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部隊的噩夢——各國現役武裝直升機
武裝直升機的出現撤底改變了六地戰場的形式,曾經不可一世的六地之王坦克現在在戰場上不得不變的小心翼翼。可以說武裝直升機就是坦克天生的剋星。二戰以後,各國的武裝直升機相繼出現,並發展得也越來越先進,功能用途也越來越多,成爲戰場上必不可少的戰鬥力量。中國的直升機發展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先以仿製爲主,逐漸展開自我研製,到現在我國的技術儲備已經完善,各型直升機井噴式的出現,如武直-9、武直-10,武直-19以及直-20等等。已經開始步入世界先進行列。 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世界各國的現役武裝直升機:
1、美國阿帕奇武裝直升機 即 AH-64武裝直升機 : 波音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英語:Boeing AH-64 Apache helicopter gunships)是現美國陸軍主力武裝直升機,發展自美國陸軍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的先進武裝直升機(Advanced Attack Helicopter,AAH)計劃,以作爲AH-1眼鏡蛇攻擊直升機後繼機種。AH-64武裝直升機現已被世界上13個國家和地區使用,包括日本、中國台灣和以色列。AH-64以其卓越的性能、優異的實戰表現,自誕生之日起,壹直是世界上武裝直升機綜合排行榜第一名。 固定武裝: AH-64A的機首下方裝有壹門M-203E-1 30mm單管鏈炮(Chain Gun),此炮系由休斯直升機公司於1972年自費研發,後來在AAH先進武裝直升機的武裝競標中獲勝;雖然AAH遭到取消,不過此炮仍繼續用於阿帕奇之上;此外,M2「布雷德利」步兵坦克的M-242 25mm單管機炮也是由M-203衍生而來的。M-203採用簡單的封閉迴路驅動,所需的動力由機上提供(電力),透過一條簡單可靠的鏈帶來帶動整個機炮運作;炮機心在前後端運動時進行上膛或退殼,靜止於前後端時則完成閉鎖、擊發、拋殼與進彈。M-203的射速可以調整,正常射速625發/分,最大射速1000發/分,炮口初速808m/s,炮塔迴旋範圍爲左右各110度,機內載彈量高達1100~1200發 。M-203E-1的主要彈種爲M-789高爆穿甲雙用途殺傷彈(High Explosive Dual Purpose,HEDP),可擊穿輕裝甲車或主戰坦克較爲薄弱的兩側與頂部 ,人員殺傷半徑則約5m,此外還有M-788目標訓練彈(Target Practice,TP)。在2004年3月,ATK公司獲得價值1050萬美元的兩紙合約,生産新型LW 30高爆/穿甲雙用彈藥供30mm機炮使用,使得AH-64能以單壹彈種同時對付裝甲或軟性目標。經由頭盔顯示/瞄準系統的控制,飛行員可輕易攻擊大幅偏離飛行軸線的目標。爲了防止墜機時機首機炮插進機身傷害乘員,此炮的設計乃在受到強烈擠壓時會折進兩乘員座艙中間。
外掛武裝: AH-64A的機身兩側各有一個短翼,每個短翼各有兩個掛載點,每個掛載點能掛載一具M-261型19聯裝2.75英寸 (70mm)Hydra-70火箭發射器(或是M-260型七聯裝70mm火箭發射器)、一組掛載AGM-114地獄火(Hellfire)反坦克導彈的四聯裝M-299型導彈發射架。當AAH在進行之時,便極端注重空射反坦克導彈,但是當時服役於美國陸軍武裝直升機部隊的BGM-71陶式反坦克導彈卻無法滿足AAH的需求。雖然越戰證明陶式導彈十分可靠,但是其射程較短,使得直升機在進行反裝甲任務之時必須頂著日益強大的華約陸軍機動防空武力;而其使用的線導方式需要發射母機全程目視導引,不僅使發射母機一次只能攻擊一個目標,在導引導彈飛向目標之時更不能躲在掩蔽物後方且動彈不得,成爲很好的目標。
