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服的審美層面看漢服的精神文化價值
文明如何開始?
歷史於幽暗中被逐漸照亮。在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蠻荒上古,人類只能混於獸跡之中,「羽皮革木以禦寒暑」,世上分居各地的人類,還沒有顯著的族群差異。我們發現,人們首先想到用以區分族屬也區分文明與蒙昧的,是服裝。
華夏民族服飾的真正興起,應該起源於骨針和線繩的使用,服裝的面料和款式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即使在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精神文化生活極端落後的當時,我們的先人仍然將精緻的獸骨、獸牙串在一起,戴在脖子、手腕上以為裝飾,此外,不少氏族都有在身上或衣服上紋飾圖騰的習慣,這大概就是最早的服飾文化。可見,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華夏古代的先民們從服飾起源之始,就不僅僅是將它作為遮羞蔽體的工具,而是將其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種種文化心態、宗教觀念,都融於日常生活的服飾穿戴之中,構成了服飾文化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重內涵,開創了華夏民族服飾文化的先河。雖然上古先民們創造的服飾文化和博大精深的華夏服飾文化相比,猶如滄海一粟,但它的地位卻是不容忽視的。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日趨穩定,約五千年前,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棉、毛、絲、麻在我們祖先的智慧下轉化為製作服裝的精美材料。黃帝本人和他的大臣胡曹和伯余,可以說是最早的服裝設計師,他們製作出上衣下裳,上衣如天,用玄色,下裳如地,用黃色,以此表達對天和地的崇拜,尤其是在祭拜祖先、祭祀天地時,統一的樣式、統一的顏色,使得這些大型活動顯得莊重而有秩序,無形中成為一種被人們認可和遵循的禮儀。「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黃帝時期是我們歷史發展的關鍵階段,華夏文明的各種制度大多在那個時期草創,服飾文化也不例外。當時服飾制度初步成型,並較為充分地體現出古人的世界觀和文化觀,服飾開始成為禮制和文化的載體。「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我們華夏民族的名字就是從這華美的衣服而來。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漢民族憑藉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服制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飾體系——漢服體系。
漢服是指從三皇五帝時期開始、到明代結束的漢民族的民族服飾,又稱漢裝、華服,按款式大體可分為玄端、曲裾、直裾、雜裾、襦裙、鶴氅等,按形制可分為上衣下裳、上下連裳,按衣料厚薄則可分為襌衣、襜褕、復袍等,雖然漢服自產生之日起就一直在發展變化,每一時期的漢服都有其不同的特徵,但無論怎麼變,漢服都始終保持著「交領右衽(兼有盤領,直領),無扣結纓」的基本形制,此外,線條流暢、飄逸瀟洒是漢服區別於同為華夏文化體系的日韓衣冠的鮮明特徵。
漢服的裁剪方法,一直是採用平面裁剪,沒有省道和肩斜,且用料一般都大於覆蓋人體的最小需要,所以無論是唐朝的大袖衣還是明朝的大袖闌衫,其袖長遠遠長出手臂,袖肥甚至在穿著後寬到及地,但是當人穿著後,一舉手一投足,衣袖都會隨人體的動作而形成優美的流線,這種行雲流水般的設計正是漢服所特有的韻味。
漢服傳達給人們最直觀的感覺是形態美,沒有親身穿過漢服的人,難以領略到漢服的這種美。峨冠博帶、寬袍大袖,靜止的時候,凝固著威嚴和莊重,走動的時候,流露出飄逸和洒脫。歷代文人墨客對衣冠之美的吟詠素來不乏作,「絲衣其晦,載弁俅俅」是何等盛大瑰麗之美,「太真先把一枝梅,花下傞傞軟舞來,娉婷月下步,羅袖舞風輕,翩如蘭苕,宛若游龍」,又是何等飄逸婉約之美。楚國詩人屈原就曾言道:「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屈子素以高潔出塵著稱,一生都在歌詠香草美人,而他竟然推崇一件衣裳若此,可見這件衣服也足以與天然香草、絕色美人相媲美了。
