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華生大士應化因緣經:即身取證簡要之法-黃念祖居士文集

  蓮華生大士應化因緣經(節錄)

  爾時藏王太妃,禮請大士開示即身取證簡要之法。大士告太妃言:「因果業報,須信非虛。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應求解脫。先尋擇金剛揦囧摩,以為依止。虔誦四歸依,誓心不退。發大菩提心,廣度有情。嚴持凈戒,以立根基。常觀十二支因緣,明生死本。次習禪定,內觀自心,本來清凈。修深般若波羅蜜,了知諸法,猶如夢幻。心不執著,身隨所安。妄念起時,勿隨勿制。緣境違順,塵影好醜,不起愛憎。惟常覺照,而忘覺照。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見破盡。心一境性,即是成佛。」

  大士教法循循善誘,簡明易入,隨眾生根,普門攝受。無論業障輕重,宿緣淺深,遇斯教者,必定成佛。

  一九八八年夏,台灣蓮華精舍同修赴北京專誠拜謁上師黃念老,參訪期間黃念老應弟子所請,對台灣和北京蓮華精舍諸弟子擇要就《蓮華生大士應化因緣經》做了如下開示。

  這個很快,七月初十,這是蓮華生大士的聖誕,所以這個因緣也很好。蓮華生大士的名號甚難得聞哪,不容易聽到。我舉個例,那個佛學大辭典裡頭,這麼高一摞,你查蓮華生大士,它沒有啊,所以證明是甚難得聞哪。我們知道密宗,只知道密宗祖師是龍樹菩薩,不知道蓮華生大士。日本是從中國學去的,稱為東密,也是龍樹菩薩。那這兩位呢,是互相為師父和徒弟的。蓮華生大士是在釋迦牟尼涅槃之後的八年降世,唐朝的時候到了西藏。釋迦牟尼佛涅槃的時候是周朝,唐朝又到西藏。所以現代有些的人,就不相信這是一個人了。那實際蓮華生大士呢?壽數是一仟多歲。龍樹菩薩的壽數是八百多歲,龍樹菩薩的弟子龍智七百多歲。所以玄奘大師唐三藏去取經的時候,還親見龍智,龍智只像二十多歲的人,所以現在這些人就不信。大家對於這些個事情,就覺得好像是有一些附會。對於龍樹菩薩入龍宮取《華嚴》這些事情,對於取岀《楞嚴》,很多人就不能相信。其實這沒有什麼奇怪,大家都以這個常識作為真理的標淮。現在有一些奇異功能,就把這個常識給破一破,所以大家這些都是在情見裡面。

  蓮華生大士,這個密教祖師,他的報身就是四臂觀音,法身就是阿彌陀。所以這個祖師之中,蓮師和這個蓮華部和彌陀就是彌陀的化現。這一點也是很特殊的。所以諾那祖師是紅教的法,他就和別的祖師不大一樣,特別尊重凈土法門,尊重阿彌陀佛,這一些是我們應當知道的。

  唐朝時他到了西藏,藏王的太妃向蓮華生大士求開示。那麼這一段就是當年蓮華生大士,對於這個西藏的領袖的太妃的一個開示。她所要請的是個什麼呢?「即身取證簡要之法。」「即身」,就在這一身,就還是在這個身體,就取得了證果,而且是簡單重要的法。她所要求的,請蓮華生大士所開示的,是這樣的一個法。所以底下所答的呢,就是這樣的法。你要即身取證,這個是簡單的,而且是重要的,而且也是必須的。是從淺入深,但是淺的地方呢,它恰恰是根本,所以我們一步一步談下去,到了最後我們再著重的談一談。

  【因果業報,須信非虛。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應求解脫。】

  他頭五句是對一切凡夫說的,「因果業報,須信非虛。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應求解脫。」你任何人都應當有這樣的覺悟啊!相信這一切事情,因果是絕不會錯亂的,所以一絲一毫都不爽。「業報」,就是這個業,因為你作業就要受報,不然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沒有公理、混亂的、顛倒的一個世界。很多好人,像岳飛三十多歲,連兒子,女婿都殺了。你說他這個為國,保護祖國,保護人民,可以冒生死跟敵人搏鬥、戰鬥。這是個好人哪,但是他死了,是不是?你曹操,很壞很壞了,他還壽終哪,是不是?你要沒有這個所謂的因果,它是三世的因果,我們要知道。所以「欲知過去因,現在受者是。」你在過去種的什麼因,你現在所受到的,就是說明你過去的因;「欲知當來果,現在做者是。」你知道你以後怎麼樣,包括今生以及未來無窮的生,你要受什麼果?你現在所做的就是。大家這麼發心,這麼修,那就可以往生,可以成佛。那一般人就無窮無盡了,他就都是生死的苦果。你做好事受好報,做壞事受壞報,這業報是絲毫都不爽。所以連佛成佛了之後,還有白梃穿足之報,把腳扎破了,還有幾天頭疼。頭疼,這個是鄰國帶兵打進來了,就是要滅釋迦牟尼佛這個王族,釋種。釋迦牟尼佛姓釋,所以現在和尚都寫釋某某,都以佛的姓為姓。釋就是釋迦牟尼的釋,家族的這個姓,滅這個釋種。大目犍連他們都請佛救,佛不管,他們不忍哪。打來之後都要殺掉,琉璃國王打來了,都要把釋種殺掉,兵很多,打不過。大目犍連就把這所有的釋種擱到鉢裡面,托到三十三天,大目犍連是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想叫他們免這個難。等到兵退了,再從天上把這個鉢請下來,一看,都化成血水了。這是個什麼因果呢?當年就是說,也是一個民族吧,部落,這個天旱水就乾了,他們就喫這個魚。天旱水乾了,糧食什麼別的東西就少了嘛。魚嘛,乾了之後就好打了,就把這個魚吃光了,最後的魚王,他們就把魚王也吃了。釋迦牟尼佛那時是個小孩兒,他沒有吃這個魚的肉,他就拿了個竹竿敲了這個魚頭三下。這麼大的魚少見,他看見了,拿了竹竿敲了三下魚腦袋。那麼現在是什麼呢?這個釋種就是當年吃魚的人,來打的就是這條大魚和這一群魚,所以必須要把釋種消滅。釋迦牟尼佛當年就是因為敲了幾下魚腦袋,頭疼三天。所以這個因果業報,「因果業報,須信非虛」呀!