因此,一種新的反坦克導彈便包含在AAH計劃內,這就是地獄火導彈,從1972年開始研發 ,1976年選定羅克韋爾公司(Rockwell)作爲主承包商,第壹代的AGM-114A於1984年投入量産,1985年正式服役。與陶式相較,地獄火射程遠達8km,使發射母機能在當時已知任何華約國家陸軍機動防空武器的有效射程外展開攻擊,而且彈頭威力也大幅增加。最重要的是,地獄火改采半主動雷射導引(SAL),因此激光照明來源可由其他友機或其他友軍地面單位提供,因此直升機發射地獄火導彈之後即可搜尋下一個目標或尋找掩蔽,而且由於雷射照明來源數目的增加,壹架直升機能同時發射多枚地獄火導彈接戰多個目標。但是此種導引方式必須與友軍協同,造成使用上的複雜性增加以及若幹程度的限制與不便。一架AH-64最多能掛載16枚地獄火反坦克導彈,理論上每次出擊最多能擊毀16輛主戰坦克。
2、俄羅斯米-28「浩劫」武裝直升機: 米-28是蘇聯米裏設計局研製的單旋翼帶尾槳全天候專用武裝直升機,綽號爲「浩劫」(Havoc),1980年開始設計,原型機1982年11月首飛,90%的研製工作於1989年6月完成,第3架原型機參加了巴黎航展。米-28A具有驚人的超負載能力,機載光學瞄準系統性能良好,具有很好的操縱性,任何壹位技術不夠閑熟的機組成員都可以很快駕馭;生存能力很強,駕駛座艙和機載設備可以抵禦敵防空火力的攻擊,完全符合西方關於「反坦克直升機的作戰標准」,在遠距離和十分複雜的地形,先敵發現和先敵打擊;還具有20-米以下的超低空突防能力。
米-28是蘇聯米裏設計局研製的單旋翼帶尾槳全天候專用武裝直升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給綽號爲「浩劫」(Havoc)。於1980年開始設計,原型機1982年11月首飛,90%的研製工作於1989年6月完成,後來第3架原型機參加了巴黎航展。1992年後少量生産,至2007年尚未批量生産或裝備部隊。米裏設計局還曾提出壹種傘兵/作戰改型,編號米-40。米-28N是莫斯科米爾直升機製造廠爲進壹步競爭俄羅斯戰鬥直升機計劃,而研製的夜戰改型。由於俄軍經費不足等原因,米-28研製工作長期處於停滯狀態。 米-28放棄了米-24許多獨特的設計,例如能裝載8名步兵的運兵艙、氣泡形風擋等。由於米-24實質上是米-8的壹種改進型號,以及其配有運兵艙的特點,米-28成爲了蘇軍第一種專用武裝直升機。
它的結構布局、作戰特點都與西方流行的設計,尤其與AH-64相似,因此被西方戲稱爲「阿帕奇斯基」。76年開始研製,82年11月第一架原型機首次試飛,87年開始投入使用。米-28N採用不可收放的後三點式起落架,皆爲單輪。米-28N的座艙裝備有全裝甲的機艙玻璃,它能承受直徑爲12.7毫米子彈的直接射擊和直徑爲20毫米的破片的沖擊,而且,包括主減速器在內的所有重要部件和系統都有防彈屏蔽。米-28N採用的機組被動防護系統,包括帶有減震器的起落架,它能保障直升機在以每秒12米垂直速度緊急著陸時的生存性,這個指標和AH-64一致。串列雙座布局,領航員/射手在前,正駕駛員在後,座椅可以升降。
主要武器: 包括機頭下方炮塔內的壹門改進型2A42型30毫米機炮,備彈300發。該炮與BMP-2步兵戰車上的機關炮相似,生産方便。活動方位角爲110度。能左右擺動100°,上仰13°,下俯40°,對空射速900發/分,對地射速300發/分。每側短翼掛架上總共可弔掛16枚AT-6無線制導反坦克導彈,以及兩個20枚57毫米或80毫米火箭的火箭巢。機炮和制導導彈的發射由前駕駛艙控制,火箭發射由兩個駕駛艙分別控制。也可使用最新型的16枚AS-14反坦克導彈,射程爲800至6000米。執行反直升機任務時,可帶8枚空對空導彈,還有80mm和130mm火箭彈供選擇;尾部裝有紅外照相彈和箔條彈。機上還裝有火控雷達、前視紅外系統、光學瞄準系統和多普勒導航系統。
