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雲所——詩意的壯美
呂雲所(1940-2014) 又名呂雲,號倔農、前崖居士、簡子城下人。曾為天津美術家協會顧問、全國太行中國畫學會總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高研班導師、中國國家畫院高研導師、中國藝術研究院高研班導師、清華大學呂雲所山水畫創作工作室導師、天津美術學院教授暨博士生導師。
編者按:
今年是呂雲所先生去世三周年,為了緬懷這位當代傑出的美術家、當代山水畫大家、美術教育家,當代太行畫風的開創者。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館、天津美院、呂雲所的家鄉涉縣等組織了多種形式的畫展和研討會,眾多著名畫家、理論家和呂老的同事故友參加,在社會各層面產生了積極而廣范的影響。做為一個傑出的藝術家,呂雲所一生鍾情於故鄉太行,他把熱愛當作動力,開拓出一種用積墨表現太行的繪畫語言,達到了前無古人的學術高度。作為一個教育家,他桃李遍天下,在學術界久負盛名。為了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呂雲所先生的學術成就,我們特做本專輯,以此紀念呂雲所先生,讓優秀的繪畫藝術品在當代中國煜煜生輝、發揚光大。
———中國畫觀察
詩意的壯美
文/郎紹君
最早以畫太行名世的畫家是五代荊浩,但他沒有留下可信的傳世作品。以關陝景色為主要對象的關仝和范寬,繼承了荊浩的傳統——我們知道那是一種雄強的風格,有范寬《溪山行旅圖》和諸多文獻記載可證。畫史視荊、關、范為「北派」山水的代表,正是以這種「雄強」為標誌,而與南派山水的秀麗相對比。在宋代,北派風格和介於南北之間的李成、郭熙風格具有很大的影響,而以董源、巨然和「二米」為代表的南派山水地位並不顯赫。自南宋中國文化中心南移,特別是元代以降,南方文人藝術家主宰畫壇,趙孟頫、元四家、吳門畫派、董其昌和華亭派、「四王」畫派等,多承北宋李、郭畫風;明代浙派、江夏派多承南宋馬遠、夏圭畫風。這些畫家畫派所依託或參照的自然造化背景,也多為奇秀多姿的南方山水。而以太行、太華等北方山水為主要表現對象的,如范寬那類巨石裸露、氣勢雄強、豪壯蒼涼的北派風格,則逐漸淡出了畫史。
《太行天下脊》 69cmx180cm 1993年
20世紀40年代,聚居抗戰大後方的中國畫家,紛紛到西北、西南地區寫生考察。奇瑰多變的巴蜀景色,成就了傅抱石縱逸豪放的山水風格,蒼茫遼闊的西北山水雖也進入了畫家們的寫生畫面,卻沒有產生有影響力的西北山水作品。20世紀50年代末,以趙望雲、石魯為代表的陝西畫家,開始探索以革新的筆墨刻畫西北和黃土高原景色,出現了像《祁連放牧》(趙望雲)《南泥灣途中》《秋收》(石魯)等極富新意的作品。與此同時,李可染的南方寫生大獲成功。這激起一些畫家表現北方山水的熱情,被冷落近千年的太行終於又重新出現在畫家筆端——呂雲所的畢業創作《漳河畔》(山水組畫,1962年),就是當代畫壇最早以傳統技巧表現太行風情的代表作。20世紀晚期,又出現了畫太行的山水名家,其中最富影響的,當屬張仃和賈又福。呂雲所與張、賈同畫太行,其作品更能得太行神魄。
《河畔人家》 34cmx46cm 1962年
《收穫季節》 34cmx46cm 1962年