  「生死事大」,生死這個事,我們這個生死事大還是注意的不夠。你要知道這個死呀,我們當然不要怕死,但是死如生龜脫殼,活牛剝皮,不是說「我難過的要死嘛」,所以證明這個死是非常難過的,你好好的一個人他要死呀,死的時候那種種的,有的慘叫,有的是頭撞牆種種的。這個無病而終,很安詳,有的他內部也還有苦,當然這有輕有重,但是他不是一生的事。他這個完了之後馬上又入生,又要死,無窮無盡的死,就這麼輪迴。這個事情很大嘛,這個事情很大你怎麼去解決呢?可是無常很迅速,不要以為我們現在身體很壯。你看這個就是很快,很快。我也快八十了,但都還是一剎那,無常迅速啊,就是活一百年,也是很快很快的一件事情。

  「應求解脫」。根據這個情況,生生死死無窮,現在就無常很迅速,而且因果業報,你知道你過去做了些什麼事情啊?這本帳不知道呀,下面一篇帳你應該幹什麼,應該是給你排的。這本帳得排在你下輩子去還哪一筆債?是入哪一道?不知道啊!這玉皇大帝,帝釋,帝釋他們都有神通的,他快要死了,就五衰相現,頭上的花就萎了,腋下就岀汗,這就是快要死了,他就現這個相。他自己用天眼一看,他能知道人死了從哪兒到哪兒,他預知道他下輩子到一個什麼什麼地方,驢的耳朵里長了一個爛的東西,變它裡頭一條蛆。你看玉皇大帝下一生變成一條蛆。這個不是說這一生我做了都是什麼,我就一定…,這一生的這個報,有的今生就顯現的是不多,那都是很特殊的,來生也不見得顯現。因為這個帳很多,都給你排上了,都給你登上記了,你這筆是排在什麼日子裡頭。最不可知的是下邊這一篇是什麼你不知道,你不可以根據今生的行動做判斷,我今生沒做過壞事,我下輩子壞不了。玉皇大帝做什麼壞事了?下輩子變成蛆,驢耳朵裡頭的蛆。這就求釋迦牟尼佛傳給他法,他趕緊在這幾天裡頭加緊用功,免於去變蛆。所以「應求解脫」。底下就說怎麼求解脫,就是要去求解脫。

  【先尋擇金剛揦囧摩,以為依止。虔誦四歸依,誓心不退。】

  「先尋擇金剛揦囧摩」,因為他們都已經是密教了,先要找一個金剛揦囧摩。「尋擇」就是你要去尋去求,「擇」是挑,不是盲目的,是不容易找到,所以得尋哪,不是到處都有,而且他到處都有,就是有的幾個之中你要選擇,這一點非常重要!要學密,不是目前有很多就成為一種做生意,交多少錢,交供養我就傳法,就成了買賣了,這很不如法。在西藏,師父看徒弟三年,徒弟看師父三年哪。這三年不是這麼著…是完全在一塊兒的三年,就你的一舉一動我都知道。你不是這麼仔細的觀察,你這個師父你就不敢哪,到底是善知識?是惡知識?那師父收個徒弟是同樣的。因為師徒關係最深,徒弟要是入地獄,可以把師父拉進去。凈空法師來說得很好,他說:「哎呀,人家都知道徒弟求師父很難,可是師父找個徒弟更難!」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真正的要密法昌明,就還是應該按照這個轍。不貴有好多好多人,而是貴你這個人真是個人。所以尋師,你們現在能皈依到陳師父,這都是很殊勝的因緣,很不容易,這裡頭也就超乎這個勢利的思想,他並不是活佛,並不是什麼,而且大家知道恭敬這個人。陳師兄是我們《蓮華精舍》很突岀的上師的弟子,他很謙虛,他本來和王上師可以說是師兄弟,都是諾那上師的弟子,但他皈依王師父。那修持十分認真,所以他的願力,成立一個《蓮華精舍》。這個道場我們也很讚嘆,尤其讚嘆的是他還選擇了一些傳法的,接受法的人,因為凈空法師說「師父找個徒弟更難哪。」就這個事情,這個事情是這麼重要,是須要尋擇。所以這個揦囧摩就要依止,依靠,就在這個地方待定了,不是見異思遷,又聽說一個什麼什麼人,又聽說一個什麼什麼,又聽說什麼什麼。大家就是還是大家很容易,很容易被欺騙,所以這個很難。名聲很大,名聲很大。所以我們要選,就是要慎重的選,選了之後就要依止。

  「依止」,開始是什麼呢,就是四加行的虔誦四皈依,皈依法。將來再有年輕人學密,就可以從這個四皈依法學起,要虔心的念,因為這個四皈依裡頭它一個最主要的,就是我皈依了佛,就不再皈依天魔外道了;我皈依了上師,我就不再去皈依另外的邪惡知識了;皈依了法,就不去看,去皈依這個外道的這些書了;皈依了僧,就不再皈依外道邪眾了。現在大家都是很亂,在美國也踫見有的人,一邊供著佛,一邊供著黃大仙。黃大仙也很厲害,從香港到台灣到美國,佛堂里就這麼供,你這麼供,你這個四皈依就不清凈了。不能再和這些天魔外道去禮拜恭敬,因為它這就是說你信心不純了。所以就要從這個四皈依開始,也就是說從加行開始修持。這個裡頭並沒有談四加行,只是提四皈依。這個四皈依裡頭就包括了這個重要的意思,你就是專依止佛法了,專依止上師了,在這個地方不再動搖了。這個地方你要再動搖,那有很多人修了一輩子,現在他要去修氣功,他還在勸人,他這樣子,他就相信這些外道的方法,不能專一,那這個你可以得一些現世的好處,身體健康,但是解脫就難了,因為你連四皈依都不具足了。「誓心不退」,就是我這個皈依上師、佛、法、僧,我是堅決不再退,很多就是在退。這種例子很多,有一個老居士,最後到了晚年跑到道教裡頭去了,就是這樣。