9М114導彈: 9М114(北約代號AT-6/AT-9)導彈是蘇聯自行研製並裝備部隊使用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取代老式的9М17М/П(AT-2B/C)第壹代反坦克導彈,由位於柯洛姆納的涅波別季梅(Непобедимый)機械製造設計局於70年代初開始設計,並由伊熱符斯基機械製造廠生産,1978年服役,裝備蘇聯的武裝直升機以及坦克、裝甲車,現仍在生産、服役。該彈的系統代號和命名爲9К113「猛襲」(Штурм),陸軍使用代號爲9М114。西方和北約集團按照自行確定的對蘇聯武器裝備的命名規則,給予該導彈的編號和命名爲AS-8/AT-6「螺旋」(Spiral)。其前壹個編號AS-8,系指裝備武裝直升機的型號,當時西方和北約集團誤認爲是蘇聯專門爲武裝直升機研製的空地導彈,但其實並非如此,而是一個各軍兵種通用的反坦克導彈系列。因此,在使用壹段時間之後就改用其後一個編號AT-6,從而將該導彈劃入反坦克導彈範疇,並給予其改進型壹個新編號AT-9。
該系列導彈爲導管發射、光學跟蹤、無線電指令制導的反坦克導彈,在結構和性能上與西方的「陶」(TOW)和「霍特」(HOT)第二代反坦克導彈相似。該彈頭部爲聚能破甲戰鬥部,穿甲厚度750~900mm厚。隨後爲制導控制部分,在其外表面兩側各有1個彈出式舵面,控制導彈的飛行方向。固體火箭發動機構成導彈的後艙段,4片緊貼彈體的矩形圓弧式尾翼位於尾部,飛離發射管時翼片彈出並高速旋轉,使導彈穩定飛行。彈體尾部裝有光學跟蹤用的發光管,供直升機或裝甲戰車射手對發射後的導彈進行跟蹤控制,無線電指令傳輸頻率爲35GHz。在不發射時,導彈全部封裝在發射管內,用作導彈的儲存箱;在發射時,該發射管用作導向裝置,導彈出口速度55m/s,加速到350~400m/s,飛行最大射程時間爲15s。整個封裝導彈的重量爲46.5kg,其中導彈重量爲35kg。關於該彈的制導系統,西方曾經根據所獲情報資料,推測爲無線電指令中制導加半主動激光末制導,因而將導彈的性能估計爲具有發射後不管能力的第三代反坦克導彈。但在蘇聯解體之後,對在國際航展上亮相的武裝直升機及其反坦克導彈進行實地考察表明,該彈只裝有採用紅外光學跟蹤的無線電指令制導,並沒有採用半主動激光末制導,因而從總體性能上將其歸於第二代反坦克導彈範疇是符合該彈實際的。
反坦克導彈: 9М120(AT-12/AT-16)反坦克導彈是前蘇聯/俄羅斯自行研製並裝備部隊使用的第三代反坦克導彈,也是專用於空對地攻擊的新壹代反坦克導彈,由位於圖拉的希普諾夫(Шипунов)儀器製造設計局,於80年代初開始設計,1990年開始服役,1991年首次在阿聯酋迪拜航展上露面,掛在蘇-25對地攻擊機兩側機翼中部掛架上。該彈的系統代號和命名爲9К121「旋風」(Вихрь),陸/空軍使用代號爲9М120,西方和北約集團按照自行確定的對蘇聯武器裝備的命名規則,給予該導彈的編號爲AT-12,隨後給予其改進型「旋風」М(Вихрь-M)的編號爲AT-16,但均未給出命名。該彈在氣動外形布局和結構上,與前蘇聯/俄羅斯的第二代反坦克導彈—9М114(AT-6/AT-9)相似,均採用導管發射方式。但該導彈在發射管內的配置有所不同,彈頭露在發射管外,無扁平頭蓋。米-28N攻擊直升機裝備的頂置毫米波雷達 在內部結構上的主要區別,是用半主動激光制導取。
卡-50「黑鯊」(Kamov Ka-50 Чёрная акула,北約代號:"Hokum A")是俄羅斯第一代專用攻擊直升機,搭載卡莫夫設計局研發的雙組旋翼同軸反轉系統爲動力源。1980年開始設計,1995投入服役。它是美、蘇軍備競賽的産物,並奪得了直升機的三項世界第一:第一種單座攻擊直升機;第一種共軸式攻擊直升機;第壹種採用彈射救生系統投入現役使用的直升機。 機載武器: 卡-50直升機機身右下側短翼下炮塔內裝壹門單管2A42型30毫米機炮。主要武器是AT-9「旋風」導彈,該型導彈是壹種管射式反坦克導彈,全重60公斤,射程8~10公裏,以超音速飛行,能夠穿透900毫米厚的裝甲,壹次可攜帶16枚,分4組掛載在兩側短翼下的4個掛架上。其他武器包括AS-12導彈、FAB-500型炸彈與兩個23mm機炮吊艙。卡-50還可攜帶P-60M「蚜蟲」和P-73「射手」等紅外製導空對空導彈。卡-50機身右側固定炮塔內安裝了壹部液壓驅動的2A42型30毫米航炮,2A42型航炮可以上下俯仰旋轉15度,並能略微左右偏轉。這是卡-50的壹個缺點,火炮射角比起其他戰鬥直升機要小得多。
