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遇真師莫強猜 ——評唐豪武斷「太極拳之祖」

不遇真師莫強猜

——評唐豪武斷「太極拳之祖」

安徽中醫藥大學李 濱

唐豪言武術史,頗多武斷處。今且析其斷言「太極拳之祖」,先錄其《手臂余談》短論如下:

太極拳之祖

太極拳之祖,予斷為陳王廷者,其證有五:其遺詩中有「悶來時造拳」之句,一也。《陳氏家譜》十二頁王廷名旁註,稱其為「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十六頁有「至此以上,乾隆十九年譜序,以下道光二年接修」等字樣;王廷墓碑立於康熙五十八年,距乾隆十九年甚近,故此項直接史料最為可信,二也。惟遺詩及《家譜》,一則僅言造拳,一則僅言陳氏拳手,何由證其即為太極拳乎?查《家譜》三十六頁十四世長興旁註「拳師」二字,同頁十五世耕耘旁註「拳手」二字。陳長興、陳耕耘父子,世皆知其為太極拳家,一也。陳溝村人至今只學其祖傳之太極十三勢及炮捶,不學外來拳法,二也。

太極拳共有兩套,一曰長拳,一曰十三勢。見王宗岳《太極拳譜》,長拳雖已失傳,譜尚存。譜中如:七星拳手足相顧,當頭炮勢沖人怕,跨虎勢挪移髮腳,獸頭勢如牌挨進,朝陽手遍身防腿,邱劉勢左搬右掌,鬼蹴腳補前掃轉上紅拳等訣,完全採用戚繼光《拳經》。故太極拳之產生,應在戚繼光之後,王廷生於明末,卒於清初,尤足為予說佐證。

(《神州武藝》,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50頁)

唐豪所說「其證有五」,頗為武斷,而且又支離破碎,不防將其重新排列如下:

論點:太極拳之祖,予斷為陳王廷。

論據:1、陳王廷《遺詩》有「悶來時造拳」之句。2、《陳氏家譜》王廷名旁註,稱其為「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之人」。3、惟遺詩與家譜,一則僅言造拳,一則僅言陳氏拳手,何由證其為太極拳乎?「其證有二」:(1)陳長興與子陳耕耘為太極拳師與拳手;(2)至今陳溝村人只學其祖傳之太極十三勢及炮捶,不學外來拳法。4、佐證:陳溝《長拳譜》完全采自戚繼光《拳經》,故太極拳之產生,應在戚繼光之後,王廷恰為明末清初人。

唐豪所取之主證只有遺詩與家譜旁註兩條,而佐證純屬推測之語。

說唐豪之武斷,證之有五:

陳王廷究為何時之人?生於明末何年?卒於清初何年?唐豪說不清,陳家溝人也說不清。但是,查陳績甫《陳氏太極拳匯宗·自序》說;「清·康熙年間,先世奏庭公系武舉,拳尤高超……。」王廷墓碑立於康熙己亥年(1719),上距滿清開國之順治元年(1644)已經75年,碑文:

康熙己亥年十月初三日吉旦

清故顯考庠生陳公諱王廷字奏庭元配王、崔氏三位之墓

奉祠子汝為汝弼汝人

孫宏印元印××曾孫××同立

王廷無詩文遺留。其人是否能詩文,當就其文化水平衡量。墓碑明文陳王廷為清初庠生,活動在康熙年間。可是,陳森(陳槐三)篡批《家譜》說王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而陳鑫(陳品三)撰寫《家乘》則說王廷「明庠生,清入武庠」。所謂庠生,即具備吃氏族宗祠公糧資格的鄉辦小學畢業生。於此可見,陳王廷文化水平有限,而且品三、槐三堂兄弟二人說法又不一致,陳績甫所言「武舉」,亦難以置信。所謂陳王廷遺詩,實為俚句,見於《陳氏家乘》(簡稱《家乘》),乃陳鑫託名之作。陳子明卻嫌其繁縟累贅,在《陳氏世傳太極拳術》中已大加刪改。陳鑫於1908~1919年撰著《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書稿,其自序連陳王廷的名字也沒有提到。1917年,吳圖南研究太極拳史,訪問陳家溝,陳鑫介紹概況,也沒有提及陳王廷名號。可見,《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更名為《增補陳氏太極拳圖說》出版所附錄的《陳氏家乘》,乃陳鑫於1917年以後補寫的,其撰寫動機和可信性都是值得推敲的。因為此時陳長興──楊露禪太極拳傳世發展的社會背景已經是楊氏三代享譽楊無敵盛名,為世人所尊崇,而陳溝村人則盛傳蔣氏為陳王廷之老師。陳鑫在老病之際,不免哀嘆陳氏子弟之學行衰薄,遂改變態度,於「大中華民國十七年歲次戊辰(1928年)九月初二日」特意地撰寫短文爭辯源流說:

「前明有父女從雲南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莊,將拳棒傳予王氏,河南溫東劉村蔣姓得其傳,人稱僕夫,此事容或有之。至言陳氏拳法,得於蔣氏,非也。陳氏之拳,不知仿自何人?自陳氏遷溫帶下,就有太極拳。後攻此藝者代不乏人,如明之奏庭,清之敬柏、季甡,好手不可勝數;後有趙堡邢西懷,張宗禹;又後有陳清平、牛發虎皆稱名手。陳必顯不摸原由,謂學於蔣氏,大為背謬。」(和有祿:《和式太極拳譜》271頁,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陳鑫見爭辯不起作用,於是又感憤地寫下了一篇短文插入文修堂《拳械譜》之中,短文說:

「我陳氏陳州府陳胡公之後,自敬仲奔齊。陳溝之陳,不知由陳州遷山西,由齊國遷山西。年代延遠,宗譜失傳。今之陳溝陳氏,相傳由山西洪洞縣遷河內,由河內縣遷溫東常陽古郡,即今陳溝是也。言由洪洞,亦未有據。以陳應雲說:『以與盱眙(按:盱眙xu yi,縣名,在江蘇省洪澤湖之濱)姓陳,同到過土城村,余不記屬何縣管。土城陳氏,尚能指我始祖陳卜所自出之墓,有碑記可憑。』要之,陳氏之拳,元朝已有大名。我始祖在明初即有大名,非蔣氏所教。至陳奏庭時,前明成手,不可勝數。陳奏庭以後,成手亦不可勝數。要之,陳奏庭明時人,蔣把拾乾隆年間人,何得妄為指說:陳氏之拳,傳於蔣氏。此言大為背謬。且蔣氏實不稱與陳奏庭當老夫子,人不同時,道統之深又不如陳奏庭,何得胡言亂語,啟人疑惑?嗣後決不可言陳氏拳法傳於蔣氏。吾所明辯,雖不能與陳氏爭光,亦不至敗先人宗幸。民國十七年九月二十二日,歲貢生縣丞,行年八十歲,陳鑫,字品三,號應五,別號安愚謹志。」

陳鑫所說的「前明有父女從雲南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莊,將拳棒傳予王氏,河南溫東劉村蔣姓得其傳,人稱僕夫,此事容或有之」,事件時間跨度當在明·崇禎元年與清·康熙年間之大順時段,即1628~1676年之間。王宗岳、蔣姓僕夫與陳王廷恰逢其時。文修堂《拳械譜·陳鑫短文》中雖然以不可言蔣氏為陳奏庭之老夫子而訓示後輩,但是仍然沒有陳王廷造太極拳之說,此一也。

《家譜》旁註非乾隆十九年原譜文字,亦非道光二年接修之正文,而是陳槐三私篡之筆墨,末有「我高曾祖父皆文兼拳最優,森批」字樣,即為明證。唐豪視而不見,卻說是「直接史料,最為可信」,是其依據固定之陳見而取捨。陳品三、陳槐三堂兄弟說陳王廷「造拳」,或者為「拳手」,不徒墓碑未載,族譜亦未錄,自出杜撰,二也。