張仃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同李可染提倡並實踐以革新傳統山水畫為目標的寫生,後因轉向工藝設計而中輟。「文革」後期張仃重新操筆,以年邁之軀和堅強意志屢登太行,畫了大量作品。這些作品,多以焦墨對景實寫,物象與空間描繪具體,筆墨凝重而老練,它們向觀者展示出太行的沉雄多姿,也表現出畫家對北方強悍風格的嚮往與崇尚。面對張仃的作品,還能感受到流露其筆端的畫家個性:平朴、執著、堅韌和剛毅。如將張仃20世紀50年代寫生和80年代寫生作一比較,可見出前者朝氣蓬勃、充滿鮮活之生意;後者孤獨深沉、富於悲壯色彩。在可以自由借鑒傳統與西方藝術的新時期,對景寫生對畫家情感、想像和筆墨的自由表現力的限制被凸現出來。對景寫生導源於「真實反映」觀念,它可以充實畫家對造化的感受與理解,但若處理不好,也會像鐐銬一樣,鉗住畫家精神境界的創造和筆墨的自由書寫。
《溪邊牧歌》 34cmx46cm 1962年
《太行秋色》 34cmx46cm 1962年
賈又福是呂雲所的同代人。他在李可染、石魯等當代中國畫革新家的影響下,選擇了太行作為其專攻主題。最初是對景寫生,繼而創作富於生活氣息的抒情作品,約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追求「大美」,探索「含道」之境。後兩類尤其第三類作品贏得了廣泛認可,確立了他在當代山水畫壇的地位。賈又福的追求執著而專一,經常閉門索居,讀書作畫,沉湎於
「萬物皆備於我」式的內省體驗和孤獨冥想,從不為市場和流行風尚所動。這種藝術態度及其對深宏、靜穆的象徵意象和精神境界的求索,在大眾化的工業文化產品席捲大地的當代,具有足可珍視的價值意義。評論界對他的充分肯定,不是偶然的。不過,賈又福的探索也面對諸多矛盾和難題,如對山水畫精神性追求超越了限度與可能,會不會重新淪入虛空;對象的感性特徵被理性化的象徵所吞沒,可能會導致山水形象的萎縮;製作性的筆墨對水墨畫書寫性、隨機性和意趣韻味的傷害如何解決等等。
《山月》 105cmx100cm 1988年
和張仃、賈又福比較起來,呂雲所畫太行經歷了更多的曲折:畢業後曾因工作、教學需要,由組織安排改畫人物畫、連環畫,「文革」期間曾多年被迫停筆,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新潮干擾,在畫什麼和怎麼畫兩方面徘徊困惑。直到1987年,才重新回到太行主題和近於傳統的筆墨方法。十幾年來,他的心境和生活逐漸平靜下來,一方面畫適應市場的抒情小景,一方面進行太行系列的創作;前者尺幅小而後者尺幅大,前者數量多而後者數量小,但後者的質量和水準要優異得多。
《清渾瀉玉》 136cmx68cm 2004年
呂雲所的家鄉河北涉縣,位於冀西南的太行深山,與河南林縣相界鄰,是典型的窮山溝,又是著名的抗戰老區。這裡蜿蜒曲折的大山和溝壑,刻著呂雲所童年的記憶,埋葬著他祖輩為農的父母和先人。他從小看慣了少樹多石、渾荒厚朴的山嶺,對它們有一種先入為主的親切感和敬畏感。在他的眼裡,黃山雖美,卻不如太行親近有味、蒼茫深宏。能撥動他心弦的不是山清水秀,不是漂亮、奇麗和縹緲,而是蒼茫渾荒的禿山大嶺。他從那裡找到的是一種樸厚的美、一種無法言說的內在共鳴。呂雲所用積墨,也與其內在敘述的要求是分不開的:畫抒情小景常用的輕快的潑染方法已不適應宏幅巨幛之需,也與畫家投入的精神內蘊相左。然而呂雲所的積墨與賈又福式高度理性化的積墨不同,它流溢著發自內心的顫動和跳蕩,與畫家的激情(而非理性)密切地牽繫著,其積墨的運用深受黃賓虹的影響,但並非對黃賓虹畫法的追摹。黃氏全力運精於筆墨,尤其是長短線和大小點的積畫,一波三折,剛柔得中,隨心所欲,無障無礙,以得意得韻得趣的「內美」為旨。呂雲所首先考慮的則是造型、結構與境象,筆墨作為造型、結構、境象的「語言」手段,融於其中卻又相對獨立,講究力量與韻味,不流於「板、刻、結」,不失水墨畫的通透性。畫中太行壯美而又充滿了詩意,具有現代感卻又保持了傳統水墨特性。我喜歡這樣的風格,也欣賞這樣的創作路數。