延伸型號: 卡-50-2 ,1997,以色列航空工業局(IAI) 和卡莫夫設計局聯手競標土耳其145架(後來減爲50架)攻擊直升機的40億美金合約。新設計爲Ka-50-2Erdogan,也就是Ka-50 2縱列雙座版攻擊直升機,機內、外多部件更換成以色列軍工産品,如:數位化防彈玻璃駕駛艙 、數字頭盔顯示系統、LADAR雷達系統、廣域火控系統、側邊可折疊式30mm機炮等。 Ka-52 ,Ka-52「短吻鱷」是另壹種Ka-50升級版。特徵是並列式雙駕駛員和加強空對空作戰(直升機之間)。類似卡莫夫前研製的Ka-27多用途直升機,機鼻線條較圓滑以容納兩名駕駛,減少了壹些駕駛艙裝甲和機頭雷達罩空間。Ka-52 保留了側面機炮和六個導彈掛載點的設計。蘇聯解體影響了Ka-52的全規模量産替換米-24雌鹿武裝運輸直升機計劃。目前只有少量存在。但是俄羅斯預計在2015之前生産12架"Ka-52"。
3、歐洲虎式武裝直升機: 歐洲虎式(英語:Eurocopter Tiger,法語:L"Eurocopter Tigre,歐直編號EC-665)是法國和德國聯合研製,德國戴姆勒宇航和法國馬特拉宇航(1992年合並爲歐洲直升機公司)生産的四旋翼、雙發多任務武裝直升機,是世界上第一種將制空作戰納入設計思想並付諸實施的武裝直升機。
虎式武裝直升機的空中機動性能、續航力、機炮射擊精確度均優於AH-64武裝直升機等美製武裝直升機,適合進行直升機空戰,整體武器籌載雖然不如美製武裝直升機,也仍足以勝任壹般的反坦克、獵殺軟性目標或密接支援等任務;而在後勤維持成本上,虎式相較於AH-64、AH-1系列則擁有較大的優勢。虎式除了法國和德國使用外,現已外銷西班牙和澳大利亞兩國,名稱拼寫在使用各國稍有不同,在德國是Tiger,在法國和西班牙則是Tigre。
4、中國武直-10: 武直-10(代號 霹靂火)武直10由中航二集團中國直升機研究所(602所)設計,昌河直升機公司試制生産的專用武裝直升機。武直-10是中國九五計劃重點工程之一,是中國第壹種自行研製的專用武裝直升機。於2006年第一次出現在網路,2012年在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官方同時公開武直-10與武直-19直升機。2012年11月18日,中國中央電視台報道武直-10開始列裝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航空兵部隊。武直-10計劃主要由江西昌河飛機工業公司與哈爾濱飛機製造總公司負責,於1992年責成全國四十餘家相關院所立項開發,爲陸 WZ-10軍「9·5」計劃重點攻關項目,得到軍方領導的重視。總裝部副部長徐懷中中將數度到該公司視察項目進度。
武直-10爲發展自Z-9B的中型專職武裝直升機,全機淨重約5543公斤。其主要任務爲樹梢高度戰場遮斷,消滅包括敵地面固定和機動的有生力量,並兼具一定的空戰能力。WZ-10未來配合設有頂置瞄具的Z-11輕型直升機取得目標,可完全在接敵隱蔽處發動進攻,故戰場生存能力極強。號稱「坦克殺手」的武裝直升機壹直被西方認爲是解放軍裝備中的「軟肋」。它的整體作戰性能與技術性能,將與歐洲的「虎」式攻擊直升機相當;對地攻擊作戰效能與美國的「眼鏡蛇」和義大利的A-129直升機相當。該機除部份光電瞄準系統可見於WZ-9外,更配有FLIR,因此具有有限複雜天氣和夜間作戰的能力。開發曆史,1992年由中國四十餘家相關院所立項開發,做爲陸軍「9·5」計劃的重點攻關項。1998年由昌河飛機工業公司與哈爾濱飛機製造總公司共同負責研發。2009年,展示現役裝備的國慶閱兵上,並未出現WZ-10的身影。2009年首次交付解放軍,現已進入批量生産階段。 自2011年1月下旬起,WZ-10的新照片大量出現在網路上,包括新華網在內的壹些主流媒體也登載了這些照片。在這些清晰度極高的新照片中可以看到,WZ-10已經塗上了解放軍陸軍航空兵的深綠色塗裝,並帶有以「LH」開頭的編號,顯示該機已經進入解放軍陸軍航空兵服役。
