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散佚中醫名方總鉤沉(四)
組成:党參30克,麥冬15克、熟地12克、白朮6克、山萸肉15克、茯苓15克、知母12克、枸杞15克、核桃5個(打破)紫河車粉10克、(兌服)、甘草6克。
功能:補腎納氣;歸氣定喘。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過敏性哮喘、心源性哮喘。
服法:上藥除紫河車粉外,一併濃煎3次,棄渣取汁,加入紫河車粉,分3次服,一日一劑。
加減運用:咳漱痰多者,加款冬花、紫苑止咳化痰;若喉癢、乾咳少痰甚者,加天花粉、雪梨養陰生津潤肺。
平 哮 湯
組成:炙麻黃6—9克、炒杏仁12克、桑白皮20克、地龍12克、蟬衣6克、蜈蚣1—2條、黨歸12克、石葦20克、細辛5克、徐長卿20克、生甘草6克。
功能:理肺平哮,解痙脫敏。
主治:支氣管哮喘發作期及持續期,寒熱不甚明顯者。
用法:每日11劑水煎服。發作時服湯劑。上藥量加2—5倍,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次2克每日3次口服,作為發作期控制後鞏固療效,持續期亦可服用。
加減運用:偏熱者加僵蟲、生石膏、魚腥草;偏寒者加乾薑、桂枝,重用細辛;痰盛氣逆者加葶歷子、半夏、雲苓;氣虛者加黃芪、太子參、
白果仁;咳劇者加冬花、白前、枇杷葉。其它如全蟲、 、穿山甲等蟲類藥物,均有解痙通氣,行瘀開閉之效,臨症時酌情選用。
黛 麥 養 肺 止 咳 湯
組成:青黛5克,海蛤粉30克,人蔘10克(或党參20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細辛3克,炙甘草10克(小兒用量酌減)
功能:益氣生津,清咽止咳。
主治:氣陰虛咳漱(外感後咳漱、慢性咽喉炎、氣管炎等)。
用法:水3碗煎取1碗,藥渣熏煎1次,共分2至3次服。每日1劑。
加減運用:痰多而稀白、納呆苔白者,加白朮、陳皮、法夏。咽經、扁桃體增大者,加射干、板藍根、金銀花;其中兼便結者,再加胖大海。素有喘咳(哮喘、痙支)、氣逆痰多者,加麻黃、桂枝、蘇子、葶藶子。若見陣發痙咳,狀若百日咳者,加百部、馬兜鈴。時有低熱者,加青蒿、鱉甲。自汗、盜汗明顯者,可加黃芪、防風。咽癢甚者,加僵蠶、膽南星;細辛用量酌加。血虛心悸、舌淡脈細者,酌加當歸、熟地、丹參。
止 痙 鎮 咳 湯
組成:天竺黃10克、僵蠶6克、蘇子6克、半夏6克、瓜萎皮10克、麥冬6克、杏仁3克、五味子3克、百部3克、炙冬花3克、施復花(布包)3克。
功能:祛風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小兒百日咳痙攣期,陣發性頓嗽者。
用法:水煎150毫升,3—5克歲,日分4次服,6—7歲日分3次服。服時加蜂蜜一匙。每日一劑。
加減運用:肺熱痰黃者,減半夏3克,去冬花、百部,加魚腥草10克、川貝6克。肺寒痰清、手足不溫者,加乾薑3克。鼻 、鞏膜出血者,去百部、冬花,加細生地6克,赤芍6克,大貝6克。
竹 茹 清 胃 飲
組成:竹茹12克,蘆根30克,公英15克,枳殼10可,金石斛10克,煅石膏15克,寸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乾草6克。
功能:輕清涼潤,理氣止痛。
主治:慢性表淺性胃炎偏熱者,胃脘輕痛,咽干口苦,舌紅,胃無大熱,服清胃散(湯)太過者。
用法:水箭3哦哦毫升,早晚分兩次飯前口服。每周服5劑。
加減運用:胃脘甚痛者,重用芍藥、甘草,加玄胡15克;胃及十二脂腸潰瘍者,加茶10克,去石斛。
四 子 平 喘 湯
組成:葶藶子12克,灸蘇子9克,萊菔子9克,白芥子2克,苦杏仁9克,浙貝母12克,制半夏9克,陳皮5克,沉香5克,(後下),大生地12克,當歸5克,紫丹參15克。
