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還孔子一個本來面目    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孔子思想學說的產生和發展,吸取其思想精華,棄其糟粕,宏揚祖國傳統文化,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研究孔子。大家知

運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觀點還孔子一個本來面目

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看待孔子思想學說的產生和發展,吸取其思想精華,棄其糟粕,宏揚祖國傳統文化,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研究孔子。大家知道孔子是一個博採眾長的政治家、教育家。他的態度非常的宏大,他的學問非常的廣闊。中國2000多年來,在孔子教育熏陶下,不知產生了多少忠臣孝子,志士仁人,這些人都是中國的國瑰,都是民族的精英,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正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也正是儒家的氣象,「讀聖賢書,所學之事」就是作忠臣孝子。孔子「殺身成仁」的思想和正義一直貫穿著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孔子一生始終是以積極、樂觀的精神,為天下國家負責到底。「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等,這都是孔子的教導,而為後人稱頌不衰的。

孔子與尊孔是兩回事,尊孔是孔子到了兩百年以後的事,封建專制帝王為了延續其家天的壽命,利用孔子的學說,作統治人民的工具,這一切一切,都不能記在孔子的賬上。中國的文化是摸不著、看不見的,秦始皇陶瓷、青銅器、萬里長城都不是以代表中國的文化,孔曰:「殺身成仁」,孟曰:「捨生取義,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當今世界思潮,以和為貴,儒學的一個和為貴,是提倡道路的勇氣,主張人權和兼愛,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捨生取義,曾激勵著無數的仁人志士,表現了堅貞不屈的中華民族精神,贏得了世界各民族的同情和支持,享有崇高的聲譽。中國是一個有著光榮歷史傳統和愛好和平的國家。孔子儒家為之而奮鬥的天下太平是人類美好的理想,世界需要和平,《論語》上說「四海之內,皆兄弟」,「群尊賢而容眾」具有博愛精神,中國人性和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不同和族和平相處,「德不孤,必有鄰」,可謂「天涯若比鄰?」儒學的寬容性也體現在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二千多萬華僑身上,儒家認為「天地萬物為一體」,孔子的「仁」愛與耶穌基督的「博愛」,「佛教」的「慈愛」,道教的「無為」影響著世界發展的歷史,現代西方特別看重孔子的「中庸之道」,認為孔子的「中庸」與亞里士多德的「中道」相同,西方許多人很羨慕中國的「父慈子孝,見愛節散,夫和妻柔」和「家和萬事興」的傳統美德,仰慕儒家積極進取的「入世」精神和豁達的人生觀。

孔子在世界教育史上的貢獻令人景仰,他對自己「學而不厭」,對受教者「誨人不倦」。他重視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學思結合,知行聯繫,而且以身作則,不僅在於喜教,更成為我國教育的優良傳統的楷模。孔子在教學中,十分重視樂教、禮樂,並提出他的一貫思想和做法,他通過禮樂來觀察政治,即「審樂以知教」,孔子總是利用情感教學手段,把僵硬刻板,規行矩步的禮教與開朗和諧,奮發向上,陶冶情操的樂教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使教學富有和諧、生動性和趣味性,收到最佳效果,禮樂二者不可偏度。孔子把《關且像》偏作《詩經》的首篇,也正是因為它的情調「樂而不淫,衰而不傷」達到了真善美的和諧與統一。孔子在教學時,總是一邊彈琴,一邊講授,使學生完全陶醉於樂感的愉悅情境里,不知不覺地接受禮義道德和文化知識的陶冶,孔子還常常把學生帶到風景秀麗的大自然中去,或是名勝古迹之地,一邊遊玩,一邊借景生情,施以教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孔子的詩教,詩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特色的組成部分,中國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孔子善用詩歌進行道德教化,以「六藝」之一的「詩之百」作為道德修養的重要教材,通過教小子們「學詩」,使他們受到溫柔敦厚的思想教育,養成溫順、柔和、敦厚、厚重的品德,孔子極力提倡用《詩》、《禮》、《書》、《樂》教弟子,以詩教陶冶諸生性情,培養他們成為思想純正,恪守周禮,具有溫柔敦厚品格的君子。以「匡濟時艱」「安百姓而治天下」防止「犯上作亂」。孔子編選的《詩經》「蘊借含蓄,托物諷諭,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世界詩歌史上的一個著名的篇章」。此外,孔子在倫理道德和教育方面,應用「中庸」原則,他反對「以德顧怨」主張「以直報怨」,他是「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論語》」,「中庸」的基本概念與唯物辯證方法是相通的。

