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藝術大師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余縣人,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20世紀著名國畫大師,「新山水畫」代表人物,創建了新中國山水畫史中的「新金陵畫派」,對於中國美術史研究也作出重要貢獻。
傅抱石少年家貧,幼時喜歡刻字、畫畫,11歲在瓷器店學徒,自學書法篆刻和繪畫。他1925年撰寫美術史文章《國畫源流概述》,1926年畢業於江西省立第一師範藝術科,並留校任教,1929年著《中國繪畫變遷史綱》,1933年在徐悲鴻幫助下赴日本留學,在金原省吾門下研讀美術史,著《中國繪畫理論》,譯著《唐宋之繪畫》,並於1934年在東京舉辦個人畫展。1935年傅抱石回國在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抗日戰爭期間定居重慶,抗戰勝利之後則重返南京。
新中國成立後,傅抱石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江蘇省分會主席、江蘇省書法印章研究會副會長,併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二屆政協全國委員會委員。1952年傅抱石擔任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教授,1957年擔任江蘇省中國畫院院長。
1960年與郭沫若、朱潔夫合影與北京
1964年傅抱石與家人攝於漢口西路132號
傅抱石先生年輕照
1960年的傅抱石
1959年傅抱石為人民大會堂創作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
傅抱石《乾坤赤》(1964)
傅抱石《琵琶行》
傅抱石《山行遇雨》(1949)
傅抱石《國殤》(1954)
傅抱石《布拉格宮》(1957)
傅抱石《西那亞城中俯瞰》(1957)
傅抱石《雨花台頌》(1959)
傅抱石《二湘圖》
1早年時期
傅抱石幼時喜歡刻字、畫畫,並一度入瓷器店當學徒。1921年,傅抱石高小畢業後考入江西省立第一師範。他將對藝術的興趣擴大到更為專業的方式,把精力集中到圖畫課和相關的手工課上,並對美術史產生濃厚興趣,為未來的職業選擇確立了一個基本的路向。
20世紀30年代初,傅抱石在篆刻方面有所成就,並對古代畫史畫論產生研究興趣。從對顧愷之《魏晉勝流畫贊》到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等歷史史論經典的閱讀中,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繪畫美學觀
傅抱石早年學畫,受到一位專門複製石濤畫的藝人影響。傅抱石一生傾心石
濤故改名抱石。他學石濤不是持守於石濤的技法,而是得力於石濤的繪畫精神。石濤之外,傅抱石對於安徽畫家如梅清、程邃等學之甚多。
2 1932年至1935年日本留學期間
在徐悲鴻力薦下,1933年,傅抱石被江西省政府以考察和改良景德鎮瓷器的名義公派赴日留學,入東京日本帝國美術學校研究部,師從金原省吾,攻讀東方美術史,兼習工藝、雕刻。
傅抱石從翻譯金原省吾《唐代之繪畫》、《宋代之繪畫》入手,開始了專業和系統的中國繪畫史研究。這一時期,他寫就了《論顧愷之至荊浩之山水畫問題》,接著又開始寫有關石濤的評傳,不久則完成《中國美術年表》。1935年秋,傅抱石開始《中國繪畫理論》和《論秦漢諸美術與西方之關係》的研究和寫作。
留日期間,傅抱石在金原省吾的幫助下,1935年舉辦了第一個個展「傅抱石書畫篆刻個展,不久傅抱石篆刻《離騷》獲得日本篆刻大賽第一名。
在繪畫方面,傅抱石留日期間注意研究吸收日本人的畫法,其中以橫山大觀、竹內棲鳳、小衫放庵等人的作品為主。這三個人的畫在堅持傳統的基礎上,開發了新風格,大片的墨色、飛動的線條,大片的墨色中有豐富的內容。傅抱石畫中,大片墨色橫刷縱抹,或勾線後略加亂皴,然後以大片顏色覆蓋,都是從日本畫中得到的啟示。傅抱石留日,是他作畫衝破傳統的起點。
1935年6月,傅抱石回國;8月赴南京受徐悲鴻之聘,任教於中央大學藝術系。1938年,傅抱石投至郭沫若麾下參與軍中抗日宣傳。1939年4月,傅抱石搬家至重慶沙坪壩金剛坡,進入了其藝術的「金剛坡時期」。
3 1939年至1945年重慶金剛坡時期
