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館藏瓷器精品展<6>
瓶撇口,弧壁,圈足。里施白釉,外壁施胭脂水釉。胎體極薄,造型曲線十分優美。底足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此瓶呈粉紅色的胭脂水釉勻凈光潔,在細白的底釉映襯下,更顯嬌麗。此碗製作過程是先燒出精緻的白瓷小碗,然後採用噴釉的方法將釉漿均勻地噴射其上,再入低溫小爐在800℃的溫度下燒成,屬於清代稀有的色釉品種之一。胭脂水釉主要用於小件器,如小碗、小瓶、小高足杯、菊瓣盤等,是清代康熙年間新創的品種,雍正時期燒造得最為精緻,乾隆朝之後直到晚清都在燒制,只是呈色越來越差。此小碗造型優雅,小巧玲瓏,其底釉極白,胭脂水釉粉嫩嬌艷,代表了清代這一品種的最高成就。2 淡粉釉瓶,高19.5cm,口徑2.2cm,足徑6.7cm
瓶口內斂,口形如蒜頭,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微外撇。通體施淡粉色釉,屬低溫金紅釉。瓶里及底均施白釉。底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此瓶胎質潔白細潤,造型秀美,釉色均勻純正,淡粉色如三月桃花,淡雅宜人。金紅釉瓷器為雍正時創燒,在官窯傳世品中亦很罕見。此瓶是典型的雍正官窯製品,為傳世之珍。3 淡黃釉瓶,高14.6cm,口徑3.3cm,足徑1.7cm
瓶撇口,細頸,溜肩,肩下漸斂,圈足。通體及足內施淡黃釉。外底暗刻篆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淡黃釉瓷器創燒於雍正時期,其著色劑為氧化銻,由於其釉色比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傳統澆黃釉淺淡,故名「淡黃釉」。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黃色,故又稱「蛋黃釉」。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寫的《陶成紀事》中稱之為「西洋黃」。雍正淡黃釉瓷器的造型多為小件的瓶、盤、碗、杯、碟等,小巧的形體配以淡雅的釉色,頗顯俊秀典雅。清代雍正瓷器素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細著稱於世。此瓶由康熙時的柳葉瓶演變而來,其嬌美之形體,恬靜之釉質,集中體現了雍正瓷器的藝術風格。4 鱔魚黃釉缽,高32.7cm,口徑30.6cm,足徑27.3cm
缽斂口,圓腹,腹下漸收,瘦底,圈足。缽內外通體施鱔魚黃釉,底陰刻篆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鱔魚黃釉屬於鐵、鎂結晶釉,清代宮廷檔案稱之為「廠官釉」。由於燒成工藝的某些差異,廠官釉的色調有多種變化。清雍正時期廠官釉品種名目繁多,如蟹甲青、鱔魚黃、瓜皮綠等。此缽釉色偏黃,色如鱔魚皮色,勻凈優雅,且器型規整,為典型的雍正朝製品。5 胭脂紫釉碗,高4.8cm,口徑9.5cm,足徑3.6cm
碗撇口,瘦底,圈足。碗內飾暗花雙行龍及雲紋兩朵,外部通體胭脂紫釉,足內施白釉,青花雙方框內楷書「雍正年制」四字款。據文獻記載,胭脂彩由荷蘭人卡西亞所發明,約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從西洋傳入景德鎮,後被稱為「洋紅」。此前較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的釉上紅彩只有一種稱為礬紅(鐵紅)的彩料,因此胭脂紅的引進對釉上紅彩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此胭脂彩小碗造型秀美,小巧玲瓏,色彩嫵媚,紅中泛紫,表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為胭脂彩藝術的極品。6 仿鈞釉菱花式花盆托,高6.6cm,口徑24.3cm,足距10.2cm