陳長興太極拳是在蔣發先生門下成就的。楊露禪說:「陳長師乃蔣先生髮唯一之弟子。」(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自序》)楊露禪傳王蘭亭,王蘭亭代師傳李瑞東,授之《太極拳譜》,有陳長興開門傳藝之時特具的一篇序文。《陳長興序》說:「具之總角之年,每於讀書之暇,即從師學習武術。夫拳勇一道,真傳甚稀矣。惟吾師蔣先生為王宗岳門下之高弟子,得內家武當派悟修之真傳也。先生姓蔣名發字元龍,吾之同鄉人也。……余在先生門下學藝廿載,蒙恩師教誨,技藝盡授於我矣。……余今代師傳藝,茲將吾師之顛末筆之於書,向後學者知本門拳術之淵源,一見此序,即知河南溫州派自蔣氏始,庶乎可報吾師門教誨深恩於萬一也。嘉慶元年菊月溫州陳長興謹序。」(李季英珍藏本,見雍陽人:太極拳源流考證,《體育文史》1988年第4期)

陳長興、陳耕耘父子之為太極拳家,豈能引為「陳王廷創拳說」之證明?

所謂陳王廷遺詩,雖然有「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之句,究其從誰習《黃庭經》?從誰「精太極拳」?姑且不論,但憑此語浮而不實。其一,「年老殘喘」,應非「精太極拳」之老者形象;其二,往山西訪友途中,神識錯亂,白日幻影,抱病而歸,無太極拳之誇飾;其三,武技不及「百步趕兔亦善拳」之蔣姓友人,則見於陳品三所著之《陳氏家乘》,原文如下:

「陳奏庭,名王廷,明庠生,清入武庠,精太極拳。往山西訪友,見兩童子板跌,旁有二老叟觀,公亦觀之。老者曰:『客欲板跌乎?』曰:『然。』老人命一童子與之板跌,童子遂摟公腰,亮起,用膝膝公氣海者三,將公放下,忽老幼皆不見。天亦晚,公悵然而歸。公與登封縣武舉李際遇善。登封因官逼民亂,以際遇為首。公止之,上山時,山上亂箭如雨,不能傷公。遇一敵手,公追之,三周御寨未及。李際遇事敗,有蔣姓仆於公,即當時所追者。其人能百步趕兔,亦善拳者也。公際亂世,掃蕩群氛,不可勝記,然皆散亡,祗遺長短句一首。其詞云: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罔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

如此,足證陳王廷無造拳之才能,三也。

陳溝拳械譜表明,陳溝無拳,悉自外來。六合拳出於姬龍峰之弟子鄭氏,至乾嘉年間尚且由王自誠、王琛林、馬定振、李失名傳入;王堡槍、棍由王得炳、張文謨等傳入;張飛槍等由汜水禹讓──萇乃周──柴如柱傳入;二十四槍為楊家梨花槍;盤羅棒出於少林;紅拳、長拳、單刀等少林拳械與戚繼光所言之太祖拳法,當是一般鄉村學校啟蒙教育時的體育課的內容。炮捶由玉岱山農民義軍首領李積玉部將蔣姓友人於義軍失敗後,匿名隱入陳溝,遂易忠義拳之名以利傳世所指授。拳名忠義,自有來歷,非同凡響。清兵入關,玉岱山義軍成為反清力量之一支;滿清開國以後,朝廷曾經多次明令禁止漢人傳習武術,忠義拳又豈能輕易公開傳授?然而,漢人反清復明之忠義舉措又豈易止息?只不過更加隱匿罷了。這位蔣姓先輩還曾經將忠義拳易名為通背拳秘密流傳於登封少林寺、開封普濟寺等處,乃至於經郭永福而存通背拳法傳授于山西洪洞;經宋本意而有「鬼扯攢」拳法流傳於定襄一帶。因此,陳家溝炮捶與山西洪洞通背拳以及定襄「鬼扯攢」拳法,實本一源,乃河南蔣派拳系。這就不難理解炮捶與通背拳之總歌和名目歌訣竟相契合,而鬼扯攢拳家一直尊奉蔣姓先輩為祖師的原因所在了。陳家溝的太極拳由蔣氏子蔣發繼承家技又得王宗岳太極拳技藝而傳入。蔣姓先輩與子蔣發隱匿授拳之真實情況,陳溝村人不能輕易泄露,以免遭遇清廷降下彌天大禍。因此,其事迹只為傳言,直至滿清滅亡,四也。

