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以讀為本 讀中品味

  □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實驗小學 潘明成

  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中要求注重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語感(選自《語文課程標準》)。由此可見,閱讀在九年義務教育中,在人的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如何達成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體現其重要地位?眾所周知,「以讀為本」是一良好的途徑和方法,那麼讀中如何品味語言呢?

  一、要注重所蘊涵的思想感情。「以讀為本」不是反覆無聊的咀嚼。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言文字蘊涵有豐富的人文思想內涵,任何脫離思想的語言如同脫離靈魂的軀體一樣將不復存在。在實際教學中,有些教師只注重聲音形式、表層技巧的指導,不注重品味感悟語言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筆者曾聽一位參與新課改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春筍》(蘇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第一自然段中「它們衝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里冒出來」時,只是簡單地指導學生將「衝破、掀翻、冒出來」這些動詞重讀,學生比的是看誰的聲音大,誰就讀得好。而不是透過這些詞指導學生體會春筍那種不可阻擋的氣勢和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頑強生命力。因此,「以讀為本」要注意品味語言中所蘊涵的思想感情,注重學生與作者(文本)的對話,實現心靈與心靈的碰撞。要注重品味文本中一定的語言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一定的思想用什麼樣的語言來表達,一定的思想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語言來表達等等。這樣,一方面使學生明白「以讀為本」就是要讀出音、讀出意、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另一方面實現了「理解語言」到「體會思想」再到「運用語言」的能力形成過程,達到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二、應遵循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語文課程標準》對朗讀的目標在各學段的表述是:第一學段,學慣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二學段,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三學段,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表面看,三個學段要求大致一樣,實際上各學段的表述正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來設定的。第一學段(1、2年級)強調「學慣用」。這一年段的學生年齡較小,語言表達以學前生活中已獲得的母語口語為基礎不夠規範,認識客觀世界不夠完善,因此要求在老師的指導、示範下去「嘗試著學慣用普通話」朗讀,強調的是「學習」的過程。第二學段(3、4年級)強調「用」。在學生有一定的辭彙積累和母語的進一步規範的基礎上,強調學生「使用」普通話進行朗讀實踐的過程,形成用普通話朗讀的習慣。第三學段(5、6年級)強調「能用」。隨著學生識字量的增加和對周圍客觀事物特徵的正確把握以及學生自身習慣、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初步形成,強調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學生能力上的達成度,要求學生具有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水平。

  三、要注重語言品味的層次性。「以讀為本」,學生由初讀感知語言到細讀理解語言,精讀體會語言到賞讀品味語言,這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語文的規律進行的。沒有理解就去品味,是枯燥的、是膚淺的。要注重通過學生的自讀、自悟、自得,由淺入深分層推進。允許學生開始品味的不到位,允許學生品味的差異性。學生通過認讀、還原、移情、領悟,到最後的品味賞讀,真正實現語文教學中的「以讀為本」。

  四、要注重語言品位的方法指導。一是抓重點詞、句、段進行品味。文章不是無情物,文章的情滲透在語言文字中,滲透在重點詞、句、段中。在對語言品味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透過重點詞、句、段來展現文本的情景,來感悟語言,理解內容,體會感情,達到「有感情」地朗讀。比如,在教學《螞蟻和蟈蟈》(蘇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第一節時,可以抓住「有的拉」「有的背」「個個滿頭大汗」這些關鍵詞引導學生邊讀書邊理解,邊想像邊品味,從而了解到螞蟻勞動的方法很多,螞蟻幹得很起勁。並結合「夏天真熱」讓學生品味感悟,從而產生對螞蟻的敬佩之情。二是語言的品位要注重巧妙的引導。既然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因此,學生對語言進行品味感悟時,教師要注重巧妙地引導、點撥、啟發、激勵。一位教師在指導學生體會《春筍》(蘇教版小學一年級語文)第一自然段中「一個一個從地里冒出來」時問道:「一個一個這麼多你有什麼感受?」學生回答感受「春筍非常多」。可見教師缺乏巧妙引導。如果教師巧妙地啟發學生想像「一個一個從地里冒出來」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景呢?學生通過想像、感悟,品味出許許多多春筍連續不斷、你追我趕、破土而出。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教育媒體等手段營造親密和諧的氛圍,巧妙地進行引導,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為閱讀提供外因和內因,真正把「閱讀」「理解」「領會」「體味」「品味」「感悟」還給學生。

  五、要注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讀書切忌在慌忙,涵詠功夫興味長。」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而漢語言文字是用來表情達意的,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了內容,更主要的是品味語言蘊涵的情感,達到精讀入情——講究情境性;美讀品味——提倡鑒賞性;熟讀成誦——主張積累性。學生通過品味,通過賞讀把文本與讀者個體相融合,把文之神韻與讀者心神維繫在一起,邊讀、邊理解、邊品味、邊想像、邊表演;如痴如醉,勿我兩忘,使學生身心得到發展、心靈得到凈化、情感得到陶冶,實現人文合一的境界。因此,在品味語言時教師不要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求學生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要求學生設身處地,身臨其境,用情感和心靈去感受、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實現個性化、創造性地閱讀。「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個性差異,允許學生對語言品味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特彆強調要加強朗讀而且貫穿於各學段的目標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的感情是要靠讀者去品味。如何去品味?根據要求中將「正確、流利」放置「有感情」之前,不難發現,讀者只有在「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才能去品味語言文字的感情,也才能達到「有感情」地朗讀。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初讀的指導,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耐心指導,掃清字詞障礙,把課文讀順暢。教師可利用范讀、指讀等引發學生讀書的興趣,使得學生都能把課文讀得琅琅上口,使「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這一目標落到實處。
推薦閱讀:

大六壬入門教學3
尤西林|圓善與時間:康德倫理—宗教學的現代性
交誼舞:慢四基本步教學
《安塞腰鼓》教學斷想(原創)
行書教學—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

TAG:閱讀 | 品味 | 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