畫家們更是把衣冠之美髮揮到象徵神仙般的極致,六朝時期的畫師曹仲達,所畫人物以稠密的細線,表現衣服褶紋貼身,「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似剛從水中出來,因而被譽為「曹衣出水」,唐代畫師吳道子筆下的人物,大袖飄飄,線條流暢,神采飛揚,瀟洒秀逸,是謂「吳帶當風」。這種審美心理是如此牢固,以至於削髮易服三百餘年之後,即便誤以為漢人無民族服飾的人們仍然對長風盈袖衣帶翩然的優雅有種莫可名狀的熱愛與追思,近年來古裝影視劇的盛行,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人們對漢服的審美復甦。
色彩紋飾美是漢服之美的另一特徵。色彩紋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民族內在性格、精神在外在造型方面的反映。自周朝形成服制後,服飾色彩有了嚴格界限,也有著不同的含義。以玄端為例,士玄端玄衣纁裳,玄色黑中透紅,纁色黃中並赤,有種深沉嚴肅的美。再如朱子深衣,白衣皂緣,純正質樸,表達了中正平和的漢家精神。《禮記〃深衣》曾詳細記載了深衣的形制和內涵:「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
短毋見膚,長毋被土。續衽鉤邊。要縫半下。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詘之及肘。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肋,當無骨者。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袂圜以應規。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故規者,行舉手以為容。負繩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義也。」如此,衣服穿在身上,自然便能體現華夏民族的胸襟與胸懷、氣度與氣魄。漢服常用的服飾花紋如回龜紋、菱形紋、雲雷紋等,多以二方連續構圖形式來表現,主觀色彩並不濃,往往是某種自然物的抽象表現。舉以冕服為例,日、月、星、龍、山、華蟲、火、宗彝、藻、粉米、黼、黻十二章紋,日、月、星辰取其臨照,山取其穩重,龍取其應變,華蟲取其文麗,宗彝取其忠孝,藻取其潔凈,火取其光明,粉米取其滋養,黼其決斷,黻取其明辨。一件小小的衣服,竟包含了如此豐富深刻的精神文化內涵,服飾之於古人,其意可見一斑。
華夏服飾文化是璀璨華美、豐富多彩的,從服飾的演變中可以看出歷史的變遷、經濟的發展和文化審美意識的演變。服飾史同時也是文化史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一個民族文化審美的心理歷程。商周時期莊重典雅的冕服,先秦兩漢婀娜大氣的曲裾,魏晉時期飄逸瀟洒的雜裾,唐代豐滿華麗的高腰襦裙和襴衫,宋代端莊理性的褙子,明代敦厚繁麗的襦裙和比甲,無不體現出中國古代漢人的審美傾向和思想內涵。
美好的事物總能給我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因為美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而價值是精神的產物。這個世界上有很多美的事物,但美的東西一定要有美的藝術形式才能被大眾接受,而美的藝術形式若具有美的內容則若醇酒,持久彌香。在這點上,漢服無疑是幸運的。因為它不但具有美的外表,而且有美的內涵——深厚的歷史文化映照其上而產生的古樸又永恆的絢爛光輝和氣蘊,正是造成漢服區別於其它任何服飾的原因。
無論是詩詞歌賦、武術劍道、茗茶藥酒、琴棋書畫、禮樂舞蹈,無一不與漢服有著密切聯繫。有人第一次接觸漢服,便有種言不由衷的熱愛,除了漢服本身具有的獨特審美價值外,與漢文化塑造的文化內涵也是分不開的。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漢服作為一種實用功能與審美意念和諧統一的服制,並沒有失去它所應有的價值,反而經過歷史的洗禮與時間的沉澱,更彰顯其文化底蘊。
推薦閱讀:
※淺論武當武術與道教養生文化
※【法律文化】振興法學自有為
※從《人民的名義》看「圈子文化」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088)江西省浮梁縣江村鄉嚴台村
※看到這「高大上」的形象照,我卻瞬間感到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