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關於「老滿洲」與"新滿洲"的說法

民間有"老滿洲""新滿洲"的各種說法,弄的好多人很糊塗。

查了一些資料,在這裡解釋下。

老滿洲也稱"佛(滿語:fe,舊的意思)滿洲"或"陳滿洲",意思一樣。

新滿洲也稱"伊徹(滿語:ice,新的意思)或"義氣滿洲",實為漢字不同的寫法,是一個意思。

清入關(1644)前,將努爾哈赤時期編入旗籍的稱佛滿洲;將皇太極時期編入八旗的東北邊區女真余部及其它族人稱為新滿洲。當時,也有誓死不入旗籍而跑入深山(張廣才嶺、興安嶺)或者遠走黑龍江下游及外興安嶺的女真人、其它部族的人,直至清道光之後才慢慢出來的。比如,黑龍江東南部至吉林省東部的張廣才嶺(julgensainalin)走出的「巴拉人」就是當年不願意歸附的女真後裔,但是清政府沒有給予「旗人」身份,相反還比較戒備。1964年到1977年之間,巴拉人居住區大多在雙城、五常、阿城、延壽、尚志、方正、木蘭、呼蘭、通河、賓縣、巴彥等十幾個縣,其語言和民俗材料,另有介紹,這裡不再贅述。

清入關(1644)後,對在此之前編入八旗籍的均稱老滿洲,對此後編入八旗的均稱新滿洲。

可見,所謂的新、舊的區別,都是相對而言的。

雍正時期,由於八旗生計問題緊迫,清廷允許"開戶"旗人(與正身旗人有別)出旗為民。但這一措施在東北和伊犁,暫末實行。另外,為解決兵餉、土地、京旗人的生計等問題,乾隆中期開始允許漢軍旗人"出旗為民"……後期就基本大規模了。這主要是對駐防南方的漢軍旗人,東北的漢軍旗人沒有,基本與滿蒙旗人數量相持。

同樣也是由於京旗生計的問題,乾隆廿一年(1756年)開始對駐防旗人必須回京等各項禁令放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明確取消禁令,允許駐防旗人官兵病故之人骨殖不必送京,在當地擇塋埋藏,每旗十大畝分布在駐防地附近,以及寡妻也不再送京等等…至此,八旗兵丁不再把駐防地作為"出差之所",而視為自己祖先埋葬於此的家鄉標誌。

………以上文獻來源於

雍正帝《清世宗實錄》卷99;

乾隆帝《清高宗實錄》卷736、506、1139、1143、1132…

從上述材料看出,出旗為民的有漢軍旗的人、也有滿洲「開戶」旗人(與正身旗人不同)。

現在所謂的民人、旗人、漢人等等的說法,已經不是界定該人是不是滿洲人的唯一標準…民間老人的一些口傳,經過幾代,加上政權更迭和戰亂,傳到現在往往是走了原樣。

推薦閱讀:

普通話真的是滿洲人的「蹩腳漢語」嗎?
「滿洲第一勇士」的鰲拜為何會身敗名裂?都是它惹的禍
清初科爾沁蒙古與滿洲的關係
偽滿洲國(5)
滿洲國歷史沿革

TAG:滿洲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