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詩詞研究第1輯《編後語》

回顧前三屆「青年論壇」,展望當代詩詞學術批評與研究前景,這裡想從三個方面,梳理我們的思路:發現了哪些新問題,怎麼辦?已經取得哪些新成果?未來有什麼打算?

一、發現了哪些新問題,怎麼辦?

剛才最後發言的紀海龍老師的提問,直擊要害:舊體詩詞怎樣進行現代經驗的表達?為什麼這麼多研究古代文學的學者解釋、解答不好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屬於當代文學,還是古代文學?

發現問題在學術研究中頭等重要,哪些問題值得研究?就詩詞而言,經典固然值得研究,經典中體現的規律對今天的詩詞創作依然有重要的借鑒價值。但不能因此而忽視正在創作、生成的詩詞,以及產生這些文本的時代語境和「人」的變化。詩詞體式雖然是傳統的,但是詩詞寫作已經進入當代語境,已經融入了當代人的生活。我們的人生、人性、情感,我們的生存狀態,我們的意義、價值、夢想追求與古人相比都有變化。變化是永恆的,不變是相對的。這些變化的東西,就是當代詩詞的當代性。詩詞格律規範是歷史上逐漸形成的,符合中國人含蓄蘊藉的民族性格,並且與中國人生命的韻律、節奏合拍,與當時的時代氣質匹配,才構成各有風姿的詩、詞、曲的藝術形式原則,其中的變與不變都有各自「非如此不可」的理由。發展到今天,當代詩詞應該傳達我們當代人的精神面貌,並以開放的胸懷,接納多種詩體並存,接納詩體演進中出現的新問題,包括可能出現的新的民族詩形。在詩詞邊緣化的百年間,人類的認識水平,突飛猛進。20世紀,貝爾提出藝術是有意味的形式,是人的生命特有的意味,沒有人天生下來就精通詩詞。那麼詩詞中的意味從哪裡來?是靠詩人學習、創造,是賦予「存在」。『人』通過各種藝術形式使生命有了意義,藝術就是生命創意的形式化。當代詩詞的當代性,就體現在當代詩人的生命創意上。詩人,是美麗中國、美好生活的創意人。有超越之維,才能有好創意,寫出常人想不到的好。這些美好創意與現代人的生命經驗密切相關,所以,當代詩詞研究是一個當代文學的問題。

中國古代詩歌留下了豐富的藝術經驗、藝術形式,同時也形成了濃厚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思想。當代人學寫詩,往往把這些都沿襲下來。一旦把詩詞納入當代文學、世界文學參照系,會發現詩詞的現實主義創作觀,與當代創造論文學價值相去甚遠。這是當代文學拒絕接納當代詩詞的主要原因,也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詩詞被邊緣化的內因。傳統詩詞鑒賞是感性的個人層面閱讀、理解和接受,缺乏價值判斷,看不到現實主義寫法的局限。寫詩填詞是人的一種自我認識,詩詞活動和一切認識活動一樣,總是通過一定的途徑和手段與現實建立關係。是忠於現實,從現實出發(行吟傳統),還是超越現實,寫出『心靈的真實』(現代主義詩詞)?還是走向後現代主義?抑或回歸自然?即,如何看待「詩與人」和「詩與現實」的關係。詩人的『精神生產』,不僅生產詩,還生產意義、價值、夢想,間接影響現實,作用於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影響時代進程。這不僅找到詩詞創新的本源,也找到了塑造理想人性、改變現實、推動社會發展的精神力量,但丁說,詩人就是把燈提在身後隻身走進黑暗的人。中國文化報楊曉華說得更理性——詩人是美學解放的先導力量。

曉華說:「一是面對現代性所激起的人性的揚塵和喧囂,古典詩詞和現代詩歌同樣承受著煎熬,同一文化母體孕育的兩大藝術部落盡可以找到更多共識和交契,共同面對和征表民族心靈成長的艱難歷程。二是,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偉大文明的全面復興,這是繼西方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後,整個人類文明在科學和人文基礎上,在全球範圍內,在東西古今交匯融通條件下的飛躍和上升。所有詩人們作為美學解放的先導力量,可以以更大襟懷和志向,深刻傳達這一時代的豐厚體驗,推進中華文明的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為更大範圍的文明更生提供範例。」

