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虔誠神父「正本清源」的呼籲,恰逢歐洲新興世俗貴族的支持,最後改變了世界。
文|韓王信
1517 年 10 月 31 日,德意志地區天主教奧斯定修會神父兼維滕貝格大學道德神學教授馬丁·路德,將他寫給上級主教和總主教的一封討論神學的信件的副本,釘在維滕貝格諸聖大教堂的門上。
▍路德張貼論綱的大門
由於這封信件包含了 95 條討論要點,因此在後世被稱為《九十五條論綱》。它討論的主要內容,無外乎羅馬教宗與天主教教廷是否有資格通過發行「贖罪券」來赦免人的罪過,以及什麼樣的罪過能夠得到赦免。
在500年後的今天,世界各地紛紛紀念馬丁·路德和他的《九十五條論綱》,有些人將其稱為「現代世界的開端」。
這篇《論綱》究竟有什麼魔力,能夠在500年後依然被全世界紀念?
一切的起源
馬丁·路德張貼的這張「大字報」的初衷,只是為了討論相關神學學術問題,而非是要書寫一篇「戰鬥檄文」來質疑天主教會的權威,甚至自創宗派。
在《論綱》中,馬丁·路德甚至沒有直接指責羅馬教廷與教宗,還百般維護天主教會的團結與正統教義,把一切責難都指向那些「宣講贖罪券」的人。
▍兩個教士在出售贖罪券,教皇騎在馬上觀望。教皇身邊有一個十字架,掛著更多的贖罪券,意思是這種作法得到了羅馬教會的認可
在一開始,事情也並沒有像後世人想像的那樣風起雲湧,一切都遵循了那個時代神學學術討論的慣常套路:有人提出一個論題、提議者分條列舉主張和討論要點、想要反駁的人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進行辯論。
更關鍵的是,作為天主教會慣常使用的一種施行「大赦」的形式,關於「贖罪券」是否合乎天主教教義,以及它到底能夠在多大程度上赦免罪過,這些問題在此之前已經有過不少討論甚至還有專著出版。
而當時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精神權威、時任羅馬教宗的利奧十世,在聽說德意志地區出現的事件之後,只是把馬丁·路德引起的風波當作是又一次稀鬆平常的「修士吵架」。
▍利奧十世,原名喬萬尼·迪·洛倫佐·德·美第奇
當馬丁·路德所屬的奧斯定修會勒令其屬下修士不得再就此發表意見之後,這位出身銀行世家美第奇家族的教宗便徹底把這種無聊的神學問題拋諸腦後。
反倒是不少下級天主教神職人員發現,馬丁·路德的這篇《論綱》實屬狂妄悖逆,居然膽敢公開質疑聖教會的正式制度,特別是這次發放贖罪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給最榮耀的羅馬城中最神聖的聖伯多祿大教堂(即「聖彼得大教堂」)籌款。
▍聖伯多祿大教堂
於是在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護教精神感召下,不少地區主教、修士以及神學教授,開始大量撰寫文章,反駁馬丁·路德的這篇《論綱》中的觀點。
而路德則繼續寫文章把反駁他的觀點再反駁回去。哪怕到這時,火藥味也僅限於天主教會神學研究圈子的內部。
直到《九十五條論綱》傳遍整個天主教世界並獲得廣泛支持那天。
▍九十五條論綱
群眾需要你
馬丁·路德做夢也沒有想到,他的這篇「純學術」討論文章居然能夠這麼火。
《九十五條論綱》張貼在大教堂門口的第二天,就是天主教紀念全體聖人聖女的「諸聖瞻禮」日,眾多維滕貝格市民甚至外鄉人都紛紛聚集到維滕貝格諸聖教堂參加禮拜。
▍維滕貝格諸聖堂
讀到釘在教堂大門上的《論綱》的人們,迅速被其中「大逆不道」的內容吸引。幾天之後,德意志地區境內開始出現《論綱》的手抄本,其拉丁文原稿和德文譯本也被送到維滕貝格大學的印刷所付印,以滿足整個德意志想要一睹為快的迫切需求。
在兩個多星期內,《九十五條論綱》便傳遍整個德意志地區,在四個星期後,幾乎整個西歐都得知了這篇《論綱》。
這些事件的後果,就是羅馬教廷「贖罪券」的銷售量急劇下降,教廷的財政狀況眼看越來越困難。