  【發大菩提心,廣度有情。嚴持凈戒,以立根基。】

  底下就是「發大菩提心」,所以發菩提心是修任何一宗的根本,而且要發大菩提心。一般人只知道我發了個慈悲心,度眾生的心,願意成佛的心,就是慈悲心了,也就以為是菩提心了。當然這是菩提心的一部分,但這不是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必須有勝義諦菩提心在裡頭,有大智慧。沒有大智慧,你遇見了自己進步了也會著魔,自己修不進去了也會著魔,就會退心。我這個法子不行了,我換一個法兒吧,一山望見一山高,老心裡頭不安。修修這個,想想那個,換換這個,換換那個,沒有智慧。咱們精舍的法本很多勝行菩提心,勝行菩提心好些人不懂,就是兩種菩提心。行就是行願菩提心,慈悲度眾生,讓一切眾生都成佛,這是行願菩提心;還有一個勝義諦菩提心,也就是大智慧,成佛也沒有成佛之想,度眾生沒有度眾生之想。所以《金剛經》「我應滅度一切眾生,而實無一眾生得滅度者。」這就是大智慧,所以要發這個大菩提心。那天不是說了嘛,《華嚴經》的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你忘掉了菩提心,修這個善法,是魔的事業。很多人都是自己以為在修善,實際是魔業啊,他沒有菩提心,頂多有一點行願菩提心,他不懂得勝義菩提心。所以這個大菩提心,是一切的根本。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說,在這個修行的過程之中,要增長我們的信心,增長我們的菩提心,這就是進步。別的不算,別的也可能有些進步,那都不是根本。所以諾那祖師就說:你們漢人跟我們這個西藏人不一樣,你們老是這個…成就沒有?什麼什麼,有沒有什麼什麼境界?我們西藏人就是每年到年終,自己檢查檢查是不是更慈悲了一點,更明白了一點?所以更慈悲了一點,更明白了一點,就是信心和菩提心的增進,這才是修持的果實。你慈悲到了極點,明白到了極點,就是佛了嘛。這個大菩提心,你要「廣度有情」,一切有情,眾生無邊誓願度。

  要「嚴持凈戒」,所以戒是根本,是寶塔第一層,受了戒,不持戒,叫做漏器。你這個杯子是漏的,你裝什麼東西一會兒就漏光了。你的修持就等於你裝上了牛奶,但是你吃不著,一會兒就漏光了,它是漏的,所以缺戒就成了漏器。那麼大家有的受戒,有的還沒有受戒,受了戒就千萬不能破戒。所以我們在受戒之前也應當很珍重,要自己考慮,要下最大的決心,不要圖好看。唉呀,別人都受戒了,我還沒受,別人都受五戒,我受三條,好像我很丟人。不是,要負責任,你受這一條,你就不要犯。有很多人只是說是…現在在居士林有好多就是這個情況,人家都受菩薩戒了,我還不受?跟著就受,到底菩薩戒是什麼內容他都不知道,說相似般若就是破戒。相似般若,你這個說法,不是真是般若,你只是相似,就舉個例呀,那個境界很高啊,所以不是說我們一定受。像密戒也是如此,將來我們是應當受密戒,但是要做好淮備,下定決心,受了之後就不能犯,犯了之後要立即懺悔,所以要持凈戒。即身要成就的話,你是個漏器怎麼能成就?戒是寶塔第一層,你沒有寶塔第一層怎麼成?戒定慧正對貪嗔痴,貪嗔痴是三毒,戒定慧是三無漏學,所以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戒很重要,所以學密的人也應該先以五戒為基礎,你不受戒,你自己按照五戒先來約束自己,然後要受戒,然後要受密戒。密戒十四條根本戒,條數很少,但是原則性很強。違反了佛說的話就是犯戒,你這一條就夠了。你都聽佛的話,你還不成功嘛。你不聽就犯戒,所以這個密法的戒它是真嚴!應該說是,真嚴哪!所以底下就要「嚴持凈戒,以立根基。」這是基礎。

  【常觀十二支因緣,明生死本。次習禪定,內觀自心,本來清凈。】

  「常觀十二支因緣」,十二因緣,阿羅漢是從聽到了法,修持而成功的,叫做聲聞。不用等佛來說,自己能觀這個十二因緣,能夠證果的,稱為緣覺,也叫辟支佛,這都是小乘。這個十二因緣就是從無明起,底下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名色,六入,觸,受,取,有,愛,後來就是生死憂悲苦惱了。十二支因緣,從無明開始,什麼叫無明呢?這個最初的,人人本來是佛,就是最初的一念妄動,這一念妄動就是無明。所以「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能夠如那個實際,知道真如這個法,它是不二的,是一,不覺就動了這麼一念,就不是這個真如法一了,這就是無明。無明它的繼續就是行,行之後就發展成為阿賴耶識了。識底下就出來了名色,六入,就有了眼、耳、鼻、舌、身了。有了眼、耳、鼻、舌、身、觸,就要接觸了,接觸了就有所領受,就是受。受了就有愛,中間我可能還有個缺略,大致是這様的。有取,之後之後就完全是這個生啊、死啊。再有從這個入胎說,那麼由於無明而有了識,識就進來了,就到胎之內,慢慢他就要生長,他就有了六入,就長岀身體各部分來了,那麼他就有感觸,有領受。他就生出來之後,他就要有所愛,有所取,有所有,但是這一生完了之後,他又得死,就是這。所以這個生來轉去的,死了之後他又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是開頭,十二因緣就是這麼循環不已。所以常觀十二支因緣是什麼呢?就明我們生死的根本,就是這樣如夢如幻。