中國藝術研究院陳斐說:「今天,中國的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政治、軍事實力不斷增強,民眾的文化素養也獲得了很大提升。雖然我們仍有必要沿著「五四」先賢開啟的道路繼續啟蒙、大力清理封建思想殘餘,但在一百多年歐風美雨的沖刷下,中華傳統文化中那些具有永恆魅力的部分也在漸漸流失。特別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文化自覺、文化安全等問題前所未有地凸顯出來。為此,我們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文化基因』『精神標識』『根和魂』。這種對文化(包括文學)發展規律的認識及對傳統文化的態度無疑更為科學、客觀。基於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出的新認識、新判斷,我們應該反思、清理長期以來形成的「不破不立」「二元對立」的思維定勢,發揚中國傳統史學「承百代之流而會乎當今之變」的「通史」精神,具備歷史意識和世界眼光,打通古今、中西、新舊(體)。如此,我們對於現當代詩詞價值的評估會更為客觀,對現當代文學史的認識會更加全面,對現代漢詩書寫可能的討論也會更具有學理性和現實性。」這種反思、開放學術精神是需要清醒的價值判斷做底氣,也是我們青年詩詞論壇所倡導的。傳統詩詞鑒賞往往是「二元對立」的認識論思維,把詩詞當做認識對象的詩詞鑒賞很難發現剛才談到的傳統詩詞現實主義創作觀的局限,需要詩詞文學批評來發現當代詩詞的創造方法規律,發現當代詩詞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乃至更多的可能性——詩詞應該與當代文學風雨同舟、患難與共。

中華詩詞研究院學術部  莫真寶在第二屆論壇的主題發言中就論述了先鋒詩歌視野下的當代詩詞,文本、語境、意象全然出新;第三屆論壇他再一次帶領大家走進創作現場,立足文本,闡釋了當代詞城市經驗的個性化書寫。意識流、解構、荒誕都已出現在當代詩詞中,當代詩詞中的成就和問題一樣突出,當代文學批評對此不能視而不見。

楊曉華、陳斐、莫真寶等都是用文學批評的方式在關注詩詞問題。詩詞文學批評是社會的、理性思維的判斷活動,運用理論修養對詩詞鑒賞的感性經驗進行深入解剖與分析,是追求價值真理的事業。在詩詞創作數量龐大、質量堪憂的情況下,有必要從詩詞鑒賞止步的地方,向詩詞文學批評邁進,發揮文學理論在詩詞藝術現代轉型中的導航護航作用,促使詩詞創作觀和當代文學創作觀接軌。

本屆論壇之所以將主題定位在「當代詩詞的文學身份和文學屬性」,是倡導當代文學批評接過當代詩詞研究的擔子,以當代文學批評話語解決詩詞現代轉型中遭遇的問題。今天,在社會轉型進入文化轉型的攻堅階段,詩詞藝術困在古今演進的轉折點中,當代詩詞寫什麼?怎麼寫?是一個當代文化詩學的問題。

詩詞的現代性來源於人的現代性,詩詞的全部價值在於作者的人生境界。真正的詩詞文學批評,是高級的創作;作者身入虎山,批評者身在崇山峻岭。作為詩詞研究者,對文化-文本的把握尤其重要,對語境的變化要更為敏感。

在這裡,講一個小故事。有一次,校長問愛因斯坦:「教授,您出的考題怎麼和去年一樣?」愛因斯坦回答,考題一樣,答案是不同的。詩歌也是如此,人和詩都在「在時間中存在」,詩詞曲的演進伴隨著 「人」的變化,從羽扇綸巾到休閑套裝、從三綱五常到民主自由,中國人的實踐存在方式已發生巨大變化。所有的變化,都告訴我們:時間變了,答案會變。

