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匿蒙蔽20年 麥道夫如何瞞天過海?
收益真相
首先,投資者為什麼沒有發現破綻?因為他們收到的是麥道夫給的「實實在在」的回報:
每個月都能按時收到寄來的交易記錄和月結單,月結單裡面的數字顯示,他們獲得的平均年回報在10%-15%之間。但實際上,這些交易記錄和月結單全部是假的。從哪來呢?出自麥道夫公司的一台老式IBM電腦,這台電腦是不和公司其他電腦聯網,唯一的任務就是列印客戶月結單,然後折好塞進信封,寄給全球的客戶。也就是說,如果客戶不主動贖回,看到的永遠只是賬面數字。
萬一贖回呢?那也不怕。麥道夫將投資者的錢存在摩根大通銀行的一個賬戶內。只要有人贖回本金或盈利,麥道夫就從這個賬戶上提取資金償還。從1986年至2008年,這個賬戶收到存款以及轉賬大約1500億美元。那些做長期投資,尤其是信任麥道夫而將自己的資產交由麥道夫打理的富人,只要不贖回,大量的資金就沉澱在麥道夫賬上,麥道夫便可為所欲為。從2002年到2008年期間,麥道夫一共挪用了客戶資金2.5億美元,用於購買私人產業並為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牟利。
如果說普通個人投資者不難發現,那些專業投資機構呢?他們有盡職調查,有風控手段,為什麼通通失靈?
盡調失責
首先,是很多機構盡調失責。比方給麥道夫提供主要資金的FOF,一般來講,對於資金管理人的盡職調查要很全面,比如你的投資業績是不是真實、你的交易策略是不是可行、你的背景實力如何、日常運營是不是規範等等。其實仔細研究,會發現麥道夫公司存在很多問題。
比如麥道夫之所以聲稱「不論市場好壞,都能保證10%以上的投資收益」,源於他自己設計的一套特殊投資策略,簡單說就是股票組合加上股票期權交易,在股票和股票期權間進行對沖。具體操作如下:投資於標普100指數成分股,挑選「有利的時機」購買股票,然後在市場較為波動的時候賣出,轉而持有較為安全的美國國債;為了對沖購買股票的風險,麥道夫還會購買和賣出相關股票的期權。
那麼,這個投資策略靠不靠譜呢?其實疑點重重。首先,通過投資股票獲利、跑贏大市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一些專業機構人士就表示,麥道夫的交易策略並不複雜,很容易複製,但卻能持續穩定獲得高回報,有違常理;其次,有一些明顯可疑的跡象:比如麥道夫的基金有130億美元的交易規模,但是公司的季報上經常曾經持有大量現金,只有少量的股票倉位,這與其聲稱策略中買入大量股票完全不符;再比如公司一些交易記錄中顯示的期權價格,竟然與公開市場價格存有偏差。問題是,為什麼大家會忽視這樣明顯的漏洞呢?
關鍵在於,麥道夫給投資者的是實實在在的回報。有的基金人士就說「在遇到麥道夫這樣擁有長期穩定高回報記錄的基金的時候,許多專業投資人會反過來質疑自己最初的懷疑是不是出了錯。」
而且後來有研究報告顯示,很多複合基金對於對沖基金的盡職調查,集中在對於基金管理人的背景調查上。至於交易策略、日常運營反而不那麼重視。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麥道夫納斯達克主席的身份頭銜、背景實力就成了他的護身符。更有意思的是,經常有些專業投資人士問麥道夫:為什麼在別人不賺錢的歲月里,你卻可以賺錢啊?麥道夫根本就不談自己的投資策略,只用幾個字做簡單解釋:「內部消息」。那些精明無比的對沖基金管理者聽到納斯達克主席說這幾個字,瞬間釋然,至於為什麼,你懂得。這也說明了一個投資真相:無論中外,頭銜似乎都是王道。
聽到這,有人說,投資機構不行,那些審計機構呢?
