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 一種獨具特色的紅外療法

艾灸療法機理、源流及S中醫臨床隨機應用作者:韋刃宗師艾灸是一種古老的熱輻射療法。根據一些研究機關的測定,艾絨在燃燒時,熱輻射能譜在0.5~5u之間,幾乎囊括了遠、中、近全部紅外光譜,其中近紅外佔主要成分。艾灸的輻射能譜直接參与人體能場的能量過程,引發機體從能量到物質、從局部到整體狀態的改變,從而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下面僅就S中醫的系統理論和隨機診療臨床實踐,簡要地論述艾灸療法的機理、源流、效界,並個案報道十二例臨床案例,以供參閱。一、艾灸療法作用機理艾灸療法的作用機理,依照傳統中醫的理論,雖然附帶的臨床效應很多,如行氣活血、防病治病、強壯保健、解毒散結……等,其實一言以蔽之,都是溫通經脈這一主要治療作用的直接效果。依照現代生物物理學原理,一切紅外醫療效應,都涉及到宇宙和生命過程統一的能量場導效應。艾灸療法的治療效果,是艾灸熱輻射能量直接介入到機體光——電——化學——細胞——整體能量轉化鏈和能量代謝過程的必然結果。按著光活生物化學(激發態化學或活性基化學)原理,生命的能量過程不過是水(主要是氫)的活化形式。機體的70%是水,一切活性成分都生存在多水的環境中。所以生命機體,對光,尤其是紅外光譜(水及水溶液對光的吸收主要在紅外波段)特別敏感。故而,紅外光譜對生命生理和臨床治療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涉及到生命機體的穩序控制過程,而且通過對化學鍵——主要是生命機體普遍存在的氫鍵的作用,直接關係到從分子到細胞、從局部到整體、從生理到病理的一切方面。這也正是當今的醫學,對機體的能量過程特別是紅外輻射投以青睞的緣起。二、艾灸療法源流古代中醫起源於砭、灸,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之於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墓帛書。其實,艾灸在醫療上的應用比這要早得多。在傳統中醫中針灸是最早崛起的醫學流派,而炙法尤其受到歷代醫家的器重。扁鵲、華佗、仲景重灸,眾所周知。著名養生家葛洪以及鮑姑、陳延之等也推重炙法,唐代的王燾著《外台秘要》更遺棄針法而獨重艾灸。南宋竇才又進一步深化並完善了灸法的理論體系。竇氏倡言諸法之中的「灼灸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他認為「人有一息氣則不死,氣者陽所生也」「陽氣不絕,性命堅牢」。明代醫家重視先後二天之本(脾腎),重視溫補,都是這一醫療思想的延伸。三、艾灸療法的「效界」任何一種具體的醫療方法都不是萬能的,都有一定的適應範圍,即特定的「效界」。艾灸療法的效界是寒濕、寒水證,就是機體氣化能力低下的陰寒證,亦即生物氧化能力低下、PH值偏酸、局部或整體體溫偏低的一種狀態。《內經·經脈》篇中說:「陷下者灸之」,顯然是指機體「諸寒收引」張力低下,脈波不鼓的能量狀態。在傳統中醫的發展歷史上曾經發生過虛證、熱證可不可灸的爭論。其中認為灸法無效界的以龔居中為代表,他在《紅爐點雪》一書中提出的看法即認為,炙法對虛實寒熱無往不宜,這種看法顯然是值得商榷的,爭論最大的是熱證宜不宜炙的問題,虞摶、汪石山、李埏以及劉完素、李東垣、朱丹溪等醫家都認為熱證可炙;熱證忌灸派以張仲景為代表,他在《傷寒論》一書中曾諄諄告人,實熱之證不可灸,否則癲狂,甚至夭人性命,張景岳也認為陰虛陽盛之實熱證不可灸,否則災害立至。筆者認為,二張的觀點是正確的,不過,對二李、劉、朱、虞摶的觀點也不能一概排斥,而應加以具體分析。