詩詞藝術經過千年流變,唐詩宋詞元曲,都與當時的人的生存狀態密切相關。詩體變化,是時代氣質、人們的情感訴求、實踐存在狀態變化引起的。後者變了,寫法就會變。創作方法的變化,思維方式的變化是詩詞創作論的關鍵。從《詩經》到唐詩、宋詞、元曲都與當時經濟狀況、物質基礎、政治氣候和文化生態密切相關。中國古代詩歌留下了豐富的藝術經驗、藝術形式,同時也形成了濃厚的現實主義創作思想。當代人學詩,往往把這些都沿襲下來。這是當代文學拒絕接納當代詩詞的主要原因,也是五四詩詞被邊緣化的內因。這個問題,吳冠中先生早就毫不留情的批評過:「在幾十年里,美術界把現實主義提得很高很高,根本不允許百花齊放。我認為照相發明之後,現實主義必定要消失……現實主義該垮台了,該百花齊放了」。當代詩詞中大量寫熱點、焦點的「寫實之作」都在吳冠中批評之列,都是生活的「照相機」,而非「攝影藝術」。但正是這個創作群體,是詩詞傳承與創新不可忽視的力量,需要我們從理論上梳理詩詞創作觀念的歷史脈絡,發現傳統詩詞和當代文學對接的介面:只有創作觀的轉變,才有詩詞創作方法的轉變。

「創作方法」這個概念是一個來自前蘇聯的文學批評術語,傳統詩話詞話是感悟的,很難以清晰的術語和邏輯說清這個問題,但詩詞創作觀念的變化、創作方法的變化、生存語境的變化已出現在當代詩詞現場。這是詩詞藝術自身的發展規律使然,換言之,詩詞沒有因五四被淘汰而消亡,也不會因某種文化選擇突飛猛進,詩詞藝術有自己的時間、腳步。這就需要學術界以現代學術話語,總結出詩詞古今演進的藝術規律,點亮理論燈塔。當代詩詞創作是一個當代文學的問題,當代詩詞文學研究也是一個嶄新的當代文學批評問題。這是一個古代詩話詞話未曾遭遇、不可能提及,只有現代學術話語的介入,才能解圍的詩詞現代轉型的問題。梳理詩詞創作方法脈絡,並根據文學整體發展趨勢,闡明當代詩詞創作與批評標準,是當前詩詞文學批評的首要任務,也是我們發起本論壇的緣由之一。

二、回顧前兩屆論壇的觀點,總結本次論壇主要思想成果。

2014年 7月11日至14日首屆「當代詩詞創作批評與理論研究青年論壇」就「詩詞熱」展開第一次跨學科的深度交流。第一屆主題是:當代詩詞與新詩的和解與相互借鑒。

《人民日報》以《拉開詩的理想之維》發表了首屆論壇主要觀點:當代「新詩和舊詩」的關係由對抗走向對話,「和解」意味著中國詩歌向著健康生態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新詩和舊詩研究者打破各自為營的局面,共同面向創作現場。與會者達成三個重要共識。一是當代詩詞研究一定要在研究觀念、方法、模式和語彙系統方面有所創見。二是應有及時的創作與批評的互動,護佑詩詞和新詩健康發展。三是當代詩詞研究應著力解決詩詞創作中「詩詞文學價值觀」現代轉型問題。

首屆「當代詩詞創作批評與理論研究」青年論壇,標誌著百年來邊緣化的詩詞創作開始被當代文學批評與理論研究者關注。一個月後,也就是2014年8月11日公布首次有詩詞作品獲第六屆魯迅文學獎。一方面當代詩詞受到當代文學的重視,另一方面傳統詩詞文學價值觀與當代文學價值觀的交鋒也愈演愈烈。

網友對當代詩詞的吐槽,觸目驚心,學界和詩詞界對此都莫衷一是。詩詞的生存語境和文學價值觀正在發生急劇變化。當代詩詞的評價標準與傳統詩詞一致,還是向當代文學看齊?到底應該如何評價當代詩詞?文學具有無為而無所不為的力量,詩詞如何參與當前文化創新?還有不少人與時代脫節、「為藝術而藝術」,當代詩詞該怎麼表達現代人的喜怒哀樂、慾望、理性和糾結,乃至精神突圍?這是一個當代詩詞文學價值觀重新建構的問題。