飛機設計: 武直-10計劃主要由中航工業昌河飛機製造總公司負責,於1992年責成全國40餘家相關院所立項開發,爲陸軍「9.5」計劃重點攻關項目,得到軍方總裝部領導的重視。總裝部副部長徐懷中中將數度到該公司視察項目進度。2012年美國國防部宣布,經過6年偵查,發現聯合技術公司(UTC)旗下的子公司加拿大普惠(Pratt & Whitney)違反美國禁令向中國出口引擎設備和軟體系統,美方稱,武直10在30mm航炮、反坦克導彈、空空導彈和航空火箭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傳聞硬體源自法國及以色列,而軟體則全由中國自行研發,資料鏈是中國GJV289A現格,相等於美國的MIL-STD-1553B,因此西方武器可能可以在武直-10上使用,有利外銷。
武直-10被設計成可以使用多種引擎,曾試用過的引擎有:俄方的VK-2500、烏克蘭的TV3-117及加拿大的PT6C-67C。最終相信會使用中國自行研製的渦軸引擎WZ-9,但由於研發時程的延誤,測試機全都使用加拿大的PT6C-67C。2011年初,《簡氏防務周刊》報道中國已成功地爲Z-10攻擊直升機更換了名爲WZ-9(渦軸9)的國産發動機。WZ-9渦軸引擎由第602研究所研發,傳聞有烏克蘭同俄方協助。
5、美國AH-1: 1990年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陸戰隊爲了適應未來戰場上更嚴酷多變的環境,以在各種區域沖突中更快速、有效地完成使命,遂決定以AH-1W「超級眼鏡蛇」爲基礎,對配備的武裝直升機進行全面性的提升,其成果即爲AH-1Z 「腹蛇」(Viper)。 AH-1Z首架原型機於2000年試飛成功。雖然名義上這算是「超級眼鏡蛇」的性能提升,但是縱觀整個計劃,其工作量已經不下於開發一種全新的武裝直升機了。
武器: AH-1W可配備多種武器。機頭下炮塔內有壹門M197型20mm口徑3管加特林炮,備彈750發。M197炮於1967年在「火神」6管M61A1炮基礎上發展的3管加特林炮,專門用於武裝直升機和輕型固定翼飛機。1969年10月投産,到1987年生産數目超過1700門,1993年仍在生産。該炮結構和工作原理類似M61A1,許多部件通用。射速可達3000發/分。但是採用彈鏈供彈時射速一般爲750發/分,採用無鏈供彈時射速壹般爲1500發/分。彈藥爲M50標准系列(20mm×102mm)電發火炮彈,包括M56爆破彈(HE)、M56Al爆破燃燒彈(HEI)、M53Al穿甲燃燒彈(API)、M55Al訓練實心彈(Ba11),以及PGU-28/B穿甲爆破彈。該炮採用可變轉速的電動馬達傳動,其射程可根據不同任務和目標進行調節;同時還可調節射速避開諧振頻率。該炮通常裝在炮塔、樞軸炮架和吊艙中使用。初速1030米/秒,射速400~3000發/分,射程2000米。兩短翼下4個掛點,可按不同配置方案選桂「陶」式反坦克導彈、「海爾法」空對地導彈、「響尾蛇」空對空導彈和「響尾蛇」反輻射導彈,以及不同規格的火箭發射巢和機槍吊艙等。例如,內側兩個掛架每個各掛壹個9管70毫米直徑火箭發射巢,外側兩個掛架每個各桂4枚「陶」式導彈或「海爾法」導彈。此外兩側短翼還各裝有壹個箔條撤布器。如果需要,其掛架也可選掛油-氣爆炸武器和曳光彈投放器等。
AH-1W(4BW)直升機機頭下方裝有一門機炮,可備彈750發。機身兩側短翼翼下仍各有兩個接架,並新增加了翼尖掛架。翼下可選掛導彈、火箭發射巢或油箱等,如兩個外桂點各掛4枚「海爾法」導彈,內側各掛一個裝19枚火箭的發射巢。翼尖接點可各掛壹枚「響尾蛇」空對空導彈或「響尾蛇」反輻射導彈。這是「響尾蛇」導彈首次正式被美軍直升機採用。武器總載量可達1444千克。
