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凈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己四、修因無住

  昭明太子分這一科文,也說得很清楚,我們很容易了解,說你發這個『清凈心』來修行,這個『善法』,叫做『凈心行善』。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複次:須菩提!』佛再次重複叫一聲當機者,前面說過佛所證的果,叫做『無上正等正覺』。佛教我們要發心,就要發這個求證『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因為有這個『發心』的『因』,才能證得『無上菩提』佛果。為什麼又說結果的時候,是『無有少法可得』呢?下面就解釋這個道理。第二十二分已說過:『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什麼呢?『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之法,他是個實相般若平等的理體。怎樣的平等呢?他沒有『高』,也沒有『下』,所以平等。你成了佛,這個『菩提法』沒有『高』,你當『九法界』的眾生,這個法也沒有『下』。這段經文的道理就與第十七分所講的『無實無虛』的道理是一樣的,這裡只是換了個字眼來解釋而已。前面的『無實無虛』也是解釋這個平等的理體。他要是『有實』他就『高』了,他要是『有虛』他就『下』了。是故『無實無虛』才『無高無下』;『無實無虛』才叫『平等』;『無高無下』才叫『平等』。按『世俗諦』的差別假相上來講,佛比我們『九法界』『高』;但是在這個『平等理體』上,是『無高無下』的。成了佛,就是他完全證得了,本來具有的『平等理體』。在我們這個『九法界』的眾生來講,這個『平等理體』,我們本來就具有,而且無欠無缺,沒有少一點點。不過我們六道的凡夫,被無明、煩惱所障蔽著,所以完全不知道,自己本來就有一個『平等』的『理體』。修到了三乘聖人的位子,他雖然是知道了,但是他還沒有完全知道;因為他還沒有完全證得。所以才有『聲聞』、『緣覺』、『菩薩』之差別。這要等到,他完全證入了這個『平等理體』,那時他就成佛了。成了佛,這個『平等理體』並沒有增加一部份,不過這時他是完全發現了,原來這個『平等理體』,還是自己本來所具有的。你現在雖然知道了,明白了這個道理,但是在你還沒有證得以前,你還是要依著道理,依著法去修行,這樣你才能證得這個自己本來具有的『平等理體』。『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才名為『無上正等正覺』。他既然『無高無下』就是證得了也是本來具有的,所以並沒有另外一個『平等理體』讓我們得到。因為『有所得』的定義是這樣的,以前失掉了,現在又得到了,這才叫『有所得』。而這個『平等理體』不是失掉的,是本來具有的,只不過給無明煩惱所障蔽,你只要去修行,去斷煩惱、破無明,把內心的妄想執著都空掉,這本來具有的『平等理體』就完全發現了,所以不能說『有所得』,他是本來具有的,這就是解釋『無有少法可得』。

  『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宗分分四大科。這是第三大科,是講『究竟降住起修分』的道理。告訴你:修行要怎麼樣去起修,叫你必須依著前面所『解悟』的道理來修。現在正是要修的時候了,還是要依著你所『悟得』的道理來修。就如前面所講的『遠離我等四相』,來修『一切善法』,這樣子修就對了。正宗分的科文,是通理大師的科判,分為信、解、修、證四大科,在通理大師的『新眼疏』上,有引出經文來證明,信、解、修、證的分科範圍。在第二十三分這個地方有修行的明文:『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叫我們起修了,不是只停在發信心的階段;也不是叫你悟理,而是叫你腳踏實地的去修行了。要怎麼樣修呢?遠離『我等四相』,不住『我等四相』,去修『一切善法』,這就與經文的『義趣』相應了。現在是真正要起修了,就要把前面發『信心』,『解悟』的過程,通通把他歸結起來。最初是叫我們『要生信心』,第四分上是教我們『無住行施』,就是行布施不要住相,一有住相,就會落入『我等四相』的執著中,這樣你就不叫做『菩薩』了。你能這樣的『生起信心』,『解悟』到這個道理以後,接著就叫你起修了。要怎樣修呢?還是要照著遠離『我等四相』的道理,去『修一切善法』。有些人學金剛經,領會不出他的綱要在那裡,不曉得金剛經修行方法在那裡,我(道源長老自稱)研究金剛經時,就很注意這個關鍵。經典第四分教我們『無住行施』;一切布施總括為三個綱要: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布施。把他延伸開來,就是『六度』,『六度』再延伸開來,就成為萬種行門。現在叫我們修『一切善法』,這『一切善法』又是什麼『善法』呢?『六度萬行』就叫『一切善法』。有一點你們要注意到,這個『善法』不只是三界以內的『十善法』,三界以內所修的『十善法』,你只能升天,不能成佛。一定要依著『六度萬行』,這種『無漏善法』來修,你才能成佛,才能證得『無漏』的『善法果』。地藏經上一再的說,你在佛法之中去修行,一毛一滴,一沙一塵,那個功德,都是無量無邊。地藏經說了很多段,都是要行者,不離佛法而去修善。你要注意這個道理,如果離開了佛法,你修的『善法』,都是『世間善法』。何以故?因為只有佛法才有這種無漏的『般若智慧』,也只有這個『般若智慧』才能引導你修一切無漏『善法』,這樣你修的『善法』,才不會落在有漏的『世間善法』上,這樣將來果報也不會只限於人天福報了。

