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隻眼睛--美國偵察機全集
研製國家:美國 名稱:U-2 研製單位:洛克希德公司 造價: 現狀:在役 一、概述 美空軍U-2偵察機是洛克希德公司研製的一種空中多感測器偵察平台。U-2的武器系統包括飛機、感測器、數據鏈和地面站。它能進行高空和長航時飛行,它的不需要加油能力,可使其在最小的後勤支援條件下對世界上各種應急事件作出反應。該機相關的地面站能進行超視距或通過衛星連接到偵察平台上,提供近實時的情報搜集、處理報告和動態的受命實施偵察的能力。 二戰後,美蘇關係急劇冷卻。當時蘇聯軍事力量迅速發展,同時保密制度極為嚴格。美國情報機關把收集蘇聯情報作為首要任務。美空軍認為,以噴氣發動機為動力的高空光學攝影偵察機非常適合於用於偵察蘇聯目標。高空偵察機航程遠、巡航高度大、載重較多,能夠攜帶大量偵察設備深入蘇聯廣闊的領空進行偵察。巡航高度大能令機上光學照相機覆蓋更大的地表面積,更重要的是能躲開敵人導彈、戰鬥機的攔截。為此洛克希德公司著名的專責機密項目的鼬鼠工廠開始了高空偵察機的研製。
1954年4月,洛克希德公司向美國國防部提交第9732號報告,報告中提出以XF-104原型機的機身和尾翼,作為新型高空偵察機的主要機體設計。該型機的設計要求是飛行高度22250米,足以躲開當時蘇聯各種高射炮、導彈和戰鬥機的攔截。任務半徑為3200千米,有效載荷為270千克。發動機採用通用電氣公司製造的J57(推力為4200千克)。 正在此時,美國國防部成立了一個秘密諮詢委員會,以研討最新國防技術。秘密諮詢委員會於1954年11月19日約見洛克希德公司代表,聽取關於9732號報告的具體內容。不久,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杜勒斯批准了這一報告,艾森豪威爾總統也表示支持研製新型高空偵察機。1954年12月9日,中央情報局與洛克希德公司正式簽定了20架新型偵察機的合同,並正式命名為U-2。最後訂單增加為50架(不包括後來的U-2R),研製經費從秘密預備資金中撥出,共計5400萬美元。
U-2的1號機於55年7月15日完成,由C-124飛機秘密運到試飛基地,並於55年7月29日首飛。65年4月中央情局秘密招收數名飛行員,並將其與2架U-2飛機派遣到英國的林肯希思空軍基地繼續試飛。在這裡,美中央情報局與英國國外情報部M16開始了U-2偵察飛行的合作。U-2在英國基地被編成為WRS(P)-1部隊,即「第一臨時氣象觀測部隊」。56年5月7日美國為掩人耳目,對外宣布U-2是收集科研數據的高空研究機。 二、性能指標 外形尺寸:機長15.11米,機高3.86米,翼展24.38米,機翼面積57.30平方米。 重量數據:空重593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3154千克,最大載油量4350千克。 性能數據:最大平飛速度930千米/小時,最大巡航速度775千米/小時,爬升率50米/秒,實用升限24384米,續航時間8小時左右,最大航程4700千米。 三、結構特點 U-2設計上採用了全金屬懸臂中單翼,使用洛克希德專門翼型。細長的機翼在降落時會低垂而碰撞地面,為此翼尖裝有滑橇。4塊後緣襟翼占展長70%。翼下短艙與機身間兩塊,短艙與副翼間兩塊。副翼與最外側襟翼間為油箱通氣管整流罩。副翼上有調整片,手動操縱主操縱面,有配重。機翼前緣有手動可收放氣流分離帶,便於對準跑道。橫滾/升降擾流片由液壓操縱。機身為細長的圓截面全金屬半硬殼薄規格蒙皮結構,長徑比為10:1。後機身兩側有液壓操縱阻力板。懸臂全金屬結構尾翼為正常布局,平尾可由液壓操縱繞前緣改變安裝角。由於機身細長,採用了獨特的雙主輪自行車式起落架,主輪與尾輪均向前收入機身。每側外翼加一對輪,以便扶持起落架。但這對輪在起飛後就會投掉。平尾下有阻力傘艙,可裝著陸阻攔尾鉤。主發動機驅動一台交直流發電機供電,應急時可用液壓驅動的交流發電機。機上有液氧系統。可拆卸的機頭和駕駛艙後的「Q」號、「E」號艙內及機翼下的設備艙內,裝有通信、導航、儀錶著陸等系統。機翼下設備艙容積2.55立方米,重544千克。 四、機載設備和偵察系統 U-2飛機攜帶的模塊式負載可以使飛機履行包括地圖測繪、大氣採樣、搜集作物和地面的圖像數據。它能拍攝多感測器照片、光電、紅外和雷達圖像,執行其它類的的偵察任務。U-2攜帶圖像情報設備包括: HR-329相機、情報偵察圖像系統,以及通信情報和電子情報設備。該機目前仍在繼續使用黑白膠片。因此,飛機一著陸,地面人員就要立刻從飛機上取出重36千克(80磅),長3000米(10000英尺)的膠片,送到附近的處理地點去。
U-2飛機還可以傳輸其他圖像和信號給特定的地面站、戰區、美國本土和其他任何地區。空軍的情報人員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然後把它分發給在戰區的各個空軍司令部,這個過程一般只需幾分鐘。第9偵察聯隊還有3套模塊化的通信設備,它們被安裝在U-2飛機的機背上,使該機可以直接與戰區之外的地面站聯繫。這種能力在阿富汗的"持久自由"行動首次使用,它的用處在伊拉克戰爭中被再次證實。 五、改進趨勢 美國空軍計劃對U-2偵察機進行全面改進,使其服役到2020年甚至更長些。作為這項計劃的一部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已開始改進U-2S偵察機的座艙系統。座艙改進的核心是以最初為C-130J設計的座艙為基礎的大尺寸(150×200毫米)彩色液晶顯示器以及先進的任務系統處理器和新的軟體。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高技術研究所已開始這項為期兩年的改進工作,並計劃在2000-2005年間完成37架U-2S的安裝工作。 U-2S是U-2R的最新改進型,安裝有通用電氣公司的F118-101發動機。 2001年6月,美空軍電子系統中心為U-2偵察機研製成功新的加強型任務規劃系統。任務規劃系統-V包括一個新型處理器,運行速度為1990年中期開發的處理器的19倍,可運行高級軟體,此外,新型系統可使U-2偵察機的任務規劃時間減短1/4。任務規劃系統-V包括一個440MHz處理器,512M內存,以及容量為118G的4個硬碟驅動器。整個系統重約32kg,可裝入一個搬運保護箱,然而老系統則需分別裝入13個大搬運箱,部署時則需2個海運標準國際箱,將其13個搬運箱裝入其中。導航員接收的任務信息包括為機載感測器提供飛行路線以及總體計劃。然後導航員使用特定軟體擬定計劃,生成一個數據周轉軟盤,而後再通過該軟盤安裝于飛機上。任務規劃系統-V可規劃各感測器將按指令收集400-500項典型請求所需的數據。同時該系統還可生成供U-2駕駛員執行任務用的圖表和文件。 2002年4月美空軍和雷神公司開始進一步改進U-2的感測器。為了提高U-2與其他戰鬥機或無人機之間的協作和聯繫,這次將重點改進U-2機載感測器的通信能力。此前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已向美空軍第9偵察聯隊交付了首架裝備新駕駛艙顯示器和控制系統的U-2S偵察機。U-2S偵察航空電子可維護性計劃為U-2安裝了新的座艙設備,包括3部6英寸多功能顯示器、1台平顯和1部獨立的輔助飛行控制系統。整個機隊共有31架U-2S型飛機和4架雙座駕駛艙教練機將進行改裝,將於2007年完成。這將增加了情報搜集效率。可維護計劃採用商業現有設備,可滿足高空飛行的U-2S的特殊要求。採用了一部新的主航電設備處理機,可將舊有的模擬式信息轉換為數字化信息,由新的座艙設備處理、輸出。工程與管理髮展飛機的飛行試驗已於2000年12月至2001年7月實施。第一架生產型飛機已於2001年8月開始了它為期6個月的改裝周期。每年改裝6架飛機,生產速度由U-2S定期基地級維修周期確定。 六、裝備情況及型號演變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製造的U-2飛機最初供中央情報局使用,後來交給空軍使用。目前仍在服役的U-2有32架,另有4家雙座教練機,這些飛機大都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製造,平均的飛行時間為5000~10000小時。這些飛機都屬於駐加利福尼亞州的第9偵察聯隊,但是美空軍在韓國的烏山基地、英國的阿爾肯伯雷、塞普勒斯阿克羅蒂里等地部署有U-2型機。 U-2在數十年的發展中,衍生了幾種改型。U-2/U-2A是裝載J57發動機的原型機。開始改型的命名就是U-2,後來為區別其它的改進型而叫U-2A。共生產了30架。到1989年所有的A型機都改裝成新型,或者退役。 (l)U—2/U—2A是裝載J57發動機的原型機,總共生產了55架。開始叫U—2,後來為區別其它的改進型而叫U—2A。現在僅存的一架保存在美國萊托帕庫索的空軍博物館內。 (2)U—2B實際是未被採用的洛克希德公司的一種方案。 U-2B共生產出16架。 (3)U—2C是把發動機換成J75—P—13/13A(推力7170公斤)的型號,1958年開始試驗,升限上升到22860米,鮑爾斯侵蘇被俘的U—2就是U—2C。 (4)U—2CT是由兩架C型改進而成的雙座型。 (5)U—2D是將兩架U—2A改造成的雙座型,但不是U—2CT那種后座高位。 (6)U—2E是由U—2A改造的空中加油試驗礬,只改造了3架。 (7)U—2F是用U—2C改進的空中加油裝置的追加型號,共5架,設計了加油伸縮管,伸縮管的長度有幾種,其中一種可延長到垂直尾翼的底部。在其前頭裝了塞孔。 (8)U—2G是把U—2C改造成可在航空母艦著陸的飛機,除增加著艦萬向接頭外,還在機頭下面加了緩衝器、輔助起落架,在襟翼的前邊加了擾流片。 (9)U—2H是一架U—2G加了空中加油塞孔的偵察機。因U—2G與U—2H重量增加,飛行高度性能大大降低。 (10)U一2B/RT、TR一1A/B、ER一3是U—2的發展型。是1965年提出的方案,把翼展延長了4.9米,機身延長了2.4米。這個方案空軍與中央情報局都感興趣。起初取名為U—2N,後來變為WU—2C,最後叫U—2R。U—2R的翼展為31.5米,機翼面積為92.9平方米,機翼翼型為NACA64A系列,機身長19.13米,截面積也擴大,搭載感測器的機頭也擴大,水平尾翼也加大。除此之外,在升降舵上追加了角度變換系統,試圖使俯仰配平簡單容易。 