  而更重要的就是《心經》所說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所以這個《心經》「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就是十二支因緣,從無明到老死,所以破這十二支因緣,沒有無明了,那就沒有老死了,那麼這個就證道了。但他說的這個無明是淺的,還不是根本的最後的那個無明。是枝葉無明,還不是根本無明,證阿羅漢是到這一步。那麼真正成佛當然無明就全空了,所以說最後的,到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的無明還沒破,要破了最後一分的「生相無明」就成佛了。但是究竟說無明是什麼呢?無明,佛在《涅槃經》中在涅槃臨示寂之前,三次告訴大家:我入了種種禪定,入了種種境界,也就是入了種種的空間吧,找這個無明,是不可得呀。找一個什麼東西叫無明,是不可得。所以這個是佛最慈悲的開示,所以根本沒有無明,就是你現在不能相信「真如法一」,這就是無明。「真如法一」,真如的法就是不二的。你老「二」,這個「二」就是無明,哈哈哈哈。這就是生死本,這就生死不已,就是入胎出胎,輪轉六道。所以常觀這個因緣的話,明白這生死本。

  次要習禪定,所以它這個戒定慧,整個的修持要修習禪定,我們現在修密法裡頭,它也是,一般就是先要澄心入定。法本上寫的第一句「澄心入定」,心要像水澄下來,入定。但現在大家還沒有……。還有住三摩地,在觀想之前,也都是定之後的境界,所以現在修密多少還是有點兒躐等,就是不大夠,就修了。那麼在法之後,這個觀想之後,所以大圓滿,有的寫大圓滿,有的不寫大圓滿,也都是要求你定一定。所以戒定慧,這個學顯教的人,念佛的人,這個倒不需要你把念佛的時間騰出一部分來,來練習定。但是密法的這一個儀軌裡頭,它這個地方一開始修正法以前,一直到圓滿,到大圓滿之前,這一頭一尾,都還是要求你定一定。所以我也覺得同樣的,不是單花很多時間去練習定去,在這個時候你盡量的坐一坐,所以戒定慧,同樣都是重要的。那最根本的是什麼呢?是慧,因為這個三無漏就是六度的精練。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你看持戒在裡頭,禪定在裡頭,般若,六個裡頭挑出三個,就是三無漏學,那三個就攝在裡頭了。但是這個六度裡頭,般若才是眼睛,前五度如盲,第六度才是眼睛。昨天不是說嗎,你要有這個般若,你這個布施、持戒、禪定才能夠稱為波羅密。你沒有般若,你就只稱為是布施、禪定而已,持戒而已,你不是波羅密,因為跟瞎子一樣。所以我現在就是比較強調什麼呢?強調大家要學習般若。因為你有了眼睛之後,你再去修禪定,什麼什麼,你的方向你就不會錯了。第一因為你知道方向了,還有,哪兒有坑,哪兒是危險區,你就是看的很清清楚楚了嘛。所以以這個智慧,以這個為主,那底下跟著就來了,禪定是不可離,但是它通篇就這四個字提到禪定。

  底下呢,就是「內觀自心,本來清凈。」這個也就是最殊勝的禪定,這個也就是很殊勝的智慧。所以從底下起,就深入了,就是反觀我們的自己本心,「本來清凈」,這四個字很好,不是因為你修了才清凈的,不是你用了什麼方法,使得他清凈的,他本來是清凈的。但是這個「觀」是不大容易呀,文字寫的雖然很輕鬆,聽起來也很輕鬆,我就問一句:「你怎麼觀哪?」所以現在只能夠是想哪。所以觀想觀想,那是先從想下手,還是從思維中下手,先相信,先反觀自心,相信這個自心是本來清凈的。你要能觀得到自心,而且能了知它本來清凈,那就不是今天的水平了。總之就不是尋聲逐流,隨著許多外境去追求這些聲色,而是內觀自心,返照,返聞。這個「返」字很重要,現在先了達自心是本來清凈,但你當這樣觀的時候,你也會感覺到是要比平常清凈,相信自心本來清凈,就這麼看。

  【修深般若波羅蜜,了知諸法,猶如夢幻。】

  「修深般若波羅密」,「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所以還不是用了一個「般若波羅密」,是用了一個「深般若波羅密」。般若波羅密它有共和不共,小乘也談般若,那就是共法,但是大乘所了達的,不和小乘共同的,這才稱為深般若波羅密。那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的時候,就照見五蘊皆空了,這個時候才出現這個「照」字,「覺照」的「照」,就是這個「照」字,不是咱們普通所理解的那個觀察。你體會為觀察,觀察還是在前頭的事。這個「覺照」的「照」,就是「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的那個「照」。照字就離念;有念的,有思維的,有心的,是觀察。離開念,離開心,離開這一切的,這才是照。照見五蘊皆空,就度一切苦厄。我們老念五蘊皆空,為什麼苦厄不度呢?也懂啊,也能講啊。我要給人講「心經」我也講的頭頭是道啊,哈哈哈哈哈。但是沒有度一切苦厄,他還是不能完全用照嘛。

