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校訂版
《弟子規》簡介及修訂說明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代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字子潛所作,後經清朝賈存仁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其內容以《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綱,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分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分、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由於歷史原因,《弟子規》原文在撰寫或傳抄中難免會受到理學的一些錯誤思想的影響,我們根據道德學說的精神,對《弟子規》反覆推敲,保留精華,剔除糟粕,作出了部分修訂。我們對本文所修改的內容,全部都是不符合眾生平等、違背人性,、所謂「存天理,滅人慾」等受宋明理學影響的不平等的奴化性教育內容。宋明理學者的天理不清,人慾何能滅?宋明理學對於老子的學說棄而不用,對孔子的儒學思想也進行了篡改,對老子《德道經》中的「道生之,而德畜之」之理不明不立,因而理學所論的並非天理。「人慾」這個與身俱來的東西,只能是「少私而寡慾」,而不可滅之。 原文部分修訂,現說明如下: 一、「父母責,須順承。」修訂為「父母責,須善應。」
「責」,在古漢語中指責罵和責打。「須順承」,有不管父母對與錯,都要百依百順地接受與採納,就是強調一律要忍受,不得化解迴避,甚至以命相付,有奴化孩子的性質,有可能就會被盛怒之下的父母打死,這也是世有之事。這樣實際上徒為父母添加殺業,與其說是盡孝,實為不孝。 「善」,既有德善之意,又有「善巧」、「善於」之意,有德一的執中方法論在其中。「須善應」,是說凡父母小責則忍之受之,盛怒大責時則避之,暫時逃避,待父母怒消後再見之。 父母也有說錯話、辦錯事之時,作為子女,明知父母說的不對,既要尊敬在心,也不能盲目順從,更主要的是善巧、方便地去應對,這樣既不使事情激化,也避免盲隨父母。所以「善應」,才是執兩用中、兩全其美之方,古代舜應對父母的案例,堪稱楷模。 二、「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修訂為「事雖小,勿妄為,苟妄為,子道虧。」 「勿擅為」,不要自作主張的意思,有禁錮孩子思想的意味。只要尊道德、守法律,就可以放手讓孩子開啟智慧、開動腦筋去「為」。古代司馬光砸缸救人,堪稱典範。 「妄為」,有胡作非為之意。「勿妄為」,就是不要胡亂為非,不要違背道德法律,應守法自律。 三、「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修訂為:「諫不入,悅復諫,善巧勸,終無怨。」 原文是說,對父母進行勸諫時,父母聽不進去,那也要哭著勸,哪怕父母用鞭子抽、用棍子打,也無悔無怨,還要硬勸。這種勸諫法並不是善巧方法,而是太固執,其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辦任何事都應當審時度勢,窮通達變,開啟智慧,以善巧去應對,方符合自然之道,也有利於事物的達成。一意孤行,一根筋地硬頂下去,那叫死腦筋,是愚昧的表現,而並非智慧之舉,往往受了苦,事還辦不成。 所以改為「善巧應,終無怨」,更符合常事常理,更趨於善。雖然採用了善巧、靈便的方法都未奏效,但自己盡到心了,即使父母聽不進去,那也依然無怨無悔。
四、「對尊長,勿見能」修訂為:「對尊長,勿逞能」。 「見」,通「現」,是表現的意思。「逞」,有炫耀的意思。在尊長面前,並不是不能表現才能。而是要實事求是,不要炫耀逞能。「勿逞能」,是說見了長輩要尊敬,不要忘形顯能,輕狂放肆,要恭謙禮敬,也就是說在長輩面要虛心求教,沒有什麼值得狂傲的資本,他們的人生閱歷,對人生意義的認識,都是一生的貼身經驗體會,都是無價之寶。 作為晚輩,在長輩面前永遠都是小學生,因此應當虛心處下,將長輩作為學習做人的老師,這才是正確的態度。因此,將「勿見能」改為「勿逞能」更為適意。 五、「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修訂為「人有短,莫眾揭,人有私,莫亂說。」 別人有短有私,只要不是違背道德法律,必要的時候,可以說。但是需要講究方法及場合,在眾人面前揭別人的短,亂說別人的私,那就是違背道德,甚至是觸犯法律。這樣修訂更為合理準確。 北京德慧智教育科技中心 《弟 子 規》 清·李毓秀 原著 清·賈存仁 改編 北京德慧智科技中心 校訂
總敘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入則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善應。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妄為,苟妄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善巧勸,終無怨。 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出則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逞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謹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分,下稱家。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 步從容,立端正,揖深圓,拜恭敬。
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棱。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 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將入門,問孰存,將上堂,聲必揚。 人問誰,對以名,吾與我,不分明。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 信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 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 過能改,歸於無,倘揜飾,增一辜。 泛愛眾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訾。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人不閑,勿事攪,人不安,勿話擾。 人有短,莫眾揭,人有私,莫亂說。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待婢僕,身貴端,雖貴端,慈而寬。 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 親仁 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 餘力學文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房室清,牆壁凈,几案潔,筆硯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非聖書,勿貪視,蔽聰明,壞心志。 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
推薦閱讀:
※覺智學習<弟子規>有感!---您做到了嗎?(附視頻)
※【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第24集】蔡禮旭老師主講
※如何教導心中缺愛的孩子學習《弟子規》?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37_處逆境,隨惡緣,不起嗔恚,業障全消;處順境,隨善緣,不起貪痴,福慧全現
※論《弟子規》可以休矣!(1)
TAG:弟子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