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說周原

2017.10.25寶雞日報

10月 21日至 22日,北京大學禮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和周原國際考古研究基地共同主辦的「鬱郁周文,周代禮樂文明學術研討會」在扶風舉行。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澳門大學等十多所高校,專業涵蓋禮學、哲學、歷史、考古等領域的 50餘名專家學者,圍繞周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等展開熱烈討論。

這些專家學者,有的已經與寶雞有過許多親密接觸,有的則是第一次來到寶雞,但絲毫不影響他們對寶雞歷史文化的痴迷。會前,記者採訪了部分專家學者,聽他們暢談對周原、周代禮樂文明的理解及對寶雞的印象——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孫慶偉

周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最核心的部分

寶雞日報記者 張家旗

孫慶偉對周原有著很深的感情,接受記者採訪時,他第一句話就說:周原既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考古的寶地。孫慶偉認為,周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

孫慶偉說,周原是周文化的發祥地,也是西周時期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周文化又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從這層意義來講,周原在考古研究界的地位就很突出。「發掘優秀傳統文化歸根結底就是要落實到具體的史料上,考古學就是發掘翔實的第一手考古材料的。」孫慶偉介紹說,周原的考古工作從解放前就開始了,但從上世紀 70年代以來才慢慢步入正軌。大規模的、有計劃的周原地區考古工作始於 1999年,那一年,北京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和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共同組成周原考古隊,展開了對周原地區持續的、深入的考古研究。近 20年來,考古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孫慶偉認為,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多成果,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三家單位集中了各自的精兵強將,方法得當,總結了一套發掘大型都邑性遺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工作效率非常高。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周原遺址本身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發掘水平和研究水平再高,如果沒有相應的文化內涵,不可能做出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也不可能有影響力的考古發現。

孫慶偉對記者說,在周人移居到此之前,周原已經有不少文化遺存。從古公亶父遷岐,到西周末年,前前後後三百多年,這麼長的時間裡,周人在周原上留下了非常豐富的文化遺存。同時,西周王朝的意義非常重要。一方面,它創造性地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最典型的就是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王朝的創立者和統治者對於如何構建一個強有力的王朝的政治規劃。除了政治制度外,周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也占突出位置,因為周文化中提出了德政的觀念。「通過以德治國來構建一種和諧社會,這個是周人的一大發明。」孫慶偉說,良好的政治規劃和政治理念、治國理念的結合,才造就了西周王朝的強盛和周文化的源遠流長,乃至對此後的整個中國的傳統文化都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孫慶偉認為,周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我們今天所弘揚的優秀傳統文化,很多要素都是源於周文化,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周文化完全可以並且應當為當下、為新時代服務。

孫慶偉告訴記者,像周原這樣的遺址,在全國都不多見。令他尤為感動的是,寶雞歷任市委、市政府領導,都非常關心和關注對周原遺址的保護和對周文化的研究。寶雞市的各級領導也給了考古隊特別多的關心,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周原國際考古研究基地的建立。

孫慶偉說,田野考古實習是一項很辛苦的工作,這個基地落成以後,為前來實習的北大師生提供了非常好的實習場所。「在北大田野考古實習的 60年里,這裡的硬體條件是最好的。有這麼好的基地,我們的師生也能更好更安心地工作,對我們周文化的研究也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孫慶偉說,除此以外,寶雞市不僅僅建起了寶雞市周原博物館,還將這裡建成了一座開放性的國際性考古基地。今年來到周原參加發掘工作的,不僅有北大的學生,還有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領隊班學員。參加實習的還有來自日本、美國、韓國、匈牙利、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的學者和留學生。

孫慶偉對寶雞的印象很好。他說,自己 2003年剛來寶雞工作時,在市區住過最好的酒店是萬利酒店,吃飯也是在酒店附近,當時市區的咖啡廳也非常少。但是近年來,寶雞的城市變化巨大,讓他驚喜連連。「有時候接待來訪學者,選酒店都讓人眼花繚亂,而且這些酒店條件都非常好,不輸於很多大城市。」孫慶偉還說,高鐵站、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乃至整個高新區,都是這些年新建設的,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徐天進

周原是周文化研究的標尺

寶雞日報記者 陳亮

「周原的發現,在經過科學的數據分析之後,可以作為任何一個地方同類型發現的標尺。」徐天進教授在考古工地上給學生授課的時候,是這樣定義周原的。因為在 70年來的系統研究中,這個大遺址上所有出土物的特徵,都足以成為判斷其他周文化遺迹遺存屬性的依據。「作為周文化研究的學者,不管是哪個方面、有多大的名氣,沒有踏上過周原這塊土地,一切都是枉然。」徐天進教授對周原的感情深厚,在他的眼裡,周原不只是京當、庄白這樣風景秀美的關中村莊,而是一座埋藏在並不深厚的土層下的3000年前的「現代化」的城市。