孔子的政治主張是有其哲學基礎的,他常說的「道」,《論語》中記載他說「道」的地方很多,如「無道」、「有道」、「聖道」、「五道」等,他的「道」是什麼?是「忠恕」。

孔子是一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能突破時代和階級局限,站在人類的立場上,以天下為已任的人類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雖經後人多次歪曲篡改、批判、打倒,但他思想卻象大海、象高山,依然那麼浩瀚,那麼巍峨,歷史上許多污泥、濁水不僅說能淹沒它,也永遠不能損害它,孔子的思想經歷有濃厚的文化基礎,歷經二千多年也不衰。

綜上所述,孔子是中國文化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文化人、思想家。今天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之一的孔子研究,首先研究他的思想的精華,由此擴展到整個儒家和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歷史上尊孔派,把孔子奉為「至聖」,而貶孔派則又竭力貶低孔子,這些都絲毫影響不了孔子的偉大形象,我們今天研究孔子,還孔子以歷史的本來面目,做番「剔偽有真」「去蕪取菁」的工作,準確理解二千多年來的榮與辱,毛澤東同志早明確指出:「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寶貴的遺產」,這對於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具有重要的幫助。孔子的思想不僅長期影響了整個中國,同時也影響了世界許多國家,早在漢、唐時代,孔子的思想就隨著華人足跡所到之處傳播到東南亞,特別是朝鮮、日本、越南、新加坡,對於促進這些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到了十八世紀孔子思想又越過重洋傳到歐洲、美洲。美國近年又把孔子列為「古今中外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排在第一位),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評價歷史人物,有兩條相互聯繫的基本原則,這就是歷史主義的科學態度和階級分析的方法」,對孔子進行實事求是的評價,古為今用,一部《論語》全然是做人的學問,在先秦諸子中,孔子的人學思想最系統、最完善,影響也最深厚,當然研究孔子,也不能「厚古薄今」,更應採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態度實事求是地進行評價,從中吸取有益於今天搞精神文明建設的成分,開創社會主義中國的新文化,當然不可否認在哲學上,孔子也有唯心主義者的觀念,他相信天命,認為人的死生富貴,事的成敗興衰,是天命在冥冥之中決定的。他說他自己到了五十歲的時候,才懂得這個道理,他把天命同「聖人之言」並列,稱為君子應的「三畏」,孔子鼓吹天命,旨在維護周禮的政治態度,研究時應加一個批判,總之孔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代表著中國的文化特色,在中國五千年文化史上,再沒有第二人可以和他並駕齊驅的,未熹說的好「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這有一定的道理,讓我們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還歷史以本來面目,恢復孔子的應有的歷史地位。

作者:福州第二中學教師張祖仁

郵編:350001


推薦閱讀:

一個後現代哲學語境中的神話——評「馬克思顛覆了形而上學」
鄧曉芒:馬克思從黑格爾那裡繼承了什麼?
這幾年對合盤(主要是馬克思盤)的研究小結(有更新)
正確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
為什麼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的指南?

TAG:文化 | 辯證 | 思想 | 傳統文化 | 傳統 | 馬克思主義 | 方法 | 發展 | 觀點 | 孔子 | 立場 | 祖國 | 大家 | 主義 | 辯證唯物主義 | 馬克思 | 研究 | 我們 | 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