《太行天河》 136cmx68cm 2007年
《太行風雪》 68cmx45cm 2000年
魂系太行
文/劉曦林
雲所生在太行深處的一個山村裡,是地道的「太行山民之子」,就像戀母情結那樣,童年的他對太行的情感是真誠的。一直到1962年,在他的畢業創作《漳河畔》組畫里的《太行秋色》等作品中,那醉秋的意境也是真誠的。之後,他畫過不少的連環畫,在20世紀80年代初也曾有過接近抽象的律動的揮灑,這揮灑的背後有無內在的底蘊、有無真誠的創作衝動卻很難說了。他自己認為有些浮躁,有些言不由衷。從藝術現象上來看,那是在觀念更新的潮流里,欲求變革然而卻不知如何變革的狀態下出現的一段膚淺的現代化試驗過程。1987年之後,他的心沉靜下來,開始潛心於中國畫本體的探索;同時,他的心又再度激動起來,重新回到了他魂牽夢繞的太行。當他再度找到了他的創作母題的時候,就像遊子撲進了母親的懷抱,找回了他的童心、真心,激發了真誠的創作衝動,才有了獨屬於雲所的藝術樣式。這使我想到了
「衰年變法」的齊白石,表面上是擺脫八大冷逸的一格,自創了紅花墨葉一派,但那形式的背後,思想的深處,卻是他的戀鄉情愁,正像他的詩句「萬里鄉心有路通」所透露的,是那位常思既往的老年人的鄉心、童心即真心的再發現,給予他的藝術以真誠的內涵和熱烈的帶有鄉土氣的形式。進入「知天命」之年的雲所再度魂歸太行,也就是回到了藝術至關重要的真誠表現的軌道,是他變法的過程,也是其變意的過程。
《雲誦太行之二》 68cmx68cm 2008年
雲所的太行新作,自然與其生於斯長於斯的山緣有關,也與這位閱歷不淺的畫家對太行的再認識有關。曹孟德「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的豪吟,現代抗日英雄們「我們在太行山上」的戰歌,還有現代人對天人合一哲學的再覺醒,無疑又是他從理性上把握太行魂魄的意識。正是那種真誠的樸素的鄉情和這宏觀地把握太行山魂的理性認識的化合,升華了他那太行新作的精神內涵。此時的他,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山民」,也不再是他上大學時人們稱呼他的那個「老鄉」,而是對中外藝術規律有所把握、對個人的藝術思維有所把握的大學教授。他也不僅僅是一個北方的漢子,而是自覺地發現了自己與北方山水之間在藝術本質上有著同構關係的藝術家。所以,他明確了自己的美學追求,就像他在筆記本上所說的那樣,
「不作陰柔、小巧、纖弱的誦嘆,不是即興小詩和靡靡之音」,他追求的是「大自然的深沉、雄壯、渾厚、凝重、博大、交響樂般的陽剛之氣」。這種氣質滲透在他的巨幅作品中,滲透在他的山形和筆墨之中。
《王莽嶺晨暉》68cmx136cm 2010年
造型藝術,也可以說是造形的藝術。無論是「以形寫神」,還是「以神寫形」;無論是客觀之形,還是主觀之形,這形總是神之形,在雲所的筆下,是太行之魂所附之形,是與畫家的氣質、精神、審美理想同構之形。雲所告訴我,太行山有類如石鼓的山形,他就強化這種石鼓般的形,甚至於將這樣的山形連成一個整體,宛如列陣的武士的碑銘。這種向內包裹的圓厚的造型,在視覺上給人以飽滿的力感、堅實的雕塑感。雲所還告訴我,太行有平頂的山形,他就就這「平」上做文章,將那平頂向縱深透視過去,無限地延伸過去,又從視覺上給人以歷史感和宇宙感,令人嘆服那大自然的博大和雄奇。雲所造型的獨特性,使我想到,范寬的山和他的氣質之間的關係,李苦禪的鷹和他的人格之間的聯繫,獨特的造型又總是獨特的人格、氣質、精神和審美理想的化身。
《春牧圖》 68cmx68cm 1998年