然而德意志諸侯和民眾對這樣的狀況喜聞樂見,馬丁·路德所在地區的領主薩克森選侯和普通群眾紛紛支持路德,把他當成了一個為了德意志挺身而出反抗傲慢無禮的義大利人的英雄,特別是馬丁·路德收到教廷的傳票並被樞機主教叱責之後。
▍時任薩克森選侯弗里德里希三世,1486-1525 在位,綽號「智者」,馬丁·路德的保護者
此後,馬丁·路德突然從一個一無所有的普通修士,變成了宗教改革的先驅,甚至整個德意志地區的代表。
1521 年,新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虔誠的天主教徒查理五世在古城沃爾姆斯召開帝國議會,召集各帝國諸侯與代表參會。
▍神聖羅馬帝國查理五世像,提香作於 1548 年,存於德國慕尼黑老繪畫陳列館
這次會議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馬丁·路德傳喚到場,要求他公開收回其觀點並懺悔。馬丁·路德在會上得到以薩克森選侯腓特烈三世為首的諸侯的支持,拒絕公開懺悔。
據說,在會議最後,馬丁·路德拋下了一句「我站在這裡,我別無選擇,上帝保佑我,阿門」(Hier stehe ich, ich kann nicht anders, Gott helfe mir. Amen),之後便轉身離去。
▍路德在沃爾姆斯議會上發言
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德意志各諸侯的從此開始公開的分裂和對抗。信仰路德和其他宗教改革者提出的新教義的國度、城市、君主和民眾,與羅馬教廷及其支持者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爭論和戰爭。
原先統一於天主教會之下的歐洲,事實上分裂為天主教與新教兩大陣營。這一切都導源自《九十五條論綱》。
然而,馬丁·路德改革的成功真的就是因為他有超乎常人的智慧、勇氣和毅力嗎?
從普通修士到改革先驅
反對羅馬教廷與天主教正統教義、試圖對基督教進行改革或者「復原」的運動,早在馬丁·路德之前的七八百年就已經存在。
這些「改革」的內容,主要就是質疑羅馬教廷與教宗的權威,反對敬拜聖母、聖人和聖女,反對教會對教義解釋的壟斷、要求以《聖經》為唯一權威且任何信徒都有權解釋《聖經》等等。
不過,諸如法國的瓦勒度派、波西米亞(今捷克的一部分)的揚·胡斯、英格蘭的威克里夫等宗教改革先驅,走的都是「群眾路線」,力主在普通平民信徒中傳播教義、促成改革,而不太重視「上層路線」。
▍約翰·威克里夫,將拉丁文版聖經譯成中古英語,即英語世界中著名的《威克里夫聖經》
最終,這些民間性極強的改革運動要麼是越來越邊緣化,在被迫害的情況下避世不出;要麼就是在被教廷定為異端之後遭到鎮壓進而斷絕傳承。
而馬丁·路德的幸運之處就在於:他恰逢其時地生活在 16 世紀初的德意志地區。當時整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政治形勢都十分微妙。本是一方諸侯的薩克森選侯腓特烈三世有著強大的個人影響力,麾下聚集著諸如萊茵宮伯這樣的大諸侯,並在神聖羅馬皇帝的選舉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畫家老盧卡斯·克拉納赫 1529 年畫的路德像
馬丁·路德及其《九十五條論綱》的橫空出世正合薩克森選侯之意。這讓他可以利用這篇看起來是在反對教廷壓榨德意志的神學文章來激起民意,並招徠志同道合的諸侯反抗新上任的年輕皇帝,進一步對抗教廷,從而提高薩克森本身的獨立性和話語權。
而馬丁·路德也獲得了以薩克森選侯為代表的諸侯們的進一步信任,並樂於為各方諸侯君主所用,只要他們能夠為他提供保護。
就在沃爾姆斯帝國議會召開期間,馬丁·路德遭到「神秘綁架」並實際上被腓特烈三世藏到瓦爾特堡中秘密保護了起來。
▍瓦爾特堡(Wartburg),位於德國圖林根,屬艾森納赫市,為羅曼式建築。由路德因·德·史賓格(Ludwig der Springer)於 1073 年起建,1999 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那裡,馬丁·路德索性進一步繼承了在他之前的「改革先驅者」們的的主張,進一步反對天主教會關於聖事、禮儀、信仰、聖母、聖徒以及《聖經》的傳統教義,完全創立了一個新的基督教派,後世稱之為「路德宗」。