盆托折沿,通體六瓣菱花式,下承以三個雲頭形足。里外滿施仿鈞釉,底刻陽文篆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此器造型、釉色皆仿宋代鈞窯式樣,形體端莊古樸,釉層晶瑩肥厚,釉面色澤雅緻。7 窯變釉弦紋瓶,高25.3cm,口徑7cm,足徑11.7cm
瓶撇口,細長頸,扁圓腹,腹下斜直收至底,圈足外撇。通體施窯變釉,有紅、黃、藍、月白等色,釉面光潤。頸至肩凸起弦紋7道。足內施醬釉,陰文篆刻「雍正年制」雙行四字款。此器造型端莊規整,色釉變化豐富,色澤絢麗明快,裝飾效果鮮明,為雍正時的創新品種,乾隆以後延續燒制。8 窯變釉貫耳瓶,高33.3cm,口徑10.7cm,足徑13.5cm
瓶直口,長頸,頸有雙貫耳,頸下漸廣,鼓腹,圈足外撇。內施天藍釉,外施窯變釉,底施醬釉。底中心陰刻篆書「雍正年制」雙行四字款。此器造型模仿古代青銅禮器,器物胎體製作細膩,成型考究又不失自然流暢的特色,反映出雍正瓷器的精湛之處。9 霽藍釉小杯,清雍正,口徑7.2cm,足徑2.9cm,高3.7cm
杯口外撇,弧壁,圈足。杯內施白釉,外施霽藍釉。足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此杯胎薄體輕,造型規整,釉色均勻潤澤。此類霽藍釉器物多在祭祀時使用,因此又被稱為祭藍釉。10 雍正款黃釉盅,清雍正,口徑6.7cm,足徑2.9cm,高5cm
盅敞口,直斜壁,圈足。盅內施白釉,外施黃釉,釉色純正,釉面光亮瑩潤。足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清宮的黃釉瓷器多在重大儀式中,如祭祖時使用。11 窯變菊瓣式扁壺,清雍正,高8.2cm,口徑7cm,足徑7cm
壺扁形,通體菊瓣式,圈足,壺身一側有短流,另一側為半環形曲柄。通體施鈞釉,外底有八處支釘燒痕,底印陰文「雍正年制」四字篆書款。窯變釉是清雍正時期創燒的仿宋代鈞釉品種,以銅紅釉為主,還含有其它多種金屬元素,經過氧化還原,呈現出美麗的月白、藍、紫、綠、醬、青、褐等色彩,與紅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千變萬化的流蕩的條絲和斑片,奇妙無比。12 青釉荸薺式三系瓶,清雍正,高14.6cm,口徑7cm,足徑11.1cm
瓶撇口,短頸,斜肩,肩部有三系,腹大而扁,圈足。通體及足內均施青釉。腹部凸起兩道弦紋,近底處有凸蓮花瓣紋一周。足內書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青釉是中國最古老的顏色釉,至清雍正時,景德鎮青釉瓷器的生產達到了燒瓷史上的最高峰。此時的青釉包括豆青、冬青、粉青、梅子青、蟹殼青諸種。雍正時期的青釉釉面光潤、堅緻、細密,此特點一直保持到乾隆、嘉慶時期。荸薺式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種瓷器瓶式,首創於康熙時期。其直頸較粗,有撇口與直口之分,器腹均為扁圓形,狀如荸薺,故此得名,又稱直頸瓶。品種有青花、黃釉青花、豆青釉、郎窯紅等。13 仿官釉琮式壁瓶,清雍正,高24cm,口徑6-4.2cm,足徑8.7-5cm