功能:化痰止渴、納氣平喘。
主治:腎虛失納、痰飲停肺之咳喘。症見胸膈滿悶、咳喘短氣、痰多色白、苔白膩、脈沉細滑等。
用法:文火水煎,日一劑,分二次溫服。
加減運用:畏寒肢冷加肉桂;咳嗽甚者加百部、前胡;咳痰黃稠去沉香、生地,加黃芪、焦山梔;咯痰不暢加竹瀝、瓜萎皮。
開 肺 宣 郁 湯
組成:秋桔梗6克、炙紫苑12克、川鬱金9克、炒積殼9克、炙杷葉(包)12克、粉甘草3克。
功能:開宣肺氣,利氣疏郁。
主治:食道炎、食道痙孿、慢性胃炎、習慣性便秘,胃腸神經官能症等屬肺失宣降,氣機郁滯者。
加減運用:若肺郁化火者,佐用瀉火開郁之品,如梔子、豆鼓、丹皮之類;肺郁擾神伍入遠志、夜交藤;肺郁痰阻加入菖蒲、陳皮、橘梗;肺郁而腸痹者佐用瓜萎、麻仁,或用適量硝、黃、取小承氣意;肺郁陰血不足者,當兼以養陰益血,可伍以養陰益血,可伍以白芍、當歸、雞血藤之類,肺郁兼氣虛者應當配用參、芪之類以助其推行之力。
蒲 連 復 胃 湯
組成:蒲公英15克、黃連9克、太子參15、法半夏12克、乾薑3克、蘇梗10克、無梅9克、甘草6克。
功能:益胃清熱,和胃降逆,理氣止疼。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與十二指腸潰瘍及膽囊炎、膽胃不和等病症。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兩遍,早晚服用。
加減運用:泛酸者去烏梅加烏賊骨15克,大貝母10克,持續痛者加元胡15克,川楝子9克,有出血者加白芨15克,蒲黃6克,腹脹便干者加檳榔6克;舌紅少苔,胃陰虧傷者減黃連3克,加沙參15克,麥冬10克。
種 子 丹
組成:海龍3條,鹿茸15克,海狗腎15克,胎盤30克,羊腎(睾丸)3副,肉蓯蓉15克,仙靈脾20克,仙茅20克,巴戟田0克,葫蘆巴20克,枸杞子30克。
用法:以上諸葯乾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日2—3次,每次10克口服。若作湯劑,每劑海龍改為1條,胎盤3克,海狗腎1.5克,鹿茸2克,此
四味共研細末;肉蓯蓉、仙靈脾、仙茅、巴戟天、葫蘆巴、枸杞子原量加水共煎,取汁沖服以上四味,每天一劑。羊腎1隻,燉煮後吃肉喝湯
。
功能:補腎溫陽,填髓生精。
主治:男性腎虛不育子偏於陽虛者。
加減運用:
1、若填補日久,宜顧護脾胃,可酌加 仁、白朮等,益後天以助先天。
2、若腎陽腎陰俱虛,或久服不方而有燥熱之象者,可酌加滋補腎陰之品,如熟地、龜板、天冬等。
兩 和 鎮 痛 飲
組成:竹柴胡12克,生白芍15克,枳殼12殼,厚朴12殼,炒香附15克,佛手12克,炒建曲15克,甘草4克。
功能:蔬乾和胃、行滯鎮痛。
主治:肝胃不和所致胃脘疼痛,包括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膽囊炎、胃腸功能紊亂所引起的上腹疼痛。
服法:上藥每劑煎三次,每日早、中、晚分服,日一劑。
加減運用:脘腹脹滿或脹痛、呃氣者加廣木香10克,青皮、陳皮各12克加強行氣之功;痛如針刺或疼痛較劇者,加赤芍、延胡索各12克活血化瘀止痛;疼痛有灼熱感或口苦咽干者加炒川楝子、焦梔各12克清瀉肝火;口乾口苦、苔黃者加黃岑15克、黃連6克清瀉鬱熱;食後痛甚者加雞內金15克,炒二芽各30克增強消食導滯之力;泛酸時加煅瓦楞子30克、海螵蛸15克和胃制酸;腹痛有冷感者家法羅海12克以溫散行滯。
扶 土 抑 木 定 痛 方
組成:南、北沙參各30克,白朮15克,茯苓30克,陳皮12克,後朴12克,炒香附15克,佛手12克,白芍15克,炒延曲15克,甘草4克。
功能:扶 土 抑 木、行滯定痛
主治:脾胃虛損、肝鬱氣滯所致胃脘痛。服法:同肝胃兩和鎮痛飲。
