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聖:經國巨賈呂不韋
樓主 呂不韋者,陽翟之大賈人也。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 ——《史記—呂不韋列傳》 一、亂世出英雄 距今兩千二百多年前,正值中國歷史上的戰國後期。 周王朝的各路諸侯經過數百年的互相攻伐,到此時,只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 那是一個狼煙四起兵氣連雲的時代,那是一個殺人如麻白骨成山的時代,那是一個英才輩出各領風騷的時代,那是一個此消彼長風雲變幻的時代…… 七國之中秦最強大。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奠定了國富兵強之基礎,開始向東方擴張,在與周邊國家的爭戰中勝多負少,不斷蠶食鯨吞鄰國的土地,被六國稱為「虎狼之秦」。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那個醞釀「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浪淘盡無數風流人物! 蘇秦逞其三寸不爛之舌遊說六國「合縱」—動員六國聯合起來共抗秦國;而他的同門師兄張儀擔任秦國宰相後,則針對蘇秦的「合縱」之術開展「連橫」—為秦遊說列國事秦以破「合縱」。他們縱橫捭闔,極盡詭譎權變之能事。 之後,從魏國跑到秦國擔任相國的范雎提出「遠交近攻」戰略,對六國實行各個擊破,開闢了秦國最終統一天下的正確道路…… 在那個崇尚功利的時代,仁人志士們試圖挽回世道人心,他們席不暇暖,食不甘味,風塵僕僕,四處遊說,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如孟子在遊說魏王不被重用之後,與弟子們著書立說,宣傳 「仁政」;墨子四處遊說奔波,主張「非攻」,呼籲和平;莊子則崇尚自然,主張「無為」;被稱為先秦「最後的儒者」的荀子繼承孟子的思想,倡導尊士養民,強調既重禮也重法;荀子的學生韓非子則主張實行法治、術治,提出「法、術、勢」三者合一的君主統治術…… 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外交家……一時多少豪傑! 亂世之中,趙國卻出了一個奇商巨賈。他以經商手段從政,竟掌控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秦國的政權。他執政十年,承上啟下,為秦國最終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他對當時政治格局的影響,對歷史進程的影響,並不比前面提到的縱橫家蘇秦、張儀、孟子、墨子、荀子、莊子、韓非子遜色。 他就是呂不韋。 二、呂不韋的身世 戰國時期的趙國,疆域在今山西大部、河北西南部以及陝西東北角一帶。 在中國商史上,特別是近代以來,晉商曾經呼風喚雨、獨樹一幟。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其實早在先秦時期,這一帶的商業就繁榮一時。晉商稱雄,可謂源遠流長。 晉文公之時,採取「輕關易道通商」政策,使趙國湧現出了許多富商巨賈。山西的榆次、安邑就是有名的商業集鎮。 呂不韋其實並不是趙國人,而是衛國人。《史記?呂不韋列傳》載:「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說他是陽翟人。陽翟即今河南禹縣。但《戰國策》卻說:「濮陽人呂不韋賈於邯鄲。」濮陽即今河南濮陽。《漢書》的作者班固曾說司馬遷寫《史記》多採用《戰國策》所載,未免以偏概全。在為呂不韋作傳時,太史公偏不採用《戰國策》的說法,特意點明呂不韋是陽翟人,可知其必有所本。 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那就是:呂不韋來到了趙國都城邯鄲經商。 由此我們可以推測,趙國的經濟發展環境應該是不錯的。之所以如是說,有一個強有力的證據,即與呂不韋同時代,趙國出了許多富商大賈,如猗頓、郭縱、卓氏,都富可敵國。 猗頓本不是趙國人,他原籍魯國,「耕則常飢,桑則常寒」,種地養蠶都不行,不是務農的料。但他是個上進心極強的人,不甘終生貧賤,便跑到一個叫硃公的富翁那裡請教致富之術,硃公對他說:「子欲速富,當畜五牸。」牸,原意是母牛,引申為牲畜之意。硃公建議他從事畜牧業,可以迅速致富。於是猗頓遷居西河猗氏,「大蓄牛羊於猗氏之南,十年之間其息不可計,贊比王公,名馳天下」。 |
推薦閱讀:
※呂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編卷第十八
※呂不韋:一個投機商人混成大秦國的乾爹,最後輸在了下半身!
※為國王代孕:呂不韋與李園搞政治操盤的同樣手法
※天使投資第一人:呂不韋
TAG:呂不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