這些醫家都是一代名醫,他們的一些觀點都有他們的臨床經驗作為根據。筆者以為熱證可灸與否,應當以系統整體陰陽的虛實來判定,而不應當以局部表面是否發熱、發炎的症象為依據。假如整體陰虛陽盛——薪少火旺,自然不應當再火上加油。如見上火下寒,或內有沉寒陽熱浮動而又未涉虛損之陰寒症,炙之則上火與浮熱自然斂藏。至於虛證是否可灸的問題,也應有局整之辨,局部之虛寒可炙,而整體之虛損則不可施以灸法,如無明顯寒象之虛損證,妄施艾灸必有「劫陰」之虞,對此清代溫病學家王孟英早有體會,不可輕忽。其實針灸之法的效界,《內經》等書早有界定,謂「五臟已傷(元氣虛損),針不可調」;署名華佗的《燃照法》一書就曾反覆地提出「除虛不灸」的觀點。根據筆者的臨床體會,對於虛損證,一切物理治療,包括炙法在內,均無長期的明顯療效。如果片面誇大一些物理治療方法和物理儀器的療效,是不恰當的,其結果必然會造成艾灸及其他一些物理療法或治療儀器的濫用,進而導致「一風起,一風吹」的「趨零效應」,當代曾經風行過一時的許多療法,如今都已淹沒無聞,可為前車之鑒。四、S中醫隨機診療灸法醫案選1.【寒證——感冒】1—1趙* 男 6個月1983年9月2日就診主症:感冒,流清涕,納呆。病史:外感初流清涕,服清熱解毒液,涕未減反增納呆。脈證:沉尺虛寒、寸輊。治療:炙關元、百會效應:灸後涕止、食納增加1—2任** 男 2歲初診日期:1994年11月14日就診主症:咳嗽、痰鳴、流清涕。脈證:左尺虛寒治效:灸左大太(在大都與太白之間),一壯不覺,脈已復常,灸後即愈。1—3程*士 63歲 城*委初診日期:1995年3月20日主症:小腹拘急、下墜二年多,經常外感。病史:原慢性腹瀉,氣機下陷。此後小腹下墜,感冒久不愈。脈證:右脈寒虛。治效:灸內踝尖。一壯尚不知熱;三壯知溫熱,小腹拘急感開始緩解,自覺氣機上行;四壯喊燙,小腹拘急感即消失,脈即陽轉。灸後病癒,脈顯虛濕,又服補虛化濕方二劑,諸症悉瘥。2.【寒證——諸痛】2—1【牙痛】韋先生 男 60歲 本廠退休職工初診日期:1995年8月30日主症:滿口牙疼數日。脈證:左脈濡滑動熱,右脈寒水濕。治療:炙合谷,四壯後,滿口牙疼止,唯左末臼齒因腫起,咬合時還疼。右脈仍呈寒濕。又於申前時,灸左至陰一壯,右脈即陽轉,症愈。2—2【頭痛】張* 女 12歲就診日期:1983年12月1日主症:頭痛。病史:兒時患黃疸性肝炎,常發燒、發炎,多服抗生素消炎藥治療,為葯所傷。今天上午,正上課時,前額疼,手足冰涼。哭啼歸家,雖厚被取暖仍打哆嗦,額發黯晦無光澤,環口發青,面黃,兩顴暗紅。脈證:右關尺瘀滯治效:針曲骨,指調闌門;灸命門、關元數壯,覺小腹酸困,腳心及腰部熱。後至胃、咽、肘、手,全身微汗,頭疼旋止。針灸後頭疼愈。12月30日,頭又疼。複診,脈見右尺瘀、左寒,即針曲骨導引任脈之氣上行,灸命門溫通一身之陽,覺腹溫熱,頭疼即止。此後疼久未發,面轉紅泣,身體很好。2—3【肩痛】趙女士 43歲 1983年4月21日就診主症:上肢麻,肩痛兩三年久不思食。脈證:寸輊,虛濡滑。治療:灸風門。初炙即有熱感,漸至肘,熱如火燎,肩臂旋松,手臂發麻即止。效應:歸後即思食,轉全臂疼。又針葯一次即愈。2—4【腹痛】吳* 男 10歲主症:症見每日下午三四點鐘臍腹劇痛,每次20—40分鐘,發作時口渴嗜飲,已月余。病史:前兩年常於每餐後胃疼,少時即過。時常感冒發燒,均服西藥治療。此次發病,即到洛陽市某醫院治療,先服瀉藥(未瀉),又按膽道蛔蟲治療,仍無效;後到市另一醫院住院四天,以腹性癲癇治療仍未獲效。脈證治效:1994年1月21日初診時,脈見虛寒,體象水濕,手足厥冷。內飲並臍飼吳萸酊後,脈象仍未陽轉,腹亦無熱感。次日下午又依時發作,但只疼了七分鐘。24日下午二時半複診,仍見手足冰涼,脈見虛寒,夾水濕。灸關元,三十餘壯後,全身溫熱,腳心及胸背微汗出。正值下午四時,腹痛未見發作。次日發燒,移時自止。