加減運用:若干脾不和諸症突出,可用肝胃兩和鎮痛飲治理以從其變;標實勢衰,即用本方。氣虛甚者可家党參、山藥各30克,甚則家人蔘6克以增強益氣之力;若短氣、頭昏者家黃芪30克,夜交藤30克以養心安神。
砂 半 理 中 湯
組成: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殼9殼(或炒枳實),砂仁9克(打碎)。
用法:用砂鍋加水至浸沒藥材,水面超出藥材5分。砂仁打碎後下,每機煎兩次,日服一劑,分兩次服。
功能:理氣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胃脘近心窩處疼痛,泛酸暖氣,或吐涎沫,脘腹脹滿,痛引肋背或胸中。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膩,脈沉弦或弦緊。
加減運用:本方為治療胃痛的基本方劑,臨床可根據病情辨證酌加藥物。
1、肝胃痛症:見胃痛連肋功撐作痛,呃逆暖氣,苔多薄白,脈弦緊。治療將香附加至12克為主葯,餘四味藥量仍為9克。若口苦吐酸,為膽火較盛,可加生梔子6—9克;肋痛較痛者,可加川楝子9克。
2、心胃痛者:見痛引胸中,心悸氣短,舌紅苔薄白,脈寸尺俱微,動見於關。治療將高良姜加至12克為主葯,餘四味葯仍用9克。若大便色黑即與小腸火有關,可加焦梔仁3克。
3、脾胃痛症:見胃脘疼痛,脘腹脹滿,神疲乏力,食少納呆,舌苔白膩,脈緩或大,治療將炒枳殼(或炒枳實)加至12克為主葯,餘四味葯仍用9克。
4、肺胃痛症:見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動則氣少,舌苔白膩,脈寸微關緊尺沉,治療將清半夏加至12克主葯,餘四味仍用9克。若兼大便乾燥或不通,為大腸有熱,可加大黃2—3克。
5、腎胃痛症:見脘痛及腰,腰酸小腹脹滿,行則佝僂,舌苔薄白,脈沉弦或狀。治療半砂仁加至12克為主葯,餘四味仍用9克。若腰酸小腹脹甚,可加沉香末(分沖)2克:同是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分沖)2克。若中焦痞滿,上下不通,這是兼有三焦癥狀,可加黃連2—3克,肉桂末(分沖)2克。
舒 肝 安 胃 湯
組成:丹參30克、百合20克、台片15克、木香6克、大貝15克、鍛瓦楞20克、白芍30克、黑梔子6克、甘草12克、黑黃芩12克。
功能:理氣化瘀、養陰清熱,解痙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十二腸炎。
服法:空腹服,一日一劑。病程較長者,可將上藥共為細面,和服或裝膠囊吞服。每服生藥粉6克,一日三次飯前服。
加減運用:胃陰虛極者加寸冬、石斛。胃火熾勝者加黃連。脾胃氣虛者合入小建中湯。胃氣上逆者加赭石、半夏。痛甚者加元胡。出血者加白芨、青黛。
和 胃 消 食 湯
組成:連翹12克、神曲16克、麥芽16克、山楂20克、茯苓12克、陳皮12克、川朴12克、砂仁5克、雞內金10克。
服法:水煎服。
功能:和胃消食。
主治:小兒厭食、脘腹痞滿、脹痛、納呆、噯腐吞酸、噁心嘔逆、睡卧不寧,大便乾結,或便下酸臭,舌苔厚膩。
加減運用:腹痛、腹脹為食滯腸胃,氣機不暢,加炒萊菔子5克以理氣消脹,胃脘胗脹嘔吐泛惡者為食滯中州,胃失和降,加枳殼4克、藿香6克、半夏6克以寬胸降逆止嘔,身熱而煩,舌紅苔薄黃者為食積化熱,加胡黃連4克以清熱退蒸。
溫 中 運 脾 湯
組成:制附子3克,肉桂1克,乾薑2克,炒白朮6克,炒蒼朮5克,茯苓6克,雞內金5克,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炒枳實6克,青陳皮各5克,甘草3克。
功用:溫中運脾
主治:寒濕困中、脾決鍵運之食證。
加減運用:本方加減後還可療寒濕中阻之泄瀉、嘔吐、積滯等脾胃運用化失司之證。兼泄瀉者加砂仁3克、苡仁米10克;兼嘔吐者加姜半夏6克,蘇葉梗各6克,旋復花6克,蔻仁3克,兼積滯者加檳榔5克,萊菔資克,古麥芽各10克。
