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田園 ∣ 用「傳奇」也難以比附的四眼大齊
題記
我國歷史上的古錢浩如煙海,幾乎每一朝代甚至某一皇帝在位期間都會發行數種貨幣,那麼在浩如煙海的古錢之中,如何成就一枚極品古錢呢?
首先,肯定是顏值啦!看臉的時代古今都差不多,潘安和左思的遭遇就說明了一切,對極品古幣來說,同樣重要,有多重要呢?
請看顏值篇。
但顏值充其量是個充要條件,因為極品古錢到頭來還要靠實力來說話。
其次,發行量當然很關鍵嘍。例如,宋代的貨幣通常論噸出土,即便到了千年後的今天,價格依舊徘徊在三五塊錢。這時,稀少而又寫滿恥辱的靖康通寶與靖康元寶就顯得彌足珍貴了。筆者有一次去縣裡做文物普查工作,在滿滿五十個彈藥箱中才發現一枚靖康通寶,其稀缺的程度可見一斑!
靖康通寶(拓本)
事實證明作為自身文青的——宋徽宗趙佶是不適合當皇帝的
文藝青年的畫當然沒的說,圖為趙佶的《瑞鶴圖》
但是,數量稀少也只是一個必要條件,而擁有口耳相傳的故事,才是其走向大眾的關鍵!
每一枚極品古錢的背後都有一段不同尋常的故事。不尋常之處在哪兒呢?通常和撿漏脫不了干係:比方說大齊通寶,這枚稀世遺珍,為何會被用作小孩踢毽子的墊片呢?
「大齊通寶」,見諸文獻的僅有兩枚,一枚是無影無蹤的「缺角大齊」,另一枚就是可能存世的「四眼大齊」。「缺角大齊」是因錢的左上角已殘,故稱「破大齊」或「缺角大齊」,這是清代杭州戴氏家族所藏珍品,該家族最出名的是泉痴戴熙。他的父親戴峻公曾獲大齊通寶、天策符寶及壯泉四十等名珍而蜚聲泉界,泉家吳逸庵想用漢印來換他的大齊通寶未果,只得拓本十數紙,世人方才睹其真容。
「四眼大齊」(左)與「缺角大齊」(右)拓本
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攻打杭州城,作為兵部侍郎的戴熙率兵抵抗,可不幸城陷,戴熙也就投池自盡了。但一些心術不正的古董商卻歪念斜生,他們聽信謠傳,以為戴熙將「缺角大齊」等珍泉埋於自家院內,因而掘地三尺,可惜苦尋無獲,「缺角大齊」也隨著戴熙的離世而不知蹤影。
清代錢幣收藏家與畫家戴熙像(1801-1860)
戴熙《溪山流涓》
戴熙《雲嵐煙翠圖》局部
無獨有偶,六十五年後,另一枚大齊通寶重見天日,它就是「四眼大齊」。坊間流傳說錢幣學家戴葆庭年輕時去鄉下收錢,有一天他走到江西鄱陽的農村,碰到幾個小孩在踢毽子,恰巧一隻毽子落在了他的手裡。他定睛一看,原來毽子的底座上釘著一枚稀世珍品——「大齊通寶」!最後他僅花了幾個零錢就弄到手了。
事實並非如此。戴葆庭先生在他撰寫的一篇文章中披露了獲得這枚珍錢的詳細經過:1925年4月2日下午,戴氏在鄱陽的市場上收購古錢,有一雜貨商人拿來300多枚銅錢,其中一枚就是大齊通寶,錢幣上有四個小眼,是這位商人的兒子釘的眼,並貫以雞毛,做成毽子踢著玩,後來不玩了,又將古錢放於錢串之中。後來這個故事被傳得越來越離奇,其實本不是那樣。
古錢大王張叔馴像(1902-1948)
「四眼大齊」橫空出世,足可撼動泉壇。張叔馴為拿下這枚珍品花了500銀元,雖然有人戲稱其為「泉界第一大漏」,可要知道,500大洋在當時也決不是一般家庭能負擔起的,它算得上是一個中等小康之家一年的生活開銷。得到此泉後,張叔馴就改齋號為「齊齋」,幾乎秘不示人,甚至也不許制拓,所以很難有人一睹「四眼大齊」的真容。抗日戰爭爆發後,他攜全家去了美國,並於1948年去世。後來,他的夫人徐懋倩將他的藏品賣給了美國收藏家戴吉濤。而戴先生去世時並無子嗣,留下的三千萬美元和大量藏品也就無人繼承,因此以他的名義組成了「戴吉濤基金會」,「四眼大齊」便一直靜靜地躺在這個基金會裡。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國成立的六十多年來,那麼多的考古發現也始終未見大齊通寶的身影,由此可見其稀缺的程度,非一般古錢所能比。
用「傳奇」也難以比附的四眼大齊
張叔馴還曾用一塊中國古玉換來了卡迪拉克!當然這不能算撿漏
民國時期,還有被迫撿漏的呢,王蔭嘉的傳奇經歷就告訴你,什麼才是無心插柳柳成蔭!1917年的一天,正值風華正茂的王蔭嘉流連於浙江嘉興坊肆之間,本想買些好書充盈書齋,卻無意之中在書堆里扒出一個箱子,打開一看,竟然是一箱子古錢,其中還附有清代學者金硯雲的泉譜稿本——《古泉考》四卷。金氏為乾嘉時期藏泉大家,收有珍泉甚多,舊藏已流落於書肆多年,王蔭嘉對這箱古錢倒不感冒,一心好學的他當然知道這本泉譜定是未刊秘籍,所以想買櫝還珠,但店家執意捆綁銷售,王蔭嘉只好將古錢與泉譜一併買下。未曾想到,他這一舉動,竟促成他一生的集泉生涯,也使他成為民國時期有名的錢幣學家。