他在介紹自己的工作時,特別喜歡說在這座城市的遺址上「挖了幾乎 20年的土」,而且不管從哪裡挖下去,都會展露出引人入勝的端倪,讓他幾乎能夠「親眼」看到, 3000年前,背著手在這塊土地上「溜達」的周文王。

對於寶雞剛剛建好的周原國際考古研究基地,徐天進教授十分讚賞:「這是北大學生在全國範圍內條件最好的實習基地,不論食宿還是教學條件。寶雞對文物考古有這樣的重視程度,令人欽佩和感動。」

徐天進教授致力於推廣公眾考古學,讓這門象牙塔里的學科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從而極大地推動了考古學在當代的發展。 2013年在寶雞石鼓山周墓的發掘過程中,他向媒體形象生動地介紹這一重大發現,掀起了全國的關注熱潮。

而在周原的宣傳推廣上,他也有具體的設想:「周原的宣傳不能僅限於報紙、電視,要讓這塊土地和民眾互動。」他說,周原定期發布成果,不能僅僅面對文物部門和考古界,而要向民眾進行彙報,要讓普通市民來到周原,聽專家講故事。「可以選合適的研究階段,讓考古愛好者和學生進入考古工地,親手觸摸這些生動的實物。」徐天進教授認為,公眾的關注是周原考古最強大的推動力,「被廣泛關注,自然就獲得了良好的發展環境。

周原這麼多的重大發現,不能被公眾所了解,就是因為媒體的宣傳和周原的實際情況之間,缺少一個親身感受的環節。媒體的故事講得再好,也無法讓人和周原的實際情況聯繫起來,只有吸引人們踏上這塊土地,才會感受到周文化的魅力。」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雷興山希望更多人關注大周原寶雞日報記者 王星 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雷興山是寶雞人的老朋友。此次研討會召開的前一天,記者在周原遺址發掘現場見到了雷興山。他正在解決學生髮掘中的「疑難雜症」,一問一答中,他還時不時拿起手鏟現場教學。雷興山說,寶雞是他的第二故鄉, 1991年,他來到寶雞,在這裡一待就是 26年。因為工作原因,他每年大半年時間在寶雞農村度過。 作為一名見證者,雷興山看到了這些年寶雞特別是農村的發展及變化。「以前岐山、扶風周邊的村舍比較破舊,多是土路,只要一下雨,出村都困難。但這些年,寶雞的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老鄉們建起了新房,整修了道路,村裡也有了花園和廣場,有了巨大的變化。」 寶雞這些年的發展,雷興山看在眼裡,喜在心上。他特別提到自己每次回到北京,一定會做一頓臊子面,因為他已經習慣了寶雞味道里的酸和辣。 從周公廟到周原,雷興山帶著學生們幾乎走遍了這裡的山嶺溝壑。在他看來,考古就是一種非常美妙的生活方式,既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相互補充,也是城市和農村生活的完美結合。考古的最大魅力就在於發現,當你停留在田野的時候,你不知道前面有一個什麼重大的發現在等著你,當你拿起手鏟發掘的時候,你也不知道下一鏟會有什麼樣的驚奇在等著你。 在大周原考古二十多年,雷興山和他的弟子們收穫滿滿——周公廟發現了許多西周時期的甲骨文,周公廟遺址因此成為現在西周遺址里出土甲骨文最多的;周公廟還發現了一座城牆,那是全國第四座西周城牆;接下來發現了西周大墓——陵坡墓,這個墓地是目前所知的西周時期等級最高的墓;周原遺址內存在著自然水系與人工水系、蓄水池與引水渠、乾渠與支渠等不同層次的水系遺存……「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大周原!」雷興山說,考古工作枯燥但絕不乏味,他們是在還原一個時期的歷史文化和文化遺產,雖苦猶甜。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禮學研究中心主任吳飛周禮是禮學研究的源頭寶雞日報記者 張家旗 作為北京大學禮學研究中心主任,吳飛對周文化有很深的感情。他說,從禮學的學術角度來說,周禮是禮學研究的源頭,也是最核心的。 吳飛坦言,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在周原參與考古研究有很長時間了,過去他們對這邊的工作有一些了解,知道文博學院有很多考古成果,但是沒有具體參與。關於周文化和周禮的主要研究,最終都是要回到周原的。同時,因為禮學研究中心大多數的研究都不是考古學方面,而是歷史、思想、文獻等方面的,所以一直和考古學的研究有比較大的距離。北京大學禮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和周原國際考古研究基地共同組織這次「鬱郁周文,周代禮樂文明學術研討會」,主要也是想把參與實地挖掘的考古學者和從理論、文獻方面研究的禮學學者聚集在一起,進行溝通。 希望兩方面的學者能夠從各自角度出發,闡述他們對周文化、周禮的看法和研究成果,最終目的是通過這種溝通,對以後的周禮研究以及相關方面的其他研究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吳飛說,像這種形式的會議,還是第一次。除了周禮外,吳飛對寶雞的歷史也很關心。他說,寶雞歷史上的馬融、張載以及張載所代表的關學學派等,對禮學影響都很大,吳飛在很早之前就對他們有關注。吳飛還說,各種書籍都提到過寶雞,尤其是寶雞豐富的歷史文化,令人印象深刻。關於陳倉的歷史人文典故、陳寶的信仰崇拜等,在現代禮學的研究中都是特別重要的內容。這次來到寶雞,吳飛會將過去書本上關於寶雞的印象,與直觀感受互相比較,並親身體驗周禮之鄉和青銅器之鄉文化底蘊的厚重。

