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都有哪些飲酒禮儀?
我國自古有「酒以成禮」之說。
早在中華夏朝,杜康首將酒釀造出來後,到了西周,酒禮成為最嚴格的禮節。周公頒布的《酒誥》,明確指出天帝造酒的目的並非供人享用,而是為了祭祀天地神靈和列祖列宗,嚴申禁止「群飲」、「崇飲」,違者處以死刑。
後來到了秦漢時期,隨著禮樂文化的確立與鞏固,酒文化中「禮」的色彩也愈來愈濃,為了保證酒禮的執行,歷代都設有酒官。
關於酒德的記載,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儒家思想認為,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驕奢淫逸。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人們飲酒要遵循時令尊禮、適量而不能隨心所欲。
而在酒宴上,禮儀更為重要,有四步禮儀—— 「拜、祭、啐、卒爵」。
拜: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
祭: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以祭謝大地生養之德;
啐:接著嘗嘗酒味,嘖嘖稱美,令主人高興;
卒爵:就是乾杯的意思,需仰杯而盡。
乾杯不會難為喝酒之人,因為古時酒精度不高,無需擔心會有多麼傷身的情況發生。
行酒和乾杯也有一套禮儀。
我們現在喝酒經常說,「先干為敬」。但在古時並非如此,敬酒時,卻是以「後干為敬「。
陪侍尊長喝酒時,尊長舉杯未乾,年少則不敢喝的。
而賓主之間則是客氣、有節、有度。
當主人家敬客人酒時,叫「酬」
客人回敬主人酒叫「酢」
客人之間相互交錯敬酒叫「旅酬」
依次向入斟酒敬酒叫「行酒」
敬酒時要說句類似「祝您長命百壽」的話語
所以敬酒又叫「為壽」,通常為壽以三杯為度,敬酒時敬人和被敬者都要避席起立。
最後酒有三巡之說。
禮記《玉藻》中記載:君子飲酒,一杯表恭敬,二杯顯溫雅,三杯知進退
當酒過三巡,則不受禮節約束而可暢飲,但也要控制,只有當你喝醉之後不會做出失禮的事情時,你才能放心地喝,若是知曉自己酒醉之後有不可控的現在,那就更應該控制酒精的攝入。
推薦閱讀:
※金正昆社交禮儀講座筆記整理
※禮貌、禮節、禮儀
※你的禮儀價值百萬 2 職場修鍊篇
※「女人最不該缺乏的20條禮儀
※中式婚禮儀式流程 最全的中式婚禮流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