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漢傳佛學的十大宗派

文/江南小隱

佛學傳入中土,經過歷代祖師加以分門別類,最後綜合為十大宗派:即華嚴、天台、唯識、三論、禪宗、凈土、律宗、密宗、俱舍、成實。雖也有十三宗的說法,但以十宗為普遍。

漢傳佛學的十大宗派,各有各的講經方式和家法傳統。其中華嚴、天台、唯識、三論、禪宗、凈土、密宗等七大宗屬大乘佛學,俱舍、成實兩大宗屬小乘佛學,而律宗的戒律,則既含大乘佛義,又含小乘佛義,包括有大乘戒和小乘戒。

華嚴宗:該宗因以《華嚴經》為根本典籍而得名。因實際立派創始人法藏號為賢首,故也稱賢首宗;又因以「法界緣起」思想為宗旨,又稱法界宗。該宗認為宇宙萬法、有為無為、色心緣起時,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圓融無礙,如因陀羅網,重重無盡;並提出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門。

天台宗:由南北朝智顗大師奠基。是漢傳佛教最早創立的一個宗派。其教義主要依據《妙法蓮華經》,故亦也稱法華宗。該宗的主要思想是實相和止觀,以實相闡明理論,用止觀指導實修。提出的理論包括:十如是,一念三千,一心三觀等。

唯識宗:又稱法相宗。是印度瑜伽行派在漢地的傳承。唐玄奘法師從印度回國後,翻譯了瑜伽學系的《瑜伽師地論》《百法明門論》《攝大乘論》《辨中邊論》《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分別瑜伽論》等著作,在《成唯識論》基礎上創立了此宗。主要理論包括:三性說,五重觀法,因明學說。其因明之學含印度邏輯學,對後世的影響很大。

三論宗:始於鳩摩羅什譯出龍樹《中論》《十二門論》與提婆的《百論》,大成於隋朝的吉藏。該宗是印度中觀派在漢地的傳承。該宗的主要理論是緣起性空,即認為世間萬有諸法,都是由眾多因緣和合而生,即緣起,沒有事物是獨立不變的實體,即無自性,也即性空。其他如真俗二諦,八不中道等思想主要來自印度中觀派。

禪宗:因主張修習禪定,故名禪宗。又稱佛心宗。創始人為菩提達摩祖師,下傳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該宗主張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見性成佛。提出了二入四行的理論。二入指理入和行入,四行指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與稱法行。主要經典包括《楞伽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禪宗在中國佛教各宗派中流傳時間最長,在中國哲學思想上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凈土宗: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凈土的念佛法門而得名。凈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凈土為歸,但早期並未成為專門的宗派。佛法東來,東晉時代,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建立蓮社,提倡專修該往生凈土的念佛法門,又稱蓮宗。隨後唐代善導大師也是凈土法門的重要倡導與推動者,被後人奉為凈土宗第二代祖師。該法門以信願念佛為正行,凈業三福、五戒十善為輔助資糧,仰承佛力,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主要經典起初為三經一論包括《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世親的《往生論》。該宗由於修行方法簡便易行,所以流傳較廣。

律宗:該宗始於南北朝法顯、慧光大師,殿基於唐終南道宣律師。因著重研習及傳持戒律而得名。也稱四分律宗,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主要理論為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

密宗:唐玄宗時,由善無畏、金剛智與不空三藏先後傳入漢地,號稱開元三大士。與其他宗派(顯宗)不同,密宗僅限於具有一定資質的學僧修習,由師徒密傳,故稱密宗。密教有曼荼羅思想,分胎藏部和金剛界兩部。

俱舍宗:與成實宗,同屬漢傳佛教中的小乘傳承。以《俱舍論》為主要經典。又稱為小乘有宗。它的前身為毗曇宗。始於南北朝僧伽提婆與竺佛念譯出的《阿毗曇八犍度論》〈又稱《發智論》),《阿毗曇心》及《鞞婆沙阿毗曇論》。慧愷及道岳為舊譯俱舍宗重要的代表人物。唐玄奘自印度返國,重譯《俱舍論》,並整理出一切有部各論書,傳於弟子普光、法寶,為新譯派俱舍宗。

成實宗:漢傳佛教中的小乘宗派。以研習《成實論》為主。傳自鳩摩羅什,被稱為小乘空宗,與被稱為大乘空宗的三論宗,有很密切的關係。玄奘法師年輕時,曾經師從趙州道深法師研習《成實論》,後至印學求學,在那爛陀寺中又曾對此經加以研習。回國之後,在慈恩寺講學。成實宗遂附屬於法相宗之下。

推薦閱讀:

【佛學殿堂】拜懺可以消業障嗎?
寺院朝拜的八大禁忌!【佛學禮儀】
【佛學 - 做人,全看「度」字】
佛學十四講講記(第十講)
華嚴經筆記一夕看完華嚴經,所得如下

TAG:佛學 | 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