這些重大問題正是首屆「當代詩詞創作批評與理論研究」青年論壇的議題。

這兩件事情前後發生在2014年,不少學者由此將2104年視為當代詩詞發展的里程碑。較早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立項研究20世紀詩詞的陳友康教授發言時說:「我覺得這次會可能名副其實會寫在我們當代詩詞的發展歷史上。一方面像剛才胡大雷先生說的,確實是群賢畢至,少長雲集。另一方面,作為學院派的老師確實很難有機會參加這樣的會,有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哲學多個學科的專家們能夠坐在一起鄭重其事的研討當代詩詞,甚至還不乏爭論。從歷史的眼光來看,它對今後的影響也是可以預期的。我做當代詩詞比較早,更早的是施議對先生,他做饒宗頤先生『形上詞』研究,發掘它的哲學意蘊。那個時候做當代詩詞研究的人也是屈指可數的,到了現在已經漸入佳境。今天有這樣一個跨學科研究詩詞的會議,這個進步非常可喜。想起過去毛澤東說的一句話,我們可能確實在創造歷史。這是我的一個感受。」

的確,歷史問題是大是大非的問題。歷史的選擇總有歷史邏輯,當代詩詞回歸當代文學研究視野有其歷史的必然性。馬克思認為現實是歷史性、開放性的過程性存在,馬克思主義者的學術觀不僅僅是為了解釋現實,更重要的是為了改變現實;改變現實的路徑不是紙上談兵,而是創造更好的現實。在座各位正在為了詩詞的傳承和發展而相聚於此,以學術生涯中最寶貴的黃金時代創造歷史。

第一屆「當代詩詞創作批評與理論研究」青年論壇的順利召開,得益於《文學評論》、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詩刊》、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澳門大學、南京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等知名高校的學者跨界相遇在詩詞現代轉型這個學術關卡。

第二屆青年詩詞論壇作為海峽兩岸詩詞論壇的青年板塊,收到40篇論文。這一次討論,旨在剔除傳統詩詞中一些制約當代詩詞創作的舊觀念、舊思維,守正開新。

會上專家提出,當代詩詞文學價值觀、審美評價標準不同於古代詩詞,需要理論創新和觀念轉變,需要當代文學的參照系。詩詞融入當代文學,面臨著傳統詩詞價值觀念向當代創造論文學價值觀的轉型。

《詩性到文學性:當代詩詞創造論文學價值觀的建構》一文以馬克思「精神生產」觀,剖析詩詞這種精神生產與人生實踐的深刻關聯,結合《21世紀新銳吟家編年》中的作品,深入分析王國維境界說的生成性和理想性,發現當代詩詞創造論文學價值觀已初現端倪:詩詞的文學價值在於創造超越世界的境界,將創造人的理想生存狀態作為詩詞審美理想,將是否具有獨創性藝術形象作為詩詞審美判斷的尺度,將創造貫穿詩詞創作過程。當代詩詞的價值將不再是描摹生活的現實狀態,而是以詩人之境界創造出生活的應然狀態。

境界是「虛構」、創造出來的,是一個實踐存在論的問題。王國維先生早就在《人間詞話》中說出「創造」境界的奧秘,在於 「遺其(境內)關係、限制之處」,抵達「合乎自然,鄰於理想」的「境外」。他說:「自然中之物,相互關係,相互限制,故不能有完全之美。然其寫之於文學中也,必遺其關係、限制之處,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然而,百年來對境界說的理解難以擺脫認識論的哲學囹圄,哲學的局限延誤了境界說作為批評模式,所具有的目標和方法論的指導意義,難以有效反哺詩詞創作實踐。澳門大學施議對先生20年前就指出必須走出的這個理論誤區,至今尚未解決。青年論壇收到沈家莊、李燕妮、歐耶等若干篇論文繼續探討境界說。在《意與境渾:意境論的百年演變與反思》(文藝研究,2015年第11期)的結語中,清華大學肖鷹呼籲:「回顧百年學術歷程,我們應當更謹慎地對待王國維在百年前的學術創見,對其境界(意境)理論的認識,還有諸多需要糾正的嚴重誤解。更準確地說,21世紀的中國詩學乃至於中國美學研究,有一個從王國維再出發的必要課題」。成立中南大學當代詩詞研究中心、創辦《當代詩詞研究》,正是以此起點,集全國青年詩詞研究者的才智,以王國維境界說為理論基石,以「境外之境」為目標,以實踐存在論為理論槓桿,開啟21世紀詩詞美學研究和詩詞現代轉型的序幕。