香港禮學研究學者郭偉川禮樂文明的厚重撲面而來寶雞日報記者 祝嘉 作為一名資深禮學專家,郭偉川一直在研究周王朝與周文化,發表和出版了大量與之有關的文章和專著。此次受邀來到寶雞,郭偉川坦言非常激動、非常榮幸,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濃郁撲面而來。 郭偉川認為,研究禮樂文明,就一定要來寶雞,因為寶雞是禮樂文明的發祥地。《詩經》有云:「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周人的先祖,在寶雞周原建立了最初的基業,隨後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勵精圖治,把周王朝建成一個強大的政權,也讓周禮得以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為影響中華文明三千年的不朽文化。 郭偉川解釋說,根據《逸周書》的記載,周文王一生秉承以民為本的治國理政。周文王認為,在一個國家或社會中,需要有等級次序之分來推動行政,但無論等級大小、次序先後,都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這才有利於等級和次序的穩定,也就是國家或社會的良好運轉。而要做到平等對待、和睦相處,就需要禮制來規範和約束人民。 在此基礎上,周武王繼承周文王的遺訓「伐紂取中土」,帶領周人完成「周革殷命」的大業,讓周王朝站上了歷史舞台的中央,也讓周文王仁政的思想得以實踐並推廣。 輔佐周武王討伐商紂的周公,不僅在戰爭時期出謀劃策,更在和平年代提出了更為具體、更為完備的治國大綱和施政舉措。周公特彆強調,「振乏救窮,老弱疾病,孤子寡獨,惟政所先」,顯示出他關心民間疾苦。而周公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立君子以修禮樂」,建立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範,既讓政治得以穩定發展,更讓文化得以在民間形成和演進,最終成為影響中華文明三千年的源頭和根本。因此,孔子才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而「鬱郁周文」也成為本次禮樂文明學術研討會的主題。

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丁鼎魅力周原讓我神往已久寶雞日報記者 王星 從齊魯大地到古陳倉,兩地雖隔千里,但歷來保持著密切的交流和深厚的友誼。「這是我第六次來到陝西,卻是第一次來到寶雞,來到了讓我神往已久的魅力周原。」山東孔子學會副會長,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丁鼎,一直憧憬著周公的禮樂仁和,在他的心中,周原是周代禮樂文化的搖籃,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丁鼎多年來主要從事儒家經學史、歷史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化史領域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現已出版學術專著 6部,發表學術論文 100餘篇。初登周原,丁鼎滿是欣喜和期待。 禮樂文化是古人將「禮教」與「樂教」並提而形成的教化體系,它們的本義是以禮為教、以樂為教。丁鼎說,孔子嚮往周公之治,曾言:「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大意就是,感嘆自己的年衰,居然許久沒有夢見周公了!周禮是在借鑒了夏、商兩代為政得失的基礎上制定的,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 周公的制禮作樂制度之所以為後世所稱道,是因為它以道德為核心,確立了道德在治國理念中的主導地位,這對於中國歷史的發展方向,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很榮幸能來周原參加『鬱郁周文』的學術研討會,在這裡見到了許多久未謀面的老友,很親切!」對於這次活動,丁鼎期待學術交流上的「碰撞」,「我們從禮學、哲學、考古學、歷史學等領域交流、探討,希望對中國古代的禮樂文化有進一步的認識」。 談到寶雞,丁鼎說,這裡是著名的青銅器之鄉,是我國周秦文化的發祥地。 10月 20日,他從機場到達扶風,看到這座小城很具韻味,道路整潔,環境優美。當天,丁鼎還品嘗了臊子面和擀麵皮,味道濃郁。他表示,會後要親身感受這片黃土地上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推薦閱讀:

專家:外出時,寶寶內急怎麼辦
心情說說:複雜的事情簡單做,你就是專家
日本專家話技術|澤田育久:用心為客戶創造更高價值
考古鼻祖之墓機關重重,瞞住了專家,卻防不住不肖子孫
心理專家支招:面對出軌老公回歸

TAG:專家 | 學者 | 周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