審計造假
偏偏這塊也存在很多漏洞。後來調查發現,那些將錢交給麥道夫管理的投資方雇的都是些一些大的審計公司和基金運營管理方,他們的標準流程是麥道夫公司的年度報表,但這一流程有一個假設前提,就是麥道夫公司的審計數字是真實的。換句話說,這些大審計公司沒有責任確保麥道提供的年報數字的準確,只基於麥道夫提供的報表作分析。不幸的是,麥道夫提供的財務報表是假的。給麥道夫公司數十億資產做審計的竟然是一家只有3名員工的小會計公司,這種組合形成了一條天然的「造假流水線」。
這一點,從麥道夫在公司的表現也可以看出來:獨斷專行,公司所有交易一人獨斷,對公司財務狀況也一直秘而不宣,對投資顧問業務諱莫如深,所有和投資顧問業務相關的賬目、文件都被麥道夫鎖在一個保險箱里。所以,基本上在各個環節,麥道夫都做了周密的部署。
審計也不行,監管層呢?很不幸,監管層竟然屢次錯過對麥道夫公司的監管。
監管失策
這當中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在麥道夫事發後一夜成名。此人叫馬科波洛斯,是個專業投資經理,人稱數學怪才,善於編製交易程序,他早在1999年,就開始研究麥道夫的投資報表,一開始是希望能夠複製麥道夫的投資策略,為自己帶來財富,結果越研究越覺得不對,隨即就給美國證監會寫了一封信,鐵口直斷,「麥道夫證券是世界上最大的龐氏騙局」,但是在2000年,馬科波洛斯就跑到證券交易委員會,見了當時的執法部長沃德,將自己準備好的數學模型及數據分析給沃德聽。但由於過於專業,沃德壓根聽不懂,結果第一次告發就這麼破產了。馬科波洛斯自然不甘心,輾轉找到一家小財經雜誌,提出對麥道夫的質疑文章,最後這篇文章就被著名財經雜誌《巴倫周刊》引用,《巴倫周刊》發表了一篇文章,就叫《別問,別說》,結果,文章出來依然沒什麼反響;馬科波洛斯還是不甘心,索性在9.11事件後,一口氣向證監會提交了8頁的報告書,並且說根據我的推算,麥道夫龐氏騙局已經發展到了上百億資金,到了2005年10月,馬科波洛斯又寫了一份報告,名字就叫《世界上最大的對沖基金是一個騙局》,裡面詳細列出了麥道夫公司的29個危險信號,意思是麥道夫騙局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可惜的是,證監會雖然總算啟動了調查,但也僅僅只是發現了一些違規行為,認為問題不大,並沒有採取實質法律行動。一直到事發,馬科波洛斯才被大家熟知。而麥道夫在法庭上也承認,最初以為自己不會欺騙客戶很久就可以翻本,「但這被證明是困難的,並最終成為不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知道今天這一刻終究會來臨。」這也說明一個道理,懂技術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
總結
這就是麥道夫騙局背後的故事。
有意思的是,由於騙局太過強大,以至於事後人們發現了一個秘密:麥道夫(Madoff)的英文恰好是「瘋了」(Mad)加「完了」(off),因為他讓無數投資人瘋了、完了!難道這是天災?上天派來懲罰這些人的?當然,這是牽強附會,但也說明騙局影響之大。
麥道夫騙局為什麼能成功?周知總結,有這麼幾點原因:
首先,麥道夫獨特的身份地位迷惑了很多人,這一點毋庸置疑。其次,麥道夫對人性的弱點把握到了極致。對富人搞飢餓營銷,和專業人士玩投資策略,而且,投資收益雖然穩定,但在一個合理區間內,並不像龐茲那樣給出40-50%的不靠譜的驚人回報。儘管如此,麥道夫騙局並不完美,仍然存在很多明顯的漏洞,說到底,還是監管出了問題,沒有及時徹查制止,以至於這個騙局延續長達20年,這是對華爾街監管者的極大諷刺。
但無論如何,就像林肯那句名言說的:「你可以在部分時間欺騙所有人,或者在所有時間欺騙部分人,但永遠不能在所有時間欺騙所有人。」任何騙局都會有暴露的一天,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讓投資更簡單
微信號:周知客
推薦閱讀:
TAG:麥道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