而他低價買下的那箱古錢呢,就不乏大蜀通寶銅錢和廣政通寶鐵錢這樣的珍泉,有時候不得不說life is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nna get(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結果往往出人意料)。
錢幣學家王蔭嘉像(1892-1949)
王蔭嘉被迫撿漏得到的大蜀通寶(拓本)
上海博物館藏李偉先捐贈廣政通寶鐵錢(拓本)
此外,國博「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中有一枚新莽時期的「國寶金匱直萬」(以下簡稱「國寶金匱」),可謂稀世珍品,相傳此類珍錢存世的僅有「兩枚半」。它是如何跑到國博的展櫃里呢?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國寶金匱直萬完整品(拓本)
民國時期,有一位農民在陝西西安漢長城未央宮遺址一帶耕田,恰巧刨出了一枚古錢,沒過多久就被識貨的商人閻甘園以低價購得,後被上海收藏家余挺生出千金買去,余的兒子余大雄在上海《晶報》刊發了國寶金匱重見天日的消息,泉界為之震動。收藏家張叔馴一直想將這枚珍錢收入囊中,待余挺生去世後,張氏更是以兩千金的驚天高價將其拿下。張叔馴何許人也?他出身於赫赫有名的南潯張家,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張靜江是他的叔父。張叔馴自幼受他父親張石銘的熏陶,喜好收藏,人稱「古錢大王」,並與天津的方若、四川的羅伯昭,被泉界稱為「南張北方巴蜀羅」。張氏購得的這枚正是國寶金匱的完整品。
出土國寶金匱的西漢長安城遺址平面示意圖
西漢長安城未央宮前殿遺址
上海《晶報》首次刊登了有關國寶金匱出土的消息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國寶金匱直萬完整品
一個巴掌拍不響,除了這枚完整品之外,此時市面又出現了一枚國寶金匱殘缺品。所謂殘缺品,就是錢幣正面下部錢文篆書「直萬」的「直」字最下一橫畫不連,「萬」字上部略殘,稍受斧損。據民國時期陳仁濤說,此錢是英國人牛門氏(或譯作紐曼,E. A. Newman)任職於西安郵務局長時從當地農人手裡以五金的低價購得。近些年,有學者提出,不識貨的牛門氏是上了西安造假高手的當,自以為如獲至寶的他,將其所藏文物於1930年運到上海搞了一個文物收藏展。可笑就可笑在這兒,這枚假幣被錢幣收藏家張絅伯看上,高價買下,不久又被張叔馴易得。至此,「真假美猴王」都收歸張氏門下。後來,張叔馴將殘品轉讓給了陳仁濤,陳氏在日本《貨幣》雜誌上撰文並發表了這枚殘品的照片。
陳仁濤藏國寶金匱直萬殘缺品
陳仁濤藏國寶金匱直萬殘缺品(拓本)
真是風水輪流轉,隨著國內政局的動蕩,張叔馴家也慢慢走下坡路了。抗戰伊始,張氏攜全家將避禍於美國,但手頭拮据的他不得不出手一部分藏品來周轉資金,其中包括這一枚國寶金匱完整品。可張叔馴出售完品給陳仁濤之事一直密不透風,大概是怕影響自己在泉界的聲望和地位。
1952年,移居香港的陳仁濤將國寶金匱完品與其他藏品一併以八十萬港幣的價格賣給了我國政府,後被北京歷史博物館(國博前身)收藏。但是,那枚假幣,也就是國寶金匱殘品一直杳無音訊,下落不明。霍宏偉先生曾經與住在美國加州的張叔馴二兒子張南琛先生聯繫過,在他保存的兩千多枚珍泉照片中未曾見過形製為上圓下方的錢幣舊照。
關於珍錢的故事很多,宛如平生一段歌。
《古錢極品》書影
(部分文字、圖片及錢拓采自霍宏偉先生的《古錢極品》一書,經中華書局授權同意使用)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圖文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相關展覽】
中國古代錢幣
展期:專題陳列(常設)
地點:國家博物館 南區三層11號展廳
推薦閱讀:
※古代首飾的螺鈿、百寶、琺琅、琉璃都是什麼?現在珠寶上還用嗎?
※朱元璋對手張士誠父母墓被發現,反盜墓手段讓考古專家十分吃驚
※音樂文物在中國音樂史學研究中有何作用?
※[第0003期] 絲綢之路·天山道關鍵地段路網綜合考察」第一天:巴侖台古道
※良渚文明與後來的文明有聯繫么?可以將中國歷史前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