6、俄羅斯米-24: 米-24雌鹿武裝運輸直升機(Mi-24),是蘇聯米裏直升機設計局設計的蘇聯也是世界的第一代武裝加運輸的多用途中型直升機。該機於60年代末開始研製,1971年定型,1972年底完成試飛並投入批生産,1973年正式開始裝備部隊使用。後繼以米-24爲藍本共研發了A、B、C、D、E和F六種型號,總産量約2000架。米-24於60年代後期開始研製,1972年西方首次報道這種直升機的情況。1972年底試飛並投入批生産。1973年裝備部隊。 據統計,位於前蘇聯阿爾謝涅夫和羅斯托夫的兩家直升機工廠已生産了2300多架各種型別的米-24直升機。
該機多爲獨聯體部隊服役,各軍區都編有直升機中隊保加利亞、捷克和斯洛伐克、匈牙利和波蘭也都擁有蘇聯提供的米-24直升機。米-24單價550萬美元。米-24還出口到阿富汗、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古巴、印度、伊拉克、利比亞、尼加拉瓜、越南、葉門等國家。盡管米裏設計局又推出了更新的米-28直升機,但由於米24至今仍是俄陸軍航空兵、獨聯體各國和世界許多國家空軍的主幹,米裏設計局便繼續以米-28的技術改良米-24,以達到現代化的標准。甚至壹向使用西方武器的以色列,也爲了爭奪市場而推出米-24的改進型,從中不難看出米-24在武裝直升機中的重要地位。
7、南非CSH-2Rooivalk: 石茶隼武裝直升機(Denel Rooivalk,原來稱之爲AH-2或CSH-2「Rooivalk」CSH即「Combat Sup-port Hetlicopter」就是戰鬥支援直升機的意思)是由南非丹尼爾公司設計生産,能在南部非洲高溫,沙塵等惡劣條件下進行獨立作戰及爲地面提供支援,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武裝直升機。南非空軍現已裝備石茶隼武裝直升機,第一批訂單是12架。2011年4月正式交付,部署在布隆方丹的Bloemspruit空軍基地第16攻擊直升機中隊(16 Squadron - Rooivalk Mk 1 Block 1F)。
武器系統: CSH—2裝有機炮,可帶火箭、導彈等壹般反坦克直升機所帶的特種制式武器,火力很強。與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不同的是,「石茶隼」炮塔安裝在機頭下前方,而不是在機身正下方。這個位置有利於空戰時射擊、因爲機炮上射範圍不受機頭遮擋。炮塔內裝一門20毫米GA—l機炮,體積比AH壹64大得多。但直升機結構能吸收30毫米口徑機炮的後座力,所以也可裝30毫米機炮。炮塔隨主瞄準具以及頭盔瞄準具的運動而運動。飛行員與射擊員都能使用機炮,但飛行員有優先使用權。彈藥箱採用隔熱設計,以免意外時炮彈被高溫引爆。
後掠式短翼向內裝有武器瞄準機。兩個內側掛架可掛18枚68毫米火箭發射巢,相對直升機能作俯仰運動,便於瞄準攻擊目標。外側掛架能接容量爲330升的可拋投油箱或ZT—3「蛇鵜」反坦克導彈。兩個翼尖掛各能掛載一枚V3B"短刀"紅外尋的空對空導彈,該導彈具有在飛行員的頭盔瞄準具不對准目標的情況下,發射攻擊目標的能力。所掛ZT—3激光制導反坦克導彈,與南非陸軍的「蜜獾」反裝甲車所用的導彈相同,航炮炮彈也是如此,容易維護和補給。目標探測、截獲和跟蹤系統(TDATS)由陀螺穩定系統和轉塔組成,轉塔上裝有前視紅外電視攝像機、激光測距儀、導彈激光指令發射機和導彈測向計。武器瞄準有3種方式:使用TDATS轉塔、使用飛行員的頭盔瞄準具或使用飛行員平視顯示器十字瞄準線。
8、中國武直-19: 主旋翼有五片葉片,由95KT複合材料製成,在此之前,中國沒有此材料所需的多項生産工藝。武直-19(代號:黑旋風)是由中航工業哈飛和中航工業直升機設計研究所研製的武裝偵察直升機。其設計源自於直-9W,採用串列式座艙布局、四葉複合材料旋翼、函道式尾槳、外置4個武器外掛點和後三點式起落架等武裝直升機的典型特色。武直19原型機於2010年7月成功首飛。
