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五藏的人性客觀

——病機與臨床·導論·五 五 「治病必求於本」是中醫文化的臨床原則。中醫西醫,疾病之「本」的內涵不同,求「本」的方法不同,也就有了人性與非人性的區別。西醫是實驗醫學,實證方法求「本」,利用顯微鏡等儀器,把活生生的人形態化,把內在事物外在化,把多維聯繫單一化,細胞、基因、神經體液為客觀,細菌、病毒、組織變異為本質,看得見摸得著為基本特徵,人在理論中零碎化了,在臨床中指標化、影像化了,因此是缺乏人性的醫學。中醫是生命醫學,求「本」尊重自然客觀,通過天文之象、地理之象、人事之象和生命之象的動態聯繫,考察氣化活動的生命規律,分析因應協調性異常的疾病本質,生命之應為客觀,病機為規範,既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又有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人在理論中是活生生的人,人在臨床中也是活生生的人。 從目的上講,中西醫臨床都有一個美好願望,治癒疾病恢復健康。美好願望要成為現實,臨床醫療是必須的,醫療模式符合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客觀是必須的,不尊重人,不把人當人,人不在了,今天治好了舊的疾病,明天也會發生新的疾病,不能保證健康。健康依賴活生生的人的因應協調性,不同藏腑在「陰平陽秘」的調節作用下,維持「和」的生命態勢,無過無不及,健康才有保證。形態異常的「病」,只有五藏陰陽的因應聯繫之中,把握了病機之「證」的具體性質,通過「隨證治之」,因應協調性才可能康復。 從肉體形態看,人體臟腑器官、細胞組織十分複雜,相互聯繫動態變化,氣候的變化,人事的往來,個人的生活、精神、情感,無不隨時影響臟腑器官、細胞組織的生命活動。生命活動不是哪一個孤立之形能夠完成的,組織之間、細胞之間因應協調,缺一不可。認識生命活動不能分解形態,必須保持活生生的人的自然完整性,保持活生生的人的多維聯繫,形態孤立了、分解開,生命活動就不存在了。中醫不分解形態,從「象」循「氣」而知死、知生、知病,將活生生的人的生命活動,概括為生命之神、生命之氣,將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歸納為升降出入的因應變化,生克制化的因應調節,有心、肝、脾、肺、腎五藏的生命之應的體系。 五藏不是肉體的五臟。以生物形態為根據,五臟是五個肉體實在的器官,看得見、摸得著,故用肉旁。在活生生的人,內在之臟就看不見、摸不著了,但生命之應的動態變化是能感知的,不同時空之應,不同情感之應,不同氣候之應,饑飽勞逸之應等等,這許許多多的生命之應,發之於內表現於外。內在生命的相因相應,組織器官的協調統一,只有藏之於內才能實現,不能肉體化、零碎化之後就不存在了,因此《黃帝內經》稱之為五藏。藏者,藏之於內,各有所主,各有所應,彼此因應聯繫、因應協調,在自然完整性的人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要尊重活生生的人,就不能破壞人的自然完整性,中醫用藏不用臟,反映了對活生生的人的尊重,對自然客觀的尊重,體現了人性化的生命觀、疾病觀和醫療觀。 在古代中醫文獻,也有用臓表達五藏,但根據《黃帝內經》的經旨,臓代藏是不恰當的。漢子簡化後,我們沒有理解漢子簡化的真正精神,直接用肉體的五臟,取代中醫學中看不見、摸不著的五藏。藏非臟,臟者形態也,可以外在化,可以剖而視之,藏者內藏於形態之生命也,外應天地人事,內應氣血陰陽,外之皮毛脈筋骨、眼耳口鼻竅皆聯繫五藏。以臟為藏,抹殺了中醫多維時空動態關聯性的文化特徵。 把人當人的醫學理論和臨床醫療,是活生生的人的醫學理論和臨床醫療,理論沒有盲人摸象,臨床沒有庖丁解牛,不追求形態的實證,以天人相應的生命活動為本質,立足活生生的人客觀現實,從看得見、摸得著的表象之中,分析看不見、摸不著的生命本質。