蒲 連 護 胃 湯
組成:蒲公英10克、黃連6克、党參10克、乾薑3克、大貝母10克、白芨12克、廷胡索12克、川楝子6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
功能:清熱消瘀、降逆和胃、益脾護胃、激活化生之源、理氣止痛。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與十二指腸潰瘍、胃腸功能紊亂等。
用法:涼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兩次服,將上藥共研細末為散,每服5克,一日三次飯後服,效果更佳。
加減運用;脾虛氣弱加黃芪、升麻;噯氣頻作加炒枳殼、陳皮;氣滯腹脹加川朴花、大腹皮:哎惡打呃,加丁香、柿蒂:脅脹隱痛加炒白芍:嘈雜泛酸加吳萸、煅牡蠣:脘腹墜脹加檳榔,木香:腹脹少酸加烏梅、黃芪。
三 黃 胃 炎 湯
組成:黃芪18—30克,黃精12—15克,黃連3—6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神曲30克,生薑3片,大棗6枚。
功能:鍵脾益氣,溫中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等非潰瘍性消化不良。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15劑為一療程。
加減運用:臨床上,慢性胃炎的中醫辨證以脾胃虛弱及脾胃虛寒者居多,此種類型者在北京地區約佔70%以上。又中焦脾胃喜溫喜暖為其特性,故本方可謂治療慢性胃炎的基礎方和常用方。
若脾胃虛寒較重,胃脘寒涼怕冷,加高良姜;若以脘脹痞滿為主症脈見弦象,症屬肝氣犯脾、肝胃不調、肝強脾虛者,則配以柴胡疏肝散或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實、甘草)以疏肝理脾;三黃胃炎湯配四逆散名曰「三黃四逆胃炎湯」,乃治肝脾不調型胃炎之良方也。若以呃逆、噯氣為主證,症屬肝氣犯胃=肝胃不和,胃氣上逆,則用三黃四逆胃炎湯加竹茹、制半夏、丁香、代赭石等;若以胃脘痛或脹痛為主證者,加元胡、干松、佛手等;若以痛非痛、或嘈雜難忍,或莫可名狀,加吳茱萸,視其寒熱配原方黃連決定二葯之量比例,成左金丸;顛倒左金丸或加木香成加味左金丸;若便溏者加党參、木香、訶子、肉豆蔻等;食少納呆加炒古麥芽、焦楂等;若口乾咽干症屬胃陰虛者加麥冬、玉竹、生地等。若經檢查明顯有HP感染者,再加蒲公英並酌加高良姜佐制其苦寒傷胃,等等。隨症加減,療效更加。
理 脾 愈 瘍 湯
組成:党參15克、白朮1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砂仁8克、厚朴10克、干松10克、劉寄奴15克、元胡10克、烏賊骨10克、炙甘草6克、生薑10克、大棗3枚。
功能:健脾溫中,理氣活血。
主治:胃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用法:每日一劑,文火水煎兩次,早晚各服一次。
加減運用:如潰瘍出血,大便色黑者,加白芨10克、田七粉克、(分二次沖服)、黑地榆12克、如語言無力,行寒畏冷,四肢欠溫者,加黃芪15—30克。如暖氣頻作者加丁香5克、柿蒂15克、如食少脹滿者加焦山楂、神曲、麥芽各12克。
扶 命 培 土 湯
組成:上肉桂2克、熟附子5克、西党參10克、北黃芪10克、懷山藥10克、淫羊藿10克、巴戟天10克、枸杞子10克、菟絲子10克、淡大雲10克、蒸黃精10克、制瑣陽10克。
用法:水煎兩次,早晚分服,每日一劑,連服5劑,一般需要服30—60劑,直至病癒為止。
功能:扶命火、培脾土、養正氣、益精血。