U—2R最大目標是使續航能力提高,機翼的大型化與機身截面積的增大,確保裝油達11034公升,燃油使用低揮發的JP—7型航空燃油,發動機使用的是J75—P—13B,它的起飛推力達7710公斤,當飛行高度達18000米時,推力仍可達起飛時推力的90%,在以M=0.56(700公里/小時)速度巡航飛行時,耗油率僅l60加侖/小時,所以U—2R的續航時間大大超過U—2,可達18小時。 在本世紀東西方冷戰的70年代,西方最害怕的是具有強大裝甲部隊的華沙條約國軍隊的閃電式作戰。為此,西方採取一切手段企圖查明東方的軍事動態,一但戰爭開始,好掌握陸戰的狀況。所以戰場監視就成為重要課題。早在70年代初,美國空軍提出了一個無人駕駛偵察機的方案計劃。方案一出台,即遭到洛克希德公司的反對,並提出U—2R的戰場監視機新方案。該方案在搭載感測器能力與巡航高度都比無人駕駛偵察機好,比F—111的滯空能力也強。洛克希德公司的這一計劃方案得到了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贊同。空軍為了洗去U—2過去間諜飛機的形象,要求將它改名為TR型,單座型命名為TR—lA,雙座型命名為TR—lB。 第一架TR—lA的(編號80—1066)出廠典禮,是1981年7月15日在巴姆代爾進行的,8月1日首飛。TR—1B 1號機(80—1064)於1983年1月完成,2月23日首飛,它不是改型,是U—2系列最早作為雙座機而製作的型號。 TR—l共生產了37架,其中A型32架,B型3架,ER—2兩架。1991年TR—IA/B的名稱被廢止,統稱U—2R/RT。 (11)U一2S/ST。這是把U—2R/RT的發動機改裝為Fl18—GF—101型號(推力為8620公斤),它比J75的推力提高了12%以上,燃料消耗降低16%,重量也減輕了500公斤以上,所以U—2S的作戰高度大大超過24400米,續航能力也大大增加。該發動機裝有再起動裝置,同時也更新了感測器、航空電子設備。並在SARS—2先進合成孔徑雷達系統上追加了MTI移動目標顯示器的功能。這種型號的飛機最初的3架已於1994年10月28日交付美國空軍,剩下的U—2R31架、U—2RT兩架也要最遲在1998年改為S/ST型。 U-2R計劃的最大目標是提高續航能力。其中機翼的大型化與機身截面積的增大起了重要作用,比最初的機型大40%,確保了機內燃油增至11034升。燃油採用低揮發性的JP-7型航空燃油。發動機採用是J75-P-13B,起飛推力達7710千克。當飛行高度達18000米時,推力仍可達起飛時推力的90%;在以M0.56(700千米/小時)速度巡航飛行時,耗油率僅l60加侖/小時,所以U-2R的續航時間大大超過U-2,達18小時。其首飛時間為1967年,最後一架於1999年改裝成S型機。 U-2S/ST是U-2R/RT的改型,發動機改用F118-GF-101型號,推力為8620千克,比J75的推力提高了12%以上,燃料消耗降低16%,重量也減輕了500千克以上。因此U-2S的作戰高度大大超過24400米,續航能力也增加不少。該發動機裝有再起動裝置,同時也更新了機上航空電子設備。機上加裝了ASARS-2先進合成孔徑雷達系統,該系統採用MTI移動目標顯示器。這種型號最初的3架已於1994年10月28日交付美國空軍,剩下的U-2R31架、U-2RT兩架在1998年前也改進為S/ST型。共生產了15架。 七、實戰表現 56年6月19日U-2第一次進行了真正的偵察飛行。但是因為當天蘇聯西部地區天氣惡劣,因此U-2沒有侵入蘇聯領空,只對東德、波蘭進行了空中偵察,第一次行動基本成功。U-2第一次侵入蘇聯領空是在當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這天,U-2經過柏林、波蘭北部,然後從左掠過塔尼、列寧格勒、波羅的海上空,最後回到西德空軍基地的飛行,歷時超過8小時。7月5日,U-2的行動進一步升級,對蘇聯的基輔、明斯克、莫斯科等地進行間諜偵察,也獲得成功。 7月10日,蘇聯駐美大使就美空軍侵入蘇聯領空向美國政府提出嚴重抗議,對此,美國狡辯說「無論什麼樣的軍用飛機都不能作那樣的飛行」。但自此美國方面對這種間諜飛行變得謹慎了,規定每次飛行必須經總統批准。如60年5月1日對蘇聯的入侵和62年10月27日對古巴的入侵,均由總統特批。 U-2間諜生涯的頭4年里,蘇聯的導彈、戰鬥機沒有對它構成過任何威脅。但是雖然打不著,蘇聯雷達卻能準確的捕捉到U-2。1960年6月1日蘇聯防空軍使用SAM-2導彈首次擊落了U-2飛機,飛行員鮑爾斯被俘。 飛行員的被俘使蘇聯掀起了巨大的反美輿論攻勢,為此美國從此取消了U-2在蘇聯領空的偵察任務。在這次戰鬥中,蘇聯防空軍還出動了米格-19和剛剛出廠的蘇-9戰鬥機進行攔截,可悲的是導彈部隊後來把一架米格-19誤認為U-2,擊落了這架自己人的飛機。 1960年之前,U-2一直憑藉高空優勢在蘇聯和中國上空橫行。1959年10月7日,解放軍剛成立不久的防空導彈部隊二營使用蘇聯SAM-2低空導彈,擊落1架由台灣飛行員駕駛的美製RB-57D高空偵察機,拉開了解放軍打擊U-2的序幕。62年9月9日,導彈二營在江西省南昌市郊區首次擊落了1架U-2高空偵察機。63年11月1日,二營再次擊落U-2高空偵察機1架。64年7月7日二營第三次擊落U-2高空偵察機。65年1月10日,導彈一營擊落U-2高空偵察機1架。67年9月8日,導彈十四營擊落U-2高空偵察機1架。這樣解放軍合計擊落了5架U-2偵察機,殘骸均在國內做過公開展出。 在「自由伊拉克行動」期間美空軍向海灣地區部署3個分遣隊的15架U-2偵察機。這是「冷戰」結束以來U-2飛機最大的一次部署行動。這些飛機自1990年夏天的「沙漠盾牌」行動以來一直部署在海灣地區,為各式各樣的任務提供支援。 ------------------------------------------------------------- SR-71「黑鳥」偵察機
研製國家:美國 名稱:SR-71「黑鳥」(BlackBird)偵察機 研製單位:洛克希德公司 造價: 現狀:退役 一、概述: SR-71的研製始美空軍和洛克西德·馬丁公司於1959年開始實施的OXCART計劃。該計劃最初的目的是為了設計一種能夠在20000米以上高空進行高速攔截的戰鬥機。1962年,該計劃的第一架試驗機A-11(左圖)試飛,為了掩人耳目,該機對外宣傳時使用YF-12戰鬥機這一稱謂。經過對A-11及後來加裝的火控、武器系統的大量試飛驗證,美軍認為這一戰鬥機技術不夠成熟,放棄了計劃。但A-11的優秀性能使得美軍決定將其改進型作為高空高速戰略偵察機使用,這就成就了SR-71。A-11與後來的SR-71外觀上主要的區別是邊條與機頭雷達罩之間有一個切口,而SR-71則沒有。
1962年12月6日美空軍簽訂了製造6架試驗機的合同,1964年10月29日l號機出廠,並被運往負責試驗的加利福尼亞州旁姆戴爾工廠,在完成地面試驗後,於同年12月22日首次飛行。1964年12月7日,美國空軍決定將加利福尼亞州比爾空軍基地提供給SR—7l戰略偵察機使用,並組建了第4420戰略偵察機聯隊。該聯隊即是美國空軍第9戰略偵察聯隊的前身。1965年SR—71通過了美國空軍戰略司令部的鑒定,並在1966年1月開始交付第9戰略偵察聯隊使用。
A-11 / A-12
YF-12 到1967年9月,29架SR—71A全部試飛成功。1968年3月8日,第一架SR—71A(64—17978號)部署到位於沖繩的嘉手納空軍基地,以取代A—12執行戰略偵察任務。兩周後,SR—71A開始執行對越南和中國的偵察任務。1990年1月21日,駐嘉手納基地的最後一架SR—71離開該基地返回美國。1990年1月26日,SR—71A的使命全部結束,所有飛機也隨之退役。 SR—71A還有一種重新服役型。1990年1月25日,SR—71A全部退役以後,除了少數被封存外,大多數都是直飛各大型博物館或公園,供遊人觀賞。然而,在1994年,美國國會批准SR—71重新服役。1995年6月28日,兩架經重新修整後的SR—71A重新服役使用。這兩架飛機修整的內容主要是,對機體結構進行了加強,其次是裝備了先進的機載設備,如第一代新型合成孔徑雷達ASARS—l、技術研究目標照相機TEOC、高清晰度光學纖維照相機、電子信息系統和數據傳輸裝置等。重新服役的1號機於1995年6月28日率先恢復現役。1995年8月28日,擬重新服役的2號機開始試飛。1997年1月1日,空軍提交了使兩機處於任務狀態的請求報告。 正當美國空軍準備將重新服役的SR—7lA用於訓練和執行任務時,在美國1998年財政年度的國防預算中,美國政府卻沒有批准SR—71A的使用經費。於是,現由美國空軍第9戰略偵察聯隊第2分遣隊使用的兩架SR—71A重新服役型,尚未使用一次又將重新退役。 SB—71極其高昂的使用費用,是其將退役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美國空軍提交的任務準備狀態的請求報告中,曾提出兩架重新服役的SR—71A按每月30天計算,每月所需費用為3900萬美元的預算。而且,美國空軍還計劃對其進行現代化改裝,如改進它的偵察設備和雷達系統,裝備衛星全球定位系統等,這些都需要極大的投資,所以美國國會未批准這些投資計劃。不過,即使SR—71全部退役,但現在已經變成NASA飛行試驗機的「黑鳥」,仍將在科研戰線上超期服役。 二、性能指標: 外形尺寸:機長32.74,機高5.64米,翼展16.95米,機翼面積167.23米。 重量數據:空重33500公斤,正常起飛重量6350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77110公斤,燃油重量63500公斤。 性能數據:最大平飛速度為3.2馬赫(24000米),巡航速度為3馬赫(高度21000米),偵察高度24000米,實用升限26600米,典型作戰半徑1930公里,航程不空中加油4800公斤。 三、結構特點:(總體布局、材料、動力等) SR-71上有兩名成員:飛行員和系統操作手。座艙呈縱列式。由於SR-71的飛行高度和速度都超出人體可承受的範圍,兩名成員必須穿著全密封的飛行服,看上去外觀與宇航員類似。
SR-71採用無尾帶邊的三角翼,翼身融合體雙垂尾布局,發動機裝在半翼展的1/2處。為承受大M數下出現的氣動加熱。在結構上大量採用鈦合金,其重量占機體重量的93%。
