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十年祭
【魏鵬】
--------------------
2007年一場發端於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次貸危機最後演變成21世紀第一場全球性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後,美國銀行業整體格局發生了改變,銀行業的市場結構、經營結構、組織結構和監管結構等重新洗牌。幾家超大型商業銀行的變革,成為次貸危機以來美國銀行業經營發展的縮影。
總體來看,雖然幾家超大型商業銀行的經營成果、資產規模、資產質量和資本狀況等近年來有所好轉,但是美國金融系統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治,過度金融化導致實體經濟失血、投機生意大行其道,相關情況依然如故。為避免重蹈覆轍,美國銀行業還得苦練內功,增強抗風險能力,強化監管,進一步提高業務操作的透明度。
由於美國經濟金融的體量巨大,因此對美國銀行業變化態勢,我國同行需要跟進研究。
--------------------
2007年2月,發端於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次貸危機(後演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不但對銀行業正常運營構成了巨大威脅,而且還造成了重大損失。這場危機使美國經濟急劇下滑,陷入60年來最嚴重的衰退之中。
近來隨著美國經濟逐漸好轉,帶動了美國銀行業的復甦。通過回顧花旗銀行、美國銀行、富國銀行和摩根大通銀行等美國四家超大型銀行近十年的業績情況,我們可以藉此觀察金融危機後美國銀行業的經營走向。而特朗普的經濟觀對未來幾年美國銀行業的發展有何影響也值得深入觀察。
次貸危機後美國銀行業變化態勢2007年,在經歷了海嘯般的突襲後,美國房地產市場的次貸危機進一步演變成一場風暴更大的金融危機。為此美國政府開展了多輪「不計成本」的金融救助,救助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到2008年第四季度,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終值摺合成年率為下降了6.3%,降幅創下1982年第一季度下降6.4%以來的最大單季降幅。
金融危機後,美國銀行業整體格局發生了巨變,銀行業的市場結構、經營結構、組織結構和監管結構等開始重新洗牌。
1.市場結構
2008年9月,美聯儲宣布了放寬銀行業股權投資的新政,引入私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成為新政的亮點。2008年11月,美國聯邦銀行監管機構公布了旨在擴大潛在購買者收購陷於困境中的中小銀行的待起用牌照規定,加劇了美國銀行業多極分化。
(1)超大型銀行加快併購步伐。收購的對象以著名的投資銀行、財富管理和證券經紀公司為主,一方面進一步鞏固市場地位,另一方面與競爭對手相抗衡。在併購案中,以美國銀行收購美林公司最為典型。
(2)經營良好的中小銀行拓展發展空間。美國一些社區銀行和小型地方性銀行從日益穩定的金融市場中受益,它們從金融市場、交易銀行這些對資本市場環境敏感的業務中獲得相當的收入。部分中小銀行還利用大型銀行的調整周期,拓展如客戶存款、諮詢服務等業務。
(3)經營不佳的中小銀行紛紛倒閉。金融危機中,違約損失持續上升的主要受害者是中小銀行。它們信貸資產佔比相對較高,加之信貸缺乏外部融資能力,收入增長來源動力不足,若得不到政府和大型銀行的特別關注,一旦出現重大違約,只能選擇破產倒閉。
2.經營結構
(1)周期性發展模式。金融危機前,美國銀行業在信貸業務中普遍採用順周期發展模式,其特徵是信貸增量和損失準備金、信貸標準與經濟增長、房價、股價分別呈正相關和負相關關係。
而信貸資產順周期弊端:一是市場在增長周期累積風險,在經濟步入衰退期開始集中釋放,導致資產質量快速下降、違約率驟增,成為損失的重要來源;二是負槓桿效應使資金無法得到有效配置。房貸抵押證券市場的高速擴張,使供給刺激形成泡沫性需求。銀行為防止更多損失,提高信貸標準,減少貸款發放。負槓桿效應使個人和企業在最需要貸款時卻得不到貸款,貸款資金無法得到有效配置,導致經濟衰退。