  要「修深般若波羅密」,深般若波羅密,非凡夫的這個妄想心所能夠推測的。這個佛就說了,譬如什麼呢,「太末蟲處處能緣」,「太」是極點的意思,「末」、末流,最末的,最末最末最末的那個蟲是什麼,就是咱們現在的話,細菌。佛那個時候不需要什麼什麼顯微鏡,就知道有細菌,佛的智慧嘛,所以不需要這些科學的儀器。「太末蟲處處能緣」,它處處都能夠待,「獨不能緣於火焰之上。」它不能在火焰上頭生存。所以中國那些老醫生針灸,他針火一燒就消毒了,不然扎過他再扎你,那病全傳過來了。怎麼消毒呢?就是點個火一燒,這些個細菌,這個太末蟲就不生存了。「太末蟲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火焰之上。眾生的心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般若之上。」你沒有離開這個眾生之心,你不能夠明白什麼是般若啊,所以下面的這個情形,就是所謂轉入轉深,境界比較深。我們先知道這個有什麼好處呢?這個才可以不致於錯會,錯認了,以為自己現在某種某種的體會,某種某種的境界,就是經典里所說的某一個某一個什麼什麼情形。現在很多人都是如此,這個地方錯會很多,我們應知啊,這個般若,這個「覺照」的「照」,是離念的,離開這個妄念的境界,但是我們怎麼樣呢?我們先學習般若,這般若是三個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這實相般若確確是眾生的心沒法理解的,那還有文字般若哪,所以先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是這個經典,是佛說的。這個《金剛經》、《心經》,這都是般若經,這也是文字般若呀。般若是有什麼?它的本體是什麼?般若是有什麼用?這三個般若,實相般若是體,觀照般若是這個作用,文字般若就是來表達這個,把這個告訴你都能夠知道。所以從文字般若你就進行到能夠了達,了解這個觀照般若,去如此觀,如此照。到了觀照般若就好辦了,觀照般若那麼就一天天慢慢,慢慢的,或者是逐漸地,或者是很頓的,契入實相般若,這是三個般若。所以那就從文字般若入手。所以真正學密的要學十二年的顯教,在西藏,尤其是黃教,很嚴格,十二年的顯教之後再學密。他們是脫產的,他們一家人就是這樣,有幾個兄弟,就是說我們幾個人養你一個,你去當揦囧摩,當揦囧摩他要自己花錢的,要拜師,供養,生活。跟中國廟裡不一樣,中國到廟裡一受了戒,廟裡養你。他這不行,你要自己養自己,那麼就家裡頭供應,全家別人都勞動,什麼什麼把所有的都供給你當揦囧摩。那你要成就,你要度大伙兒,他們是這樣的一個辦法。所以他們這個學習從小就是什麼事都不幹,專門學佛。我們這個就是不能完全模仿他們那個揦囧摩的那個辦法,因為實際大家都是在家人,我們既是那個揦囧摩,又是那個供養揦囧摩的,是不是?所以這個情形就要有所靈活,有所靈活嘛,那麼我們就是一邊修,一邊看書,有的是沒有補的,把它補起來。「深般若波羅密」,這個深般若波羅密是什麼呢,我們怎麼去觀照?

  「了知諸法猶如夢幻。」一切事、一切理,反正一切世間的事、理、道理這種種的,都叫做法。這個法不是指的是佛法,你這兒修密法,修顯教的法,或者你修道教的法的這個法。這個法是指一切事物、一切道理、一切可以有形容的,有形體的、無形體的,都稱為法。它包括的範圍最廣了。觀想一切這個法如夢如幻,所以《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要把這一切一切看成如夢如幻,你這樣才不留戀啊。我們就說拿顯教的凈土宗,你要有願,大家只是知道念,只是知道念不行啊!蕅益大師不是說得最清楚了嗎,你能不能往生,靠你的信和願,你信願要具足了之後,當然有信有願你一定會念。不管你念的怎麼様都往生,但信願不夠,你念的如銅牆鐵壁,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現在知道念的人倒是不少了,在信願上很注意的人還是不多。願就是要「厭離娑婆」,對於這個世界我不是留戀,我不是想在這兒待,我不是想在這個世界裡我怎麼怎麼樣,我是一心到極樂世界見佛聞法悟入無生。因為你見佛聞法之後,你才真正能夠實現你度生的願望。現在我們也可以做一些度生的事情,是不徹底的,就好像你這個大夫,當然也知道點兒偏方,有人碰見個什麼病,你也可以告訴他,能把病治好了,但是你不能當大夫啊。你這只是知道這一兩個偏方,治一兩個病,你能當大夫嗎?那種種的病情是怎樣判斷?怎麼用藥?先吃什麼?後吃什麼?有什麼後遺症?那是極深的學問。你沒有很好的原理,沒有很好的臨床經驗,怎麼能當大夫?所以你想給人治病你也不行,你害人哪,庸醫殺人哪!所以胡亂跟人家說是庸醫殺人,這妄談般若是大罪啊!我那一間屋子寫的那一條,就一個人錯答一個字兒,五百世當野狐。錯答一個轉語,五百世的野狐身,因此你這個度眾生哪有那麼容易呀?我們是要度眾生,不是為了什麼,但是你要度眾生,只有…。還有這個世界退緣多,進一退九,進一步就要退九步。一個人在進步,九個人在退步,所以這個退步是很自然的事情。大家都要有這種了解。我這兒很好很好,這是很好,但你要知道要遇見一些事情,退下來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不要灰心,關鍵就是要堅持,他進一退九,所以這個世界它難哪,而且壽數是一定的。我就快八十了,要再給我五十年,那我這個進步要多大呀。現在好容易把那些個東西都能有現在這個理解,能有現在這個基礎,我再有五十年…,但是它沒有了,所以這個世界它難修。像我這一生,後來之後,我還真是抓的緊哪,轉眼就八十歲了。所以就是說,趕緊到極樂世界之後,見佛聞法,才真正有度生的本領。而那個時候的度生還不是我們現在這個手工業的了,那就大規模的機器生產了。你就可以分身塵剎,分身十方世界,現種種身,給眾生說法,度眾生,而且你說的就都是正確的了,你這個大夫開方子,就都是好方子了。所以我們為什麼不在這兒留戀,要很快的去到極樂世界,這才代表你是真的願。你老是在這兒留戀,留戀,留戀,那就是說你這個心愿很不迫切,也不真實。所以那怎麼才能夠不留戀呢?就是對這一切一切,看見皆如夢如幻,皆是在夢中,不要把它當真。那我們就是太把它當真了,所以有的就過不去,跟這個是不好,這個就真是不好,腦子就轉不過來,我要喜歡這個人,我這心裡頭就愛他,怎麼著也放不下,所以這個就不容易解脫了,所以一切就如夢幻。一切諸法中,還不包括我們說僅僅是世間的這一些,應該也包括法執,你所修的這一切,所以大作夢中佛事,一切都不要執著。

  【心不執著,身隨所安。妄念起時,勿隨勿制。】

  心就不要執著,不要抓住這個東西。從前有個人講,他說這個猴子,它在樹上跑來跑去,但是它跑得很快,這隻手抓住一個枝子,一下子一蹦,那個手一抓,待一會兒那個手又一抓,這兩隻手可以換,但一定要有一隻手抓住一個東西。眾生也是如此,兩個手齊放,就是開悟的境界,就是說你一點兒也不執著了。總有所執,有所著,如果還有意的要抓一個就更不應該了。一切無所執,無所著呀!