壁瓶半圓口,長方體,半圓形足,足邊沿為鐵褐色。通體施灰青釉,釉面光亮並有大開片,瓶壁凸起四組八卦紋。外底書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書款。官釉琮式瓶出現於宋代,此器的造型、釉色都極似宋代的作品,是仿古之作。清雍正時期對宋代五大名窯的仿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摹古水平極高。此時所仿製的宋代官窯釉釉質瑩潤凝厚,有粉青、天青、灰白、灰青等色釉,釉面或有冰裂紋或無片紋,其紋呈白色或鐵色。胎色黑,頗能體現宋代官窯 「紫口鐵足」的特色,在清代文獻中被稱為「鐵骨大觀」。雍正仿宋官釉釉面沒有真品肥厚勻凈,也無宋官窯那種器口釉薄及其下漸囤厚釉一圈的特點。15 粉青釉茶壺,清雍正,高11.6cm,口徑7.5cm,足徑14.5cm
壺斂口,扁圓體,短直流,方曲柄,假圈足,平底。蓋與壺以子母口套合,蓋面微隆起,上附橋形系。通體施粉青釉,光素無紋。壺流及壺口沿因釉層較薄微露白胎。外底青花署「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此壺造型簡練,線條硬朗但不失流暢,色澤清淡素雅,釉質較溫潤,是一件賞用俱佳之作。清雍正時期青釉瓷器的生產無論是配方還是對燒制技術的掌握均達到了歷史顛峰,故此壺釉色呈現出完美的效果。16 窯變釉帶耳雙環瓶,清雍正,高23cm,口徑11cm,足徑12.5cm
瓶唇口微撇,短頸,溜肩,垂腹,圈足外撇。頸部兩側貼塑穿帶環耳。通體施窯變釉。外底施醬釉,陰刻「雍正年制」雙行四字篆書款。此瓶釉色鮮艷濃重,宛如燃燒的火焰般燦爛奪目,為窯變釉中「火焰紅」的典型作品。瓶的口沿處和耳部因釉層流動變薄而形成的燈草邊是雍正時期窯變釉類瓷器的特徵之一。17 粉青釉尊,清雍正,高13.3cm,口徑21.2cm,足徑11.6cm
尊廣口外撇,折肩,腹部呈六方委角形,束腰,圈足外撇。通體滿施青釉,只在肩部飾一道凸起的弦紋。外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書款。此尊線條優美流暢,雋秀嫻雅,在造型上頗具藝術韻味。雍正時期的粉青釉瓷器是模仿明代永樂時期同類釉色品種的產品,但和永樂時期的粉青釉器物相比,雍正時期的粉青釉釉層更顯純潤厚實。18 窯變釉弦紋撇口瓶,清雍正,高20.1cm,口徑8.1cm,足徑9.5cm
瓶撇口,短頸,溜肩,鼓腹,圈足外撇。頸、腹部各飾三道凸弦紋。通體施窯變釉。足內施醬釉,陰刻「雍正年制」雙行四字篆書款。窯變釉是雍正時期在仿宋鈞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品種,釉色比鈞釉更加絢麗多彩,變幻萬千。此種窯變釉一直延續燒制至晚清。這件窯變釉瓷器將銅紅釉與月白釉緊密結合而形成了自然流淌的鈞釉效果,長期以來被視為仿鈞佳作19 仿哥釉塑貼三羊紋瓶,清雍正,高27.0cm,口徑7.3cm,足徑9.8cm
景德鎮窯製品瓶口呈淺筆洗狀,細長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斂,撇足。瓶身凸起弦紋4道。瓶里外及足內滿施仿哥釉,灰黑色的紋路迂迴交錯,分割釉面,使平靜的釉面產生動感,給人以美的享受。脛部塑貼三羊,姿態各異,呈醬黑色。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雍正六年(1728年),唐英以內務府員外郎的身份被派駐景德鎮御窯廠主持窯務。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御窯廠仿古創新的各種釉彩已達57種之多,仿哥釉是其中之一。此瓶在仿哥釉上加飾三羊,因「羊」與「陽」諧音,故寓意「三陽開泰」。《易經》云:「正月為泰卦,三陽生於下。」喻冬去春來,陰消陽長,有吉亨之象。人們常以「三陽開泰」寓意歲首吉祥,祈祝國運昌盛。20 爐鈞釉水丞,清雍正,高4.5cm,口徑5cm,足徑4.8cm。清宮舊藏