2016年10月10日,第二屆論壇結束後,我們就這一問題對施先生進行了五個小時訪談。1908年,王國維發表《人間詞話》,提出境界說,開闢中國今詞學。這是施議對率先提出的命題。施議對編纂《人間詞話譯註》,研究中國古今詞學,除了以歷史發展的觀點評說王國維,還從哲學、文化學的角度,對於境界說作理論上的說明。他以疆界、意境、境外之境三涵義說境界,剖析王國維立論的原意。三層涵義的闡釋,關乎詩詞創作、詩詞研究以及詩詞批評模式等問題,亦關乎人的實踐存在,關乎當代實踐存在論美學的建造問題。對於開創21世紀詩詞美學研究新路徑,具一定啟發作用。

2017年12月8日至10日,第三屆「當代詩詞創作批評與理論研究青年論壇」在湖南省長沙市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舉行,由中南大學與隸屬於國務院參事室的中華詩詞研究院聯合主辦,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南大學出版社承辦。收到的62篇論文,旨在進一步探討當代詩詞創作批評與理論研究中的具體問題,推動當代詩詞的學理性研究。

第三屆我們拈出「詩詞文學身份和文學屬性」作為主題,是期待學界重視不夠完善的當代詩詞。給詩詞應有的藝術和學術空間,給她孕育當代人生命創意的母土和陽光雨露,詩詞藝術才能順利度過古今演進的瞬間。在健康的文學批評中,走向未來。施議對先生的訪談錄是第三屆論壇的主題發言,也是詩詞古今演變過程中,繼王國維境界說之後,繼續探討詩詞現代研究觀念、方法、模式、語彙系統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即,擺脫認識論思維後,詩詞研究如何走向文化詩學,與當代文學理論與批評接軌;如何從現實問題出發,提煉出詩性精神,彌補現實的局限,引領文化創新。

施先生以疆界、意境、境外之境三種意涵解讀王國維的境界說,三種意涵的描述。

第一,說境界是一個疆界,是可以測量的,即指可以用文學批評的標準,用科學的現代話語對作品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做出客觀的評價;第二,說境界是意境,是時間和空間加上時空裡面的人和事,以實踐存在論的生成觀看,人生境界永無止境,詩人在創作中創作一步一步走在人生境界的攀登之路上,把境界與人的「實踐存在」有效對接,為詩詞創新、境界創造找到「人」這個活水源頭;第三,說境界是境外之境,王國維所說境界,在境之外,而非在境之內。歷時百年,數千篇論文的研討中,將意境、境界混為一談,這是詩詞認識論研究本身跨越不了的方法局限。施先生不僅以「境外之境」明確了「美還是不美」「有多美」這個文藝評價標準;而且以「人」為「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中介,指出了抵達「境外之境」的必備的現實根基(地)和形上之維(天)。「境外之境」構建了天、地、人三足鼎立的結構,提醒我們從「境內」到「境外」與「人」的創造性、與「人」的實踐存在的密切關聯。有助於我們吸納馬克思實踐論,以及海德格爾「在時間中存在」的理論精髓,透徹回答「怎麼樣才能達至於美」、抵達「境外」這個詩詞、乃至一切文藝作品創作方法論的問題。同時,施先生以李煜的「雕欄玉砌」和「春花秋月」解說「境內與境外」,為當代詩詞批評理論化和理論批評化作出了中國式表達的示範。

前三屆論壇的主要討論的問題、思想和觀點,伴隨著詩詞現代轉型的風風雨雨。

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是「當代詩詞創作批評與理論研究青年論壇的」的使命。什麼是使命?責任和義務無限大就是使命,使命是事物存在的理由。每個人的學術生涯相對於詩詞的傳承與發展,都是有限的。需要一場學術接力賽,論壇就是一個學術接力的賽場。發現問題,抓住問題,持續努力,才有可能解決問題。問題意識非常重要,甚至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第三屆詩詞論壇發現了一批正在成長起來的年輕人。這一次來參會最年輕的王悅笛,還有彭敏哲、周宇飛、賀予飛等,一批年輕博士,讓我們看到薪火相傳的希望。在我的論文里曾多次引用施議對、沈家莊、陳伯海老師他們研究的成果。這一次審閱論文時,也看見更多的年輕學者在引用王巨川、汪夢川和不少在座中年學者的論文。剛才中國作家出版集團文學與出版管理部楊志學評議時,講得特別感人,說我們這裡有夢川、巨川,還有劉川,有百川歸海之勢。豈止三川?還有孟澤、泉名,如果大家的朝氣、銳氣、才華能夠匯聚在一起,變成詩詞傳承與創新的偉大力量,我們就能做好這件事。