中國畫藝術,也可以說是筆墨的藝術。在中國畫的美學裡,筆墨不僅是物質材料的概念,而是寓有思想和精神品格的藝術語彙,它擔負著塑形的使命,也擔負著精神的使命,筆墨的高下也便是藝術品格的高下。所以,惲南田說:「氣韻藏於筆墨,筆墨都成氣韻」;石濤表示:「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石魯曰:「筆墨為藝之總歸」,「筆墨有無風格乃有無生命之驗。」雲所明乎此,更受李可染「色無功」說的啟示,就在這純水墨的天地里作他的太行文章,彷彿在這片黑白世界裡有著無盡的生命,這黑白的色相也好像更易引發起對往昔和歷史的追懷,這色彩的黑白純化也意味著哲思的升華。另外,雲所從那種爽捷痛快的簡筆轉向不厭其繁的積墨時,從一日揮數紙轉向數十日乃至數百日營一紙時,他也認識了筆墨的豐富性,認識了積墨的容量和厚度,認識了大形與細節的統一,認識了大氣勢與精微表現的統一。當他由小斧劈演化為小米點時,當他在層層漬染墨色又同時注意到雲氣的空白時,他找到了富有藝術個性的新的程式,也把握了虛實相生的筆墨規律。當我看到他對黑白布列的那種節奏感和運動感的強化表現時,我又想到他對西方現代美術的研究,他對簡筆抽象形式的試驗,也並非是時間的浪費,那種富有現代感的構成意識,已經消化在他那繁筆密皴的巨幅大構之中了。
《夏涼圖》 68cmx68cm 1998年
幾年不見,雲所大變。我為他的成績感到高興,可是這個山裡人卻像尊奉山神那樣,首先提到的是他的老師,始終銘記著孫其峰、秦仲文對他的教誨,特別是並不太知名的劉君禮的積墨法對他的啟示。他就是這樣的一個山裡人,尊師重道,寬厚誠樸,又有山民的倔強和吃苦耐勞的品格。他經過了幾多生活的困頓、藝術的困惑,找到了一個真誠的自我,又將藝術之魂還歸他的母土太行,並且在精神、造型和筆墨的統一中,開始走出了觸及藝術真諦、觸及中國畫真諦的重要的一步。從黃賓虹、李可染、石魯到周韶華、陳平,我們交談了中國現代山水畫觀念變化或視角調整的歷程,坦率地談到了他那些簡筆畫的得失,甚至於也像挑刺那樣一起找那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他就像那熱情的太行人那樣把家底都兜給了我,惠我最多者當然還是同賞那太行山魂的享受。臨別時,他留給了我一個小本,其中一頁寫著這樣幾句隨想:「腳跟站得高高的,眼界放得遠遠的,腦子容量寬寬的,手底做得實實的。」這順口溜似的格言,像山裡人的民歌。我想,這就是一位站得高、看得遠、容量大、作風實的現代山裡人的寫照,是山裡人與教授學識化一的境界和人格,正是這種境界和人格,使他取得了已有的成就,並預示著他繼續升華的明天。
《秋韻》 68cmx68cm 1998年
《冬雪》 68cmx68cm 1998年
2015年太行浩氣——呂雲所中國畫遺作展
《蒼茫大野》 175cmx124cm 1988年
《夜走太行》 125cmx145cm 1984年
《太行浩氣》 220cmx149cm 1988年
呂雲所先生是中國當代傑出的美術家,當代美術教育家,是當代太行畫風的開創者,當代山水畫大家。
他生於太行山,長於太行,是地道的太行之子。無論他早年創作的風情組畫《漳河畔》,還是後來的《夜走太行》等山水畫創作,都以太行風土為主題,表達了一個藝術家對太行故土及太行所蘊育的民族文化精神深沉愛戀。其畫風樸厚堅實,筆墨蒼勁老辣,構圖雄偉壯闊,氣象博大凝重深沉,具有交響樂般的陽剛之氣,太行風情在他筆下體現的淋漓盡致。同時,以傳統積墨之法重塑太行魂魄,是當代「北派山水」的傑出代表,領「太行畫風」之時代風騷,其藝術創作影響深遠。呂雲所先生晚年仍在艱辛的藝術道路上筆耕不輟,孜孜以求,完成了從「太行的筆墨」