1939年到1945年六年時間,傅抱石寓居重慶金剛坡。一方面他進入史論研究的高峰時期,另一方面又完成了他從篆刻和史論研究到繪畫創作的過渡。傅抱石這一段繪畫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是蜀地雄奇蒼秀的山水對他的熏染。他這一時期的繪畫奠定了他的藝術成就。蜀地的風光給予傅抱石一是創作慾望的啟示,一是奇特粉本的供給,一是心胸精神的滋養
1942年10月10日,「傅抱石教授畫展」在重慶觀音岩中國文藝社舉行,這是他國內第二次畫展,實際上是他第一次亮相於國內畫壇,具有重要史學意義。這個展覽又叫做「壬午個展」,表明了傅抱石繪畫已有著與篆刻、史論同等顯要的成就。
傅抱石「金剛坡」時期的作品,分人物、山水兩部分。人物畫主要表現歷史上有影響的人物和人物故事,如屈原、蘇武等;他還以古代優秀詩篇為創作題材,如《琵琶行》、《麗人行》、《湘夫人》、《湘君》、《九歌圖》、《國殤》等,這類作品不僅成為傅抱石人物畫成就的一個標誌,同時還因為傅抱石不斷的將這類題材的表現,使這類作品的創作成為具有他個人符號性質的題材。
傅抱石的山水畫多取材於現實生活。表現金剛坡下、成渝道上的眼前即景、反映巴山夜雨的情趣,成立傅抱石這一時期山水畫創作的主題。他的畫法一變傳統的各種皴法,用散鋒亂筆表現山石結構,形成了獨特的「抱石皴」。
4 1945年至1949年重返南京時期
「金剛坡時期」是傅抱石繪畫風格的開創和成長期,重返南京後至20世紀40年代末期,則是他將此風格進一步充實完善至純熟境地的又一分期。他的創作轉向更深入的內在層次,多為歷史人物、古詩造境和自發胸臆的山水作品。
1947年8月13日,傅抱石在南京文化會堂作了題為《中國繪畫之精神》的演講。在這次演講中,傅抱石從「超然之精神」、「民族之精神」、「寫意之精神」三個層面,表述了他對「中國畫之精神」的理解。傅抱石這篇演講,不僅是他對中國繪畫精神的一種解讀和認知,也是他在此基礎上的繪畫實踐的總結。
5 50年代初期
1953年,北京中國畫研究會的畫家開始山水寫生活動,此後全國效仿,山水畫家希望通過寫生完成對舊山水畫的改造。這種改造與傳統的山水畫在審美上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由此引發了全國性的「關於國畫創作接受遺產」問題的討論。
面對現實中的國畫論戰,傅抱石以自己的思考和實踐,很好的處理了傳統技法與現實的關係。他放棄了原有的題材,而開始研究毛澤東詩詞,用他慣用的表現文學作品的方法,將毛澤東詩詞中那些激動人心的篇章移入到自己的畫面中。他以毛澤東詩意或毛澤東詩詞中提到的重大歷史事件作為新題材,突破了傳統題材的束縛,和當時流行的「新年畫」相比,其淡化題材的處理方法,成立一個過渡時期的特色。他的作品開創了毛澤東詩意畫創作的先河,使之成為「新山水畫」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探索中變革,在變革中探索,是傅抱石1950年代創作的主旋律。這一時期,他也畫他過去常畫的一些題材,但在技法和意境上和過去有些不同,少了許多荒率的逸氣,多了一些昂揚的氣勢和精神。
6 1957年至1965年
這一階段,傅抱石繪畫的筆墨風格較前有顯著的變化,面對真景寫實,技法更多樣化,主觀內省的深度與濃郁的實情相對淡薄。
1957年5月,傅抱石以新中國第一個美術家代表團團長身份,赴東歐訪問,寫生作畫,舉辦畫展。這些寫生作品,捨棄了國畫中常用的構圖方法,以一種平和自然的畫面處理,突出寫生中的自然性。1959年6月,傅抱石到韶山寫生,兩個月後又到北京,和關山月一起為人民大會堂作畫。《江山如此多嬌》的創造,啟發了後來許多山水畫家的創作思路,找到了一個能夠在特定社會環境下獲得成功的創作題材。1960年9月,傅抱石作為江蘇國畫院院長率領江蘇國畫工作團進行二萬三千里的旅行寫生,由此推動了新山水畫在20世紀中期的發展。對於傅抱石,此行最大的收穫就是確立了「思想變了,筆墨就不能不變」的觀念。這批旅行寫生作品與其他團員作品一道,在1961年5月以「山河新貌」為名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獲得了空前成功。畫展舉行同時,傅抱石又得到了東北寫生的機會。在這次寫生中,傅抱石在自然和社會兩種題材中都將有限的可能發揮到了極致。
傅抱石自歐洲到東北的寫生過程,其意義已超出藝術自身。通過三次旅行寫生,傅抱石表現出了在新題材方面的成就,這一意義反映到了特定的歷史時空中,成為傅抱石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推薦閱讀:
※【漲知識】圖說羊絨與羊毛,一字之差大不同
※圖說:九大定律讓你的職場如魚得水
※易筋內功運身圖說·正身圖說
※經典R菠蘿 圖解+真人秀+看圖說話
※十二大勁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