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說以一口氣叫一念,
我們看下面科題,這第三大段,「庚三、一心三輩」,下面經文分兩科,第一段「大乘往生因行」。這一段裡頭分兩個小段,第一個「凈心愿生」。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以清凈心。向無量壽。乃至十念。願生其國。】 這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因,他憑什麼往生。我們看念老的註解,「右章」,剛才念的這幾句經文,「全是《唐譯》經文,魏唐兩譯,似為同一梵本。但此段《唐譯》經文,系統分明,文富義深,遠勝《魏譯》。《魏譯》則分散於本品首尾兩處,於上輩之前云: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其國,即得往生。但復於下輩文中曰: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愿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意思相同,但是他把這個分成兩段。《唐譯》的本這一段經文是合成一段,一氣呵成。這是把會集經文由來說清楚了,這段經文怎麼來的。 下面解釋,「唐海東元曉師據《魏譯》,於《無量壽經宗要》論云:下輩之內,說二種人,二人之中,各有三句。初人三者:一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是明正因」。發無上菩提心是三輩正因,我們都念過,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上品、中品、下品都要發菩提心。他有這個正因。第二個條件,「乃至十念,專念彼佛,是助滿業」。幫助你念佛功夫圓滿,念佛不多,乃至十念,這個十念有種種講法。前面有說過,有平常的十念,祖師提倡十念法也是根據這些經文。工作非常繁忙,沒有辦法,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念佛,你就念十念。早晨起來,家裡有佛像,在佛像面前合掌念十聲阿彌陀佛。有的人說以一口氣叫一念,一口氣裡頭多少聲不拘,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往下念,那叫一句,念十口氣。用的時間不多,養成習慣,早晚都念佛。沒有佛像,面向西方,求感應,極樂世界在西方,面向西方。千萬不要想,地球是圓的,再往西方走,走了又回來,這樣想的時候把這個法就破掉了,那什麼利益都得不到。不想這些,佛教我們想西方,我們就想西方,太陽下山的這個方向。目的是教我們專,用心要專,不能分心,定在一個方向、一個目標,用意在此地。修這個十念法。 好像是一九九九年,我住在新加坡,看到伊斯蘭教就是回教他們的五念,我看了狠歡喜,也狠受感動。我們知道全世界的宗教信徒以回教最團結,他這個團結從哪來的?就是五念,每天五次,向著麥加這個方向禮拜、稱念。時間一到,任何工作馬上放下,他就念經。時間狠短,幾分鐘就念完了。必須要做的,不管什麼大事,他養成這個習慣。我就想到我們祖師講的十念法,也可以用這個方法。我想到一天念九次,每次十聲佛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十聲佛號只要兩分鐘,但是每天要做九次。早晨起床一次,晚上睡覺一次,早晚兩次。三餐飯,吃飯的時候不念供養咒,念十聲佛號,合掌念十聲佛號再吃飯。三餐飯三次,就五次。上下班,工作的時候,上班之前,你要工作之前你合掌念十句,工作完畢,念十句再下班。那就上午兩次、下午兩次,總共九次。時間只要兩分鐘,不耽誤事情,一天九次,養成習慣。養成習慣,念念不忘,不忘阿彌陀佛。這個方法推行在南洋、在美國、在加拿大,凈宗同學用這個方法收的效果狠好,他們打電話、寫信給我。這個方法值得提倡,對你工作一絲毫都不妨礙,目的就是時時刻刻會想到佛,就不會把佛忘掉。所以這個十念專念阿彌陀佛,幫助你的滿業。滿業是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受用的依正莊嚴,依報跟正報。 