到「筆墨的太行」的藝術轉化,其中國山水畫寫意精神得到了更高層次的體現。他承載了一個民族美術家一生的生命體悟和對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刻認知與解讀。呂雲所先生不只是傑出的美術家,而且是傑出的美術教育家。他畢生執教於美術學府,為人師表,德藝雙馨,為中國美術事業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美術人才。此次展覽,系統地展示了呂雲所先生的創作歷程及諸多代表作品,我們籍此紀念他在中國美術事業上的不朽成績,深切緬懷他與太行一體的藝術人格與精神。(劉大為)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家協會 中國國家畫院中國藝術研究院 天津美術學院
開幕式嘉賓剪綵
天津美協主席王書平主持開幕式
中國美協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徐里致辭
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致辭
中國國家畫院常務副院長盧禹舜致辭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田黎明致辭
呂大江致答謝辭
《雲涌太行現真骨》 68cmx136cm 2004年
呂雲所3幅佳作列入中國美術館20世紀經典美術收藏系列
捐贈儀式現場
吳為山向呂大江頒發收藏證書
7月15日下午,在中國美術館4號展廳舉辦了「太行浩氣——呂雲所中國畫展」捐贈儀式。呂雲所之子呂大江將其父的3幅經典作品《老來紅》、《板山雲嶺》、《元氣》捐贈給中國美術館。這三件作品代表了呂雲所三個不同時期創作的風貌,為中國美術館在20世紀美術收藏上增添了新篇章。
《老來紅》 85cmx61.5cm 1962年 中國美術館收藏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接受呂雲所作品後表示,感謝呂大江大公無私的精神,以及他對中國美術館事業的支持。呂雲所先生的作品進入中國美術館是20世紀美術保護的需求。他的作品將永遠流傳下去,讓大家學習,他的精神已融入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發展,他的後人秉承了他的這種作風、情懷。將作品捐贈給國家美術館,也是呂雲所藝術精神的凝聚和無私精神的發揚。中國美術館收藏的作品都是得力於藝術家辛勤的勞動、無私的奉獻,並且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和藝術家本人的支持。今天美術館收藏了呂雲所的3件作品,而且是家屬捐贈,所以意義特別重要。
《板山雲嶺》 136cmx68cm 2008年 中國美術館收藏
《美術》雜誌編輯尚輝對呂雲所的作品進行專業的評價:20世紀中國山水畫的發展,離不開對北方、西北山水的表現,而表現太行山的作品是很少的。在太行山山水畫作品創作上,呂雲所毫無疑問是代表畫家之一。所以,舉辦這次展覽,直到今天舉行收藏儀式,都是對呂雲所先生個人藝術的成就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所以希望通過這個展覽,能夠喚起美術界更多的人對山水畫的學習和研究、對太行山作品的學習和研究。
《元氣》 69cmx138cm 1989年 中國美術館收藏
