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遊裝備被盜,法律管不管

《 人民日報 》( 2016年10月26日 17 版)

  據媒體報道,在一款熱門網路遊戲中,曾有遊戲玩家經營了7年的賬號、32個遊戲角色被洗劫一空。而為了獲取這些裝備,該玩家僅3個月就為遊戲充值2.7萬元。「這些虛擬物品看不見、摸不著,不知道報案有沒有用。」不少遊戲玩家都有被盜號的經歷,但大多是自己認栽了事。

  網路虛擬財產作為全新的民事權利客體,各界對於它到底是什麼還莫衷一是。目前,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模式有兩種路徑:一是將其作為一種財產,如果損壞了可以要求恢復,如果丟失了可以要求返還;二是將其視為債權,例如網遊裝備就是玩家與遊戲服務提供商之間服務協議的調整對象,丟了屬於違約,玩家只能獲得賠償。

  「在法律上確定採用哪種權利保護模式,事實上決定於人們所持有的普遍認識和感受。」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薛軍表示,就網遊裝備而言,如果玩家更在乎裝備本身而非獲得賠償,「雖然是虛擬的,但在權利保護上也應當歸於『物』的模式。」

  為適應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發展的需要,民法總則草案對網路虛擬財產、數據信息等新型民事權利客體作了規定,並為其他新型民事權利的保護留出了空間。

  不過這也帶來對新問題更廣泛的討論。例如,數據信息在大數據時代的價值顯而易見,對其加以保護也早有共識,但對於民法總則草案將其歸入知識產權的範疇,學術界對此有很大爭議。「知識產權是原創,而數據信息是排除原創。」全國人大代表楊震表示,許多學者認為數據信息不具有知識產權的特點,不屬於知識產權。

  「新型民事權利之所以會出現,主要是由於經濟社會的變遷。」薛軍認為,「人的慾望和感知總在發生著變化,而法律歸根結底還是要服務人本身,因此民事權利的生成也應具有開放性。」

  不過,社會生活變動不居,是否需要對每一項新出現的民事權利都在民法典中一一列舉呢?對此,今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在寧夏召開的民法總則草案座談會上,有人提出對於新型民事權利在列舉的同時應增加概念性表述。他們認為,自然人在不損害國家、集體和他人合法權益情況下「法無禁止皆可行」,有權平等地實施各種民事行為。而其中有些可能是法定權利,有些可能是法無明文規定但也應加以保護的權利。由於民事行為的包羅萬象,由其產生的民事權利必然也會層出不窮,因此採用列舉的方式難以涵蓋。

推薦閱讀:

誰最美?網遊代言女星造型大PK
竊取網遊裝備應構成盜竊罪
光明日報刊文:能從網遊中贏回孩子的時間,才是成功的教育
你是否覺得《劍網3》網遊好玩?

TAG:法律 | 裝備 | 網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