奇異特效。於是,馬克帶著一盒膠捲來到了巴黎的艾菲爾鐵塔上,繼而拍攝下了那個正在給鐵塔刷油漆的年輕工人。這張照片就是馬克·呂布的代表作——《艾菲爾鐵塔上的油漆工》。它是馬克發表在《生活》雜誌上的第一幅作品,也是促使馬克在 1952年走進馬格南圖片社的敲門磚。

卡帕曾經送馬克去倫敦學習英語, 還向讓他多見見那裡的姑娘。只是後來,馬克非但沒有學好英語,更沒有結識什麼姑娘,反而從倫敦帶回了大量他自己拍攝的照片。

1993年5月,34歲的攝影師肖全在廣州第一次見到了 70 歲的馬克·呂布。因為攝影,他們就像布列松、卡帕與馬克那樣,從此開啟了一段至今已長達 23 年的師生傳承之交。

廣州、深圳、上海、北京,肖全多次作為助手與馬克·呂布一起拍攝了上世紀 90 年代的中國各大城市。對攝影的執著、對時事的敏銳、對中國的關注和喜愛、對家庭的責任感、簡樸的生活作風、頑童般的純真內心 ..... 在肖全的心目中,馬克·呂布不僅是一個感情細膩而又閱歷豐厚的大攝影家,更是點亮了自己攝影人生中那一展明燈的恩師。

他說:「馬克·呂布是我身後的一棵大樹。他對攝影的貢獻,對中國的友情,對年輕人的鼓勵,對愛情、生命的理解,都深刻的影響了我。我會像他一樣用攝影跟這個世界相處,直到最後。這是一件快樂而幸福的事。」

一個小販正在張貼性感女星的海報,來招攬生意。性感女明星的海報挑逗著中國人的荷爾蒙,也打開了中國人看世界的窗戶。1993年,馬克·呂布在廣州。攝影:肖全

2

馬克·呂布與中國

93 歲的馬克·呂布,半個世紀的中國影像。

1956 年初,馬克·呂布花了 6 個月時間從巴黎開車去到印度,在那裡他結識了一位認識周恩來的人。1957 年 1 月,他成為了上世紀 50 年代首位獲得周恩來總理批准進入中國拍攝的西方攝影師。

1957 年 1 月 1 日,拿到了中國簽證的馬克·呂布迫不及待的想要進入中國這個神秘的東方國度,但是當他從當時仍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過關之時香港警察不願意開車送他過境,並且冷冷地說:「要去,你自己走過去。」 於是馬克·呂布真正用自己的雙腳跨

出了西方與中國之間的連接的橋樑, 而這一跨就是 60 多年。

從那時起,他先後 20 多次訪問中國,觀察並記錄了在中國發生的若干歷史事件,完成了對中國的一系列深入報道。

在他的攝影作品中,有鞍山的鍊鋼工人,有 1957 年的知識份子在莊稼地里幹活,有北大校園裡戴口罩跳交誼舞的人群。在改革開放期間, 他曾拍到鄧小平匆忙而堅定的身影。

The Three Banners of China(《中國的三面紅旗》)、Visions ofChina(《中國印象》)都是他拍攝中國的代表作品集。

「攝影無法改變世界,但能夠展示世界,尤其是在世界本身不斷變化之時。」對於自己曾經說過的這句話,馬克·呂布身體力行,當他預感到中國即將發生一場巨變時,他絲毫沒有吝嗇自己天才的鏡頭。

《中國的三面旗幟》《中國:旅行瞬間》《黃山》《在中國》《馬克·呂布在中國:四十年攝影》等,都是他拍攝中國的代表作,是他幫助我們留存下來的不可取代的回憶。

馬克·呂布拍攝中國的作品中, 幾乎沒有任何傾向於暴力、性和陰暗面的內容。在西方世界並不十分了解中國的時候,他用冷靜、客觀而飽含善意和趣味的紀實攝影作品,讓無數西方人看到了最真實的中國面孔,消解了許多誤解與隔閡。