  我們現在學金剛經,就要依著經上的『般若智慧』作引導,來修一切善法。一切善法不離『六度萬行』,『六度』中『三檀』是善法之首,三種『檀那』,就是三種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眾生有貧病須要救濟,就給他們送衣服、米飯、醫藥,幫助他們脫離苦境,行這種財布施;眾生有災難,就要去救他們,行無畏施;然後給他們講說佛法,讓他們得到佛法的智慧,以佛法的智慧去啟導他們,得到究竟的解脫,使他們遠離妄想執著,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之苦。這種法布施是無有窮盡的。一切眾生,要離一切苦,得到究竟的安樂,只有依著佛法來修行,才能達到的。為什麼呢?因為佛法是諸佛所走過的解脫過程,他是諸佛已實證過的真實智慧。由這種真實不虛的佛法智慧做為引導,你才能夠究竟的出離生死苦海。所以我們要多多的去行法布施。這個法布施,才是究竟的,才是無限量的。因此你發心學佛法,學了佛法,你就要去宏揚開來,這就叫法布施。法施是無窮盡的,但是你不可以著相。所以前面稱為『法無住』。你弘法利生,行法布施,也要遠離『我等四相』的『住著』。你這樣子的修『一切善法』,就是修無漏的因,將來決定『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金剛經一時說『沒有得』,一時又說『有得』,這是什麼原因呢?金剛經一時說『有得』,一時說『無得』,那是對我們凡夫的方便引導,因為如果說『無所得』,怕你落空,失去把握。說『有所得』,但是不許你『著相』,要你遠離『我等四相』的執著,這樣子去修『一切善法』,你才能『真得』,所以這個『得』就是『無得』。假使你有個『能得』之心,就有了『我』,這樣你又怎麼能夠得到『無漏功德』呢?你執著,我在說法度眾生,這就有『我相』、『人相』;『我』『人』的差別相,就成『眾生相』;你執著不舍,就成『壽者相』。最初一念,就起了『我執』,有了『我執』,你說法時再起『法執』,『人我執』,『法我執』都不空,你怎麼樣也得不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你要遠離『我等四相』,修『一切善法』,你天天行法布施,在講經說法,但是你不著相,這樣的功德,你一定『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因為你『不著相』,而得到的。『得』即『無得』,『得』則不舍離『修一切善法』;『無得』則離『我等四相』,不生執著。你了解這個道理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釋迦佛一時說『有得』,一時說『無得』的究竟真相。這樣,你就會徹底的明白,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是在『不著相』的智慧里修『一切善法』而得到的。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說過了,『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後佛又恐怕我們著了這個『善法的相』,就告訴我們說:如來所說的善法,『即非善法』。按『世俗諦』講是有個『善法』,按『真諦』講,『善法』都是因緣所生的法,沒有自性,當體即空,『即非善法』那裡有一個『善法可得』呢?你要是能會歸中道,就是『即有即空』『是名善法』。這就是要我們處處修『善法』,但是處處不『著相』,這才是『真實無漏』的『善法』。這一科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竟。


推薦閱讀:

如何隨緣行善?
行善積德改變命運
古代積德行善對聯集錦
隨緣行善
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方法就是行善積德。

TAG: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