在宗教改革之路上,馬丁·路德遇到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和充分支持,讓他沒有像他的先驅者們那樣,落得肉體與精神全部遭到消除的下場。
意想不到的收穫
馬丁·路德引起的這場「宗教改革」對當時和後世的另外兩個重要影響,就是貌似由宗教改革運動激發的天主教「反宗教改革」以及路德對《聖經》的翻譯。
天主教會的「反宗教改革」,實際上是後世對一系列貌似有時間聯繫和因果關係的事件的錯誤歸因,其實叫做「天主教的內部改革」可能更為合適。甚至馬丁·路德的改革嘗試在開始時也可以算作這場正在醞釀並緩慢進行的改革的一部分。
天主教的內部改革早在馬丁·路德寫出《九十五條論綱》的幾十年之前就已經開始,只是由於改革過程比較曲折,在馬丁·路德之後才逐漸發展壯大,因此才被不少人誤以為是受到新教改革刺激的天主教會的反擊之舉。
由於 15 世紀末西班牙的統一和異端裁判所的設立,不少有改革傾向的天主教神職人員紛紛遷居環境更加寬鬆的天主教國家法國和義大利。
▍西班牙人聖依納爵·羅耀拉,得到時任教宗保祿三世支持,1540年在羅馬創立耶穌會
他們在那裡創立修道會,嘗試對天主教進行內部改革,並在 16 世紀初獲得了天主教廷的認可和支持。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以重視科研、教育和向全世界傳教而著稱的耶穌會。就是耶穌會將天主教與近代西方文明第一次帶入了中國。
而在被勃蘭登堡選侯秘密藏匿在瓦爾特堡期間,馬丁·路德就開始著手將《聖經》翻譯成自己的母語早期高地德語。
▍符騰堡路德故居展出的 1534 年版路德聖經
通過翻譯《聖經》,馬丁·路德進一步強化了他「因信稱義」和「信徒皆祭司」的教義主張,鼓勵人們忽略教會的權威、越過教會直接向上帝禱告和交流、獨立閱讀《聖經》、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釋《聖經》中的文段與教義。
但馬丁·路德沒想到的是,由於每個人都有可能對聖經的某些字句有著自己的理解,導致新教在其 500 年的歷史裡因為一次又一次的字句之爭而不斷產生新的教會與派別。
時至今日,擁有 12 億 9 千萬信徒的羅馬天主教,只有一個教會。而馬丁·路德及其同工開創的新教則有大約 9 億信徒,分屬於 7 個主要分支以及成千上萬個互不統屬的大小教會與派別。
▍現任天主教教皇方濟各
雖然在後世人們的心目中,宗教改革往往與「思想解放」、「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等「社會進步」有關,但實際上,由於宗教改革最開始就是在多個地區同時獨立起源,且各改革派別往往都以「恢復正統基督教義」為標榜,加上諸如「唯獨聖經」的信條以及對教義細節的不同理解,這些不同的新教派別自創立之初就一邊排斥天主教會、一邊不遺餘力地互相攻訐並試圖剷除一切持不同意見者。
當時以歸正宗為國教的荷蘭政府,號召其公民無差別襲擊所有「異端」國家或城市的船隻。在日本進行貿易的荷蘭人,更是在 17 世紀協助幕府驅逐同為基督徒的西班牙、葡萄牙人以及鎮壓和屠殺日本天主教徒。
▍元和大殉教圖
在英國,受到宗教改革影響而產生的英國國教控制了國王與議會,並一再迫害天主教徒與更加激進的加爾文派清教徒。
而當以克倫威爾為代表的清教徒在上台後,則試圖將整個英國都改造為嚴格遵循《聖經》教導的宗教社會,關閉旅店與劇院、限制體育活動、嚴格限制人們的著裝、甚至禁止人們在聖誕節舉行任何娛樂性活動。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說,馬丁·路德和他的《九十五條論綱》對近代世界的塑造產生了超乎想像的巨大影響,只是馬丁·路德自己最初根本沒有這個打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