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的七寸?論文寫作難題破解之法終於找到了!

[編者按]俗話說「打蛇打七寸」。很多人關心學術論文的「七寸」在哪裡?如何打?這篇文章對這一問題做了初步的回答。此外,文中還有很多精闢的觀點,譬如標題是論文的名片、邏輯是論文的經絡、選題是一種興趣+專業+期刊的平衡等等。

通常我們說的學術是指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學問,和自然科學相比,人文社會科學的論文受很多因素影響,沒有那麼標準、嚴格和精確,因此,寫作範式也大相徑庭。由於學術論文關乎專業知識的積累和寫作錘鍊的感悟,很多人視學術論文寫作為一個痛苦的煉獄過程:對選題的困惑、對創新的茫然、對文獻資料梳理的不知所措等等。

1論文選題是一種期刊、專業和興趣的平衡

選題關乎學術論文的創新程度及水平高低。很多時候,尤其是在初學論文寫作階段,不少人在鑽研了部分龐雜的專業知識以後,面臨著無題可論、不知從何入手的困境。大體上講,擺脫這種困境有以下兩種方式:

1、從學術期刊中挖掘和尋找選題。學術研究的基本話題在較長的時期內變動不大,很多問題爭論未決,歷久常新,比如管理學和經濟學中的土地流轉問題,教育學中的考試問題,從學術期刊網上可以查找到上萬篇文獻,但是,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解讀、不同的邏輯,能夠源源不斷地寫出新意。而且,在學術期刊網上通過關鍵詞檢索某個選題,其研究進展一目了然,文獻追溯也很系統。而專業書籍屬於個人專論,時效性又滯後,顯然不具備這個優勢。因此,人應長期不定期地到圖書館翻閱本專業學術期刊,這既有助於獲取相關學術信息,也有助於捕捉學術論文選題。當然,由於知識爆炸,現在的學術研究朝專、精、深方向發展,所以翻閱學術期刊時沒有必要細讀全文——感興趣的論文除外,我們只需要翻閱每期的學術期刊標題即可,通過他人的研究選題,挖掘潛在信息,從中獲得選題靈感。如果因各種原因圖書館的本專業期刊有限,可以在學術期刊網上通過「刊名」的方式檢索與本專業相關的所有核心期刊(如北京大學版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學CSSCI源刊),從而獲得選題信息。

2、從專業書籍中拓展自己的思路和選題。如果本碩博或者碩博是同一個專業,或者即使是跨專業攻讀博士學位者,在比較牢固地掌握了專業知識以後,除了從學術期刊中挖掘和尋找選題以外,還可以通過專業書籍尤其是經典書籍的閱讀,在靈光一現中獲得選題。其實,任何一門學問,鑽研到了極致都是美學。因此,在閱讀專業書籍時,我們將會在獨到的閱讀中獲得審美的體驗,從而獲得一個個學術興奮點,以此找到闡釋問題的出發點。

在選題過程中,興趣至關重要。正如著名的香港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所言,學業之旅是長程賽跑,那麼,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動力就是興趣。因為有興趣才有激情,有激情才有靈感。當然,剛剛進入學術研究領域的時候,我們往往很難發現自己的研究興趣,多翻閱專業學術期刊,多閱讀專業書籍,我們將會逐步發現自己的研究興趣所在。

2文獻閱讀:意義新生和問題導向

選題確定之後,文獻的閱讀以及資料的收集便構成了人從事學術研究的主要內容。文獻包括期刊論文、專業書籍、報紙、網路文章等。科學學的研究發現,文獻閱讀及資料的收集至少要佔學術論文寫作三分之一的時間。

