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佳作之作者簡介(二)(1)初唐作者

(二)唐代作者(含五代十國作者)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一個強盛的朝代。公元618年,李淵受禪代隋稱帝,定都長安,建立唐朝。唐傳二十帝,歷二百九十年(其間有武則天革唐為周十六年)而亡。通常將唐劃分為初唐(公元618--710年)、盛唐(公元710--766年)、中唐(公元766--835年)和(公元835--907年)晚唐四個階段。詩莫盛於唐,在唐的各個階段名家迭出。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959年)後,儘管戰亂不止,社會動蕩,但作為詩歌重要形式之一的詞的創作開始成熟,為宋詞的繁榮奠定基礎。

(1)初唐作者

在初唐時期的詩壇上,以初唐四傑王勃、楊烔、盧照鄰、駱賓王和開盛唐先河的陳子昂最為稱著。而宮廷詩人沈佺期和宋之問則對唐代律詩的成熟和定型起了重要作用。

李世民

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唐朝皇帝,公元627649年在位,廟號太宗。他是唐高祖李淵的次子,617年隨父李淵在晉陽起兵,李淵稱帝後被封為秦王。在唐朝的建立及統一過程中,他率兵橫掃天下,後發動玄武門之變,其父退位,由他稱帝。李世民文武雙全,勵精圖治,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貞觀之治的締造者。 

虞世南

虞世南(公元558638年),字伯施,浙江餘姚人,是由隋入唐的初唐四大書家之一。幼年學書於王羲之七世孫,著名書法家僧智永,受其親傳,妙得二王及智永筆法。在隋,官秘書郎,十年不徙。入唐,為秦府記室參軍,遷太子中舍人。為唐太宗李世民所器重。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  

王績

王績(公元590-644年),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未舉孝悌廉潔科,授秘書省正字,出為六合丞。簡傲嗜酒,屢被勘劾。時天下已亂。遂託病還鄉。其後浪跡中原、吳、越間。唐初,曾待詔門下省、任大樂丞。後棄官歸田,躬耕東阜。 

寒山

寒山(生卒不詳)唐詩僧,亦稱寒山子。傳為貞觀時人。居始豐縣(今浙江天台)寒岩。好吟詩唱偈,與拾得為友。有詩300多首,後人輯為<寒山子詩集>。 

拾得

拾得,(生卒不詳)唐詩僧,貞觀時人。貞觀中,與豐干、寒山相次垂跡於國清寺。初豐干禪師游松徑,徐步赤城道上,見一子,年可十歲。遂引至寺收養故名拾得。寒山子來,負之而去。一夕,僧眾同夢山王云:"拾得打我。旦見山王,果有杖痕。眾大駭,及閭丘太守禮拜後,同寒山子出寺,沈跡無所。後寺僧於南峰採薪,見一僧入岩,挑鎖子骨,雲取拾得舍利,方知在此岩入滅,因號為拾得岩。今編詩一卷。 

王梵志

王梵志,唐初詩僧,原名梵天,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南)人。其詩語言淺近。今人輯有<王梵志詩校輯>,錄其詩325首. 

王勃

王勃(公元649--676年)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被稱為初唐四傑。在初唐四傑中,以王勃為才氣最高。前人評初唐四傑曰:四子七言長篇,隊仗工麗,上下蟬聯,雖近風騷,未脫六朝餘習。千古名句「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和著名的媵王閣賦均出自王勃手筆。 

楊炯

楊炯(公元650-693?年),華陰人,排行七。顯慶四年(659)舉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館,上元三年(676)補校書郎,天授元年(690)與宋之問同直習藝館。後為婺州盈川令,世稱楊盈川。對海內所稱「王、楊、盧、駱」,楊炯自謂「愧在盧前,恥居王后」,當時議者亦以為然。今存詩33首,五律居多。

盧照鄰

盧照鄰(約公元663-689年)唐代詩人,字昇之,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涿縣)人。曾任鄧王(李元裕)府典簽,繼調任新都尉。盧照鄰擅長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意境清迥,為初唐四傑之一明代胡震亨說「領韻疏拔,時有一往任筆,不拘整對之意」(《唐音癸籤》)。他一生不得志,後為風痹症所困,辭官,住太白山中,因受不住疾病的折磨,自投潁水而死。 

駱賓王

駱賓王(公元640--684年)義烏(今浙江省義烏縣)人。七歲能詩。武則天當政時,數上疏言事,被誣下獄,後除臨海丞,棄官去。徐敬業起兵,署為府屬,起草了著名的討武檄文,文中有一杯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看今日之宇中,竟是誰家天下。武則天讀到此處,矍然曰:宰相之過也!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及徐敗,賓王不知所之。

上官儀

上官儀(公元608~664),唐代詩人。字游韶。陝州陝縣(今屬河南)人,家於江都。唐貞觀初舉進士.高宗時位居宰相。因建議高宗廢皇后武則天,為武氏嫉恨。後又因梁王李忠謀反事受牽連,下獄死。上官儀擅寫五言詩,格律工整,內容多為應制奉命之作,因他地位顯貴,一時人多仿效,號為「上官體」。《全唐詩》錄其詩1卷。事迹見新、舊《唐書》本傳.其女上官雲珠詩文俱佳,也十分了得.