1993年,馬克·呂布在廣州。「在海珠大橋的橋下,聚集著一波剃頭匠。他們的傳統手藝在當時的廣州仍然頗有市場。這一項廣州特色讓馬克流連忘返。馬克對中國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然而他的作品中幾乎沒有傾向於暴力、性和陰暗面的內容。我曾在一些最具世界影響力的報刊雜誌上看到過有關馬克·呂布對中國的攝影報道,正是他的這些報道在逐漸消除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誤解。」--肖全

3

攝影大師的工作方式

除了真摯感人的師生情,除了兩位攝影人對理想堅定的追逐,除了馬克·呂布贈送給中國人的影像禮物, 本書還用一大批紀實照片向讀者展示了馬克·呂布對待工作和生活的態度與方式。

在中國各大城市的街頭,肖全拍下了那個專註於攝影的馬格南大師; 在巴黎,肖全拍下了那個資料館一般嚴謹而藝術的工作室。馬克如何收藏自己的膠捲底片,馬克的明信片是怎麼歸置的,馬克是怎樣與助手交流工作的......

肖全拍下了一個兢兢業業、井井有條的攝影大師。他的一絲不苟值得每一位攝影師、攝影愛好者去學習。

「走完這麼一段記憶、機遇、人性與遺忘的旅程,才發覺,這時時常新的天才,首先是一束內在的光,一束孤獨的光,照亮道路、沙漠、城市、倒影與姿態。」(法國詩人安德烈 - 維爾泰《馬克眼中的世界》)

馬克·呂布,1923 年 6 月 24 日出生於法國里昂,是法國最著名的紀實攝影師。他憑藉一系列拍攝記錄於東方的攝影報道而著稱於世界攝影圈, 作品曾多次在《生活》《國家地理》等國際知名雜誌上刊登,並兩次獲得美國海外出版俱樂部獎(OverseasPress Club Award)。《日本婦女》《迦納》《北越:面孔》《火車和車站》等, 都是他的代表作品集。

14 歲時,馬克的父親送給他一台柯達照相機,從此,生性內斂的他就與攝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1993年,將滿 70 歲的馬克·呂布身背 5 台徠卡相機、5 支鏡頭,走起路來健步如飛,完全不像一個退了休的老頭。攝影:肖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年輕的馬克加入了法國的地下反法西斯游擊隊, 反抗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戰後,他進入位於里昂的Ecsle Centrale 學院學習機械工程,並於 1948 年順利畢業, 成為了一名工程師。

然而在 1951 年,馬克·呂布決意放棄了穩定的工程師工作,轉而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攝影中。對攝影充滿熱情的馬克,獲得了布勒松與卡帕的讚賞與指導,在攝影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1952 年,憑藉《艾菲爾鐵塔上的油漆工》,馬克走進了馬格南圖片社。

在蜚聲國際的馬格南圖片社裡, 他勤勤懇懇地工作,不斷拍照報道,

工作期間足跡遍布世界各地。除了納粹頭目、二戰生還者,他還拍攝過毛澤東、周恩來等第一代國家領導人, 以及越南領導人胡志明。

1959 年,馬克·呂布當選為馬格南圖片社歐洲分部副主席。

1975 年和 1976 年,他又連續兩年當選為馬格南圖片社歐洲分部主席。

三年後,馬克·呂布辭去了圖片社主席的職務,循著自己的節奏,開始遊歷世界。退休後,

他仍然不斷地向瑪格南圖片社提供自己的拍攝作品。

馬克·呂布作品選自:《我見:馬克·呂布紀實經典》

作者:馬克·呂布

推薦閱讀:

七五時代(2005-2006學年第9期)
霹靂君:千字文看懂180年戰國時代
IT時代周刊
少女少男時代已過
阿爾法狗60連勝橫掃,顛覆性的人工智慧時代即將到來? | 探秘谷歌DeepMind

TAG:呂布 | 記錄 | 表情 | 紀念 | 時代 | 瞬間 | 快門 | 一瞬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