我們已經背離了《黃帝內經》的人性醫療觀,走上了形態醫學的文化路線,在把人零碎化、分子化的文化路線上,找尋疾病本質,只知道五臟,不知道五藏,不知道如何辨證論治,把西醫的指標、影像和病理結論當成治療目標,於是乎,中藥也分子化了,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的中藥理論,君臣佐使、相須相使的配伍理論毫無用處。中醫理論、認識方法不需要了,藥性配伍與病機對應的臨床原則不需要了,從理論到臨床,剷除了辨證論治的文化土壤。 人性的醫療,是尊重活生生的人的醫療,是「生物-心理-社會-環境」臨床模式,實驗室無法形成,顯微鏡不能決定,只有在活生生的人的自然完整性和多維聯繫的客觀性的基礎上,將天文、地理、人事與活生生的人生命活動聯繫起來才能實現。活生生的人是個體存在的人,雖然具有相同的肉體形態,但生命活動是有差異的,多維聯繫有差異,五藏之應有差異,勇怯剛柔,因應特點,不同個體各有不同。評價醫學理論和臨床醫療的人文價值,首先要看是否尊重活生生的人,否定男女老幼、高矮胖瘦的生命差異,人文價值極其有限。 《素問·至真要大論》把病機作為本質,強調「謹候氣宜」、「無失氣宜」,以病機十九條為例,闡明了從癥狀到病機的基本程序,規範了「謹守病機,各司其事」邏輯思維,既沒有破壞活生生的人的自然完整性,沒有割裂活生生的人的多維聯繫,又體現了尊重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客觀、自然客觀的人文精神。《傷寒論》反對「各承家技,始終順舊」,沒有用標準僵化臨床思維,沒有用方症對應規範臨床醫療,而是實事求是地「觀其脈證」,將活生生的人反應出來的疾病現象,作為「知犯何逆」的客觀依據,通過辨證論治,把中醫文化的人文精神落實到現實的臨床之中。 辨證論治有兩個不可動搖的基礎,一個是客觀基礎-活生生的人,一個是理論基礎-中醫藥理論,沒有活生生的人,辨證論治失去醫療對象,沒有中醫藥理論,辨證論治失去治病工具。中醫藥理論建立在活生生的人的生命客觀之上,只有回到活生生的人,才能發揮醫療作用。活生生的人,有形態,有情感,是地球生命的延續,是個體真實的存在,通過呼吸飲食、男女寐寤等等,與自然氣候、地理環境和人事往來等相聯繫。走西醫的形態路線,臨床醫療沒有人性,中醫藥理論失去臨床價值。 形與命是完全不同的兩條文化路線。一百多年前開始,中醫沒有分別文化差異,沒有思考中醫西醫的客觀基礎、邏輯原則、概念內涵的區別,更沒有用人文精神進行比較,就將實驗文化的繩索往自己脖子上套,雖然不斷有人強調中醫為體西醫為用,研究西藥的性味特徵為我所用,但中醫還是衰敗了,而且隨著中西醫結合的興盛,越來越衰敗,到了今天,中醫概念混亂不堪,病機本質被否定,辨證論治被抹黑,真中醫難覓蹤跡。為什麼人們看不到這樣的客觀事實,至今還把西化中醫當成現代化,中西醫結合還佔據中醫的學科地位?2016年9月的中醫科學大會,西醫的實驗文化十分強勢,沒有認識中醫越來越衰敗的現實,更沒有從人文高度去認識中醫,分析中醫衰敗的文化根源。中醫最高層次、具有引領效應的文化活動,尚且如此,中醫還有希望嗎? 世界醫學在呼喚人性的回歸,在這裡我要呼籲病機,呼籲辨證論治,呼籲中醫要尊重活生生的人,遵循經典理論確立的病機邏輯規範,按照辨證論治的醫療模式從事臨床活動,不要重蹈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的不求病機真實而造成生命災難的覆轍。 ——病機與臨床·6
推薦閱讀:

怎樣才算得上真富裕?
人自私點好不好?自私的底線是什麼?
碰到貪小便宜的人是怎樣的體驗?
人生感悟:世態炎涼,人性更需厚道

TAG:人性 | 客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