為應對周期性波動,避免悲劇再次上演,在金融危機後,逆周期發展模式在美國銀行業中引發廣泛關注,並在長期資產業務中採用這一模式。簡單來說,逆周期發展模式就是在經濟或房屋增長周期,適度控制房貸量、適度提升利率、費用等定價機制,適度提高貸款標準、適度提升資本和損失準備金比率,反之亦然。
逆周期發展模式的運行,對銀行個體而言,在市場擴張時期,可以保證資產質量,在市場收縮時期,能夠維持利潤的穩定增長;對宏觀層面而言,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具有逆周期性特徵,與銀行信貸的逆周期發展同方向,銀行的運作模式與美聯儲政策操作一致,可保證甚至增強美聯儲的實政效果。
(2)表外業務調整。金融創新是次貸危機發生並蔓延到全球的重要原因之一。金融創新的重要方面是銀行表外業務高速擴張,在銀行體系之外形成了龐大的影子銀行系統。
次貸危機發生後,作為影子銀行融資的主渠道,商業票據市場出現動蕩,短期還出現了市場交易停滯的情況,市場流動性受阻。作為銀行利潤的重要來源,依靠銷售商業票據等短期債券,購買次貸債券等長期債券,賺取利差的結構性投資工具業務全面啞火。為了防止利潤的進一步下滑,花旗、美銀等大型銀行將結構性投資工具納入其資產負債表,開始了表外向表內的回歸。
後危機時代,影子銀行的規模並沒有因為金融危機而減少,2014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末,美國影子銀行價值約15萬億~25萬億美元,在全球各經濟體中位列第一。金融創新依然是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力量。經過這場危機的洗禮後,美國銀行業參與衍生品市場的透明度有所增強,高風險、高槓桿率的表外業務越來越少。
3.組織結構
在金融危機後,一些超大型銀行已按全能銀行經營模式進行了機構重組。美銀將證券條線分解到集團內的四大板塊中,即投資經紀業務(商業銀行板塊)、證券承銷業務(全球銀行板塊)、證券託管業務(全球市場板塊)和財富管理業務(財富與投資管理板塊),再加上房地產服務板塊,構成了美銀重組後的五大業務板塊。重組後,美銀以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業務理念和產品組合,可更好地配合整個集團的交叉銷售(Cross Selling),提升集團內部的內生動力。
4.監管結構
金融危機促使美國金融監管改革計劃執行得更加徹底。2009年6月,美國政府公布了近百年來規模最大的金融監管方案,涉及銀行業、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等多個方面,進一步充實了此前美國財政部推出的金融監管改革框架內容。
作為《多德-弗蘭克法案》的核心內容,2013年12月10日,美國五大金融監管機構批准了最終版本的沃克爾法則,旨在限制金融機構從事自營交易和投資對沖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高風險活動,並建立了合規項目。除了沃克爾法則,強化監管預期、資本金和流動性管理框架等的實施,對美國主要銀行未來經營發展也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
次貸危機十年來美國四大銀行經營情況次貸危機並未終結美國國內銀行業的發展。近十年來,美國經濟從復甦到穩健增長,主要得益於兩個方面:一是就業市場改善,推動私人消費持續改善;二是房地產對美國經濟增長的提振作用在逐漸加大。而經濟指標向好,也加快了美國銀行業溫和復甦的步伐。
1.盈利能力
次貸危機爆發當年,四行的營業收入、稅前利潤等經營指標開始出現下滑,其中花旗的稅前利潤只有可憐的17億美元。進入2008年,花旗的經營情況更是雪上加霜,稅前利潤為-481億美元,2009年該指標則繼續負增長。與之相比,其他三行並未出現像花旗一樣的極端情況。富國和摩根大通兩家銀行的利潤指標更加平穩,在擺脫危機後,指標基本上呈逐年上升態勢。
ROA(資產回報率)是用來衡量每單位資產能夠創造多少凈利潤的指標。危機爆發後,花旗和美銀的法律訴訟費用提高導致營業費用上升,影響了凈利潤指標。從四行平均指標來看,富國的ROA指標最近5年平均為12.88%,可以說資產創造凈利潤的能力相對更高。
ROE(凈資產收益率)體現了自有資本獲得凈收益的能力。從四行情況看,富國的ROE指標相對優於其他三行,即便在2008年~2010年間,該行的ROE指標平均也達到了8.33%的水平。花旗的ROE在經歷2008年的-28.8%和2009年的-9.4%之後,在2010年由負轉正,2010年~2016年,最高為8.10%(2015年)。美銀的ROE指標在2010年後波動也較大,好的年份可達6.72%,最低為0.63%(2011年)。