  「身隨所安。」隨遇而安,不是老是想在這個身體上打算盤,愛護他,營養他,保護他。這個是如夢如幻,隨緣就好了,是不是。今天有好吃的給你吃,你也就不是說我一定要修苦行,我一定要吃那個霉的東西、壞的東西,那也不對,隨緣嘛,隨遇而安,很自在啊。

  底下就很要緊,「妄念起時,勿隨勿制。」這個就很重要,這個妄念起來的時候,首先一個是不隨。所以古人有兩句話非常好,非常好,說是「妄想何須除」,你妄想何必去除它,「要在不隨而已。」重要在於你不跟著它就對了。所以「欲除妄想」,就「去一添兩」。就不跟著它就對了。所以在妄念起的時候,不要再跟著它,這一念跟著一念,我一想起他,想起他,他這個現在幹什麼去了?他一定是幹麼去了,他幹什麼去了,一定是這個,這就一念跟著一念。他這個可能對我不利,那麼我怎麼著,我得想個什麼方子對付他,這就叫作隨。一念跟著一念,跟著它跑了。或者想起什麼花兒來了,這個花兒哪兒有的賣啊?我就到哪兒去買去,今天下午我這兒有沒有時間?有什麼什麼…,跟著想下去了,叫做隨。起了一個妄想,你只要不跟著它,它「當念出生,當念滅盡。」所以大家都說:「我這個妄想太多。」我說:「你這種忽然之間而來的這個妄想,你要想去除它,那是除不了的。」還有的說:「我平時還不知道,我一念佛就發現我的妄想非常多。」這不是退步,這是很自然。就好像是一看見光進來之後,看見空氣中有好些小塵點兒,不是現在你塵點兒多了,而是因為你看見有光來了。因為你念佛你就發現這心中有這麼些妄念哪,你這個要除,你把空氣中的那些個點兒都要去掉,你怎麼去啊?你打掃,清潔衛生是行,你把那空氣中的太陽光照的那個點兒,你要能去?去不了!所以大家也不用去除這個妄想,不管他,再一個,就是不隨。所以「不懼念起,唯恐覺遲。」你就不跟著它就完了。就看著,妄想,沒了,當處它哪兒去了?沒有,它全部這一念都滅盡,它一點兒它也不存在,所以沒有什麼可怕的,這種妄念沒有什麼可怕的,可怕的就在你隨啊!

  還有,也別去制它,就剛才說的,制不了的,就不許你妄想。所以有的人就說,有幾個心管著,這個管著這個,那個管著那個,你來了我就給你一棒子,你看這就反而多事了,不隨不制啊。所以這些開示都是極殊勝的話,不落兩邊,聽其自然。到昨天咱們講的那個《華嚴》的境界,這個妄想它就是法身哪!所以這個是最好的辦法了。所以不隨不制也充份體現了聽其自然,用不著那些做作,你既不跟著它跑,也不要去制它。

  那一天講完了,一個通教寺的,穿著很時髦,可能是個比丘尼,年歲不大,她說她現在念的這個肚子裡頭老是笑,笑得很厲害,她覺得這不對勁兒,她問我怎麼辨。我說:「你念佛。」她說:「念佛來對治?」「不是對治,你對治,就跟它作對兒,就麻煩了。」我說:「你只要自己去念,你自己去聽,把你的注意力集中聽你這一句佛號上,不管他笑不笑。」還有一個,昨天坐在我旁邊兒,她是曾經著過魔。那一天我在廣化寺講完了之後,她就出來說:「黃老居士,我就是你說的這個情況,我簡直就要死了,我活不下去了。」她就告訴我說:「我是念觀世音菩薩,我就想見觀世音菩薩,可是我真的見到了觀世音菩薩,誰知從此就不得了了,滿眼都是什麼,這坐一屋子的人,眼睛都看見有可怕的,你沒有什麼,睜著眼睛也見,晚上也見,白天也見,晚上也不能睡覺。」她說:「我就要死了,我沒有告訴我什麼人,只告訴一兩個法師。」她說:「有人勸我念《大悲咒》來對治,」我說:「你不要念咒去對治,它就作對兒了。」我就給她講了一條公案。這個他看見了。那天她坐在我旁邊兒,我沒有注意的時候,我要注意我就要攔住她了,她在給我頂禮。上次她來了,我說從前有一個人,他結了一個庵,那個地方很鬧,它不歡迎他們這些和尚在這兒住,就做種種的試驗,種種的示現、種種的干擾。魔來了,鬼來了,佛來了,獅子來了,老虎來了,什麼著火了,弄得大家非常的不安,就勸這個師父說咱們搬走吧,師父不動。過了三年就不鬧了。不鬧了後來大家談起來就說:「還是師父高,你看這個事情也過來了,也不用搬了。」師父說了兩句話:「野鬼伎倆千般有盡,老僧不聞不睹無窮。」她聽了她很高興。她說我記不住,那天我帶著福良,我的女兒,她就說你給我寫下來。第二次我在廣濟寺看見她,她就全變了,滿面的紅光,笑容可掬,向我致謝。她說福良寫的條子到達以後,她就一切現象都沒有了。昨天顯得很年輕,這都六七年了,比那時還年輕。她後來,她磕頭。所以就是這,對於這一切不隨不制。這就包括不光是妄想,連境界也是如此。這不兩種境界?它就在裡頭笑;一個就是看見的都是可恐怖的。