水丞敞口,折腹,圈足。器內外均施爐鈞釉。足內陰刻篆書「雍正年制」雙行四字款。爐鈞釉屬低溫窯變釉,入窯經二次燒成,是清雍正朝景德鎮御窯廠創燒的仿鈞釉品種。從傳世品及檔案記載反映出雍正年款的爐鈞釉以藍、白或紅、藍等色相間交融,以不同的窯內氣氛燒成各種變幻莫測的窯變釉面。此件爐鈞釉水丞造型新穎,形制小巧,為少見的佳作。21 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頭瓶,清雍正,高22.9cm,口徑4.2cm,足徑9.9cm
瓶口呈蒜頭形,短頸,碩圓腹,口、肩之間對稱置如意耳,圈足。瓶內外及圈足內均施粉青釉。外壁以凸花裝飾,口部為纏枝蓮紋,頸部為卷草紋,肩部為如意頭紋,腹部為纏枝蓮紋,上結蓮花四朵,近足處為蓮瓣紋。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此瓶屬清雍正時期新創的造型,輪廓線條富於變化而又不失穩重,釉面勻凈瑩潤,凸花自然流暢,層次分明,頗具美感。22 胭脂紅釉盤,清雍正,高2.9cm,口徑15cm,足徑9.3cm
盤敞口,弧壁,圈足。盤內及足內均施白釉,外壁施胭脂紅釉。外底署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圈。胭脂紅釉創燒於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慶、光緒等朝均有燒造,其中以雍正朝產量最大,質量最精。它是一種以微量金(Au)作著色劑、在爐內經800℃左右烘燒而成的低溫紅釉。由於這種紅料是從歐洲轉入,故被稱為「洋金紅」或「西洋紅」,而西方多稱之為「薔薇紅」、「玫瑰紅」。又由於這種紅釉頗如婦女化妝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紅」。胭脂紅釉的呈色有深、淺之分,深者稱「胭脂紫」,淺者稱「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淺淡者稱「淡粉紅」。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紀事》中記載當時歲例貢御的57種釉、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紅色器皿」。從傳世品看,雍正朝胭脂紅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盤、碗、杯、碟等,均胎體輕薄,玲瓏俊秀,多數為內白釉,外胭脂紅釉,極少數為內外均施胭脂紅釉。23 天藍釉葡萄紋十楞大碗,清雍正,高11.5cm,口徑25.2cm,足徑14.7cm
碗十方形,敞口,圓唇,斜壁,下腹折收與平底相連,圈足,足底光凸呈泥鰍背狀。通體施天藍釉,外壁10面均用釉里紅繪葡萄串紋。外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釉里紅出現於元代,由於當時技術條件所限,尚不能控制呈色的穩定,因此發色純正的製品不多。至清代雍正時期,已經完全能夠掌握釉里紅的燒制技巧,故能隨心所欲地控制其呈色。此碗在濃艷純凈的天藍色釉襯托下,以釉里紅繪畫水靈靈的葡萄,顆粒飽滿,鮮嫩欲滴,天藍,紫紅相互襯托,各臻其妙。24 青花桃蝠紋瓶,高39.3cm,口徑10cm,足徑12.3cm
青花桃蝠紋瓶,高39.3cm,口徑10cm,足徑12.3cm瓶撇口,細長頸,腹下漸斂,圈足外撇。瓶身以桃樹為主題紋飾,樹上結桃實9枚,桃花20朵,樹下繪靈芝、竹子,空間繪蝙蝠5隻。口、足際各繪雙弦紋一周。底足青花雙圈內楷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雍正朝官窯瓷器以造型端莊、做工精細著稱。此瓶造型秀麗,構圖疏密得當,工藝精巧。青花畫風仿明永樂、宣德風格,以點染的重筆模仿鐵結晶斑點,於清秀中顯露出古樸剛勁之風。圖案中的桃實、桃花、桃枝、蝙蝠、靈芝、竹子等,在傳統文化中均屬於吉祥圖案,寓意福壽吉祥。此瓶為雍正官窯青花瓷器的傑出之作。25 青花釉里紅松竹梅紋瓶,高26.5cm,口徑8.9cm,足徑11cm