1、學術研究是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的創新和發展。學術研究規律和文學創作不同,它不能完全依靠內心體驗,自說自話。學術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繼承性,以前人的研究成果為基礎,並在繼承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創新。因為學術論文的寫作是在特定的學科領域內進行的,而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任何學術研究都不可能從零開始,因此,在論文寫作前,必須了解前人對本選題的研究進展及成果,否則,費盡心力得出的研究結論有可能早已有之,那麼,研究也就沒有任何學術價值可言了。而人文社會科學和理工類的科學研究差異甚大,正如我國美學家李澤厚所說,文科和理工科不同,不搞實驗,主要靠大量看書。

由於學術論文是對某個問題進行專門研究,那麼,對選題相關文獻的閱讀有利於我們深入了解對象本身。記得一位文科類博士生導師對新入門的博士生曾經這樣表達文獻閱讀對研究的意義:如果你能通讀本專業100本中外專著,你的學術水平就脫胎換骨了,你做學問就有了根底,說出的話,寫出的文章,就不一樣了。這是對文獻閱讀相當有見地的理解。

2、文獻閱讀既是學術研究的基礎,也是獲得學術靈感的源泉。文獻閱讀的意義在於,第一,掌握本選題研究進展。通過文獻閱讀,我們可以了解本選題哪些問題早已解決,哪些問題尚存爭議,哪些問題有待挖掘,哪些問題尚屬空白。第二,在一個寬廣的背景下拓展我們的思維。由於每個人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都有自身的局限,通過閱讀與本選題相關的、眾多學者的各種研究文獻,可以大大拓展我們的思維視野,深化我們對選題的思考,從而提升我們的知識結構和觀念層次。第三,在研讀中孕育學術見解。學術文獻似乎有一種特異的「激活酶」,它能在我們身上激活出高於我們常態的精神能,萌生出超常的聯想、推理,或者獲得對自己記憶庫儲存信息的新的編碼,於是往往會出現禪宗六祖所描繪過的那種玄妙的「頓悟&」。因此,文獻閱讀的過程其實也是孕育觀點、培養學術語感的過程,從而促進我們在文獻閱讀中對本選題不斷思考,不斷創新。

3、在研讀文獻過程中注重以問題為導向收集資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術論文寫作必須佔有詳盡的文獻資料。文獻研讀得越多,論文的思路也就變得越來越清晰。有價值的學術論文,無不得益於深厚的文獻資料的積澱。一般而言,寫作一篇真正意義上的學術論文,收集的文獻資料至少應有上萬字,甚至十萬字、幾十萬字。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因此,在研讀文獻時要學會做筆記,要帶著問題閱讀,並對寫作學術論文可能有啟發意義的相關字句和段落進行摘抄。做筆記要注意兩點:第一,標明出處,如論文標題、作者、期刊名稱、發表時間、頁碼、書名、作者(譯者)、出版社、出版時間、頁碼等,以方便寫作學術論文時標註參考文獻。第二,摘抄時,可在每一段落後面標註閱讀時對此論述的心得、見解等,以方便正式行文時導引思路。有時候,我們想研讀與選題相關的經典著作但又不知有哪些經典著作,那麼,可以從已經發表的、與選題相關的、學術論文後面的參考文獻中得到啟發,通過按圖索驥的方式順藤摸瓜,從而尋找與選題相關的經典著作。