SR-71美國空軍高空高速偵察機。飛行高度達到30000米,最大速度達到3.5倍音速。因此SR-71比現有絕大多數戰鬥機和防空導彈都要飛得高、飛得快,因此出入敵國領空如入無人之境,從未受到任何實質威脅;在以色列上空偵察以色列核設施時,以軍F-4戰鬥機向它發射了AIM-9「響尾蛇」空空導彈,但是導彈飛得卻還比SR-71慢。 SR-71是第一種成功突破「熱障」的實用型噴氣式飛機。當飛機速度快到一定程度時,與空氣摩擦產生大量熱量,從而威脅到飛機結構安全的問題。為此機身採用低重量、高強度的鈦合金作為結構材料;機翼等重要部位採用了能適應受熱膨脹的設計,因為SR-71在高速飛行時,機體長度會因為熱脹伸長30多厘米;油箱管道設計巧妙,採用了彈性的箱體,並利用油料的流動來帶走高溫部位的熱量。儘管採用了很多措施,但SR-71在降落地面後,油箱還是會因為機體熱脹冷縮而發生一定程度的泄漏。實際上,SR-71起飛時通常只帶少量油料,在爬高到巡航高度後再進行空中加油。 四、機載設備與武器系統: SR-71主要任務載荷包括偵察照相機、紅外和電子探測器、AN/APQ-73合成孔徑側視雷達等先進的電子和光學偵察設備,但都處於絕對保密的狀態,外界了解甚少。但通過對其飛行速度和光學照相機的分析,據信一小時內它能完成對面積達324000平方千米的地區的光學攝影偵察任務。形象的說,它只需要6分鐘就可以拍攝得到覆蓋整個義大利的高清晰度照片。其光學鏡頭的性能超乎一般的想像,但解析度高度保密。為了避免飛機向前飛行引起的誤差,偵察照相機均裝在導軌上,攝影時向後運動,使得相機相對於地面靜止。 五、裝備情況及型號演變 SR-71共有3種型別:SR-71A戰鬥偵察機,共生產25架。 SR—71B是SR—71A的串列雙座教練型,后座艙為教官艙,比前座艙高,這樣前后座的乘員都有較好的視界。在該機發動機短艙下,又重新裝上了兩塊固定式腹鰭。該型共生產了兩架,分別於1965年11月18日和12月18日首飛,於1966年1月交付使用,用於培訓SR—71A的飛行員。1968年1月11日,SR—71B的2號機因飛行事故墜毀,剩下的一號機後來作為NASA的831號機用於各種飛行試驗,至今仍在使用。 SR—71C是經修改的教練型,只製造了一架。由於SR—71B的2號機失事,根據空軍的使用需要,將YF—12A的l號機改裝成了此教練型。SR-71C由SR-71A改裝而成的教練型。1990年SR-71全部退役。 七、作戰使用:(任務、範圍、使用、部署等) SR-71偵察機在上世紀60-70年代的主要戰鬥使用特點是:絕大多數情況下單機偵察飛行;一個地區2-3架飛機先後偵察飛行(間隔1-20分鐘);一個地區2-3架飛機間隔飛行(間隔2-5小時);一次2-3架飛機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飛行。由於SR-71的任務往往是進行遠程戰略偵察,因此空中加油也成為了它的家常便飯。 當然,SR-71本身的續航能力也相當不錯。在冷戰時期,SR-71經常飛行的路線包括:日本沖繩島嘉手納基地——北朝鮮;土耳其——蘇聯高加索地區;菲律賓——中國蘭州。 八、實戰表現: 在越南戰爭期間,美軍司令部下達的空中偵察飛行任務佔全部飛機起飛架次的10-30%,在結束階段,「後衛-1」和「後衛-2」戰役期間,偵察飛行的次數佔美軍同期在北越上空總飛行架次的26-45%。 1969-1970、1971-1972年間,美軍SR-71偵察機飛行架次情況如下: 1969年,美軍偵察機共執行了802架次是空中偵察飛行,其中SR-71為16架次。1970年,共完成空中偵察飛行5320架次,其中SR-71為47架次。1971年,美軍空中偵察飛行7662架次,SR-71為54架次。1972年,美軍進行空中偵察飛行20674架次,SR-71為123架次。SR-71從未被擊中過。這主要是SR-71戰略偵察機能以2800-3200公里/小時在高空偵察飛行,當時越南人民軍最先進的CA-75M防空導彈系統只能保障對速度在2000公里/小時以下的目標的攻擊效率。雖然這種防空導彈系統經過必要的修正,完善各種戰鬥性能後,改進型系統戰鬥力急劇提升,已經能夠摧毀類似「黑鳥」性能的高空高速目標,但戰爭已經結束,它們失去了證明自己的機會和用武之地,就此成全了「黑鳥」一架未被擊落的神話。
---------------------------------------------------- CP-140「曙光女神」高超音速偵察機
研製國家:美國 型號:曙光女神(Aurora) 研製單位: 保密未公開 造價:研發費用大約為44億到80億美元,購買24架大約還要100億到240億美元 現狀: 保密未公開 一、 概述: 「曙光女神」高超音速偵察機(Aurora),又名「極光」是美國續SR-71「黑鳥」戰略偵察機之後新一代戰略偵察機。儘管美國官方一再否認該機的存在,但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該機已存在多年。 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空軍和太空總署已經開始了曙光女神的一些研究計劃,儘管這些研究並沒有產生實際的結果,但是他們為曙光女神提供了一種有潛力的外形和能力。 1985年2月,美國向國會提出的1986年預算報告中,包含了一份非機密的武器採購文件。其中「戰略偵察」分類中,正好在U-2偵察機 改良型:TR-1的項目之下,有一個名為「曙光女神」的項目引起外界的興趣。這個項目特別之處在於,1986財年度僅要求八千萬美金的預算,但是1987財年度卻要求高達22億美金的預算。但是一年後,在1987財年的預算中曙光女神條目就像他神秘出現一樣神秘的消失了。而實際上1987財年的空軍採購預算總共比1985財年減少了幾十上百億美元。而且1987財年的預算中也沒有可能用於隱藏曙光女神計劃的項目。 很多推測後來認為有一個可以確認的長期債券是為了曙光女神計劃而發行的。儘管並不明顯,但是這暗示曙光女神計劃雖然有較大幅度的削減,但是實際上已經開始進行了。 一些人假定CIA和NRO的資金完全是預算外資金,或者被分散在數目龐大的政府證券機構的戶頭中,或者隱藏在聯邦證券銀行一些隱蔽的帳戶里,甚至可能隱匿於農業部一些補貼計劃中。 1989年8月19日,愛德華空軍基地北部的居民,聽到連續如同擂鼓的震天巨響,直到25公里外的的民宅都可以感到震動,人們離開房屋,跑到開闊地試圖尋找巨響的來源,卻什麼都看不到。附近的老居民形容,巨響的音量直逼當年登月的土星五號火箭。1990年6月19日凌晨3點44分,美國愛德華空軍基地附近的加州摩哈維沙漠地區,居民被巨大的爆炸聲所驚醒,4點50分又傳出第二聲。所有的報告都指出聲音來自西北方,但沒有人目擊到任何的爆炸火光或是飛機。 在同樣的時期,美軍機密基地「第51區」所在的內華達洲沙漠也同樣有巨響的「天震(Sky-quack)」天震報告。目擊者的形容非常類似,聲音極低沉,卻極巨大,通常在凌晨出現。其中有一個目擊者形容: 「這是我所聽過最大的聲音,那玩意不是在突破音障,而是在震散我的窗戶!」。 這些空軍基地附近的巨響,可以合理地解釋為某種飛行器突破音速所造成的音爆。然 而美國空軍對這些目擊報告卻一概否認有任何所屬軍機在當地進行超音速飛行。這些否認更刺激了外界的猜測,究竟空軍試圖掩飾的飛行具是怎麼樣的計畫。 1992年12月12日,《簡氏防衛周刊》出現了最戲劇性的目擊報告。報導指出,遠在北海的鑽油平台工作人員目擊了一架神秘的飛行物 ,該鑽油平台上空原本就是皇家空軍編號6A的空中加油空域,當天出現了一架KC-135,兩架F-111,與一架神秘的三角形飛機。目擊者之一是皇家觀察軍團12年經驗的老兵,並曾是國際飛機辨識團的一員,他指出該架神秘飛機的後掠角達到75度,而完全不類似任何他所看過 飛機。由於目擊者的權威資歷,這項報導立刻引起各方注意,甚至有好事之徒以計算機合成方式複製出當時的情境。不過其合成照片有點謬誤,因為目擊者指出飛行物的後掠角高達75度,而合成照片中的 飛行物的後掠角卻不足。 一些間接證據暗示,曙光女神計劃1987年開始進行,1989年首飛,1995年開始投入使用。 二、 結構特點: 據現有的資料表明,"曙光女神"高超音速偵察機平面是一個有著75度後掠角的巨大三角形升力體。側面則是形似一鷹喙的巨大流線體。兩具組合循環發動機在機腹部沿飛機長度方向一直向後延伸和三角翼緊密融為一體,在機體前下方形成一個龐大的「斜曲面」。這種設計主要是為組合循環發動機的進氣所設計的,雖然這樣 設計無疑會產生相當巨大的阻力,但是卻有利於氣體在進入進氣道前的壓縮,並能引導廢氣膨脹。而且,因為氣體在飛機底部受壓還可使飛機獲得最大的升力。這是 傳統的飛機所沒有的。而 且其獨特的翼身融合可以儲放大量的燃料及降低摩擦阻力。「曙光女神」所獨特的三角體本身就是一個升力面,對亞音速、跨音速及高超音 速的飛行都比較有利。而且,其尖銳後掠的前緣,也能像邊條翼一樣使飛機增加渦升力。在三角體的後緣,有兩個面積較小的全動式的的雙垂尾,起到穩定及操縱飛 機的作用。據推測,「曙光女神」偵察機全機長為32米,高為7米,全載重為83噸,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是燃料。
神秘的「繩結凝結尾」提供了另一個想像空間。為什麼飛行具的凝結尾會是繩結狀?這表示該飛行具的噴氣並不是持續不變的,而是間歇排出的。什麼樣的引擎會造成這種效 果? 在二次大戰中,納粹德國的復仇武器V-1就採用了脈衝引擎。該引擎會周期性壓縮與排氣,故造成特別的嗡嗡聲,而被稱之為「 宋 彈」。這種推進方式如果在凝結尾以上高度運作,是有可能產生所謂的「繩結凝結尾」。 近年來的航天界為極音速飛行研究一種神奇的推進方式:「脈衝爆炸引擎(PDE,Pulse Detonation Engine)」這種引擎的優點在於沒有任何風扇葉片、轉軸之類的活動零件,故節省了20%以上的成本。故航天界希望能做為導彈、無人飛機、或是有人飛機的廉價推進器。然而,這種推進方式有可能成為極音速推進的解決方式。 據推測,"曙光女神"偵察機的設計最高巡航速度為6馬赫左右,而如採用普通的發動機是無法達到這樣高的速度的。只能用衝壓噴氣發動機。在飛行速度達到3馬赫以上時,空氣的衝壓比可達到37,在這種情況下,發動機再用壓縮機顯然毫無意義,直接噴注燃料即可。所以衝壓噴氣發動機的結構異常簡潔,僅由進氣道、燃燒室及噴管組成。衝壓噴氣發動機雖然有著推力大、結構簡單成本較低等優勢,但現實中限制其使用的一個根本前提是,除非飛行體在做超過3馬赫的高飛運動,否則衝壓噴氣發動機不起作用。為了解決在低速飛行時的問題。設計師們利用了美國空天飛機X-30的動力研究成果,結合火箭推進等技術,設計出組合循環發動機。目前組合循環發動機的具體情況目前並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一種高效的發動機。解決了「曙光女神」在長時間高馬赫下的持續飛行和在起降時低速飛行的動力問題組合循環發動機的原理就是是根據美國航天總署Robert J. Pegg與洛克西德馬丁公司的R.D.Couch與L.G.Hunter所發表的「脈衝爆炸引擎的進氣系統設計」論文而來,脈衝爆炸引擎的作用方式為:在燃燒室(也就是爆炸導管)中充滿爆炸性的燃料與氧化劑的混合氣體。 在推力牆(也就 是爆炸導管前端) 引爆燃料混合物,則爆炸產生的震波將沿著導管傳遞。震波在導管中傳遞時,導管充滿了不論 溫度或壓力都遠高於外界的燃燒後氣體。當燃燒後氣體從噴嘴炸出時,微弱的應力波反而從噴嘴沿著導管往前傳遞。當燃燒後氣體都離開導管後,微弱的應力波從導管前端反彈,從噴嘴衝出。 當應力波也離開導管後,導管內剩下極稀薄的空氣,而可以再度充滿燃料與氧化劑,重新開始爆炸的循環。 其特別的工作原理類似活塞引擎,差別在於活塞引擎利用活塞吸收氣體膨脹的動能來驅動轉軸,而脈衝爆炸引擎利用震波來推動。然而脈衝爆炸引擎既沒有傳統噴射引擎的壓縮葉片,也沒有活塞引擎的活塞組,這表示脈衝爆炸引擎沒有複雜的活動零件,沒有額外的零件重量,因此可以得到極高的推重比 。