成本收入比可較好地反映一家銀行的成本控制能力,進而體現其效率。2011年~2014年,多家銀行被指控在經營上未達到合規要求,各行法律訴訟費用居高不下。在此期間,各行成本收入比均在85%以上的高位。但近幾年,各行營業費用得到了一定控制,加之營業收入增長較為平穩,除美銀外,其他三行成本收入比已降至60%。
2.資產負債
資產規模上,四行資產規模除美銀外,在2009年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美銀不降反升的原因是收購了美林證券,資產規模得以增加。相似的是,2008年摩根大通在收購貝爾斯登公司後,資產規模大增逾6000億美元。從過去10年來資產規模變動情況來看,截至2016年末,花旗的資產總額不及10年前的規模,這主要是多年來花旗一直在進行減值,通過資產減計來平衡資產負債表。
貸款規模上,以富國增長最為顯著,從2013年起,規模逐漸放大,截至2016年末,貸款總額為9676億美元,是10年前的3倍。與其他年份或另外三家銀行存貸比在70%以上相比,花旗的存款利用率不高。
存款規模上,10年來富國存款增長率最高,超過了300%的水平,這主要得益於其零售業務基礎雄厚,其中以社區銀行的貢獻度最大。除花旗外,其他三家銀行的存款規模在不同年份雖有所波動,但這並不妨礙它們存款規模的整體增長。
3.資產質量
2009年~2011年末,四行平均不良貸款率分別達到7.46%、5.35%、5.54%,而2016年末,這一指標已降至0.93%,資產質量明顯改善。這要歸因於各行不良貸款額的快速回落,零售貸款、公司貸款、住房抵押貸款等資產質量逐年得到改善,尤其是摩根大通2014年~2016年的平均不良貸款率在四行中最低,僅為0.81%。
4.資本狀況
2010年以來,四行資本充足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主要得益於在2008年~2009年間,美國政府向四行共注資1200億美元,因此資本狀況均有明顯改善。加之為應對更為複雜、嚴格的監管要求,確保資本充分覆蓋可能會面臨的系統性風險和特定風險,各行均大幅增加高風險業務的資本要求,有效提高了資本充足率水平。
美國銀行業發展趨向1.美國宏觀經濟形勢
美國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經濟體之一,其經濟發展情況備受關注。美國貿易因素的不穩定,或將成為今後幾年阻礙經濟持續向好的重要因素。數據顯示,美國2016年第四季度GDP受凈出口拖累同比下降1.7%,是2010年第二季度以來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至此,美國2016年全年GDP增速僅為1.6%,創下自2011年以來的新低。
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後,接連簽署了加強邊境安全、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等多道行政命令,一場波及全球的貿易戰正在升溫。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實施,威脅的將是被徵收高額關稅的境外生產但銷回美國市場產品的企業,削弱的將是美國的貿易競爭力,增加的將是不可避免的美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摩擦。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將影響全球經濟的增長。
而經濟數據的走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經濟狀況。美國供應管理協會2月1日公布的報告顯示,受製造業新訂單、生產和僱傭指數全面上升帶動,2017年1月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從2016年12月的54.5升至56,這表明美國服務業和製造業狀況仍在持續改善,擴張速度創2014年11月以來新高。