武器性能: 乘員: 2位 長度: 12米() 旋翼直徑: 12.01米() 高度: 4.01 米() 旋翼面積: 》111.79 平方米() 空重: 2,350 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 4,500 公斤 引擎: 2× 渦軸8C 渦輪引擎,每個 () 最高速度: 305 公裏/小時 航程: 800千米 , 續航能力增加至4小時。() 爬升率: 9米/秒() 紅箭-8/9/10對地導彈 天燕-90對空導彈。
設計定位: 在中國已經發展了武直-10武裝直升機的情況下,武直-19的突然出現多少讓人感到意外。而從技術和裝備角度來講,武直-19的出現卻恰恰是最能平衡中國陸航裝備需求與中國航空工業研發生産能力的方案。 衆所周知,由於武直-10原計劃採用的PT6C-76C發動機在由加拿大向中國出口時遭美國阻撓而作爲代替的國産渦軸-9A發動機遲遲不能投産,導致武直-10暫時難以定型服役,無法滿足陸航日益迫切的需要。因此,技術上完全源自直-9W而又具有比直-9W更高戰鬥力的武直-19自然成爲中國陸航短期內代替武直-10作用武裝直升機主力型號的最佳選擇。 另一方面,在武直-10服役後,武直-19也可以作爲與武直-10配合使用的偵察機型。這種配合方式日本陸上自衛隊已有先例,就是OH-1和AH-64的搭配。另外,武直-19噸位較小,使用成本較低,也可作爲武直-10的有效補充,形成高低搭配。
在通用直升機基礎上研製專用武裝直升機早有先例,當年美國的AH-1武裝直升機也是從UH-1通用直升機大改來的,直-9改武直-19作爲應急和補充機型是合理的思路。直-9改串列本來就不是太難的事,技術也很成熟,動力配套都不成問題。武直-19在技術上與直-9壹脈相承,因此不出意外會繼承直-9便宜、皮實、耐用的優點。中國陸航已裝備直-9多年,有豐富的使用、維護經驗。裝備武直-19有助於原裝備直-9W的部隊迅速提升戰鬥力,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利用直-9的維護設施,有效降低維護成本。
作爲一款專用武裝直升機,武直-19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達到AH-1W的武器掛載水準,即能同時掛8枚紅箭-10反坦克導彈與兩個火箭彈發射巢。如果不能達到這個水準,四枚反坦克導彈的掛載量也夠用,畢竟中國陸軍航空兵面臨的反坦克壓力不大,武裝直升機主要執行支援裝甲部隊的任務。對於中國陸軍航空兵的武裝直升機,火箭彈發射巢和機炮用處要其實比反坦克導彈更大。從這點考慮,武直-19比更大更重的武直-10更適合執行強度較低的任務。可以判定,武直-19的水平肯定超過AH-1W,但仍弱於AH-1Z。
9、義大利A-129貓鼬武裝直升機: 義大利陸軍航空兵的主戰直升機A129,是一種輕型專用武裝直升機,綽號「貓鼬」,迄今生産總數不過60架,未正式參加過作戰。近年阿古斯塔公司對A129實施升級改型計劃,使A129性能有了顯著改善,在國際軍用直升機市場上倍受矚目,土耳其、澳大利亞等國家紛紛表示了對新A129的興趣。阿古斯塔公司趁勢將升級後的A129命名爲貓鼬國際型。
A-129「貓鼬」是義大利陸軍專用的武裝直升機,也是歐洲研製的第一種專用武裝直升機。該機於1978年開始研製,1983年9月首次試飛,1987年開始服役。它具有全天候反坦克和火力支援能力,也可用來執行偵察和其它多種任務。這是壹種令義大利陸軍引以爲榮的直升機。
A-129的座艙內配備有紅外夜視系統,即使在夜間,A-129也能貼地飛行。最與衆不同的是 A-129的飛行員配備有頭盔式瞄準系統,前視紅外傳感器觀測到的目標可立即傳給駕駛員及副駕駛員的頭盔瞄準系統,並在眼鏡上顯示出數據來,飛行中的壹些數據資料也可以傳輸到頭盔瞄準系統上。副駕駛員兼射手可以利用頭盔瞄準系統直接瞄準,並負責操作電視、紅外觀測系統和激光測距系統。這些設備賦予了A-129全天候及在惡劣天氣下的作戰能力。