有報道說曙光女神從內華達沙漠的基地飛往太平洋中的一個環礁,然後飛到蘇格蘭加油,並在晚上返回美國。它使用液態甲烷作為燃料。F-111戰鬥轟炸機專門塗成黑色以密集隊形進行起降和飛行,來迷惑民用雷達以掩蓋曙光女神的蹤跡。 ----------------------------------------------------- 美國海軍EP-3E AriesⅡ型電子偵察機
研製國家:美國 名稱:EP-3E 「白羊座」(Aries ) 研製單位:洛克希德公司 造價:3600萬美元 現狀:在役 一、概述 美EP-3E電子偵察機主要任務是獨自或與其他飛機一起在國際空域執行飛行任務,為飛行方隊的司令官提供有關敵方軍事力量戰術態勢的實時信息。在公海海域為己方人員提供相關情報,機組人員可以通過對情報數據的分析,確定偵察區域的戰術環境,並將相關信息儘快傳送到上級領導機關,以便各級決策者可以針對關鍵性的進展情況做出決策。 60年代中期,美國海軍EC-121「星座」偵察機已經老化,不能適應偵察任務的需要。於是美國海軍把1架P-3A改裝成EP-3A提供給海軍航空試驗中心,供海軍武器實驗室和後來的位於帕特森河的第1航空試驗和鑒定中隊使用。美海軍在這架飛機上增加了雷達天線罩,把偵察設備裝在後段機上、下突出的整流罩內,並去掉了機尾上的磁異探測桿。1969年2架P-3B被改裝成EP-3B並交給海軍第1飛行中隊使用,隨後這2架飛機又被更新為EP-3E標準型,仍留在這個中隊使用。在1971年至1975年之間,又有10架更先進的EP- 3E「白羊座」Ⅱ飛機裝備到海軍第1、第2空中偵察中隊。這2個中隊的任務是為各種部隊、待別是為航空母艦進行「信號戰」支援。海軍第1空中偵察對抗中隊的作戰範圍是關島阿格納航空站以外地區,第2中隊的作戰範圍是從西班牙羅塔航空站至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東部地區。 80年代中期,由於前面12架EP-3E已經老化,美國海軍又將 12架P-3C型反潛巡邏機改裝為EP-3EⅡ型電子偵察機,以取代早期改裝的EP-3EⅠ型。首架測試型EP-3EⅡ型電子偵察機完工於1988年11月,於1990年7月在美國的帕特森河海軍測試中心進行試飛工作。首架量產型EP-3EⅡ型電子偵察機,於1991年6月29日交付美國海軍使用。 二、性能指標 動力裝置:4台艾利遜T56-A-15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單台功率3661當量千瓦。 外形尺寸:翼展30.38米;機長35.61米;機高10.27米;機翼面積120.77平方米。 重量:最大起飛重量64410千克 性能數據:4570米高度時最大速度703千米/小時;巡邏速度333千米/小時;初始爬升率663米/分;實用升限8535米;最大任務半徑4075千米。 武器裝備:無
三、結構特點 1、外部結構 (1)在機身前部下方的大型、可收回的雷達天線屏蔽器,安裝了飛機獨特天線,旋轉接受器可以從360度獲取飛機周圍的電子信號。(2)機身上方的頂部凸起物,安裝了一些信號接受器和發射器。(3)機身下方的腹部凸起物,也安裝了特殊天線。(4)外部天線放置在機身後部及脊骨部分。(5)尾部錐形物安裝了電子設備。(6)頭錐體。(7)EP-3飛機正在用更先進的接受機、通信、信號處理系統和計算機顯示器進行更新。 2、內部結構 (1)可視觀測工作站。(2)可供兩人同時操作的導航艙。(3)可供五人同時操作的通信情報機艙。(4)機載衛生間。(5)機組人員休息室。(6)飛行艙板。(7)飛機指揮工作站。(8)未經確認的工作站。(9)人工手動電子情報工作站。(10)低波段信號收集工作站。(11)高波段信號分析工作站。(12)雷達操作工作站。(13)電子情報監視工作站。(14)電子戰協調工作站。(15)通信情報監視/收集主管工作站。(16)逃生出口(左口舷)。(17)主機艙入口。 (18)通信情報工作站。(19)走廊。 美EP-3E電子偵察機中未經確認的工作站位於飛機主機艙頭部,由一位飛行維護技術人員負責。人工電子信號情報工作站位於電子支援艙頭部,後者位於飛機主機艙中部。電子情報操作員的主要職責就是進行信號情報分析、接受器控制,當飛機上的骨幹計算機系統出現故障時,該工作站將作為電子支援雷達的主要操作平台。低波段信號收集工作站位於人工電子信號情報工作站的旁邊,其任務包括早期預警、飛行高度測定以及收集氣象雷達發送的信息。高波段分析工作站位於低波段信號收集工作站的旁邊,其職責包括對高波段雷達發射的信號進行分析並將分析結果發送到中央計算機系統。雷達操作工作站位於高波段分析工作站的旁邊,職責包括管理EP-3E 的AN/APS-134(V)雷達及飛機的遠程電子支援接受裝置並對新接受的信號進行評估。電子情報監視工作站位於雷達操作工作站的旁邊,正如其名稱描述的那樣,負責對電子支援機艙進行監視。電子戰協調工作站:位於電子情報監視工作站的旁邊,主要職責包括將收集到的人工電子信號情報以及通信和情報數據集中起來並傳輸給非機載用戶。通信情報特殊任務監視/收集主管工作站:位於電子戰協調工作站的旁邊,主要職責包括對飛機的通信情報進行管理。通信情報機艙位於飛機右舷主機艙尾部,可為5名操作員提供住宿條件,職責為收集、分析以及整編通信情報。 主機艙尾部還可為第6名操作員提供操作空間。
四、機載設備 就任務設備而言,EP-3E飛機安裝的各種機載系統可以被分為電子支援感測器、特殊/電子支援普通分系統以及特殊工作站感測器。這其中,特殊工作站系統與通信情報功能緊密相聯。 就外部設備而言,飛機的「白羊座2」平台裝有OE-320方向尋的天線組、一部大型腹側天線屏蔽器(安裝有OE-319 雷達天線),外部機翼下面以及機身尾部安裝有刀片型天線組,飛機翼尖裝有AN/ALR-76ES系統天線,飛機尾翼下部裝有有線航空天線。AN/ALD-9(V);是一種雙通道通信波段尋的器,該尋的器以比特分割處理技術為基礎並安裝有及刀型天線接受組。AN/ALR-76:是一種自動的雷達波段ES系統,設計用於探測、跟蹤、確認、分類以及定位雷達發射器並在必要的情況下向其母平台提供威脅預警。這一基 線系統包括兩套接受裝置(每套裝置由4個螺旋狀天線組成),兩個多波段(包括一個寬波段和一個窄波段)接受器以及一個信號比較裝置。作為一種威脅預警裝置,ALR-76可以發出音頻警告並對機載發射系統進行控制。該裝置的控制校正處理器可以對脈衝載荷進行實時監控,其內存總量為448000個單詞。裝置總重量為61千克。AN/ALR-81(V)是一種由微處理器控制的電子情報接受裝置,其調諧器噪音小,集成度高,具有高解析度的音頻及視頻顯示功能,多模式微米波探測功能,幾進行程序控制的搜集、掃描以及尋的功能,安裝有一個或多個集成AS-135天線接受器(每個接受器包括尋的及微米探測天線)以及顯示屏。 頻率覆蓋範圍為0.5-40吉赫,天線面積為0.48×0.61平方米,天線功率為 4- 31 dBi,天線方位角為1.6-75度。AN/APS-134(V)為I-band(9.5-10吉赫亞波段)海上偵察雷達。最早設計用於反潛艇作戰工具,可以在公海上探測到敵方潛艇。APS-134(V)是一種脈衝壓縮雷達,安裝有快速掃描天線及數字處理系統。 該裝置具有三種操作模式,A、B以及C。其中,A模式用於在海上對小型目標進行搜索,搜索範圍限於59千米以內,其掃描率為150次/分,脈衝重複頻率為2000脈衝/秒。B模式用於範圍大至278千米的海上偵察,其掃描率及脈衝重複頻率分別為40次/分及500脈衝/秒。C模式也用於278千米以內的海上偵察,其掃描率僅為6次/分,但精度較高。傳輸頻率為9.5-10吉赫(A及B模式)、9.6-9.9吉赫(C模式),功率輸出為500瓦(平均),500千瓦(最高),天線方位角為2.4度,4度(最高),使用方式垂直。 AN/AYK-14為空中普通 用途計算機。AYK-14數據控制計算機是美國海軍的標準機載計算機,可進行程序控制,依據其功能主要分為兩部分,據稱可以安裝多達16張輸入輸出卡,其中5張卡屬於智能卡,安裝有機載控制裝置。該裝置還擁有插入式高速集成處理器,可使其處理速度增加三倍,並顯著增加其內存。AN/ULQ-16(V)2為脈衝分析器,可以進行人工或自動控制,用於接受任何微波接受器產生的視頻輸出信號。該分析器主要設計用於機載飛機使用,包括6種操作模式,分別是自動分析、人工計時、人工清除以及人工自測等。ULQ-16 (V)通過菜單進行操作,各種模式均可進行實時顯示。Link 11為高/超高頻率數據鏈,又稱為戰術數字情報鏈,Link 11是北約內部通用的標準密碼數字鏈,適用於艦船和飛機。信息傳輸時使用30比特的數據形式,其中包括24比特的密碼和6比特的錯誤探測編碼。頻率為2-30兆赫(高頻),225-400兆赫(超高頻),覆蓋範圍為46千米(超高頻),557千米(高頻),速度為1364bps/44.75楨/秒或2250bps/75楨/秒。OE-319為監視天線系統,設計用於與AN/ALQ-110 Big Look雷達分析系統共同使用,OE-319是一種1.8×3.7米的機械掃描天線,可以接受0.3至18吉赫餓的頻率信號,並在0.3至10吉赫波段之內進行傳輸。該裝置具有全部和分段掃描功能,而且方位角可靈活變化。另外它還可與ALQ-108敵友確認干擾器配合使用。