瓶斂口,短頸,豐肩,腹下漸收,圈足外撇。足內青花楷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此瓶器型秀美,以歲寒三友圖為飾。畫面以翠藍色的青花繪梅樹枝幹、松針、竹及山石,以色彩略暗的釉里紅描繪蒼老的松乾和傲寒的梅花,尤其令人稱道的是圖中以竹葉組成一首五言絕句詩:「竹有擎天勢,蒼松耐歲寒,梅花魁萬卉,三友四時歡。」以詩寓畫,畫中藏詩,匠心獨運。此器所繪松竹梅「歲寒三友」圖案是明清瓷器中常見的一種裝飾題材。松樹長青不老,竹有君子之風,梅花凌霜傲雪,古代文人騷客多以松竹梅的高風亮節自喻。26 青花八寶勾雲紋高足盅,清雍正,高8cm,口徑9cm,足徑3.8cm
盅撇口,弧腹,外撇高足。盅里光素,外繪青花紋飾,分別為雲托八寶、纏枝花。足內邊沿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這件高足盅是仿明成化款的同類器,其青花色調淺淡,圖案輕描淡繪,線條纖細清晰,釉面乳白瑩潤,是仿明成化青花八寶高足盅的成功之作。27 青花雲鶴九桃紋盤,清雍正,高5.1cm,口徑21.5cm,足徑13.5cm
盤口微撇,弧腹,圈足。盤內外青花裝飾。盤內飾桃樹一棵,結9枚碩桃。外壁繪8隻飛鶴,間以帶狀雲紋,近底處為海水江涯紋。外底雙圈內署「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此器青花濃艷,線條流暢,紋飾寓意吉祥,是為皇帝祝壽之器。28 青花海石榴貫耳瓶,清雍正,高19.4cm,口徑5.2cm,足徑6.3cm
瓶洗口,長頸,豐肩,雙貫耳,上腹圓鼓,下腹漸收,淺圈足。白釉微泛青,青花呈灰藍色,暈染。頸飾海水紋,耳繪回紋,肩和脛飾蕉葉紋,腹繪纏枝石榴紋。外底青花雙圈內署「大清雍正年制」雙行六字楷書款。該器青花發色、釉面、紋飾及造型皆仿明宣德時期的青花貫耳瓶,很接近真器,以後各朝也有此器形。29 雍正仿宣德款青花釉里紅鳳穿牡丹蓋罐,清雍正,通高28.7cm,口徑12.5cm,足徑11.2cm
罐直口,圓唇,短頸,直腹,圈足。蓋圓頂,子口,寶珠鈕。通體飾青花釉里紅紋飾。蓋面與罐腹以釉里紅繪主題紋飾--鳳穿牡丹紋,短頸處繪青花釉里紅纏枝蓮紋,肩、脛部與蓋邊沿繪青花釉里紅天蝠紋。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仿款。此罐的圖案喜慶吉祥,展翅的鳳凰口銜牡丹飛翔在鮮花叢中。青花的典雅與釉里紅的熱烈恰到好處地平衡了視覺,烘託了主題。此種蓋罐又稱壯罐,明代宣德時期創燒,清代雍正、乾隆時有仿品。30 釉里紅海水龍紋瓶,清雍正,高35.5cm,口徑7.2cm,足徑13.5cm
瓶小口,短頸,豐肩,上腹圓鼓,下腹內收,圈足。通體以釉里紅為飾繪海水,留白暗刻大、小二龍。外底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書款。此瓶器形挺拔端莊,裝飾手法新穎,紅白二色交相輝映,海濤中騰躍的大小二龍,有「蒼龍教子」之寓意。31 粉彩鏤空轉心瓶,高40.2cm,口徑19.2cm,足徑21cm
瓶口外撇,短粗頸,頸兩側堆塑象耳,垂肩,鼓腹,圈足。瓶內套一直腹小瓶,與外瓶頸部相接,可以轉動。小瓶白釉地上飾粉彩。瓶頸與肩兩部位,各繪12個開光,上下相對。頸部開光中,有楷書「萬年」、「甲子」及篆書天干名;肩部開光內篆書地支名。腹部飾黃地軋道的纏枝花紋,並鏤空出4組四季園景開光景窗,透過景窗可以看到套瓶上的嬰戲圖,童子們或騎馬、或打太極旗、或持傘蓋、或擊鼓、或打燈籠,千姿百態。瓶之象耳、口沿及鏤空景窗邊緣部位均施金彩。瓶內施松石綠釉。底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此瓶的口、頸部位皆能轉動,尤其是頸、肩部開光對合組成一部萬年曆。瓶體須三部分分別燒繪,在工藝過程中,各部位的收縮比例要控制好,避免在組裝、粘接、補彩後出現紕漏。這件陳設器是乾隆八年(1743年)後特製的新式品種。32 粉彩加琺琅彩開光山水紋轉頸瓶,清乾隆,高24.6cm,口徑12.6cm,足徑11.9cm