三、我們未來的想法。

本次論壇舉辦同時成立中南大學當代詩詞研究中心的批文也正式下達。我們今後還會召集各位同仁,做更多的努力。

一是繼續堅持以跨界、包容、開放的學術胸懷面對詩詞現代轉型中出現的問題。 今天上午汪夢川講得好,在詩詞創作批評和理論研究的問題上,不是誰要說服誰的問題,而是亮出自己的觀點,一起澄清問題。比如,近百年來,學術界一直糾結 「境界是什麼?」,這只是問題的一部分,更進一步是「怎樣創造境界?」王國維境界說作為一個批評模式,不僅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存在論的問題,忽視王國維境界說所包含著詩詞創造論旨意是百年來詩詞研究、中國美學研究需要反思的問題。傳統詩詞文論中包含大量的類似的問題,任何一個批評模式都包含著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有待於轉換成清晰的學術話語,反哺實踐,特別是解釋、解決詩詞現代轉型中出現的問題。這次有劉學、唐瀟君的《詞調演進與詞心所向》、葉燁、段翠芳的《論宋詞中的貧困書寫》、仲瑤的《五臣注<文選>的政教語境極其經學批評方法》、習婷的《渾:常州詞學審美崇尚的確立與晚晴詞學的演進》等一批青年學者就經典詩詞中技法、理論、文化、批評方法等展開深度反思,對當代詩詞創作與批評大有裨益。舊體文學的研究意義不僅在於文化史、文學史、學術史、文學遺產,更在於文化創新和人生詩化。世紀、朝代的劃分都是人為,詩詞藝術有其自身的時間。期待更多古代文學研究者把目光投向當代詩詞,走進古代詩詞是為了詩詞的未來,當代詩詞是文化創新的高地,孕育著未來的經典。

二是建構當代詩詞批評話語的原則。昨天我們討論詩詞入文學史的問題,主流文學不接納當代詩詞的關鍵在於認為當代詩詞文本價值不足,這個問題也只有在文學批評中才有望解決。評價標準在詩詞現代轉型中,本來就是一個需要重新定位的問題,完成這個任務,離不開當代詩詞文學批評。當代詩詞文學批評可能有這樣幾個基本原則,一是進入歷史、社會、文化語境的深度;二是邏輯自洽的圓融,可以與詩詞創作有效對話,亦可以相對獨立存在,還可以提煉出詩性精神,與詩詞創作一起,共同彌補現實的某種缺失;三是批評者自身對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詩詞的全部價值在於詩中的人生境界,誕生在創作——文本——接受的全過程,這是一個創作與接受相互建構的動態的、生成過程,二者同等重要。如果當代詩詞創作和批評能夠寫出當代人的精神情懷,當代詩詞將以自身的文本價值書寫自己的歷史,那也是21世紀一個偉大民族現代轉型後艱難復興的心靈史、精神史。

提交本屆論壇論文中,王巨川的《詩體.語言與當代詩詞史寫作》、彭敏哲的《1949-1999年舊體詩詞創作史論》、周于飛的《關於網路詩詞研究體系建構的思考與前瞻》等,都在探討當代詩詞史的問題;聶茂、晏傑雄則宏觀探索當代文學視野下的詩詞觀、批評寫作的行話與師承。