OE-320為尋的天線組,據稱可覆蓋0.5至2GHz以及2至18GHz的頻段,OE-320 DF天線組由直徑為60厘米的天線組成,該天線能夠以200rpm的速度進行掃描,並對任何信號進行主動或是人工尋的。 五、技術特點 美EP-3E電子偵察機是美國海軍唯一的一種陸基信號情報偵察機。它是一種渦輪螺旋槳飛機,配備有4個T56-A-14引擎,體積較大,因而隱蔽性也較差。飛行成本為每飛行小時耗資2100美元。裝有名為「LINK11」數據鏈系統以及名為AN/AYK-14的中央計算機,配備了尖端的電子信息攔截系統,它可以探測並追蹤雷達、無線電以及其他電子通訊信號。偵察機利用感測器、接受器和碟型衛星電線,可以對很大一片範圍進行電子信息的監聽,可從740千米(460英里)外的地方截獲雷達和其他通訊信號。美國海軍VQ-1電子戰中隊的對EP-3飛機經過一次最新的重要改裝升級。升級計劃被稱為「感測器系統改進計劃」。 經過升級後的EP-3E是美國海軍最先進電子偵察機,仍然具有重要的情報價值。因為新的改裝為本來就很先進的E-P3E新增了三個關鍵系統:故事講述者(Story Teller):新升級的數據比較、相關分析和報告系統,可通過間諜衛星傳送重要數據。故事書(Story Book):改進後的信號搜索、整合和利用系統,可以將信號電子偵察數據與通訊數據中心鏈接,包括與北約組織的通訊鏈接。經典故事(Story Classic):通訊監聽系統,具有搜尋、截獲低頻信號的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經「感測器系統改進計劃」升級後的EP-3E可與美軍其他偵察平台與戰鬥平台進行直接、實時的連接,連接對象有美國空軍的E-3空中預警機和其他飛機、海軍的潛艇等。
六、裝備情況及型號演變 美國目前只有12架EP-3E,分別裝備於美國海軍駐華盛頓州惠得貝島基地的VQ-1特種航空偵察中隊(1955年6月成立),該中隊長期向日本三澤空軍基地和中東地區派遣分遣隊;以及駐西班牙洛塔基地的VQ-2特種航空偵察中隊(中隊1955年9月1日組建成立),該中隊也長期向克利特島的索達灣基地派遣有分遣隊。 八、實戰表現 根據資料顯示, VQ-1中隊僅1996年這一年,這個中隊就出動了1319架次,從目標國家的陸地、海上、飛機上搜集到了2911個「具有戰術意義」的信號,並察覺出72艘「不友好」的潛艇。 2001年4月1日上午,美國1架EP-3型軍用偵察機飛抵中國海南島東南海域上空活動,中方馬上命令兩架F-8殲擊機起飛並對其進行跟蹤監視。9時07分,當中方飛機在海南島東南104公里處正常飛行時,美機突然向中方飛機轉向,其機頭和左翼與中方1架飛機相碰,致使中方飛機墜毀。中方正在搜尋飛行員下落。 我們對這名飛行員的狀況十分關心。美機未經中方允許,進入中國領空,並於9時33分降落在海南島陵水機場。迫降的美國偵察機上的24人中,22人為海軍士兵、1人來自空軍、1人為海軍陸戰隊戰士。
中美撞機後,美方進行EP-3偵察機拆解準備工作
美方人員移開已被拆除的偵察機尾翼
美方人員從俄運輸機上卸下拆解設備 --------------------------------------------------------- 「埃格雷特」高空偵察機
研製國家:美國、德國 型號: 埃格雷特EGRETT 研製單位: E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格羅布公司和加雷特公司 現狀: 民用 一、 概述: 「EGRETT」是美、德兩國共同研製的渦輪螺漿式多用途高空偵察監視飛機。參加研製的公司主要有美國E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和德國格羅布與加雷特公司,該機的名字就是由這三個公司的字頭加上RETT拼寫而成的。 該機本來是作為美德兩國空軍一種低成本高耐久力的偵察平台而設計的。他大量使用了複合材料,發動機為單引擎,翼展與波音737相似。該計劃在美國被稱為「資深監護人」,在德國則被稱為「空中遠距離基本偵察系統」(LAPAS)。埃格雷特計劃對外宣稱是用於環境檢測和條約核查,這與U-2飛機的早期掩護故事非常相似。 該機於1987年4月開始露面,估計為80年代上半期開始研製。E設備公司主要負責該機的總體設計和主要系統的綜合,格羅布公司負責機體設計和製造,而加雷特公司主要是提供發動機。此外,梅伯布公司將為該機試飛提供輔助設備。到目前為止已有「EGRETT-1」,第一種原型機主要用於方案論證,D- FGEE為將來生產型D500的原型機,還將為美國空軍發展一種「EGRETT-2」型,它基本與D500相似,但飛行速度要超過15000米,續航時間達到11小時,有效載荷1000千克左右。
二、 性能指標: 翼展10.124米,機長10.175米,機高3.26米,展弦比6.38,機翼面積16.29平方米。基本空重1685千克,最大起飛重量3200千克,最大著陸重量3100千克,最大翼載1.93千牛/平方米。最大平飛速度(海平面)500千米/小時,最大巡航速度556千米/小時,失速速度(襟翼、起落入下)147千米/小時,最大爬升率(海平面)20.8米/ 秒,實用升限11580米,起飛滑跑距離(海平面)227米,著陸滑跑距離(海平面)417米,航程(高度7620米)1642千米,限制過載 4.5/ -2.25g。 三、 技術特點分析與述評: 埃格雷特不需要特殊的跑道就可以起飛。它使用一個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在澳大利亞、德國和美國的使用都證明它是一種全天候飛機。機組成員為兩人:前排的飛行員和後排的系統操作手或者科學家。 由於埃格雷特最初是被作為偵察機設計的,因此它的模塊化機身結構為下向或者側向觀察窗提供了豐富而又簡單的選擇。整個前部機身的下方觀察窗是非結構化的,改造這部分非常簡單。向上觀察窗目前並不存在,但是如果有需要可以進行改造。
四、 裝備情況及型號演變: 埃格雷特總共製造了5架,其中一架為單座驗證機,三架為單座生產型,一架為雙座教練型。在經過評估期後,兩名美軍飛行員認為埃格雷特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從那以後,埃格雷特成為了一種成功的特製高空研究平台,例如美國的Aurora公司,以及柏林的維爾特勞敏學院。
------------------------------------------------------- RC-135偵察機
研製國家:美國 名稱:RC-135V/W「聯合鉚釘」(Rivet Joint)、RC-135S「眼鏡蛇球」(Cobra Ball) 改裝單位:L-3通信公司 造價:每架飛機的改裝費用約9000萬美元。 現狀:在役 一、概述 RC—135V/W既可執行戰略偵察,也能執行戰術偵察,在海灣戰爭以前它主要用於執行戰略偵察,而在海灣戰爭中和戰爭以後,則更偏向於完成戰術偵察任務。RC—135V/W可執行以下三項基本任務:指示對方部隊的位置和意圖,並對對手有威脅的活動進行告警。這些數據通常被送到E—3或地面情報站,然後再送到作戰單位。 廣播各種直接話音信息。優先順序最高的是戰鬥諮詢廣播和臨近威脅告警,直接傳送至處於危險之中的飛機。這可能涉及對方飛機或地空導彈準備發射的信息。通過數據和話音鏈路將最新的目標信息傳給地面空防部隊,如「愛國者」導彈基地,為導彈操作員提供來襲飛機或導彈的精確位置。
回顧RC-135型飛機的發展,美國波音公司於1950年代初期以B-707型客機為基礎,自費研發成為717型軍用機,也就是後來的C-135系列,可說是美國空軍用途最廣泛、最多樣化的空中載機之一。 自50年代中期至今,C-135型陸續衍生出運輸機、空中加油機、行政專機、通訊中繼機、指揮管制機、國家緊急空中指揮機、測試機、彈道飛彈/太空任務追蹤機、觀測機、氣象機及電子偵察機等。其中,KC-135及RC-135系列,更成為美國空軍空中加油及電子偵察機隊的主力。C-135型的機身直徑雖然較波音B707型客機略小,但同樣配備四具發動機,並足夠搭載各種偵搜裝備,因此適合改裝為電子偵察機。 RC-135的早期型在1964至1968年間陸續服役,其中第一種是RC-135A型,由KC-135A型加油機的機體改良而成,機上裝有偵照及地圖繪製裝備,不過當時主要是用於測繪地圖任務,1965年共完成4架。真正用於電子偵察任務的機型,則是從第二種RC-135B型電子偵察機開始,當時共生產10架,但在製造完成後並未成軍,隨即於1967年全部被改良為RC-135C型。RC-135C型電子偵察機已與現役的機型相似,機上裝有空用側視雷達吊艙、機鼻下方整流罩及照相機艙。接下來的RC-135D型,是由KC-135A及C-135A型的機體改良,用於重返大氣載具的攝影任務,共完成7架。RC-135E型是由C-135B型的機體改良,機身前段加裝了大型整流罩,1966年僅完成一架。RC-135M型電子偵察機是由C-135B及VC-135B型的機體改良,加裝長形機鼻、機身整流罩及各式天線等,1966年共完成6架。 二、性能指標 RC-135由波音707機體改裝而成 外形尺寸。機長41.1米,翼展39.9米,機高12.8米。 重量數據:空重77565公斤,最大油料重70307公斤,全重152408公斤。 性能數據:非加油航程為6500公里,速度為804公里/小時。續航時間可超過12小時。藉助空中加油巡航時間最長可達20小時。 動力裝置。裝四台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的TF33-P-9渦扇發動機,單台推力9806千克。 機組五人,三名飛行員,兩名領航員。任務乘員:21到27人,視任務而定。通常至少有3名電子戰軍官,14名情報員,4名機師。