瓶撇口,束頸,鼓腹,圈足微撇。頸部兩側各置一垂帶形耳。瓶內施松石綠釉,外部通體以粉彩及藍料彩裝飾。腹部四面圓形白地開光內繪四季山水圖。春夏二圖內各題七言詩兩句,春曰:「春到心間饒富麗,柳煙蒼雨總宜人。」夏曰:「風鄒谷紋圓遠瀨,霞堆峰勢映明川。」秋冬二圖內各題五言詩兩句,秋曰:「淡月梧桐影,輕風羅解香。」冬曰:「梅帳春融雪,松窗月舞龍。」詩後皆有陽文「乾隆宸翰」及陰文「惟妙精進」兩枚方形印章。圈足內施松石綠釉,外底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因為瓶頸部設計成雙層,外層可轉動,所以稱為「轉頸瓶」。乾隆時流行在瓷器上使用圓形開光進行裝飾,使紋樣主次分明,並增強立體感。此瓶在欣賞四季不同的開光畫面時,可通過轉動瓶頸使雙耳始終處於正面兩側位置,用心巧妙,別具情趣。33 粉彩開光四季山水蓋罐,清乾隆,通高19.2cm,口徑7cm,足徑7cm
罐口內斂,豐肩,肩以下收斂,圈足。罐附二節塔式鏤空描金蓋。罐體淡粉紅色地上滿繪纏枝蓮紋,腹部四面設圓形開光,內繪四季山水人物景觀。圈足內施豆瓣綠釉,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清代瓷器圖案中開光法運用較多,在粉彩瓷器中非常常見。乾隆朝大多使用4個圓形開光,且靈活多變,主題突出。此罐造型新穎,色彩絢麗,尤其是鏤空罐蓋,玲瓏剔透,將罐體襯托得格外精緻。開光內所繪山水景物意境深遠,景色宜人,筆意老道精練,顯示出乾隆朝高超的瓷器繪畫水平。34 粉彩鏤空蟠螭紋象耳轉心瓶,清乾隆,高33.1cm,口徑7.2cm,足徑11cm
瓶敞口,束頸,垂腹,圈足。頸部兩側各有一象首為瓶耳。瓶外頸部飾黃地軋道粉彩折枝蓮紋,腹部飾霽藍描金蝴蝶勾蓮紋,四面圓形開光內鏤雕綠色蟠螭紋,足部飾黃地軋道粉彩雲頭紋。全器在頸、腹處分為外套和內瓶兩部分。瓶頸與內套瓶相連,可以旋轉,套瓶白地粉彩繪嬰戲社火圖。瓶內壁施松石綠釉。底足內施松石綠釉書紅彩「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利用鏤空對器物進行裝飾美化是清代瓷器常用的手法,特別是康、雍、乾三朝大量將鏤空技法運用於轉心瓶和轉頸瓶上。由於鏤空器物的製作難度大,技術要求高,成品率低,鏤空部位需精心設計,因而清代大量鏤空瓷器的燒製成功充分說明了這個時期瓷器燒制技藝的高超水平。35 粉彩鏤空雲龍紋夔鳳耳轉心瓶,清乾隆,高30cm,口徑6.5cm,足徑9.8cm
瓶身修長,敞口,溜肩,自肩處分成兩截。口、頸、肩呈八棱花瓣形,飾藍地粉彩花卉紋,頸部兩側貼塑金彩夔鳳耳。瓶腹中部施松石綠釉飾鏤空雲龍紋,上下飾紫地粉彩勾蓮紋。通過鏤空處可以窺見內套瓶中所繪的紅蝠紋。足部飾仰蓮瓣紋,連接仿黑漆描金底座。足底署描金「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此瓶連座燒制,工藝水平極為高超,裝飾手法奇巧別緻,匠心獨運。36 綠地粉彩開光菊石紋茶壺,清乾隆,通高13cm,口徑6.5cm,足徑9.2cm
壺身方扁,曲柄,短流,圈足。壺蓋隆起,金彩寶珠頂,壺口沿、蓋沿處飾金邊。壺通體飾綠地粉彩團花紋,腹部兩面飾長方形開光,內繪粉彩寫生菊花、山石、靈芝紋。底部松石綠釉書紅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此壺造型精緻,施彩淡雅,頗具雅逸之趣。37 粉彩嬰戲天球瓶,清乾隆,高51cm,口徑11.3cm,足徑18cm