「三者,願生彼國,此願前行和合為因,是明不定性人也」。要發願,為什麼勸他發願?因為他念佛不一定想往生,對於往生這個願,心不堅定。要把這個補起來,真正求生凈土,我念佛為什麼?為求生凈土,這他是必定得生。第二種人他也有三句,第一個「聞甚深法」。極樂凈土是甚深法,為什麼?狠難相信,難信之法,難信能信,不容易。而且「歡喜信樂」,這狠不容易。這一句「兼顯發心正因,但為異前人」,跟前面那個人不一樣,這個人發心發得深,「舉其深信」,前面那個人信心沒有他深、沒有他堅定。第二,「乃至一念」,前面是十念,他只有一念,「念於彼佛,是助滿業。為顯前人無深信故,必須十念。此人有深信故,未必具足十念」。有深信心,一念就行。下面括弧裡頭是黃念老的話,他怕我們疑惑,再加以註解。「竊按」,竊就是黃念老,他依「元曉師之說乃專據《魏譯》。若就本經,則一念得生者,全因獲得一念凈心也。從一心中,念佛一聲,頓即與彌陀本願相應,故臨終即得往生」,這一句非常重要!這個跟前面不一樣,這個人從一心中念佛一聲,這一聲沒有雜念、沒有懷疑,真正是用清凈心、平等心去念,一念的功德就不可思議,跟彌陀本願相應。所以這個一念得生,全因獲得一念凈心,心不能不清凈。 這個一念凈心非常難得,因為粗的妄想我們知道,微細的妄想自己沒有感覺,這些妄想、雜念障礙我們清凈心。為什麼?習氣太深,習氣難改。不說別的,單說見思習氣,這是真的,你不能不承認。見思的習氣,再說得白一點,就是自私自利的習氣,輕輕一碰它就現前。這是六道輪迴的根,只要有這個東西在就有輪迴,你就出不去。怎麼去鍛鍊?這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把這個修正過來,希望我們起心動念為別人著想,不要為自己。為國家著想,為整個民族著想,為這個世界人著想。佛之所以偉大,念念為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著想,所以他偉大。他的心常一,我們的心常雜,雜亂,我們顯得心浮氣躁,這個現象非常普遍。心浮氣躁的人,真正遇到善知識,不教你,為什麼?你聽不進去。你對於這個不尊重,沒有誠意,我們所謂是耳邊風,聽了之後又忘掉了,沒有在意。真正善知識為什麼不講?講了白講,你沒有記住,你也做不到,所以不教。 學人,學生,求一個好老師狠難;好老師找一個好的學生,真正能夠傳他的學術的,更難,到哪裡去找?所以中國古時候常說,師徒是緣分,沒有這個緣分找不到。我們遇到了,怎麼遇到?要用真誠心去求,會有感應。所以中國古人在求學全憑誠敬,不論賢愚,論誠敬。這個小孩狠聰明,記憶力狠強、反應狠快,不重視這個,重視他真誠、恭敬、老實,這是大器,這是人才。聰明才智不一定有大成就,只有小成就,不見得有大成就。那個老成忠厚,看他像木訥,他會有大成就,為什麼?他有定,他能沉得住氣,他有耐心、有恆心、有毅力,不輕易顯露出來,他能含藏,含藏就是他能儲存能量。聰明才智人他發揮,發揮有盡頭的時候,就完了。那個儲存愈積愈厚,所謂厚積薄發,積得厚發得薄,源遠流長,這大器,古人講大器晚成。才智暴露在外面,壽命多半不長,在歷史上可以看到,四、五十歲走了狠多,有才華。 所以,我們注重一念凈心,從一心中,念佛一聲,頓是狠快,立刻就跟阿彌陀佛本願相應,所以臨終即得往生。這個話非常肯定,沒有絲毫疑惑。「三者,以至誠心,願生彼國,此願前行和合為因」,前行就是他聞甚深法,歡喜信樂,這是「菩薩種性人也」。這正是《唐譯》當中所說的「住大乘者」,住大乘是菩薩,住小乘是聲聞緣覺。「蓋元曉師謂下輩中有兩種人」,元曉是唐朝時代韓國的法師,在中國親近善導大師,善導的學生,將凈宗傳入韓國。元曉師謂下輩中有兩種人,念老也把它節錄在此地,「一者,發菩提心,十念聖號,願生彼國,而得往生,是不定性人。二者,聞法深信,乃至一念,願生彼國,而得往生,是菩薩種性人」。「元曉師實已明察《魏譯》下輩往生文中,品類不齊」,從註解裡面體會到,元曉師知道,看得狠清楚、狠明白。
推薦閱讀:
※星巴克要賣飯了?一口氣推出38款餐食……
※人生要爭一口氣
※寫作入門:人物說話的口氣語氣(220)
※張召忠說 | 普京一口氣亮出多張底牌,有多少忽悠成分?局座講點靠譜的
※老子《道德經》四字秘本,適合一口氣讀完!附:更多相關文章
TAG:口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