美國勞工部2月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1月美國非農就業新增22.7萬,超出預期;失業率為4.8%,前值和預期值均為4.7%;勞動力參與率為62.9%,前值為62.7%。美國自動數據處理公司2月2日發布的2017年1月ADP私企就業人數增加24.6萬人,創2016年6月來最大升幅,遠好於16.8萬人的預期。
兩項就業數據的相繼公布,佐證了當前美國勞動力市場動能的強勁。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耶倫2月14日表示,美國經濟正朝著充分就業目標前進。美國商務部2月1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經季節調整後,2017年1月美國商品零售額為4721億美元,環比增長0.4%,明顯高於市場預期的0.2%。
此外,美國個人消費支出前景被看好,密歇根大學1月27日發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CCI)升至98.5,為過去13年來新高。一系列利好數據的公布,將對提升美國經濟增長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2.特朗普經濟觀的影響
特朗普經濟觀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而財政擴張計劃、減稅改革以及趨向收緊的貨幣政策一併構成了特朗普經濟觀的主要內容。
(1)財政擴張計劃。擴張性財政政策是國家通過財政分配活動刺激和增加社會總需求的一種政策行為。近期表現出來的美國國債收益率曲線從平滑到陡峭、股票價格不斷上升、美元匯率走強等,與我們的預測基本相符。財政擴張計劃的實施,政府將進一步增加財政支出,刺激總需求增長,努力降低失業率,使經濟加快復甦。宏觀經濟的增長,將會極大地降低美國銀行業的系統性風險。
(2)減稅計劃。作為擴張性財政政策的重要舉措,減稅計劃將導致外資企業投資決策發生變化。該計劃一旦如期實施,美國投資環境對全球資本的吸引力將會顯著增強,全球流動資金將會快速迴流美國。這一方面可以緩解國內資本不足,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有利於資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國際收支將進一步得到平衡,可推動國內貿易的發展。
對於美國銀行業來說,一是通過發債等渠道,擴充資本金來源,平衡資本結構,提升資本充足水平,應對日趨嚴格的監管要求;二是國內投資環境的改善,將會吸引更多的優質企業進行投資,銀行可藉此優化貸款發放對象和使用類型,降低信貸風險,提升貸款效益;三是經營環境向好,將進一步提高美國銀行股的溢價水平,可緩釋石油價格的波動對銀行股帶來的衝擊。
(3)貨幣政策。2016年12月14日,美聯儲宣布加息,美元指數再創新高,並持續保持高位,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承壓加大。由於失業率和通脹達到目標,再次加息只是時間問題。
為此,美國銀行業從資產角度分析,資產收益水平將提高;從負債角度分析,融資成本將降低,儲蓄類美元存款供給進一步增加;從匯率角度分析,美元匯率被推高,匯率波動加劇,不僅加大商業銀行的匯率風險,而且對於其信貸、國際結算業務等都會產生較大影響;從流動性角度分析,匯率波動會使資本投資風險加大,抑制短期資本流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銀行的流動性。
(4)產業政策升級。特朗普提出的「產業回遷」戰略與奧巴馬時代提出的「復興製造業」戰略在定位上有所不同。「復興製造業」主要是借智能製造的產業升級,讓高端製造業迴流到美國,而「產業回遷」戰略著眼於中低端製造業,重點解決的是藍領的就業問題。產業政策升級,勢必對銀行的資產配置行為和結構產生重要影響。
3.美國經濟復甦為銀行業提供巨大動力
從歷史經驗看,美國銀行業的經營情況會滯後於國內實體經濟的發展,確切地說,美國經濟的復甦,會給銀行業復甦提供巨大動力。從美國2017年1月發布的幾項數據看,可以說企業、市場和消費者對美國未來經濟發展越來越樂觀。但特朗普上任後,其簽署的幾項行政命令和對貿易、稅收、投資等方面的政策主張,能否作為助推器,助力美國經濟持續復甦,還需要時間檢驗。從目前掌握的資料,我們可對美國銀行業在今後一個時期的發展做出以下研判。