自灸後腹痛即愈,再未發作。2—5【經阻,乳房脹疼、咽痛】唐小姐女 23歲 化驗室職工就診日期:1992年9月14日主症:乳房脹痛,咽疼。病史:以前月經總提前,而本月已三日仍未來潮,並出現乳脹,咽疼。脈證:虛濡滑動熱,沉尺虛。治療:灸內踝。效應:灸三壯後,腿腳發麻,乳脹疼即緩解,咽疼亦止。歸後經潮。3【寒證——贅疣】3—1崔小姐 25歲 總廠小學教師就診日期:1996年10月9日主症:右太淵穴上生了一綠豆大贅疣,已三日未大便。脈證:虛濕。治效:直灸贅疣上七壯,灸後變軟,歸後贅疣脫落,大便亦通(每日一次)。3—2馬* 男 7歲 就診日期:1986年11月8日主症:前胸遍發扁平疣,褐色,高出皮膚約1mm,約綠豆大,癢,搔之出血。已一周余。脈證:左脈寒水,寸輊。右脈濡郁動。治療:直灸身柱,命門各五壯。腰背,腰身皆溫熱。右脈轉濡瘀。仍有寒象。處:白朮0.5g,附子0.5g,茯苓1g,甘草0.3g散,分3次服下。效應:歸後癢止。次日開始脫落,兩天之內脫落凈盡,拂之光滑。4【寒證——蕁麻疹】倪女士 25歲 本廠科技檔案室職工就診日期:1986年11月7日主症:蕁麻疹月余,日夜瘙癢寢食不安。脈證:尺寒。治效:灸命門數壯,熱感由臂——達腿——至踵,又自腳心達趾——經小腹、背、胸、至手,癢即止、疹漸消,一次即愈。5【寒證——外傷】酒* 男 1歲 本科王醫生之子 1993年3月20日就診。症見:右腳挫傷,手腳冰涼,局部青紫。脈證:虛寒水濕。治療效應:灸命門數壯後,脈即陽轉,腿溫熱。再以生梔酊外敷即瘥。灸法保健來源:網路錄入編輯:站長發布時間:2008-10-17-常用灸法-選用方法與施灸禁忌-灸法保健的機理1.常用灸法(1)艾炷灸。是將純凈的艾絨,放在平板上,用手搓捏成圓錐形的艾炷。常用的艾炷或如麥粒,或如蒼耳子。或如蓮子。灸時每燃完一個艾炷,叫做一壯。艾炷灸又分直接灸與間接灸兩類。所謂直接灸,即是將艾炷放在腧穴上施灸。根據灸時有無燒傷化膿,又分為瘢痕灸和無瘢痕灸:①無瘢痕灸:先在施術部位塗以少量凡士林或溫水以增加粘附作用,再放上艾炷點燃,當病人感到的痛時,即更換艾炷再灸。一般灸3~5次,以局部皮膚充血紅暈為度。本法灸後不化膿,不留瘢痕,病人易於接受,應用廣泛。②瘢痕灸:先在施術部位塗敷蒜汁,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然後放置艾炷施灸。每個艾炷需燃盡自熄後除去灰燼,方可另換艾炷施灸,一般灸5~10次。在灸治過程中,為了減輕疼痛,可用手在施灸部位的周圍輕輕拍打以緩解的痛。灸後一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膿,5~6周左右灸瘡自行痊癒、結痴脫落,留下瘢痕。《針灸問對》中說:「若要安,膏盲、三里不要干」,即指這種疤痕灸。所謂間接灸是艾炷不直接放在皮膚上,而用不同的藥物隔開,由於所用藥物不同,名稱也不相同,如以生薑片間隔者稱隔姜灸,以食鹽間隔者稱隔鹽灸。常用的間接灸又有以下幾種;③隔姜灸:是用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厘米、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薑片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次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④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置於應灸腧穴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次數。