主治:腎陽虛證(命門火衰)、脾陽虛證、脾腎陽虛證、氣血虛弱證、特別是慢性腎炎、甲狀腺機能減退症、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症、下丘腦一垂體性閉經、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慢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的患者,有上述證侯表現的療效尤佳。
注意事項:陰虛火旺者及孕婦慎用。口乾喜飲者去肉桂、附子 ;腹脹便溏者去大雲、黃精。
培土理氣湯
組成:党參15克,焦白朮9克,茯苓30克,神曲15克,炒賣芽10克,焦山楂10克,車前子10克,地枯籮30克,八月扎30克,烏葯9克,降香15克,鱉甲30克。
功能:健脾、理氣、兼能理水。
主治:肝癌中期,不能手術、放射治療者,尤益於癌灶下而彌散,肝硬化嚴重,肝功能不佳者。
加減運用:肝癌上腹脹特甚,可甲枳實、川朴;腹水,可甲重理水諸葯;黃疸,可加入清化濕熱葯;肝痛甚,可加入延胡、青皮之類。腹部癌塊明顯時,可以本方與其他治法,如放射治療、動脈栓塞治療等綜合應用。古人說,輕可去實,豈可因本方之輕而忽之耶!
用法:本方煎後,一般應一日四服,甚火可代茶,經常啜用。
養 胃 理 氣 湯
組成:丹參15克,沙參15克,炒白朮12克,白茯苓12克,陳皮10克,法半夏10克,炒棗仁12克,厚朴12克,鹿角霜10克,砂仁3克,山楂12克,建曲12克,延胡索2克。
功能:扶脾、理氣、活絡。
主治:身體贏瘦,食少體倦,脘腹脹痛,或嘔或痢,胸肋不適,舌質暗淡、苔白。如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部分膽道、胰腺等疾病。
用法:每日煎服三次,空腹溫服。
加減運用:胃病呃逆、噫氣不除者,加煅赭石30克、沉香3—6克;痛連肋者加白芍15克、鬱金10克,泛酸者去沙參加煅瓦楞子15克。
禁忌:忌生冷、油膩、辛辣之物。
理 脾 化 滯 湯
組成:雲苓10克,藿香10克,木香3克,川朴3克,川連3克,砂仁3克,焦曲10克,內金3克,梔子6克,焦谷、稻芽各10克。
功能:清熱化滯,理脾助運。
主治:脾胃不和所致的厭食症。症見:食慾不佳、偏食擇食、面黃、口渴、煩躁、 齒、寐時多汗、手足心熱、腹痛、夜卧不安、喜伏卧、舌絳苔黃、脈數。
加減運用:便燥或如球狀,佳川軍3克、火麻仁10克潤腸通便,緩下無傷;口渴佳花粉10克、石斛10克養陰生津;滯熱腹通佳赤勺10克清熱涼血;受寒飲冷者,佳肉果3克、生薑6克溫中散寒;鼻衄佳茅根15克、藕節15克涼血止血,去木香、砂仁、藿香;躁急加連心3克,清熱除煩;齒加赤勺涼血活絡;頭汗多加連心3克、浮小麥10克清熱養心止汗;滯去脾虛加白朮10克、黃精10克補益脾胃。滯去脾運,後天之本得以恢復即愈。
八 珍 益 胃 湯
組成:党參15克、焦術15克、茯苓20克、甘草15克、當歸15克、川芎15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黃芪50克、苡米20克。
功能:補氣養氣,生肌益胃。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加減運用:凡遇嘔血或便血者要重用白芍:年老體弱者要重用党參,嘔吐較重者加竹茹;胃脘劇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
推薦閱讀:
※劉伯溫神機妙算,一身本領是從何處學來,民間流傳著兩種不同說法
※民間獨特療法(三)
※民間相士秘籍口訣
※民間辟邪驅鬼方法一覽,妖魔鬼怪快離開
※民間借貸亂象頻現 加強疏導規範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