最後,呂大江表達真摯的謝意。他說:「《老來紅》是父親1962年創作的,可以說是他人物畫的處女作,也是他20-21歲時創作的經典作品,與《漳河畔》同在1962年畢業作品展中展出。此作當時在《河北美術》、《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刊載,並作為中學課本的教材。當時就有潘潔滋、郎紹君等評論家給予極高的評價。另外一幅黑色積墨太行《元氣》是他勞心勞力創作出的宏篇巨制,《板山雲嶺》是他晚年從積墨太行到寫生太行轉型的代表作品。今天,這3幅代表作品能歸屬到中國最高的美術殿堂中國美術館,也是父親的遺願。」
《山情》 177cmx147cm 1992年
研討會發言紀要
策展人、學術主持:尚輝
開幕現場(一)
開幕現場(二)
研討會現場(一)
研討會現場(二)
郎紹君
郎紹君(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員、博士後導師):呂雲所作畫的特點跟他做人的風格是一樣的,他的真誠有時候表現在愛憎分明。他是張大千的入室弟子,後來到了天津美院教書。上世紀80年代他主要集中畫山水畫,取材於涉縣的太行山景色,從寫實風格到表現風格,繪畫風格經歷了一系列變化。有一階段是非常凝重的風格,最後一階段是非常活潑的風格,呈現出由靜到動的階段轉化。我最喜歡的還是他靈動的創作,這批動態的作品是其晚年的代表作。這是一種非常自由的書寫,直抒胸臆的表現,但並不理性。總體來說,他是用小筆畫大作,他的積墨有兩種,一種是筆線的積墨,一種是皴法的積墨,這兩種有一個活潑一點,一個更凝重一點,但兩種筆墨都對線的筆墨精神進行了探索和創新。所以說,在北派山水特別是畫太行山的畫家中,呂雲所是畫得最好的畫家之一。
邵大箴
邵大箴(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央美院教授):我覺得呂雲所確實是畫太行山畫得很深入的一位畫家。我非常佩服他80年代後到21世紀,乃至他去世前幾年畫的太行山,有著雄渾、博大的氣派,又有非常微妙的感情體驗,富有詩意。我最喜歡呂雲所畫的積墨山水和筆墨太行,這種沒有完全擺脫太行的基本風貌在此基礎上的畫法,發揮了他的主觀創造性。後來那種大寫意,基本上擺脫了太行山山體的畫是可以理解的,感覺有點可視的味道,有點悲情。但是作為藝術來講,他是非常主觀的。出於藝術情感來講,情感的感染力比較強,對他的情況了解的,對這些畫的感受都非常深。總體來講,我覺得呂雲所畫的太行山,豐富、雄渾又富有感情,他是畫太行的傑出畫家之一。
薛永年
薛永年(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央美院教授):在呂雲所的一些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他緊跟時代脈搏,不斷創作,作品體現了為生產建設服務,為政治服務的特點,比如他的人物畫《老來紅》,就畫得很好。那個時候上大學專業分科不像現在這麼細,學得比較寬,基礎比較廣,中西兼容,所以他的創作很全面。如果只把他當做一個畫山水畫的太行歌頌者當然是對的,但是還不全面。他也畫人物,他能畫工筆的也能畫水墨的,連環畫里有接近年畫的,還有白描的,還畫動物,其中牛畫得就很好。所以在他的青年和中年時代,他創作了大量有影響的作品。另外呂雲所的太行我覺得有三個系列的作品,一個是太行風情,這個作品不完全是山水,人物和山水結合,人物不是點景人物,很具體,有情態動作,山水是當地人眼中的山水,這是一個系列,比較輕鬆,多是小品,手段比較多,表現的是鄉土情。比如《老來紅》的人物畫就是表現有鄉土感情的;第二個系列為太行雄渾,是畫精神太行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夜走太行》、《太行浩氣》、《元氣》、《蒼茫大野》、《太行天下脊》等等,這些作品不是一般的創作,注入了歷史性的思索和精神性的追求,反映的是民族魂;第三個是寫意太行,也叫筆墨太行,這一系列作品仍然表現的是太行的雄風,但又不僅僅是太行。前一階段的太行雄渾系列,筆墨是提煉式的,和太行的形體相結合具有雕塑感,而且形狀很奇特,有的像沙漠中的穹廬,有的像草垛,這種獨特的形象加強了我們歷史性的思考。