⑤隔鹽灸:用純凈的食鹽填敷於臍部,或於鹽上再置一薄薑片,上置大艾炷施灸。⑥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成粉未,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厘米、厚約0.8厘米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到灸完所規定次數為止。(2)艾卷灸。又稱艾條灸或懸灸,此指將艾絨捲成條狀施灸。艾條是用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桑皮紙上,將其捲成圓柱形,越緊越好,封口而成。如在艾絨中摻入其它藥物則成為葯條。使用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置於離皮膚1~2寸之上而灸之。由於艾條懸於穴位之上,並不接觸皮膚,故稱懸灸。此種方法操作簡便,不易燒的皮膚,可以自己施灸,故被廣泛使用。(3)溫針灸。此是針刺與艾灸結合使用的一種方法,使熱力通過針身傳人體內。適用於既需要留針又須施灸的疾病。操作方法是針刺得氣後,將毫針固定在適當的深度,用艾絨捏在針柄上點燃,直到燃完為止。也可在針柄上穿置一段艾條(長約1~2厘米)施灸。2.選用方法與施灸禁忌首先要根據體質情況及所需的養生要求選好穴位,將點燃的艾條或艾炷對準穴位,使局部感至有溫和的熱力,以感覺溫熱舒適,並能耐受為度。施灸時一般是先灸上部,後灸下部、腹部;先灸頭身,後灸四肢。如不講灸法次序,先灸下部、後灸頭部,患者常出現面熱、咽於、燥等症。施灸時要注意安全,防止燃燒的艾絨燃火或脫落,燒損皮膚或衣物。艾灸時間,可在3~5分鐘,最長到10~15分鐘為宜。通常,健身灸時間可略短,病後康復施灸的時間可略長;春、夏二季,施灸時間宜短,秋冬宜長;四肢、胸部施灸時間宜短,腹、背部位宜長,老人、婦女、兒童施灸時間宜短,青壯年則時間可略長。施灸後,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的屬正常現象,無需處理,很快即可自行消失。若出現水泡,小者可自行吸收,大者可用消毒毫針刺破放出水液,再塗以獾油或龍膽紫,並以消毒紗布包敷。瘢痕灸後,可在局部蓋以消毒敷料,以防止摩擦,預防感染,保護痂皮。若並發感染,灸瘡有黃綠色膿、液或有滲血現象,可用消炎藥膏或玉紅膏塗敷。對顏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採用瘢痕灸;對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3.灸法保健的機理(1)溫通經絡、行氣活血。施灸材料主要是艾葉製成的艾絨,《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曰:「艾葉苦辛,性溫,屬純陽之性,能回垂危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病而除百病。」這就說明灸法以艾火的溫通經絡作用,可使氣血得以正常運行。(2)培補元氣,預防疾病。《扁鵲心書》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虛則人病,真氣脫則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這說明艾灸有培補元氣之作用,而元氣充盛則邪不可干;故疾病可防
推薦閱讀:

迷失物語 PS紅外人像絕美意境
NGC 6357的新紅外圖像

TAG:紅外 | 特色 | 艾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