會前在群里看到段維教授的話:「入不入史我照樣寫」,頗有感觸。人為什麼要寫詩?無非是一種精神生活,是一種審美人生。本次論壇中,秦燕春的《詩意. 情性. 政治》以文化詩學的眼光,揭示出詩人鄭孝胥的「深心」與作為;妥佳寧的《從茅盾佚作看舊體詩詞與現代小說創作精神歷程的互滲關係》,在具體的歷史情境中,展現了矛盾當時複雜的精神歷程;黃阿莎的《「一編珠玉存文獻」——沈祖棻<涉江詞>中的『詞史』之作與近代詞學傳統》,立足文本再論「詞亦有史」;李子的《我的「人類詞」寫作主旨及關於現代性的思考》,以作品中的生命意識和對人類命運的憂思闡明自己的創作觀;從祁麗岩分析的了凡等詩人的詞作、王悅笛對當代校園詩詞創作概況的介紹中都可以看見詩中鮮活的人生。這些研究一再提醒我們,詩詞不是文學遺產,而是動產。詩詞是鮮活的人生創意,是立足現實,而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境外之境」。十九大把美麗中國寫入治國方略,詩意人生是美麗中國的題中應有之義。詩意是最美的創意,詩人和批評者先有高格的夢想、價值、意義,筆下才有詩情畫意的作品和評論。有「入不入史我照樣寫」的詩詞愛好者,就需要文學批評來闡釋他們寫的美還是不美?如何寫得更美?

三是要聚焦當代詩詞創作現場。前三屆提交的論文尚未緊緊圍繞議題,詩詞現代轉型涉及到哲學、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美學等學科。在現行學術體制下,條塊分割,多角度研究需要從各自的學術視野聚焦到當代詩詞創作現場,而不是「瞭望、掃描」,只有這樣,才能提出令人信服、有建設性的觀點。這是當代文學批評的硬傷,也是當代詩詞文學批評特別期待的「立足文本」。目前,讀者對照搬現實的詩詞不滿、對無病呻吟的詩詞不滿、對沒有鮮明文化價值取向的詩詞不滿、對沉溺在平仄遊戲、對缺乏生命溫度的詩詞不滿……同時,也不滿過分關注詩詞形式的「內部研究」和僅僅關注詩意的審美批評。讀者希望詩詞創作和研究更多觸及現實人生,提供精神力量。當代詩詞研究向文化的敞開和對文學立場的堅守,以間接的方式回應社會,是發揮詩詞「無用之大用」「無為而無所不為」的重要環節。這次來了不少在讀的博士生和青年學者,希望通過「當代詩詞創作批評與理論研究青年論壇」的持續推進,吸引更多研究者深入創作現場,走進生命細部,體驗當代人的情感世界,敏銳察覺問題。詩詞研究從來不是冷冰冰的學問,那裡有我們「剪不斷、理還亂「的人生,有我們孜孜以求的理想人性,有我們的價值、意義、夢想。一流的詩詞文學批評本身也是以理性話語建構的性情世界,那裡是每個人的來處,也是歸途。

我們建立當代詩詞研究中心,創辦《當代詩詞研究》,都是為了揭示詩詞傳承與創新中問題的嚴峻性和複雜性,以期共同努力解決其中的學術難題。換言之,經典詩詞的優勢跑不了;但當代詩詞存在的問題不解決,就會蔓延開來;詩詞這種藝術形式有可能由此變異、消失,那將是中國文學不能承受之重。

詩詞藝術古老,但當代詩詞是新的,是當代文學的一種藝術樣式;當代詩詞研究是一個嶄新的問題,是文化創新的時代命題。需要我們在古今中外話語體系的碰撞、融合和創造中,萃取文化自信,挺直脊樑,擦亮中國容顏。當代詩詞的研究對象不同於古代詩詞,是詩詞活動,包括作者-作品-接受全過程,是活體,是動態。似曾相識燕歸來,幾度滄桑,歸來已是新燕。當代詩詞是詩詞藝術發展的現代形態,被爭議、被排斥,難以被當代文學接受,是因為它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腳步。第三屆「當代詩詞創作批評與理論研究」青年論壇旗幟鮮明地將「新燕」納入當代文學視野,並將繼續與各位青年朋友一起,推進詩詞現代轉型。小小案頭,也有蒼茫。沒有人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年輕——這是詩詞青年論壇的驕傲,也是詩詞生生不息的活水源頭,謝謝。

推薦閱讀:

雜體詩詞---迴文詩(形式類)
【英子評詩】第55輯·雲帆丁酉詩詞選評:簡評劉能英五絕仄韻詩五首(二)
這孩子填詞「國泰民安大地紅」,愛國小詞人一枚!
【竹韻清幽—格律詩詞】 《竹韻》第7期
唐詩往事06——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TAG:詩詞 | 當代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