陳溝《長拳譜》之名目與歌訣,因為本於戚繼光《拳經》之演繹,其為炮捶,乃忠義拳之易名者而非太極,是陳溝《長拳譜》之炮捶非王宗岳《太極拳經》所言太極長拳,豈能為唐豪謬說佐證,此五也。

唐豪說:「至今陳溝村人不學外來拳法,只學太極十三勢和炮捶。」又說:「長拳雖已失傳,譜尚存。」這兩句話說得不切實。當年,楊露禪從陳長興學拳而有成就,與陳氏子侄較,無不取勝。「長興以露禪誠實,一日,召授其意,所言無不領會。長興異之,謂諸徒曰:『傾心授爾,爾不能得,楊生殆天授,非汝等所能及也。』厥後與同門角,無不跌出丈余。」(陳微明《太極拳術·太極拳術源流》)正因為陳溝子弟未能大受,所以「陳長興太極長拳」由於子侄輩「不熟悉,未能得之」,直至七十年代中期,陳溝十九世陳立清攜助手奔赴山西太原和洪洞尋學忠義拳法,以至於1979年曾參加南寧舉行的全國武術表演大會。1977年,陳照奎攜子陳瑜從陳家溝至上海,逗留兩個月,傳張才根和都文才部分長拳動作。照奎於1981年病逝。都文才於1989年6月編成《陳式太極長拳與短拳》,於1990年2月由科技出版社廣州分社出版。書中無陳溝人演練之拳照,全為編者之演述。其108勢長拳名目,與陳績甫《陳氏太極拳匯宗》附錄的《陳長興太極長拳總歌》相較,顯然減了陳氏太極長拳原有的火候。由此可見,陳家溝尚未能完好地發掘整理「陳長興太極長拳」之傳統技藝。

唐豪之武斷,在當時就為杜育萬所抵牾,更為徐哲東、向愷然所否定,見杜育萬《太極拳正宗·自序》和徐哲東《太極拳考信錄·太極拳不始於陳溝證第四》與吳志青《太極正宗·向愷然先生談太極拳之經驗》,限於篇幅,此處不作徵引。