3語言表達:學術修行的五個維度

選題、研究之後,學術論文就進入寫作表達階段了。這個階段至關重要,同時也是不少人寫作學術論文最困惑和茫然的階段。下面針對人的各種表達困惑力求釋疑並找到解決之道。

1、對「學術論文作為一種文體」本身的認識

一般的學術論文要求5000-8000字,可是一些初學論文寫作的文科類博士生認為自己的論文一兩千字就可以說清楚,實在沒有那麼多廢話可寫。我們上中學時知道作文的體裁有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詩歌、小說等。學術論文是議論文這個文體的高級形態。議論文由論點、論據和論證三要素組成。議論文中的論點對應於學術論文的創新點,議論文的論點不要求創新、寫作的目的僅在於鍛煉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議論文中的論據可以引用典故或生活事例,學術論文則要求科學的事實調查、或論述文獻作支撐。如果論證嚴密、說服力強、對於議論文而言凸出「優秀」,對於學術論文而言,則彰顯「功力」。比如議論文「堅持就是勝利」,論點大家都懂,在成年人的世界裡根本勿需論證,幾句話即可說清楚。但是,表達能力強的學生能把這個普通的道理寫成一篇1000字甚至3000字,很有說服力的美文。學術論文同理,如果文獻或數據材料豐富、論證嚴密、邏輯清晰、無疑將凸顯論文的學術水準和學術創新。一兩千字可以成就一篇優秀的議論文,但學術論文顯然不夠,因為一兩千字剛夠釐清選題的概念、背景、現狀等,很難進一步論證學術見解。

2、語言的凝鍊和表達體現學術論文的深度和智慧。我國中學階段的語文教育問題不少,現在的高考作文中文通字順的已然不多。作為高中文法水平的延續,很多人對學術論文的語言凝鍊和表達要麼沒有意識,要麼不得要領。但是,語言表達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影響著學術論文的深度。對於學術論文而言,如果不能用清楚的語言表達出來,再優秀的思想也無法得到傳播。更何況,語言本身就包含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態度和觀念。美國學者雅羅斯拉夫·帕利坎指出,對於思想深刻的人士尤其是學者來說,把修辭的觀念恢復到語言技巧中應有的可尊敬的地位,包括給高度的學術穿上敏銳而有品位的語言外衣的修辭技巧的時候已經到來。用紐曼的話來說,,思想和言語彼此不可分離。主題和表達是一體的兩面,風格是呈現為語言的一種思考,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媒介,也是思考的工具,恰到好處的語言能精確、完美地傳達作者的見解、境界和智慧。因為和自然科學研究不同,人文社會科學論文不是標準化的生產,而是充滿個性化的表達。如果一篇學術論文不但論證嚴密,而且文采斐然,當添「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盛。當然,語言凝鍊和表達能力是一種需要長期培養的素質,作為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人而言,應該有意識地加強這方面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3、邏輯思辨決定學術論文的經絡和創新程度。一些人對於如何組織語言沒有頭緒,不知道怎樣將已經收集的資料進行組織歸類,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同化和分化的方法產生自己的觀點。其實,在學術論文寫作前,我們的思想往往是混亂模糊的,我們的見解也呈片斷化、零星化狀態。但在梳理文獻和分析事實的過程中,我們會逐漸形成我們的觀點,我們的思路也由此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成熟。事實上,理論知識唯有憑藉反思與沉思方能融會貫通並舉一反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邏輯思辨能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運用我們的邏輯思辨能力,我們一邊研讀,一邊構思,一邊取捨,在再創造的過程中推陳出新,從不完整的信息中尋找事實,從而使我們的觀點和見解條理化、清晰化、明朗化、系統化。因此,一篇學術論文的質量取決於一個人的邏輯思辨能力。有學者將此過程比作上山採藥,把看上去是葯的植物採集回來以後,將混在其中的草揀出去扔掉,把剩下的葯按葯的種類分開備用。這就是寫作過程中材料的選擇和材料的分析。不管我們收集的文獻資料有多少,在邏輯思辨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有些資料需要細細品味,有些資料僅需要一目十行瀏覽。需要說明的是、強大的邏輯思辨能力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它一方面來源於我們大量的閱讀體驗,另一方面來源於我們在不斷的學術論文寫作中逐步形成的、嚴謹的、縝密的學術思維習慣。

