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惟危
06-25
人心惟危,最早可見於《尚書》的記載,舜帝告誡禹說,人的自然之心如果不加控制,任其隨意生起,則是難以預測而且是極其危險的;而人的公正和道義之心,則是極其微妙深奧,不容易把握的。所以,只有一心一意,精誠懇切地實踐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國家。[1]「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尚書·虞書·大禹謨》)在戰國後期,荀子也引用了這句話,但是文字上不盡相同。他說,所謂「人心的危險,道心的微妙。」這「危險」和「微妙」的萌芽,只有明智的君子才能察覺到。人心如同盤子中的水一樣,端正地放著而不去攪動它,渾濁的部分會沉澱下去;清明的部分就浮在表面。人心也如同這盤水一樣,清澈的時候可以照見鬍鬚和眉毛;心靜的時候便可以領悟到世間的道理。[2]「『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幾,惟明君子而後能知之。故人心譬如盤水,正錯而勿動,則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則足以見鬚眉而察理矣。」(《荀子·解蔽》)到了宋代,《尚書》這段話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學者將人心、道心與人慾、天理相提並論。把「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看作是堯、舜、禹心心相傳的「十六字真傳」,也成為個人道德修養和治理國家的基本原則。程頤闡述說,自然狀態的人心主要表現為私慾,它危險而不穩定;公正道義之心是天理,它微妙而難得。正因為如此,人心可貴之處就是專心一致。只有專心一致了,才能把握好它們之間的適度與和諧,「中」就是這種適度與和諧的最高境界。[3]「人心,私慾也,危而不安;道心,天理也,微而難得。惟其如是,所以貴於精一也。精之一之,然後能執其中,中者極至之謂也。」(《河南程氏粹言》卷二)朱熹說得更為明白,他認為「十六字」是堯、舜、禹治國要領的真傳。因為人具有肉體和慾望,所以必然有私心;但是人又作為社會中的一員,又不能沒有公正道義之心。那麼,在日常事務的處理上,二者時時處於相互矛盾和衝突中,只不過是其中一個佔了優勢而已。小到一個人的榮辱得失,大到國家的治理和穩定,都與這兩者有關。這樣,要使公正道義之心不能摻雜私慾,也不能任由慾望去改變天理,只有做到這一點,才可以適度地處理日常事務,進而使國家社會和諧穩定了。[4]「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者,堯,舜,禹相傳之密旨也。夫人自有生而梏於形體之私,則固不能無人必矣。然而心有得於天地之正,則又不能無道心矣。日用之間,二者並行,迭為勝負,而一身之是非得失,天下之治亂安危,莫不系焉。是以欲其擇之精,而不使人心得以雜乎道心;欲其守之一,而不使天理得以流於人慾。則凡其所行,無一事之不得其中,而於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晦庵集·答陳同甫書》卷三十六)宋代心學的最大貢獻是,不再將「人心」和「道心」作為兩個對立範疇,而直接明了地指出,二者都是人心,是人心不同的兩個方面。南宋心學家陸九淵(1139~1193)尖銳地指出,天理和人慾的學說,並沒有將道理說清楚。如果天代表道義,人表現慾望,那麼天與人是不同的;如果人心是人慾,道心是天理,這種說法就更不對了。因為,心只有一個,一個人怎麼能夠同時有「人心」和「道心」兩個心呢?[5]「天理人慾之言,亦自不是至論。若天是理,人是欲,則天人不同矣。……書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解者多指人心為人慾,道心為天理。此說非是。心一也,人安有二心?」(《陸九淵集·語錄上》卷三十四)明代的王陽明(1472~1529)對心學展開了全面和系統的論述,提出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的思想,這時的心學對官德的修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王陽明認為,治理天下其實就是治理人心,人心叵測,變化是很微妙的,所以把握人心很難。他認為,圍剿和鎮壓山裡那些有血有肉的盜賊,是容易做到的;但是真正去克服和抵制自己心中的慾望之賊,卻是很難做到的,「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所謂官德,其實就是要重在治心。[6]《王陽明全集》卷四,《與楊仕德、薛尚謙書》關於人心變化的微妙性,王夫之也有一段詳細的論述,他說在梁武帝的時代,官員在制度方面的考核是很嚴密的,但是時間久了,有作為的官員卻被小人糾纏於枝節過錯,受到言之鑿鑿的求全責備,人們只好千方百計地粉飾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曲意順從小人以求得寬容,即使是這樣,許多人也終究避免不了追責,最後導致了民心的背離,連官員、士大夫們的心也不再歸附朝廷了,形成了上層有發不完的怨言,下層有泄不完的憤怒,這時國家就必定陷入危機之中了。[7]「法雖善,久而必有罅漏矣,……乃小人日伺其隙,而糾之於細微,言之者亦鑿鑿矣,士且側足求全而不逸於罪罟,則人且塗飾細行以免咎,曲徇宵小以求容,而鍥刻之怨,獨歸於上,此流毒於薦紳而失士心之券也。民心離,士心不附,上有餘怨,下有溢怒,國家必隨之以傾。」(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七)人心的危險,還表現在上下之間溝通的失敗,上層不了解下層,會導致下層的怨恨;下層不領會上層,會招致上層的憤怒。怨恨與憤怒會使溝通失敗,從而相互指摘,上層認為下層犯上奸佞;下層認為上層偏私霸道,最後彼此之間竟不知道怨恨和憤怒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因此在等級秩序中,如果上下層之間產生了誤會與成見,這也是非常危險的事情。[8]「上不知下,下怨其上;下不知上,上怒其下。怒以報怨,怨以益怒,始終不相知,而上下之交絕矣。……如其不相知也,則怨不知所怨,怒不知所怒,無已而被之以惡名。下惡死耳,下怨勞耳,而上名之曰奸。上惡危耳,上惡亡耳,而下名之曰私。奸私之名,顯於相謫,則民日死而不見其死,國日危而不見危。」(《詩廣傳》卷一)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試什麼都可以,別試人心!
※女人靠什麼才能拴住男人心?
※女人臉,男人心!*
※它寫出了太多人心裡的痛處和無奈,都來看看吧,也許你也是一樣
※人心只一拳,別想得太大,再大的傷痛,要邊走邊忘,煩惱不過夜,健忘才幸福
TAG: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