  所以有些境界,我們學佛的人都要知道。還有一個境界,是一個從前居士林的副理事長,常務理事。他的母親修法,觀想自己的心月輪上觀音,後來他們告訴我說他母親不能修了,很奇怪,為什麼?後來我就問他為什麼,他說是原來是觀音的地方,出現一個狐狸。他說是不理它?不理它不行,那個狐狸它招你,它沖你歪嘴搖尾巴什麼什麼東西,讓你不安,修不下去了。她一念就一個狐狸在裡頭了,這怎麼念?所以這個都是在修行路上,我們修行人必須知道的一些事兒,這一切皆如夢如幻。不隨不制,就不管它,不理它。好的境界,壞的境界,一切平等,狐狸也是法身!它能擾你嗎?所以這個智慧很要緊,我們不要什麼啊,哈哈哈哈…。它在那兒搖尾巴,做種種怪相,轉法囧錀!我自己也有這個經驗。替王上師修,修完法之後,王師就傳這個《彌陀大法》,要觀想彌陀,然後頂禮,觀想彌陀放光,唉呀,觀想彌陀放光,一觀就是黑的,這觀不出,後來,「黑也是光!」也就成功了,哈哈哈哈…。所以智慧非常重要。少有這些分別,這些情見的分別,所以勿隨勿制,很重要。不是要去壓制它,對治它,盡量看它如夢如幻,這是一種,也就是《金剛經》,跟圓教的看法,一切皆是法身哪!所以它這是有用的,所以我們要知道這些東西要拿來用,不是說就這麼念念就完了,實際要用的上。你在日用中它要能起作用,這個才是真念了,不然就是這麼著,它就還是熏一熏,對於你的這個心、身,起的作用就不深入,就是表面的。

  【緣境違順,塵影好醜,不起愛憎。惟常覺照,而忘覺照。】

  那麼對於妄想如此,對於外界的境界。這個緣境,就是外境,有跟自己相違反的,有的和自己是順心的。順心的、不稱心的,這都是塵的影,這是六塵。緣境是什麼?就是這個色、聲、香、味、觸,這六塵。色、聲、香、味、觸,加上法就是六樣了,六塵哪,這是塵影的,對於這些所給你顯現的這些個物質世界,種種的這都是塵的影子。對於這一切不要起愛,起憎。所以今天念這個經,咱們這裡就要從這裡頭、這一段開示,你要即身就要得到證,那就要照著做。我們不是說念經就這麼念一念就有功德,念一念是就有功德,但是底下你要學呀,要接受這個開示。所以密宗說你要違反了佛的話就是破戒,入金剛地獄。所以為什麼有人修了很多年不怎麼相應,這些地方注意得不夠。「不起愛憎」,緣境的違順,塵影的好醜,不起愛憎。沒有所愛,沒有所討厭。我常常說這個事也討厭,那個事也討厭,這個我也留戀,那個我也留戀,留戀和討厭是同樣的東西,是一個性質的東西。但是它對於一個人表現,表現的不一樣,有的人特別留戀,有的人就特別對於什麼都不喜歡,什麼都討厭。有的人就是又對於什麼都討厭,又對於一些東西特別喜歡,種種都有。總之,都不應該。

  「惟常覺照,而忘覺照。」一步一步的深入,所以這一段法非常好。「惟」,惟有,「常」是時常的,念念的覺和照。「覺」就是覺悟,這個地方就是見聞覺知。見聞,見是屬於眼睛,聞是屬於耳朵,覺知就屬於心,從心裡頭去覺。照,也是心的事情。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夏老師講的很好:六百卷的《般若經》可以歸納為一部《金剛經》,一部《金剛經》可以歸納為一部《心經》,二百多字了。一部《心經》可以歸納為前頭這幾句話,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幾句話就是六百卷般若波羅密的《大般若經》。這五句話還可以歸納,歸納為「觀自在菩薩」。這就要講了,不講大家不懂了,菩薩就是覺有情,要使有情都覺悟。菩提薩埵,簡稱為菩薩,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就是覺有情。那麼「觀自在菩薩」,是名號,觀什麼?「觀自」,自心,自性。「在」,所以「片刻不在,便同死人。」老觀這個自,在,那就菩薩。那這個「自」老「在」,就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就是全部的《心經》了,也就是全部的《金剛經》,全部的《大般若經》。歸納成就是上來這一句,還可以歸納,歸納成一個字,就是「照」,「覺照」的這個「照」字。「覺」呢,三覺圓滿就是佛,我們人人都有本覺,現在你開始學佛,已經起了覺悟了叫做始覺,始覺合了你的本覺,到了究竟覺就三覺圓滿了,你就成佛了。「照」,就照見五蘊皆空。觀想兩個字也是不同的,觀就細,想就粗。現在大家都是在想,所以修法這一段是想,想是什麼什麼樣,觀就心要更細了。照就是離開了心了。觀,到了最殊勝的觀是定中的境界,所以凈土宗把這個觀想作為定善,持名算是散善。因為你不定你不能做觀,觀想的想你也得集中,不然你也想不成。你念的時候還可以打小差兒,拉回來,打回來,又打小差兒,又跑了,跑了再回來,所以它這叫做散善,但是容易下手。所以時常覺照,要是真正能夠覺照的人,他就是很不容易了。覺照,就是前頭這些,自己本來,本來自心。

  在你這個覺照之中,要把覺照這個事兒也忘了,所以天台有個偈子:「境為妙假觀為空,能所兩忘即是中,忘照何曾有先後,一心融絕泯無蹤。」「境為妙假」,這個天台講空假中三觀:空觀、假觀、中觀。這些境像、境界,就假,假有,是妙假。我做空觀,觀之為空,這一切皆空。能所兩忘,所觀和能觀,都忘掉,就是中道,就是中觀。你沒有忘掉之前,都有能有所。昨天講了個所字兒,心心離所,所以我們修持都有所。這個外道什麼,氣功練這個練那個,不要去理它,它都在所裡頭。這個能所兩個都忘了,昨天那個,為什麼那個自心它也是如夢如幻?你自心現佛像,你就有所現、能現,你這還有能所。能所都忘了,這才究竟嘛,所以「能所兩忘即是中」。「忘照何曾有先後」,照跟忘兩件事情那裡有前有後,這個大家把它記住,事實是如此,現在先仰信。這個底下好像我照的時候就是不是忘了,忘的時候就沒有照了,它這兩個事是沒有前後,正好就是這個話,「惟常覺照,而忘覺照」。不是覺照了,把覺照忘了,那就太低太低了。哈哈哈哈。這個忘跟照是同時的,所以不是凡夫的境界,不是說凡夫就不行,就是不是凡夫妄心的境界,不在你妄念不斷的時候。從前我聽夏老師講了一個修行的過程,可惜這個全部我不記得了,但有一個問答我記得,我說:「老師你的開示,我在這個忘照以前所有的這一些過程,我都能體會,但是從忘照同時這個以後,我還體會不了。我就忘照同時,我就還體會不了。」那是去天津之前,解放以後的事情。夏老師說:「你能夠體會。」我說:「我覺得我還是體會不了。」夏老師說:「你不是說,你看經,看到忽然間這個心花怒放的時候,你不是什麼都忘了嗎?」這我體會了。

