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今日第1860期:中日之間的「慰問式外交」
導語: 4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日本熊本縣發生強烈地震向日本天皇明仁致電錶示慰問。2008年汶川地震後,日本的人道主義救助改善了中國人的對日看法。2011年日本遭遇地震海嘯的時候,中國也派出國際救援隊並給予物資援助。有分析人士認為,此類大災難為改善中日外交關係創造了契機——即慰問式的「災難外交」。那麼,日本目前這場地震會改善中日雙邊關係嗎? 近年來中日高層鮮有公開互動
2012 年秋釣魚島爭端的激化在中日間引發了一場嚴重的安全危機,中日兩國一度走到了軍事衝突的邊緣。2014 年底,經過艱苦努力,中日雙方達成四點原則共識,兩國關係走出最危險的階段,開始趨向穩定與改善。進入 2015 年後,中日關係緩和與改善的趨勢在繼續發展,進入了不溫不火的狀態,但中日高層幾年來鮮有公開互動和互訪。
習近平上任國家主席以來,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僅有過兩次會面。2014年11月10日,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應約會見來華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15年4月22日,習近平在雅加達會見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就中日關係交換意見。中日關係受習近平與安倍先後兩次會談的推動,呈現出改善趨勢,但中國對於安倍政權的對待歷史的態度和安保政策仍存在疑慮。
有意思的是,雖然中日高層之間的互動一度凍結,但在災難面前中日高層的外交表現近乎一致。2013年4月21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就四川雅安地震向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致慰問電,並表示日本已準備好提供最大限度的幫助。今年4月18日,習近平也就日本熊本縣發生強烈地震向日本天皇明仁致電錶示慰問。
鑒於中日兩國一衣帶水的關係,2013年後的中日民間往來依然頻繁,中日旅遊業非常繁榮,中日友好交流中類似於「日本電影周」的活動受到了中日兩國人民的歡迎。另外,除了官方和民間之外的「第三軌道」特使,也成為了中日兩國交流的紐帶。2014年7月,與中國具有廣泛溝通渠道的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訪華,習近平與福田舉行了會談,就習近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會晤進行了事前協調。
中日「政冷經熱」態勢出現變化以2012年日本政府「購買」釣魚島,試圖將釣魚島「國有化」為標誌,中日兩國關係進入了新時期,在新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日關係出現了新的變化。首先,隨著中日雙方對於釣魚島「擱置爭議」的默契被打破,兩國圍繞領土與海洋權益爭端不斷升溫。由於領土主權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基本上無法通過雙贏和非排他的合作方式來解決,釣魚島歸屬的爭議加大了新時期中日關係的複雜性。其次,2012年「購島風波」後,日本政府在歷史認知上大踏步倒退,動搖了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使日本與包括中國在內受害國的歷史認知交鋒不斷加劇。再次,中日經貿關係也不斷惡化,「政冷經熱」態勢出現變化,「購島風波」後雙方貿易額下滑,國民相互間好感度下降,旅遊業受到很大衝擊。最後,中日安全與外交關係的對抗性不斷增加。2014年7月1日,安倍政府正式解禁集體自衛權,並積極推行「地球儀外交」,意在遏制中國;中國政府則針對性地重組國家海洋局,在釣魚島海域建立常態化巡航制度、行使執法權,宣示釣魚島主權,中日關係對抗性加劇。
新時期中日關係的變化的另一重要原因在於: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影響。儘管美國是東北亞的域外大國,但它對該地區的國際關係影響巨大,正是看到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矛頭直指中國,因此日本以此為契機,積極尋找其國家戰略與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最佳契合點,打造適應美國戰略的日本角色,為擺脫戰後體制、實現「普通國家」的政治夙願埋下註腳。