其實,在唐豪謬說之前,太極拳家歷尊武當山張三丰真人為內家高祖。尊張三丰為祖師,即今看來,其證有五:張三丰先後住武當山三十年,繼承了呂洞賓、陳摶、火龍先生的道功道術與武技。洪武初,三豐先生游武當,有邱元靖者,「與先生遇,拜為弟子,遂傳以道妙。命住五龍,結庵修鍊,以了大事」。有太和四仙者:盧秋雲、周真得、劉古泉、楊善登,皆楚人也。「洪武初,三豐先生入武當,結廬於展旗峰上,四人請為弟子,遂傳以清靜守中之秘,於是命秋雲住南岩,真得住會仙館,古泉、善登住紫霄峰。四時靜煉,後皆證果。」(《張三丰全集·後列仙傳》)所謂「道妙」,所謂「清靜守中之秘」,是「太極用功,法守中土」,其證一也。楊班侯秘本《太極法說》有《張三丰承留》、《口授張三丰老師之言》、《張三丰以武事得道論》等,言其繼承唐代仙學名人許宣平以來之太極功秘法而集成太極練丹秘藝,宋遠橋、俞蓮舟、張松溪、張翠山等武當七子均拜於張三丰門下,是張三丰集太極拳之大成,其證二也。黃宗羲、黃百家、王漁洋、曹秉仁、沈復等明末清初乃至清代中葉之文史名家稱道之,尊我齋主人《少林拳術秘訣》尊崇之,是明清時代肯定張三丰為武當派之鼻祖,其證三也。楊、吳、武、孫、趙堡太極拳嫡系拳家均尊張三丰為祖師。當代太極名家北京崔毅士老先生每年正月初一必往白雲觀向張三丰遺像拜年,而陳氏太極拳家李經梧從陳發科學拳行拜師禮時先拜武當張三丰遺像,是太極拳各流派入門儀式之統一,其證四也。武當山道總徐本善、白雲觀道長安聲遠均有太極功法流傳,是張三丰太極拳在道教內部傳承至今,其證五也。此外,予還有反證佐之。陳鑫深知太極拳歷史悠久,也曾意圖闡述太極拳之淵源。例如,他在《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書稿中說:「太極理循環,相傳不計年。」「及拳之一藝,不知始自何時,俱未見有成書,歷唐、宋、元、明、大清。即間有書,不過圖畫已耳。」「拳以太極名,古人必有以深明乎太極之理,而後於全體之上下左右前後,以手足旋轉運動發明太極之蘊,立其名以定成憲,義至精也,法至嚴也。」又說:「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極陰陽之氣醞釀而生。天地固此理,三教歸一亦此理,即宇宙之萬事萬物又何莫非此理?況拳之一藝,焉能外此理而另有一理?此拳之所以以太極名也。」這裡,陳鑫言三教歸一本太極之理,不正是張三丰《大道論》所演講的三教同此一道──太極大道的思想理論嗎?此一也。對所謂陳王廷遺詩,唐豪也曾有過懷疑。他評論說:「語近贅累,當非原作,疑著此書之陳品三所加也。」(《神州武藝·陳王廷遺詩》)唐豪前言不遮後語,自相矛盾,此二也。

1929年初,唐豪得史良幫助,假釋出鎮江監獄,避去日本東京大黃學社半年,學習日語、法律、兼習劈刺,接受日本軍國主義侵華前全面抹殺中華文化的奴化教育,成為抹殺中華儒釋道文化激進分子;秋後返回,卻自詡從事武藝園地的刈芟。其《武藝叢書》自序說:

「身心無所寄託的我,受了蔚天兄的鼓勵,在百無聊賴的閑暇中,以二十年閱歷之所得,來做這件刈芟工作——這工作,蔚天兄賜以佳名曰清算。」

不遇真師莫強猜。唐豪雖然曾經從劉震南習六合拳,但是無所成就,不入太極之門,終歸學無根底,而流於異端。其言武術史,連陳鑫的書稿也沒有閱讀,就在那裡濫發議論,既欺騙了自己,更毒害了陳溝陳氏某些頭面人物,煽動其封建宗族門閥觀念而盲目地自外於武當。

魯迅先生說:

「中國根底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多種問題可以迎刃而解。」(《魯迅書信集》)

唐豪謊言流布,助長了文化疑古之風潮,製造否定中華文化本源之惡劣影響,遺毒深重。正本清源,尊師重道,才有利於太極技藝與文化遺產的繼承與發揚。

註:本文根據《中華武術》1995年第5期第11~13頁以及1995年台灣太極拳總會編印《海峽兩岸太極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9~93頁刊文修訂,刊載於鄭古主編:《世界重大學術思想(成果)獲獎寶典》(中華卷)第265~270頁.世界文獻出版社2010.12.

推薦閱讀:

武當趙堡丹功太極拳
【傳統】80年前太極拳技擊實戰
論徐曉冬的倒掉與太極拳的衰敗
太極拳之練法說明 鄭悟清著述
太極八卦掌 太極拳(四十八式)第二段*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