瓶直口微撇,直頸,球圓腹,卧足。以粉彩描繪紋飾。瓶身繪兩棵青松下嬉戲的嬰孩,或放鞭炮,或敲鑼鼓,或吹喇叭,或騎木馬,或舉旗,或提燈籠,場面十分熱鬧。旁邊襯以梅花山石,點出「鬧新春」的主題。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此器高大穩重,嬰戲圖中人數多,場面大,遠勝於清康熙、雍正朝同種裝飾題材的瓷器。38 粉彩雕瓷鴨,清乾隆,高9.4cm,底長10cm
瓷鴨昂首伏卧,張口捲舌,一翅揚起,尾羽上翹。全身以粉彩裝飾呈白色,雙翅及尾羽為淡灰色,喙及雙蹼為黃色,並以黑色點睛。頭、頸及腹下以篦划出羽毛紋,背、雙翅及尾羽則凸鵰翎毛。下腹及足底平坦,無款識。各種以動物為造型的瓷器在生產工藝上都較為複雜,傳統的成型工藝有模製、雕塑、捏制、分體粘合等不同手法。該鴨採用雕塑成型法,在裝飾上則集合篦劃、彩繪等多種工藝於一體,是乾隆時期御窯廠燒造的仿生瓷雕精品之一。39 粉彩開光人物茶壺,清乾隆,高12.6cm,口徑5.5cm,足徑6.3cm
此壺圓鼓腹,柄呈耳狀,壺蓋為覆缽式,上有蓮紋裝飾鈕。壺身以米紅色鳳尾錦粉彩團花為地,正、背面各有一開光。正面開光內以「雨中烹茶」為紋飾主題,用清淡的粉彩描繪出人物在庭院中烹茶的情景;背面開光內題墨書御制詩一首,詩曰:「溪煙山雨相空濛,生衣獨坐楊柳風。竹爐茗椀泛清瀨,米家書畫將無同。松風瀉處生魚眼,中泠三峽何須辨。清香仙露沁詩脾,座間不覺芳隄轉。」 壺蓋與底均有描金。壺底中心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 三行六字款。此壺造型豐腴,線條圓熟,粉彩淡雅。紋飾取材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御制《雨中烹茶泛臥遊書室有作》詩意,畫面構圖疏朗,描繪細膩,題詩書法精妙。乾隆是一位崇尚風雅的皇帝,一生所留詩稿豐富,從這件官窯茶壺中可見其文人情趣。40 黃地粉彩勾蓮紋大尊,清乾隆,高56.3cm,口徑20.7cm,足徑29.3cm
尊撇口,短頸,溜肩,腹部下垂豐滿,圈足外撇。尊內施松石綠釉。外壁通體以黃釉為地,以粉彩描繪勾蓮紋。圈足內施松石綠釉,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此尊形體碩大,色彩華麗,顯示出乾隆朝瓷器典型的侈華和綺艷之風氣。其腹部的勾蓮紋俯仰、向背、聚散、飄逸,姿態各異。勾蓮紋源自西方,在佛教文化中運用頗多,後來逐漸演變為寓意美滿幸福的吉祥紋飾,是清代乾隆朝瓷器上的典型紋樣之一。41 粉彩嬰戲瓶,清乾隆,高19.3cm,口徑5.5cm,足徑6cm
瓶撇口,細頸,橢圓形腹部,圈足。通體在白釉上飾粉彩繪一群眉清目秀、雪白粉嫩的小童敲鑼打鼓、燃放爆竹的節慶嬉戲景象。口、足邊描飾金釉,瓶內壁施綠釉,底綠釉上藍料彩雙方欄內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乾隆時期的嬰戲圖多出自供奉內廷的畫家金廷標筆下。金廷標繪製的兒童姿態多樣,動作誇張,畫面多呈熱鬧愉悅的氣氛。嬰戲圖是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之一,用以描繪「黃髮垂髫並怡然自得」的桃園美景和太平盛世。清代經康、雍父子之經營,攤丁入畝的成功推行,到乾隆時民族矛盾已相對化解,兩千年的封建經濟臻於頂峰,謳歌盛世以及替乾隆皇帝歌功頌德的文章和圖畫也大量出現,各種工藝品上的嬰戲圖即其表現形式之一。42 粉彩九桃瓶,清乾隆,高64.7cm,口徑22.2cm,足徑20.4cm