三、機載設備與武器系統 RC-135巨大的頭部和機身整流罩內裝有大量的電子天線,配合機內眾多的電子偵察設備,RC-135能夠進行對廣泛頻段無線電信號的識別和監聽。RC-135常常在敵國的國界之外不遠處飛行,不侵犯敵方領空卻又能夠接受到敵國從預警雷達到行動電話的各種電磁信號。RC—135V/W的自動電子發射源定位系統可在數秒內定位、分析和識別雷達。該系統獲得的目標數據其精度雖然對瞄準武器來說還不夠,但已精確到足以指引載人飛機、無人機或具有自動目標識別能力的靈巧武器到達一個很小的容易搜索的目標區域。 一個與自動電子發射源定位系統並行的多通信發射源定位系統採用先進的測向設備,確定其他發射源的位置。自動電子發射源系統和多通信發射源定位系統的搜索能力與RC—135V/W上的13台主機型處理機連接。人工操作的系統則能在更寬的頻譜內進行更專門的電子情報搜集。機組的目標是保證有用的數據在30—120秒內送到作戰人員的手中。 RC-135均裝有高頻、甚高頻和極高頻無線電通訊,以及由雷達和全球定位系統/慣性導航系統組成的先進導航系統。RC-135在偵察時,最大的優勢在於無須進入敵國領空,大大增強了其任務的自由度和靈活性。由於在國際空域飛行,無需考慮自衛,RC-135沒有配備武器系統。 四、技術特點 RC-135自問世以來已有多種改進型,如A、S、U、V、W、X等型號。這些型號的偵察機可分別用於信號情報、電子情報和彈道導彈情報的偵察。RC-135S是偵察彈道導彈的主要機型,它裝備有高精度的光學探測裝置,可以測量載入大氣層的彈頭,主要執行長距離追蹤彈道飛彈的任務。利用其機載電子偵察設備可以收集、處理和分析導彈制導的電波頻率及相關信息,RC-135S型可在敵人的彈道飛彈發射後,迅速估計發射地點、攔截點及攻擊目標等信息,以提供指揮高層進行防禦、反擊的參考,因此該機型是美國戰區導彈防禦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RC-135U型電子情報監偵機,主要是執行搜集戰略電子偵察信息的任務,可在全球各地針對外國軍方的各型地面、艦載及空用雷達訊號,進行定位、識別等工作。 RC-135V和RC-135W兩種型號飛機與RC-135S有些不同。它們重點收集的目標是電磁信號,任務是實時偵測空中各種電磁波信息,對輻射源目標進行定位、分析、記錄和信息處理。機載雷達技術偵察系統可以收集預警、制導和引導雷達的頻率等技術參數,並對其進行定位,世界上各種雷達參數都在其測量範圍內,其測量精度相當高,測量脈衝的寬度可精確到正負0.1微米、方位可精確到正負1度。機上通信信號偵察系統可偵察到音頻、話頻、電傳、電報等信號。在1萬米高度可偵測到600至800公里距離的電台。所偵 測到的電子信號自動錄音,並通過壓縮通信傳給地面站或返回基地進行處理。對特別重要的信息情報,它可以通過監聽手段直接形成情報,及時報告給地面指揮官。機上還有紅外探測器和前視雷達,探測距離達238至370公里,可在360公里內分辨出3.7米長的物體。最新改進的X型RC-135偵察機則裝備了電子光學系統,包括遠距離可視紅外偵察感測器,遠距離激光距離測量系統和任務檢驗軟體。這套新系統可以與美國空軍戰機和地面指揮中心甚至與衛星直接聯繫,能夠把最現實的情報在第一時間裡傳給世界範圍內的美軍戰區指揮官。 六、裝備情況及型號演變 RC-135電子偵察機最初是配屬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SAC),目前則同樣隸屬空戰司令部的第55聯隊,駐防奧弗特空軍基地,但會隨時前進部署在世界各地美軍基地,例如日本沖繩的嘉加手納空軍基地。目前,美國空軍共有2架RC-135U、17架RC-135V/W和3架RC-135S戰略偵察機,全部隸屬奧弗特基地的第55聯隊,但美空軍世界範圍內的一些前沿基地也部署有RC-135型機。 目前RC-135飛機裝備情況是: RC-135U型基本上是由RC-135C型改良而成,外觀特徵包括在機首下方、翼端裝有特殊的天線數組,以及空用側視雷達的大型機體側面整流罩,加長的機尾等。機艙內裝置的各項電子偵測設備,大量採用現有商規的軟、硬體,以降低採購、操作成本。這些電子裝備能利用人工或自動方式,分析感測器所獲得的電子訊號。而藉由自動電子發射源定位系統的協助,機上的電子戰軍官及情報專家,將能同時定位、識別、分析大量的電子訊號。為了長時間執行任務,RC-135U型配備了空中加油設備。在通訊方面則有HF、VHF、UHF無線電裝備,而機上的導航系統,整合了地面導航雷達,一具固態多普勒系統,及搭配天文觀測數據、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慣性導航系統。美國空軍原有3架RC-135U型偵察機,目前則只剩兩架在執行任務,由第45偵察中隊及第97情報中隊的人員操作。 RC-135S加裝大型偶極天線,主要配備的眼鏡蛇球式偵測系統,包括通訊情報及測量訊號情報感測系統,其中追蹤飛彈的測量訊號情報系統,裝有兩具聯機的光電感測器,分別是及時光學系統及大孔徑追蹤系統。此外為了傳輸重要信息,機上也配備聯合戰術信息配發系統及戰術信息廣播系統等數據鏈。1981年3月,一架RC-135S型偵察機在阿拉斯加謝米亞基地降落時墜毀,因此原來的一架RC-135X型機便又被改裝為RC-135S型,以使美國空軍能保持兩架執勤、一架進廠維修的狀態。近年來,RC-135S型偵察機也進行一連串的改良計劃,其中加裝的雷射測距及中頻紅外線感測裝置,可用於支持美國飛彈防禦系統的研發。中頻紅外線數組光電監視系統,包括可見光、紅外線感測器及長程雷射測距系統等,主要用於戰區飛彈防禦任務。新型全天候追蹤雷達則使RC-135S型可在各種天候狀況下,偵測及以三度空間方式追蹤、標定飛彈、巡弋飛彈或飛機。至於將原有的TF33型噴射發動機換裝為CFM56型,將能提高燃油效率,增加飛行高度,並降低飛機的操作、維修成本。而在駕駛座艙的現代化方面,加裝了新型羅盤、雷達、多功能顯示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飛行管理系統及Mode S敵我識別裝置等。其它的性能提升計劃,還有共同任務架構、自動化任務管理系統、整合式空中通訊/數據鏈操控台,以及改良通用指導警告系統等。 V型是由C型和U型改進而來,機身下增加了多個情報收集片狀天線;右翼設置了新的通信天線;機身上設置特高頻/甚高頻天線。W型由老式的M型改進而來,近似V型,加裝了俗稱「豬鼻」的大型機頭雷達罩,機頭設有更多的天線,機腹的天線比V型多。RC-135V/W型電子偵察機自1981年開始服役,通常與空中預警控制機、E-8聯合星飛機共同執行任務。 RC-135X型眼鏡蛇眼,是由RC-135S型的機體改良,同樣用於追蹤彈道飛彈的重返大氣載具,只完成一架。 七、作戰使用 平時,RC-135主要用於對世界範圍內的目標國進行高空遠程戰略偵察。該機型能在公海上跟蹤導彈彈頭的飛行狀態,並推測彈道導彈的性能及相關數據,判斷發射點和彈著點的位置。此外,RC-135還能有效偵察各種電子設施信息,為電子戰提供參數。 戰時,RC-135能夠迅速捕捉和分析戰場上的各種電子威脅,然後將分析的結果與其它電子戰系統進行協同,最後把目標的數據提供給打擊力量。美國空軍戰時對RC-135使用的慣例是與E-3空中預警機和「聯合星聯手,向決策者、戰場指揮官和戰鬥機飛行員提供適時的戰鬥管理情報。更重要的是,RC—135V/W的電子偵察能力可彌補其他飛機獲得情報的不足。在作戰中,它們與E—3預警指揮機不斷交換數據,對E—3收集的情報進行補充,以便更好地了解威脅的情況,從而採取相應的行動。RC—135V/W和E—3的組合已成為海灣戰爭和波黑衝突中美國空軍進行空戰的一張王牌。 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是RC-135的重點監視對象。亞太區的RC-135通常是部署在日本沖繩島美軍基地,起飛後沿偵察目標國的沿海進行偵察。慣例是從沖繩起飛後可先向北飛行,快到目標國領海領空時開始轉彎向南飛行,沿著目標國東南沿海一帶的海空邊界平行飛行,一直到最南邊。然後再調頭往北飛行,一次任務中大約如此循環飛行4次,最後返回沖繩。
八、實戰表現 RC-135在近年經常參與實際作戰。在入侵巴拿馬的「正義事業」行動中,RC-135首次參加實戰行動;在海灣戰爭中,共4架RC-135偵察機對伊拉克進行不間斷的偵察監視,平均每天有2架在空中飛行,每架飛機一次偵察時間為12小時。在科索沃戰爭中RC-135從希臘的松達灣起飛,然後在距科索沃有相當距離的亞得里亞海上空巡弋,以對南聯盟進行不間斷的信號偵察。據美國空軍事後透露,這架RC-135飛機裝備了一套特別的感測器集陣,可以監視南聯盟軍方任何的雷達信號活動,或者截獲南聯盟軍方的無線電通訊,一旦獲得南聯盟軍隊活動的情況,RC-135就立即把情報傳遞給北約的戰機,由其對目標實施連續的空中打擊。熱點地區同樣隨時可見RC-135的鬼影:在撤離伊拉克庫爾德人的「提供安慰」行動中,在執行所謂伊拉克南部禁飛區飛行南部觀察和「禁飛行動」里,在「敏捷勇士」、「提供許諾」、「堅持民主」等軍事行動中,RC-135總要插上一腿。它們在熱點地區搜集的情報分別被送給戰區司令官、美國國防部、美國國家指揮當局,所搜集到的數據資料則交由美國空中作戰司令部、美國空中情報局和美國國家安全局處理、分析和儲存。 近幾年來,美國空軍的RC—135V/W電子偵察機從日本沖繩的嘉手納空軍基地起飛次數日益頻繁,該機種前往我國東海、黃海區域進行偵察。 ------------------------------------------------------- TR-1戰術偵察機
一、概述: TR-l是由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用U-2R戰略偵察機改裝的單發高空戰術偵察機,可以在白天和夜晚連續觀測敵方境內的縱深目標,確定出數百干米外目標的精確位置,支援地面和空中部隊作戰。另外,還可以由3架TR-1飛機構成精確定位打擊系統,可以確定出數百千米外目標的精確位置。 1979年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再次啟用U-2飛機生產線用於TR-1的製造,1981年8月1日,首架TR-1A試飛,1981年9月交付給空軍到1989年共生產出各型TR-l飛機34架。1991年再度將TR-1改名為U-2R。1992年TR-1換裝F118-GE-101引擎,最高飛行高度也大為提高,改進後的機型命名為U-2S。 二、性能指標: 尺寸數據:機長19.20米,機高4.88米,翼展31.39米,機翼面積92.90平方米,展弦比:10.6。 重量數據。空重:7264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8144千克,機內燃油:3600千克 性能數據。最大平飛速度:920干米/小時,最大巡航速度(高度21650米):692干米/小時,實用升限:27450米,內部油料的續航時間:7.5小時,最大航程:6436干米 三、結構特點:(總體布局、材料、動力等) 該機採用正常氣動布局。機翼為大展弦比中單翼,後緣襟翼分為四塊,翼尖有著陸滑撬,翼下有短艙與機身間兩塊,短艙與副翼間兩塊。副翼與最外側襟翼間為油箱通氣管整流罩。副翼上有調整片,主操縱面手動,有配重。為便於對準跑道,前翼前緣有手動可收放氣流分離帶。橫滾/升降擾流片由液壓操縱。 