蘇味道

蘇味道(約公元648—705年),唐代文學家。趙州欒城(今南趙村)人,乾封進士。武則天聖歷初官居相位.他與李嶠、崔融和杜審言並稱「文章四友」。其詩友以正月十五夜那一首最為稱著。

李嶠

李嶠(公元645714前)唐詩人。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年二十,舉進士,歷仕高宗、武后、中宗三朝,官至中書令。玄宗即位,貶為廬州別駕。詩多詠物之作。與同鄉蘇味道齊名,合稱「蘇李」;也是「文章四友」之一。

崔融

崔融(公元653~706年)字安成。唐代齊州全節(今章丘)人。初應八科制舉,皆及第,武則天時官至知制誥。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廣招文學之士,崔融屈節佞附。張易之被誅後,崔融貶為袁州刺史。不久召拜國子司業,兼修國史。 崔融為文華美,當時無出其上者。凡朝廷大手筆,多由皇帝手敕,付其完成。其《洛出寶圖頌》、《則天哀冊文》尤見工力。作《則天哀冊文》時,苦思過甚,遂發病而卒。其詩也有佳作。

杜審言

杜審言(公元646----708年)字必簡,河南鞏縣人。他是初唐有成就的作家,是五言詩奠基人之一。在杜審言與李嶠、崔融、蘇味道文章四友之間,詩以審言最為卓著。他年輕時恃才傲世,相當自負,曾說: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書道,合得王羲之北面。他是杜甫的祖父,杜甫以這樣的祖父而自豪,杜甫所謂詩是吾家事,與此直接相關。 

宋之問

宋之問(公元656----712年)字延清,汾州(今山西省汾陽縣)人。他的詩以律詩見長,兼工五古。他與沈佺期齊名,為人奸謅,巧於逢承,善看風色;為詩則使五七律詩體制益臻完美,值得文學史上一提。 

沈佺期

沈佺期(公元656--713年)字雲卿,相州內黃(今河南內黃縣)人。他的主要活動是在武則天時期,他和宋之問謅附權貴張易之,是當時著名的宮庭詩人。他與宋之問作詩,音韻相和,約句准篇,號沈宋體。他們對唐代律詩的成熟和定型起了重要作用。高棟云:沈宋之新聲,蘇(廷頁)張(說)之大手筆,此初唐之漸盛也。前人論沈宋,大抵薄其人品而又肯定他們在文學上的地位。 

東方虯

東方虯,則天時為左史。嘗雲百年後可與西門豹作對。陳子昂《寄東方左史修竹篇書》,稱其《孤桐篇》骨氣端翔,音韻頓挫,不圖正始之音,復睹於茲。今失傳。存詩四首。 

賀知章

賀知章(公元659----744年)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縣)人。他是盛唐知名度很高的詩人,讀李白投寄給他的詩作蜀道難,大加讚賞,稱李白為謫仙人,於是李白在京師名聲大作。經賀知章的引薦,唐玄宗封李白為翰林學士。 

郭震

郭震(656713)字元振,魏州貴鄉(今河北大名附近)人。少有大志,十八舉進士,為通泉尉。任俠使氣,撥去小節,嘗盜鑄及掠賣部中口千餘,以餉遺賓客。武后召欲詰,既與語,奇之,索所為文章,上《寶劍篇》。後覽嘉嘆。授右武衛鎧曹參軍,進奉宸監.從此後官運亨通,一路做到了宰相。  

張若虛

張若虛(約公元660-720年)唐代詩人,江蘇揚州人。張若虛所生活的時代,正值唐朝鼎盛時期,同時也是唐詩發展進入空前輝煌時期的前奏。張若虛從小致力於詩文學習,以擅長詩歌而聞名於世,與當時的賀知章、張旭、包融,並有吳中四士之稱。赴長安求官時,他曾以文辭透逸一度轟動過京城,不知為什麼,張若虛的仕途卻不佳,從現存的資料來看,僅做過一任兗州兵曹地方小吏。張若虛的作品,今僅存詩兩首,其一便是這首膾炙人口、並使他名垂後世的《春江花月夜》。另一首為五言律詩《代答閨夢還》,兩首均收入《全唐詩》。 

陳子昂

陳子昂(公元661----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年內四川射洪縣)人,官左拾遺。時人稱為海內文宗。初唐詩彷彿六朝。至子昂出,始追建安風骨,變齊梁之綺靡。韓愈曰: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推薦閱讀:

鑒賞詩歌的技巧
糟糕的回憶時節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九---十二)

TAG:詩歌 | 佳作 | 簡介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