瓶直口微撇,直頸,腹部豐滿渾圓,圈足。通體繪桃樹一株,樹榦茁壯,枝上結蟠桃9個,桃樹旁襯一簇月季。底足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乾隆時期的粉彩瓷器中有大量祥瑞題材的裝飾,這類題材大都藉助自然景物寓意吉祥。繪畫工細、層次清晰、內容繁縟是其時代特點。此瓶運用渲染手法繪畫桃實,桃實飾彩濃厚,成功地表現出成熟桃實的嬌艷色彩,構圖疏密有致,形成葉有陰陽向背、樹有老枝新芽的效果,是乾隆粉彩大件器物的代表作品。以九桃紋裝飾瓷器是雍正以來官式瓷器的題材和樣式,至光緒朝仍有仿造。雍正朝的九桃圖樣或見於粉彩天球瓶、粉彩橄欖瓶,或見於過枝紋粉彩盤。在所有雍正、乾隆和光緒時期的粉彩九桃紋瓷器上,以雍正時期的紋樣著色最為鮮艷且最多樣化,繪畫水準最高。43 天藍地開光鏤空粉彩轉心瓶,清康熙,高73cm,口徑31cm,足徑28cm
瓶撇口,長頸,頸部兩側各有一金蟠螭耳,豐肩,上腹圓鼓,下腹內收,圈足,外撇,瓶底有5個圓孔。瓶由頸、腹、底座三部分組成,用銅鉚釘固定。通體以天藍釉為地,上繪青花蟠螭紋。腹部四面開光,鏤空粉彩窗欄,瓶中套一桶式瓶,套瓶通體以粉彩繪西洋人物風景。瓶底座呈蓮瓣狀,蓮瓣內繪折枝花。外底十字交叉署「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此瓶天藍釉與金彩、青花相映,色彩華貴典雅,瓶體結構巧妙,鏤雕精湛,反映了乾隆朝制瓷業的顛峰水平。44 粉彩花卉凸三嬰戲瓶,清乾隆,高21cm,口徑5.8cm,足徑7.6cm
瓶呈三瓣花式,長頸,圓腹,圈足。內壁施松石綠釉。口、足沿飾紅釉邊,外體施白釉上繪粉彩花卉紋。緊貼外壁以堆塑法塑出三嬰嬉戲。三嬰或攀爬,或站立,玩耍著同樣以堆塑法塑在瓶頸上的紅絲帶。瓶足底施松石綠釉留白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清宮造辦處檔案乾隆二十年《記事檔》載:「四月二十六日,員外郎白世秀來說,太監胡世傑傳旨:著交唐英照從前燒造過三子、五子瓶,並今日所進瓶等樣款式燒造五十件。要趕在七月初一日送到,賞人用。欽此。」該三子瓶應即檔案中所說的這種瓶,乾隆朝生產三子瓶至少有過兩次。繪畫與堆塑相結合是清代瓷器紋樣裝飾的一項創新技法,在整個清代尤其是乾隆年間廣為流行。此瓶雕塑手法細膩生動,色彩素凈淡雅,堆塑的嬰孩使瓶體分外新穎別緻,頗具情趣。45 古銅彩蕉葉紋出戟花觚,清乾隆,高27.7cm,口徑17.5cm,足徑8.5cm
花觚仿銅器造型,四面各有出戟。器身施古銅彩,局部紋飾描繪金彩,器體模印蕉葉紋,束腰處模印夔龍紋。外底印「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古銅彩的燒制較為複雜,首先要在高溫下燒成茶葉末色釉,再於其上加繪金彩和綠銹斑色,然後入窯低溫二次燒制,才能達到古舊斑駁的效果。乾隆時期的瓷器仿製出類拔萃,惟妙惟肖,其中尤以仿銅器最為成功。此件花觚造型逼真,釉色古樸,紋路清晰,令人叫絕。46 粉彩雕鑲荷葉香櫞盤,清乾隆,高3.8cm,長15.7cm,寬10.5cm。清宮舊藏
盤呈荷葉形,葉面翻捲起伏,葉梗從葉後過枝而上,葉面邊緣處貼塑含苞待放的花苞與蓮實,蓮蓬中有可活動的蓮籽,器底粘有田螺和菱角形足。底書青花篆書「乾隆年制」四字款。所謂「香櫞盤」指古人書齋中陳設的一種小型果盤,其常置黃色香櫞或佛手於其中,可散發出宜人的香氣,平添不少雅趣。此器造型、釉色均刻意摹仿自然界中的實物,色彩與質感都頗為真切,自然生動,體現出當時瓷器成型及燒制工藝的高超水平。47 仿斑竹五彩花鳥紋墨床,清乾隆,高2.5cm,長8.6cm,寬4.3cm。清宮舊藏
墨床仿竹床形,床邊及四足施淡綠釉,上飾褐黃色斑點,頗似斑駁的嫩竹。床面飾白地五彩山石花鳥紋,背面書紅彩「九畹山房」四字篆書款。此器造型秀巧新穎,悅目怡人,釉彩柔嫩淡雅,彷彿通體散發出自然的馨香,是一件雅韻十足的瓷質文房用具。
推薦閱讀:
※台北故宮PK北京故宮 誰的國寶最多
※元代 王淵 桃竹錦雞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北京故宮博物院陶瓷館之二明代瓷
※一個以賣豆腐起家的人,其私宅比故宮還大10萬平方米,他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