外翼段有扶持輪。 機身為圓截面全金屬薄蒙皮結構,機身十分細長,長細比達10:1。 尾翼:懸臂式全金屬結構。平尾可由液壓操縱繞前緣改變安裝角。 起落架。雙主輪自行車式起落架。主輪與尾輪均向前收入機身。每側外翼有一雙輪扶持起落架,升空後投掉,平尾下有阻力傘艙,可裝著陸阻攔尾鉤。 座艙。一名駕駛員,有彈射座椅,座艙蓋能防紫外線,向側面打開。 動力裝置 。TR-1的發動機裝在後機身,進氣道位於機身的兩側。 單台J75P-13B渦噴發動機,推力為75.6千牛。(後改裝GE F-118-101引擎) 四、機載設備和武器系統: 為了滿足偵察的需要,除常用的通信、導航、儀錶著陸系統外,該機載有天文羅盤、側視合成孔徑雷達、T-35跟蹤照相機。主要設備裝有可拆卸的機頭和駕駛艙後的Q號、E號艙內及機翼下的設備艙內。機翼下設備艙重544公斤。 五、裝備情況及型號演變 該機的主要型別有以下三種: TR-1A,單座高空戰術偵察型,機體與U-2完全相同;生產25架。TR-1B,雙座教練型,共兩架,分別於1983年3月和5月交付; ER-2,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改裝的地球資源研究機,基本與TR-1A相同,1981年6月10日交付,共生產2架。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共派出了TR-1偵察機參戰,較好地完成了各種偵察任務,並且無一戰鬥損失。 ------------------------------------------------------------ ES-3A(影子)偵察機 Es-3A是用來取代美國海軍的EA-3B「天空戰士 Skywarrior」的。ES-3A是一種艦載、高翼、雙發飛機,專門用於監測敵方的電磁通信。基於S-3 「北歐海盜 Viking」的機身,ES-3A加裝了最先進的航空電子設備 ELINT ,包括GPS 導航系統,全頻譜RF接收器,DF設備,和被動紀錄偵測感測器。而 S-3 的雷達,紅外雷達,電子戰艙,電子導航設備都被保存下來。 目前ES-3A共有16架,分別在兩個中隊服役(VQ-5和VQ-6)。 主要承包商: 洛克希德-馬丁 Lockheed Martin 原制國: 美國 USA 機種: 電子戰機 乘員: 4 服役: 1992 引擎: 兩台通用電氣 General Electric TF34-GE-2 渦輪風扇發動機,單台推力9,275 lb 尺寸 翼展: 20.93 m / 68 ft 8 in 機長: 16.26 m / 53 ft 4 in 高: 6.93 m / 22 ft 9 in 重: 34,000 lb 空載/ 52,540 lb 最大起飛重量 升限: 34,000 ft 速度: 814 km/h / 506 mph 航程: 5,560 km / 3,455 miles ------------------------------------------- EC-47電子偵察機
EC-47電了戰飛機由C-47運輸機改裝而成,可用於空中預警、電子偵察、空中助航校準等。主要型號有:C-47RM試驗平台、EC-47D(前身為AC-47D)1953年開始生產,主要用於美國國內導航也可用於電子偵察,在越戰中使用過、H型,電子戰訓練平台、J型,電子戰訓練平台、M型,用途不明,在越戰中加裝了專用設備而改稱M型、N型,電子偵察、P型,電子偵察平台、Q型,用途不明,裝有特殊電子設備。 在越戰中EC-47被大量使用執行各種電子偵察,對抗等任務。主要沿著越南西部邊境和北越而南部周圍海域進行電了偵察和監測,對不明電子信號進行敵我識別和標測,並進行定位,以供友隊攻擊。 各型C-47的尺寸,重量和性能基本相同,以下是C-47系列的代表數據: 動力裝置:C-47RM,兩台R-1830-90D星形發動機、EC-47H,兩台R-1830-92星形發動機、EC-47J,兩台R-1830-90C星形發動機、EC-47N,兩台R-1830-92星形發動機、EC-47P,兩台R-1830-90D星形發動機、EC-47Q,兩台R-2000-4星形發動機。 尺寸數據:翼展29.11米,機長19.43米,機高5.18米。 重量數據:空重約7711公斤,有效載荷約9072公斤。 --------------------------------------------------------- 美國「超級空中大王」B200T海上偵察機
圖為在研製的B200T海上偵察機,具有「超級空中大王」的別稱。 ------------------------------------------ 美國OV-10「野馬」輕型攻擊偵察機
OV-10「野馬」在現代戰場上具有較強的作戰、偵察能力,目前還沒有能取代它的機型。它裝備有機槍、機炮、炸彈等。翼展12.19米,機長13.41米,機高4.62米。最大平飛速度463公里/小時,實用升限9150米。 --------------------------------------------------- 「超級空中大王」—RC—12戰術電子偵察機 海灣戰爭期間,RC—12系列的飛機參加了頭戰,對伊軍通信系統偵察、測向、定位,並將情報適時發往地面部隊。RC—12偵察規是美國雷聲公司在「空中之王」A200CT基礎上改裝的,於1991年6月正式加入現役,機組乘員為兩人。該機有兩幅螺旋槳,其動力系統是兩台PT6A—41發動機;機長13.4米,翼展17.6米;最大起飛重量6446公斤,飛機巡航速度463千米/小時,續航時間 5小時以上,最大航程2200千米。 該型飛機的主要任務是截收通信情報,對目標定位、中繼通信;並把接收到的有價值信號傳輸到地面進行綜合分析處理。機上裝備主要有:AN/APR-39和AN/APR-40雷達告警系統,以應付飛機在飛行中所遇到的敵地對空導彈和防空炮火的襲擊、空對空截擊和電子干擾。然而,該機儘管性能十分先進,但是複雜的電子設備,導致人員操縱困難,失事難免。2001年3月26日,一架RC—12在施瓦本格執行例行性訓時墜毀。 -------------------------------------------------- WC-130 氣象偵察機
在美國空軍氣象勤務部換裝 WC-130B 機隊後,便開啟 WC-130 系列機型長達四十餘年、甚至更延續的服役生涯。雖然 WC-130 是由 C-130 運輸機改裝而來,但與 WB-29、WB-50 截然不同的是 WC-130 在出廠前,已針對氣象勤務部的需求,妥善的將各式氣象裝備安裝在全新的 C-130 機體上,故 WC-130 可視為全新的機種,非若 WB-29、WB-50 是在老舊的機體上進行大幅的改裝工程。 WC-130 系列包括 A、B、E、H 與 J 等機型,不僅在美國空軍使用,也銷售給巴基斯坦、菲律賓、哥倫比亞等九個國家使用,就連英國皇家空軍也曾改裝一架 C-130 為軍事氣象飛機,因此,WC-130 可算是西方世界使用最廣泛的專業軍事氣象飛機。 越戰期間,美軍為了癱瘓越共在「胡志明小道」的行動,開始規劃執行代號「Popeye」的軍事任務,就是利用 3 架 WC-130A 飛機,輪番對「胡志明小道」實施人工增雨作業。自 1966 年起,先在泰國進行測試,直到掌握中南半島的大氣環境狀態後,於 1967 年 3 月開始對「胡志明小道」展開翕動,自此該區域經常突然出現暴雨、山洪爆發、洪水沖斷橋樑和毀壞堤壩的現象,其破壞程度並不亞於轟炸。 起初北越認為是自然現象,後來才知道這是美國使用氣象飛機實施人工增雨的結果。在 1971 年 6 月是美軍進行人工增雨的最盛時期,大批北越運輸車輛陷在泥濘之中,一周之內經過「胡志明小道」的車輛由原來的 9,000 輛減少至 900 輛。 早期 WC-130B 僅裝置大氣採樣儀,然而這個裝置只是冷戰時期政治因素下的產物,與氣象偵察相關性不大,故在蘇聯解體後,該裝置即從機身上移除,此外飛機上也裝有自動觀測儀器、電腦和雷達等先進設備。WC-130 氣象飛機所搭載的裝備祥述如下: 整合式氣象偵察系統:可分成以下三個子系統 數字化 GPS 投擲式探空儀系統,此項裝備可說是氣象偵察儀器中最重要的系統。 大氣資料系統,可隨著飛機在不同的攻角狀態,將氣壓高度、雷達高度、溫度與露點溫度等資料換算成飛行高度面上的氣象因子。 衛星通訊系統。 光學式露點濕度儀。 紅外線海面溫度測量系統。 雙頻道的風向風速、露點溫度海面溫度、氣壓高度與雷達高度儀的記錄器。 都卜勒氣象雷達 工作站級的電子計算機平台。 目前最新服役的 WC-130J 型氣象飛機已陸續執行各項氣象偵察任務,仍然擁有「颶風獵人」部隊之稱呼,美國空軍評估 WC-130 機隊將服役至 2030 年,並隨時依計劃提升其性能。 -------------------------------------------------- WC—135W 「不死鳳凰」核偵察機
研製國家:美國 型號: WC—135W 不死鳳凰(CONSTANT PHOENIX) 研製單位:波音公司 現狀: 現役 一、 概述: WC—135W由波音公司從WC—135B改造而來。是美國唯一一個用於空中收集核武器爆炸後的碎屑、漂塵等的武器平台,其收集的東西將用於識別和鑒定他國進行核武器試驗的證據。 二、 結構特點: 該機採用了波音公司C-135的機體。 三、 武器控制與電子系統: WC—135W裝備了能夠收集大氣中放射性微粒子的特殊過濾器和採樣器。非常精密,可以採集到空氣中微量的放射性氣體和碎屑。 四、 裝備情況及型號演變: 美軍只裝備了一架WC—135W,由空軍技術應用中心(AFTAC)控制,並由駐紮於內不拉斯加奧福特空軍基地的第45空中偵察連隊負責具體執行任務。
五、 作戰使用: WC—135W用於空中收集核武器爆炸後的證據碎屑、漂塵等,將其進行識別和鑒定。 六、 實戰表現: 冷戰時期WC—135W被派往前蘇聯地區收集放射性氣體和塵埃,將其用於1963年《禁止核武器試驗條約》的證據。1986年還用於監視蘇聯切爾諾貝利事件中核反應堆融化後的放射性碎屑。20世紀90年代後還用於監視中國的核武器試驗。在印巴核試驗以後還被派往南亞用於確定兩國核武器當量。 隨著朝核問題愈炒愈熱,美國情報部門對朝鮮的偵察力度更是日益加強,2002年10月WC—135W被從本土派往日本沖繩群島美軍嘉手那基地用於確定朝鮮是否進行了核武器試驗。2004年8月在朝鮮上空檢驗出「氪85」放射性氣體。由於該氣體是一種自然狀態下不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因而美軍斷定它是在切斷廢舊核燃料棒後提取鈈的過程中排放到大氣中的! ---------------------------------------------------- 無人偵察機系列 RQ-1「捕食者」