  所以在夏老師那兒念,閉了一個禮拜的關,出來之後,這個閉關也有很殊勝的境界,就是閉到第三天,這個心中的A字自然現前,藍色的,阿達爾嘛佛的心印。這是閉關之後的情形。我以前的情形,就看著看著忽然間這一下,就好像是這個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兒花也開了,那兒花也開了,這個經的話,那個經的話,這個公案種種的,一下子都聯繫起來了,都懂了,這個常有。那麼這個境界在這個閉關以後也還是有,再出了一個新的境界是什麼?就是這麼忽然間心花怒放的時候,一切知解都沒有了。這個忘,這個心花一放的時候就是照,但什麼知解都沒有了,忘,同時,沒有先後。夏老師給我這一指,我才知道,所以這個善知識難遇啊!很多人都是白遇了,大家要知道,所謂當面錯過。什麼叫做當面錯過?就是天天瞅著你,哈哈哈哈,他不知他是老幾,沒有得到任何的法益,當面錯過。所以忘照同時,都是真實的。佛法都是真實的,不是一個空的理論,到了這裡才有底下呀。

  【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見破盡。心一境性,即是成佛。】

  底下還有哪,「佛心自心,本自如如。」佛的心和你每一個人你自己的心,本來就是如如的,兩個如字,所以《金剛經》就說「如如不動」。「如如」,都是如,你的心就如佛心,佛的心就如你的心,而且彼此都是如,所以稱為如來。為什麼佛稱為如來?佛就是從「如」來的。「如」字,就離開了一跟二,也就離開了一切多,二就代表多。昨天不是打個比方嗎,就說這兩個人相像,就是兩個人兒才相像,不然怎麼叫做像?「如」那就是像,所以「如」它就是不一,一要說如幹嗎?什麼叫像?黃念祖像黃念祖,這不成話,本來是一就用不著說如了,既然如,一樣,那也不用兩個了,所以這一個字就把一和二就都離開了。所以佛就從如而來,佛心和自心本來都是如如的,「本自如如」就是從無始以來就是如如的。

  「我見破盡」,這個「我見」就不光是人我,連法我也得破。所以在「金剛經」講的前頭是破人我,後來破法我。「圓覺經」就講的更深了,你認為你有所證,有所悟,就都是四相裡頭的了,就是都是人相、我相這一些。這個「我見破盡」就是人我和法我,阿羅漢破人我,阿羅漢之上破法我,這個我見要把它破盡。

  「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另外一個名詞叫做「境智一如」,境界和智慧。「境」就是這兒按現在這個本文來說,境就是性。一切境,就是法身,就《四臂觀音》裡頭的頭一句,所以我們就常常這麼念誦。境跟性,境和你的佛性和自性是一體,你證到這個,就是成佛。現在咱們只是說一說,就是聽到了這個話,你慢慢能夠生信,慢慢能夠有所理解,然後根據這個話來起觀照,觀照之後然後再契入,證道就是成佛。但是首先要從聽到這個話開始,現在聽到了。「心一境性」也就是「境智一如」,智慧和境界是如一的,一如就是如一的,所以「青青竹葉皆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黃花是境,無非般若才是智,境智就一如了,那麼黃花就是般若。那個龐婆「百草頭上祖師意」,百草頭是境,祖師意那就是智慧,哈哈哈哈。文殊菩薩叫善財童子:「你給我去採一支葯來。」就拔了棵草給文殊。文殊說:「我叫你採葯哪,」說:「我遍觀大地無不是葯者。」整個大地沒有不是葯的。哈哈哈哈。所以這個通達的人,他就圓融啊。這個開示就到這兒。

  底下這個《因緣經》中用幾句話來讚嘆,說大士的教法「循循善誘」,一步一步的引導你到覺悟。「簡明易入」,從開始就很簡單,很明了,容易入。「隨眾生根,普門攝受。」普遍的都能攝受。「無論業障輕重,宿緣淺深,遇斯教者,必定成佛。」不管你業障多重,緣是深是淺,能遇見這個教的,你能夠相信,能夠依止,能夠依教奉行,都必定成佛。當然這裡沒有說必定是即身成佛,那就是說的過份了,但是早晚早晚。時間,實際說時間是一個錯覺,現在愛因斯坦他們都認識了,時間、空間、物質都是人類的錯覺。這就跟我們這個很接近了。咱們說都是由於妄想才有時間,有空間,有物質。咱們說妄想,這個愛因斯坦他說是錯覺,這個錯就跟妄相當,覺就跟咱們這個想相當。咱們提妄想,他提錯覺,所以今後真正在科學界有深入的人,他來接受佛法將比較容易。過去中國是因為中國有老子,有孔子的這種很深的學說,我們是有優秀的文化傳統。中國現在是不行了,說老實話。但是我們這固有的文化,那是放大光明的嘛,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基礎,所以佛教來,這大乘的佛法在中國就繼承下來了。所以當時達摩為什麼來,就是觀東土有大乘氣象。印度在咱們的西邊兒,他管我們這兒叫東土,東土有大乘氣象。他來了之後就禪宗,禪宗大家世界人認為是中國的,不說是印度的,因為在咱們這兒大放光明嘛,就禪宗哪。

  其他相關文章
推薦閱讀:

天津出入境證件自助發證服務開通 市民取證不超30秒
「彩禮」返還時如何向「媒人」取證的問題研討
高速佔用應急車道難以監管取證?甘肅稱利用無人機抓拍有成效

TAG:文集 | 華生 | 取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