(1)利率仍將保持上調態勢。2017年第一季度美聯儲議息會議因總統特朗普的就任備受關注,2月2日美聯儲宣布,聯邦基金利率維持0.5%~0.75%區間不變,這符合市場預期,利率決議獲得投票委員全票通過,這表明美聯儲內部意見十分統一。
根據歷年經驗,美聯儲議息會議一年召開四次,一年中將宣布6~8次利率決定。我們注意到,美聯儲2017年第一次利率決議聲明指出,維持年內1~2次加息預期,鑒於2017年FOMC投票委員的部分輪換,不排除美聯儲內部在利率意見上會產生一定分歧。「特朗普經濟政策觀」的實施效果以及包括非農業就業人口、GDP、CCI、PPI(生產者物價指數)、CPI(消費者物價指數)、PMI等主要經濟數據,都將成為加息與否的重要因素。
美聯儲將於3月14日~15日舉行下一次貨幣政策例會,隨著例會的召開,美聯儲是否會在未來幾個月選擇加息,則更加明朗。外部環境,主要指歐洲的政治環境,未來幾個月將經歷荷蘭大選、英國啟動脫歐、法國大選、國際債權人重返希臘恢復債務談判等,也將成為美聯儲是否加息需考慮的因素。我們認為,2017年的加息窗口在年中開啟的概率較大,在此期間美國經濟若出現反轉或產生諸多不確定因素,美聯儲在第三季度甚至第四季度選擇按兵不動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2)貸款增長有力,資產質量穩定。2007年的次貸危機並未澆滅房地產的熱度,從貸款結構看,房地產貸款仍然是美國銀行業貸款結構的主力軍,佔到中小銀行貸款比例的60%以上,大型銀行中也達到了50%的水平。與前幾年貸款增長乏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貸款需求的回升,成為美國銀行業貸款增長的重要動力源。
據美國全國房地產經紀人協會1月24日公布的報告顯示,受就業市場改善和住房抵押貸款利率保持超低水平影響,2016年全年美國舊房銷量達到次貸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截至2016年12月末,美國房屋庫存環比下降10.8%至165萬套,同比下降6.3%,為該協會1999年開始統計該數據以來的最低值。
從美國四大行貸款增速看,截至2016年末,四行貸款規模為8.4萬億美元,環比2016年6月末增長0.48%。富國銀行貸款規模增長明顯,2016年末同比2015年末增加510.45億美元,這其中超過55%的貸款配置到了房地產市場中。
受2017年1月非農就業、「小非農」ADP、超低水平住房抵押貸款利率等利多數據驅動,2017年美國銀行業貸款規模將會進一步擴大,加之利率上調的預期和銀行存款利率是以聯邦基金利率作為基準,若加息,各商業銀行勢必會提高存款利率水平,為銀行吸收更多客戶存款提供可能。由於國內就業相對穩定,違約率在可控範圍內,可以預計,貸款增長將不會影響銀行資產質量水平。
(3)銀行經營結構模式轉型。次貸危機10年來,美國銀行業歷經併購、重整、改革和轉型,不但完成了資產負債表的修復,而且基本適應了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和監管要求。美國大型銀行嘗試在房貸等長期資產業務中,對部分變數採取反周期操作,規避了順周期發展模式下的種種弊端,這也是次貸危機後各銀行吸取的重要經驗教訓之一。相信有了大型銀行的成功經驗,房貸佔整體貸款中更大比例的美國中小銀行將會借鑒甚至採用逆周期發展模式,開展貸款業務。
結構性方面,進入後危機時代,全能銀行具有的抗周期性特徵和持續獲得利潤增長的能力愈發突出,並逐漸成為美國銀行業主流的發展模式。一方面,對內各行正在積極探索全能銀行發展模式,從管理角度協調如來自集團內部不同業務條線的利益衝突等,做到協同發展;另一方面,對外整個銀行業從提高客戶服務價值、理解客戶需求等角度出發,提供高效的綜合服務,滿足不同客戶的服務要求。
(4)銀行業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將提升。企業通過金融支持,採取適當加槓桿的方式進行自主投資,是保持美國經濟活力的關鍵。但是《多德-弗蘭克法案》的實施,已經嚴重影響到美國企業投資意願。
鑒於特朗普已簽署行政命令,要求對美國現行金融監管架構進行重新審查,《多德-弗蘭克法案》不排除被新的監管方案所取代的可能性。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投資的意願將會加強。金融監管環境的改變,勢必會釋放更多實體經濟活力,美國銀行業對激發本國實體經濟活力會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