美國空軍的RQ-1「捕食者」無人機,是美軍目前一種重要的遠程中高度監視偵察系統。「捕食者」裝有合成孔徑雷達、電視攝影機和前視紅外裝置,其獲得的各種偵察影像,可以通過衛星通信系統可實時的向前線指揮官或後方指揮部門傳送。 1994年1月,美國通用原子公司獲得了美國空軍關於執行Tier II無人機的合同,即中高度遠程「捕食者」計劃。通用原子是主承包商,其他子承包商包括:Versatron/Wescam公司負責電子/光學偵察萬向球;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負責合成孔徑雷達;L3通信負責寬頻衛星通信數據鏈;波音公司負責智能工作站和任務計劃系統。「捕食者」於1994年首飛,1997年8月投產。該機型由空軍第11和15偵察中隊操作。1998年3月通用原子公司航空分部又收到了增加18架「捕食者」的合同,99年7月又追加7架,使得「捕食者」的生產總數達到60架。義大利空軍目前計劃採購6架「捕食者」,由義大利「流星」公司組裝其中5架。2002年中該項目已得到美兩院批准,但條件限制為出口型「捕食者」不可攜帶武器,必需遵守美國武器擴散的相關政策。 一個典型的「捕食者」系統包括四架無人機,一個地面控制系統和一個「特洛伊精神II」數據分送系統。無人機本身的續航時間高達40小時,巡航速度126千米/小時。飛機本身裝備了UHF和VHF無線電台,以及作用距離270千米的C波段視距內數據鏈。機上用於監視偵察的有效載荷為204千克。機上的兩色DLTV光學攝影機採用了955mm可變焦鏡頭。高解析度的前視紅外系統有6個可調焦距,最小為19mm,最大560mm。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的合成孔徑雷達為「捕食者」提供了全天候監視能力,解析度達到了0.3 米精度。其他可選的載荷可按具體任務調整,包括激光指示和測距裝置、電子對抗裝置和運動目標指示器。 ------------------------------------------- RQ-4A「全球鷹」
全球鷹是為美國空軍而製造,是一種自動高空遠程監視偵察飛行器.高性能感測器可以在高度65000英尺空中透過不利天氣或夜間對象美國伊利諾斯州那樣大面積的地方進行24小時監控. "全球鷹"無人機由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綜合系統分部生產,它可以為戰場指揮官提供近實時的高清晰偵察圖像。"全球鷹"無人機飛行高度非常高,可以俯瞰較大的地域,為戰場決策人員提供敵方當時的資源和人員情況 -------------------------------- 美軍RQ-7「影子-200」戰術無人機
據AAI公司稱,「影子-200」無人機參與了許多著名的戰鬥,其中之一是捕獲了綽號為"金剛石之王"的薩達姆高級副官之一,在另一次戰鬥中,「影子」無人機完成了偵察任務,從而使美國部隊成功解除了一支支持薩達姆的伊朗游擊隊武裝。 由於「影子-200」無人機在飛行中雜訊大,部隊將該無人機命名為「尖叫魔鬼」。不過,在作戰期間,這種無隱身的飛機倒能提供心理上的優勢。 ----------------------------------------------美國RQ-8A「火力偵察兵」
美國RQ-8A「火力偵察兵」無人機試驗進入了至為關鍵的一年。5月號的美國《海軍》雜誌報道說,RQ-8A「火力偵察兵」無人機將與新的通信網路鏈接,並裝備魚雷和其他武器系統,今年秋天還要在X-Craft高速雙體船上進行起飛和降落試驗。美海軍希望這種無人機平台能成為一種多功能武器系統,承擔海上巡邏偵察任務和進行反潛、反艦和反水雷作戰。RQ-8A「火力偵察兵」無人機已經展示出美海軍武備發展和作戰方式的一個新變化。它將是美海軍艦載武器中的新利器。
RQ-8B「火力偵察兵」(FireScout)是美國諾-格公司研製的一種垂直起降無人機,有海軍型和陸軍型兩個型號,海軍型編號為RQ-8A,陸軍型編號為RQ-8B。普通人一眼就能發現RQ-8A「火力偵察兵」和RQ-8B「火力偵察兵」的很大不同。RQ-8A旋翼用3個槳葉,而RQ-8B用4個槳葉。此外,兩者的感測器和航空電子設備也有明顯區別。RQ-8B「火力偵察兵」已被美陸軍選作「未來作戰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將成為旅級部隊裝備的戰術無人機。它的開發進展為RQ-8A研製提供了經驗。 --------------------------------------------------- 「先鋒」無人機
已經在波黑、海地、索馬利亞以及海灣參加過作戰。動力為19千瓦,作戰半徑約為185公里,留這5小時,45公斤的負載包括紅外或電子光學圖像設備。「先鋒」無人機常與E-8C探測到潛在的高等級目標,然後「先鋒」無人機進入目標區實施偵察。 ------------------------------------------------------------ 「暗星」無人機
又名「蒂爾」III,是一種適用於大威脅環境下偵察用的高空續航隱形無人機。目前計劃少量生產,僅用於在重點防禦地區上空飛行。隱形「暗星」無人機不具備「環球鷹」無人機的性能和負載,但具有突破最好防空系統的能力和最佳生存能力。「暗星」無人機的機體較薄,機翼又長又窄,作戰半徑為926公里,續航時間8小時,最大升限1.4萬米,使用FJ44型渦輪風扇發動機。「暗星」無人機每秒鐘的通信能力限制在1.5兆位,飛行中主要傳送固定框架圖像。「暗星」無人機的特點是:隱形、生存能力強,活動範圍和續航時間都比「環球鷹」更大更長。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環球鷹」主要任務是擔負低威脅度或中等威脅度地區上空的執行高度脅度區域上空的偵察任務,而「暗星」主要用來執行高威脅區域上空的偵察任務。 ------------------------------------------------ 美國「金眼」垂直起降無人機
「金眼」無人機的翼展大約2.7米(9英尺)。在垂直起飛後它使用推力矢量前傾並水平飛行。該無人機設計目標是秘密偵察、監視和目標截獲任務,設計裝備電光/紅外感測器有效載荷。 ----------------------------------------------------- 美國「火蜂」無人機
早在越南戰爭時代,美國防部就使用了無人駕駛飛機(如:BQM-34A「火蜂」)和遙控飛行器從事作戰偵察活動。此後,無人機一直服役於美國武裝部隊。 ---------------------------------------------------------- 美國RQ-11「大烏鴉」無人機
「大烏鴉」無人機由加利福尼亞州的航宇環境公司生產,是「指針」無人機的縮小型,供排級部隊使用。該無人機重2.72千克,使用電池驅動,可攜帶紅外攝像機和數據鏈,滯空時間為90分鐘。每套系統包括1個地面控制中心和3架無人機。到2003年底之前,美陸軍將總共擁有185套該系統(包括部署和定購)。 -------------------------------------- 美海軍陸戰隊裝備的「龍眼」無人機
「龍眼」(Dragoneye)無人機為「小型遠程偵察系統」(SURSS),這種小型無人機將提供相當於營級能力的信息。 「龍眼」無人機重2.3千克,通過手持發射,可以重複使用,翼展約1.1米。其飛行高度91~152米之間,時速約56千米。執行任務的時間為30~60分鐘。「龍眼」裝備的可以拆換的載荷、自動駕駛儀和推進系統都來自商用現貨(COTS)。地面控制站使用1台加固的商用現貨膝上電腦。每個「龍眼」系統包括3架無人機和1個地面控制站。 由2名士兵發射後,無人機按照事先編好的GPS路徑點飛行。一旦進入目標區域,「龍眼」就會使用自身攜帶的感測器收集信息並將圖片傳回到地面控制站。 海軍陸戰隊士兵用背包就可以攜帶「龍眼」無人機。2名士兵組成一個小組就能夠攜帶無人機、4.5千克重的地面控制站和備用電池徒步執行任務。「龍眼」可以被應用在城市作戰環境中,通過巡邏提供額外的安全保障,也可以在執行掩護任務時提供路徑偵察。 ------------------------------------ 武裝偵察直升機 美國OH-58「基奧瓦勇士」偵察攻擊直升機
在眾多的直升機中,OH-58D可以說是長相最特別的:一個「小腦袋」,兩隻圓圓的「眼睛」。其實這個「小腦袋」,它可是OH-58D的旋翼瞄準具,雖然它的體積不大,但裡面的設備卻十分先進,有可以放大12倍的電視攝像機,有自動聚焦的紅外線成像感測器,還有激光測距儀。這個「小腦袋」具有主動跟蹤目標和自動校靶功能。由於它「高高在上」,從而保證了OH-58D直升機能躲在小山丘和樹叢的後面對目標進行觀測和瞄準,減少了直升機暴露在敵方火力之下的機會。 OH-58D是美國特種部隊採用的戰場武裝偵察機,是一種用高技術裝備起來的直升機。它的主要作用是捕獲目標、指示目標,它可以與其他武裝直升機密切協同,共同完成作戰任務,配合MH-53J直升機,執行任務。與其他直升機一樣,OH-58D也有個綽號——「基奧瓦」。別看它的身材小,它的武器系統卻不弱,機身兩側有多用途輕型導彈懸掛架,可以掛4枚「毒刺」使空對空導彈,或者掛「海爾法」 空對地導彈,這使它具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它可以在海拔1200米的高原地區飛行,也可以在高氣溫條件下使用。此外,它還有貼地飛行能力和全天候空中偵察能力。 ------------------------------------------------ 美國陸軍ARH下一代武裝偵察直升機
貝爾直升機公司正在為美國陸軍開發的"武裝偵察直升機(ARH)"項目近期完成了開發工作的兩個里程碑:本周第一架系統設計演示(SDD)飛機從裝配車間移動到飛行機庫,將開始功能檢查;5月8日,SDD-B飛機成功完成霍尼韋爾公司HST900渦輪發動機的初步試車。ARH直升機的系統地面試驗按進度繼續進行。該機的首飛定於今年夏季末。
推薦閱讀:
※只會對女生好,被女生稱作好人,卻又無法博得芳心的男生,眼睛都看直了!
※眼睛瞼緣炎簡便特效療法
※眼睛去旅行:孤島賴索托
※眼睛大小不一樣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