4、創新是學術論文的主要特徵。沒有創新就沒有學術論文,創新是學術論文的主要特徵。但讓不少人困惑的是,閱讀了與選題相關的文獻達幾十萬字,感覺所有問題好像都被人家論述了,自己怎麼可能有創新呢?在這裡、我們有必要對學術論文的創新加以闡釋。學術論文的創新是對專業而系統的理論進行智力再加工,要想做一篇語言、思維、見解真正全新的論文是不可能的。國外的研究顯示,一篇富有創見的文獻,其提供的新信息僅佔全部信息量的10%,其餘的90%為前人所提供。而且,隨著人類文明進程的不斷發展以及研究的不斷深化,創新難度越來越大。以人文學科為例,18世紀末以來關於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已經出版了25000本/篇以上的書籍、散文、論文和其他評論( 每年,歐洲和美國的大學都會完成超過3萬篇關於現代文學的博士論文。完全意義上的學術創新,實不容易。但是,正如不同藝術家刻畫同一對象的不同之處在於其觀看對象的方式而非其關注的主題,每幅畫都是獨一無二的。同樣,對於人文社會科學選題的已有研究,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不同的語言表達,憑自己獨有的邏輯思辨,我們總能添磚加瓦,另闢蹊徑,獨樹一幟。馬克思所創立的政治經濟學宏大理論體系,就是在批判地繼承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其經濟學巨著《資本論》三卷中,引用資料的索引和注釋就多達300頁.因此,只要我們打破對學術論文寫作的神秘感和畏懼感,建立科學的認識論,勤於鑽研,認真思考,善於借鑒,持之以恆,就一定能對學術選題進行創新和發展。

5、標題是學術論文的名片,系畫龍點睛之筆。一些人要麼對學術論文標題採取無所謂的態度,要麼感到難以找到吸引人的切入點並通過標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學術見解。常見的標題問題主要有文不對題、小題大做、大題小做三種。首先我們要認識到,選好一個標題是學術論文成功的一半。因為標題不但反映了論文的學術主題,而且能吸引期刊編輯和讀者。有的人認為一些論文標題純粹在玩文字遊戲,實則不然。一個好的論文標題,既能反映學術論文的創新之處,同時還能昭示作者的文法功底和學術涵養,更是作者邏輯思辨能力的體現。因此,人平時應多學習借鑒一些優秀期刊的論文標題表達方式,通過揣摩和積累,有意識地對學術論文標題多加錘鍊,慢慢地,我們會發現,構思一個具有審美意義的學術標題,並非難事。除了論文標題,文中的二級標題同樣不容忽視,因為二級標題相當於一篇文章的「簡明導遊圖」。眾所周知,一個人的邏輯思維是一致的,如果一篇學術論文的大標題和小標題之間,或者小標題和小標題之間,邏輯關聯不大甚至四分五裂,那麼,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整篇文章肯定是一盤散沙。因此,大標題與小標題之間,二級標題與二級標題之間要層層遞進,邏輯清晰。如果二級標題在提煉段落中心思想的同時兼具學術美感,那就堪稱完美了。當然,如同游泳是游出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一樣,學術論文水平提升的關鍵在於實踐,即要在博覽群書、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多動筆多練習。一些人之所以一想到學術論文就頭痛,因為他們誤以為學術論文和文學創作的體驗式表達一樣,是一種需要靈感的藝術。其實不然,只要勤學苦練,無論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都能在體悟中感知學術論文寫作的不斷進步,並逐漸鑄就作為一個學者的學術涵養。學術研究其實是一種修行,學術人不是普通人,要成為學術人並不容易,需要一次涅槃。要實現,涅槃,須有坐冷板凳的心境,這對一個學者而言,既是一個基本要求,也是一個起碼常識。

(原題為《學術論文寫作:三個常識》,刊發於《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年第6期,作者劉宗勁系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博士後,轉載時有改動,在此向原作者致謝)


推薦閱讀:

一皇陵「障眼法」太多,盜墓賊至今沒找到,唯一拿到寶物的還瘋了
如何在坐月子時應對「懶婆婆」找到突破口,坦誠相對?
沙漠中看到綠洲 民姜吉禹找到治理沙漠良方
閃電結婚卻找到了幸福真愛的十大女星
那些找到熱衷一生事業的人都做了什麼? | M周刊

TAG:學術 | 論文 | 學術論文 | 寫作 | 論文寫作 | 難題 | 破解 | 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