A-129的武器也很強,共有4個掛架,每個掛架可掛接300千克,一次最多可掛8枚導彈,可選掛「響尾蛇」、「標槍」、「毒刺」、「西北風」等導彈。A-129武裝直升機的機首航炮並非固定武器,而是根據情況加裝。爲了使A—129到下個世紀也不落後, 義大利計劃對A-129進行改進, 包括加裝桅杆瞄準具和激光測距系統等。
10、法國SA341"小羚羊"輕型直升機: 「小羚羊」研製計劃最初由法國提出,用於取代「雲雀」II直升機。1964年開始研製。採用「雲雀」II傳動系統,透博梅卡公司的「阿斯泰阻」III發動機,以及與德國伯科夫公司聯合開發的旋翼。1967年法英兩國開始共同研製。第一架原型機稱爲SA340,1967年4月7日首飛。第二架原型機稱爲SA341,1968年4月首飛,第一架預生産型在1971年8月6日首飛。 「小羚羊」飛行性能非常優秀。1971年5月13日和14日,SA341-01號在伊斯特爾創造了三項E1C級世界記錄:在3千米直線航段上飛行速度達310千米/小時;在15/25千米直線航段上飛行速度達312千米/小時;在100千米閉合航線上飛行速度達296千米/小時。
「小羚羊」採用三片半鉸接式NACA0012翼形旋翼,可人工折疊。採用法國直升機常見的涵道式尾槳,帶有槳葉剎車。座艙框架爲輕合金焊接結構,安裝在普通半硬殼底部機構上。底部結構主要由輕合金蜂窩夾心板和縱向盒等構成。機體大量使用了夾心板結構。採用鋼管滑橇式起落架,可加裝機輪、浮筒和雪橇等。SA342的動力爲壹台「阿斯泰阻」XIVM渦輪軸發動機,640千瓦。我軍的L1型同樣採用「阿斯泰阻」XIVM發動機。機上有兩個油箱,總容量545升,另有壹個位於座艙後方的200升轉場油箱。機上裝有發動機驅動的4千瓦直流發電機和40安小時電池,向28伏直流電系統供電。也可選用26伏直流電系統。
「小羚羊」採用並列雙座駕駛機制,座艙共有兩排五個座位。只有壹套操縱系統,但可選裝雙重駕駛系統。後排座椅可折疊到地板上,並配有固定環等設施,以便在後艙裝載貨物。座艙後方還有一個行李艙。機上通信設備可選裝超高頻電台、甚高頻電台、高頻電台、機內通話系統、歸航台。導航設備包括無線電羅盤、無線電高度表、甚高頻全向信標、盲目飛行設備和自動駕駛儀。可選用承載力700千克的弔掛系統、承載135千克的絞車、一到兩副擔架或照相觀瞄設備。80年代末英法的「小羚羊」普遍進行了電子設備的升級,包括增加全向告警裝置等。
「小羚羊」的主要武器包括1門20毫米機炮或2挺7.62毫米機槍,可帶4枚歐洲導彈公司(由法國馬特拉公司和德國戴姆勒·克萊斯勒航空航天公司聯合組建)研製的「霍特」(HOT)反坦克導彈,或2個70毫米或68毫米火箭吊倉。爲制導反坦克導彈,機艙頂部通常裝有APXM397陀螺穩定觀瞄裝置,或其全天候改進型號,或AF532先進觀瞄裝置。 「小羚羊」有多種型號,包括: SA341B 英國陸軍型號,裝「阿斯泰阻」III N發動機,編號爲「小羚羊」AH.Mk1 SA341C 英國皇家海軍型,編號「小羚羊」HT.Mk2 SA341D 英國皇家空軍教練型,編號爲「小羚羊」HT.Mk3
SA341E 英國皇家空軍聯絡型,編號爲「小羚羊」HCC.Mk4 SA341F 法國陸軍型,裝「阿斯泰阻」III C發動機,生産了166架 SA341G 民用型,裝「阿斯泰阻」III A發動機 SA341H 裝「阿斯泰阻」III B發動機的軍用型 SA342J 1977年開始交付的民用型 SA342K 裝「阿斯泰阻」XIVH發動機的軍用型 SA342L 類似SA342J的軍用型 SA342L1 裝「阿斯泰阻」XIVM發動機的基本軍用型 SA342M SA342F的先進型,安裝先進雷達、導航和夜視系統,法國陸軍裝備了188架。 《歡迎進入三味書屋754個人圖書館》
推薦閱讀:
※組圖:二戰中戰術技術最糟糕的空降部隊
※部隊的400米障礙,跑過的請轉發
※土耳其地面部隊挺進敘利亞 巴沙爾譴責「野蠻侵犯」
※電影==特種部隊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