2015年,超過500萬中國遊客訪問了日本,他們在日本的購物費用大致超過了1萬億日元。中日民間的交往盛況空前,但中日關係卻依舊不能走出不溫不火的狀態。500萬中國遊客在日本每天讀的報紙是在強調「牽制中國」,在傳播各種厭華消息,打開電視看到的是安倍內閣要派海上自衛隊去南海巡航的直播。來中國訪問的日本遊客,可能要面對中國的抗日電視劇,特別是電視劇中的日本軍官說的那些日本人聽不懂的「日語」。一種巨大的尷尬還是籠罩在中日兩國之間,民間交流並不能完全改變這種尷尬局面。
此外,中國崛起與日本相對衰落也引起中日實力對比關係的變化。經濟上,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了強大的經濟動能,中國經濟呈現出幾何級的增長,而日本經濟則處於持續低迷態勢,復甦乏力;在軍費方面呈現此消彼長的趨勢,2013年中國軍費開支為1880億美元,同期日本軍費開支為486億美元,相當於日本的4倍。而日本國家戰略的新變化同樣不容忽視。自「購島風波」以來,日本擺脫「戰後體制」力度加大,意圖成為具有「領導地位的國家」。為實現這一戰略,日本以美日同盟為基礎,積極籌劃亞太外交布局,以達到圍堵遏制中國,壯大日本的目的。
結合上述分析,中日關係未來的發展可能有三個特點。首先,美國因素將長期影響中日關係走勢。美國作為超級大國,在世界各個地區都擁有廣泛的利益和涉足理由,但是必須認識到,美日在對華立場並不總是一致,這也為中國留下外交運作的空間。其次,中日安全關係將長期維持對立態勢,這將成為中日關係的新常態,由於日本政府背棄擱置爭議的共識,否認釣魚島主權爭議,使領土主權爭議成為中日衝突的潛在爆發點。再次,經貿合作對兩國關係的護持作用有限。雖然短期內,基於產業互補性,中日經貿「轉冷」但卻不至於「冰凍」,但是經濟依賴關係對於中日政治關係踏入良性通道不具有決定性,「政治反作用」對中日經濟關係的影響將越來越大。
慰問式外交為中日關係提供緩衝空間縱觀中日兩國交往歷史可以發現,慰問式的「災難外交」是兩國僵局時期的緩和前奏。應對災害危機的外交互動雖然不同於傳統和常規的國際政治議題具有明顯的雙邊和多邊博弈色彩,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各方基於各自國家利益的理性決策。中、日兩國政府在汶川大地震後的災害危化應對中的互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國家利益的理性考量的結果。
汶川大地震後,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情感迅速升溫,中日雙方通過對災害危機的應對增進了相互認識,尤其是日本人民重塑了中國、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認識,在接收中國人民善意的同時重拾了對中日友好的信心,中日關係的發展呈現出進一步發展態勢。雖然中日關係存在的問題並未得到實質性的解決,但在汶川大地震的危機應對中,雙方增進了相互認同,中日互利互惠關係得到加強和鞏固,為中日合作開闢了新的渠道,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
在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前,中日關係正陷入繼2005年後的又一次僵局。2010年,伴隨著日本民主黨首相易人,中日關係經歷了明顯的「上暖下寒」現象。東日本大地震給陷入僵局的中日關係帶來了轉機,為兩國首腦互動打開了窗口。從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11年5月赴日參加中日韓首腦會議的行程安排可看出,在抵日本後不顧餘震不斷的危險和核泄漏的威脅直接前往受災最為嚴重的宮城縣和福島縣考察探望災民,慰問受災民眾的關切之也,傳遞中方善意的懇切之情,增進中日友好的真切之意可見一斑。在接受中外記者採訪時,溫家寶直言來災區看望日本民眾,是為了直接表達中國人民對日本人民的深切同情和慰問。
觀察當時的中日關係波動可發現,經濟的密切聯繫已漸漸失去了對兩國關係發展的推動力,而媒體報道所引導的輿論走向對兩國關係的影響更為直接和明顯,溫家寶對日本災區的訪問得到了日本媒體的正面報道和評價,這無疑為與時任日本首相菅直人會晤的順利進行帶來了積極作用。可以說溫家寶當時的日本之行,既實現了表達中國人民友誼之初衷,又為修復中日關係做出了實質性的努力。
推薦閱讀:
※大國之路——大國外交
※勒文和默克爾將舉行會面
※昂山素季外交首秀,為何邀王毅而非克里
※文在寅領跑韓大選 反貪、外交等政策成勝敗關鍵
※夫人外交:看第一名流的國家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