劉曦林
劉曦林(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呂雲所生前在中國美術館辦了一次展覽,那次展覽之後,我對他畫的太行山水加深了一些認識。我一直認為呂雲所是個好畫家、大畫家、優秀的畫家,是應該寫在二十世紀山水畫史上的。呂雲所的畫給我們很大啟發,關於中國畫的焦點透視、氣韻生動,在其80年代以來的太行山畫創作中都得以充分體現。特別是雲的應用和線條節奏的律動的發揮,使得整幅畫面氣韻生動起來,使山活了起來,山的生命躍動起來。另外一點就是味,獨特的太行味。既能得太行的味又能得氣韻的生動,就解決了當前山水的形的問題。再就是法,他墨法寫生時用的是疊線積墨,在遊走和靈動之間得到了交匯,遊走比較多的時候容易滑,沒有北方山水的氣勢,他的畫有一種韻律感和雕塑感。另外他還有墨韻寫意的一點,把點線面、黑白的處理和空白的處理交織得很好,他的小品也很雄放。最後一點是魂,魂入了太行。他借太行來寫心、寫意,借太行把自己的情感傳達出
去,這時候我就是太行,太行就是我。
孫克
孫克(中國畫學會副會長、秘書長):我和呂雲所先生認識有幾個年頭了,80年代以後一直在交往,他的名字我早就知道,因為他是天津美院的教員,很年輕就留在學校,而且他的作品在展覽中經常能看到,畫得很好。上世紀80年代以後他開始畫山水畫,他是真正的太行山人,他對太行山認識和理解得都很深刻,對太行山有一種很深的感情。在藝術上他也不斷探索,他80年代以後畫的一些水墨作品,水墨淋漓。他一方面在探索自己的東西,但又不是死鑽牛角尖,而是多方面吸取,他在這當中還是畫的太行山,而且畫得相當有感情,畫出氣勢,畫出他心裡想像的太行。
張曉凌
張曉凌(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呂雲所通過寫實主義表現太行山的形,通過造型性筆墨來突出太行的山水精神,這是他早期的一個特點,也是新中國第一代藝術家用寫實主義表達祖國山水的基本套路,他繼承了這樣一個傳統。所以我們看呂雲所早期的作品從這個角度才有意思,不是很空泛地談一些感覺,一定要放在大的歷史背景和語境里,看他的山水的基本特點。我們看到他後來的作品,形、筆墨包括那種樂趣都在裡面,雖然仍有許多太行山具體的形,但是也沒有太多關係,他已經關注到筆墨本身了,所有的線條、筆墨都是他內心世界的一個寫照。但是我認為他並沒有太多的悲情在裡面,反而顯得有一種解脫感,有一種自由感,他不是宣洩,而是自然而然的一種自我升華的狀態。
王鏞
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我把呂雲所的太行系列劃分成三個時期,早期是寫生太行,包括他早期的《漳河畔》系列。中期是他自己的《黑色太行》系列,就是積墨太行。晚期是他的《寫意太行》。從這三個時期來看,他早期的寫生太行自然氣息很濃,中期的黑色太行筆墨比較凝重,而且這個時期實際上是呂雲所的悲情時期,黑色太行充滿了沉重、蒼涼、壓抑、悲壯,像斷崖結構的山石。到了最後一個階段,尤其是晚年時候叫寫意太行。這三個時期呂雲所的太行系列可以說是離自然越來越遠,離心靈越來越近。在他創作的中期,在黑色太行里,自然和心理達到了平衡和融合,所以創造出了很多我們看到的凝重的太行山水,這種山水我覺得可能是更好地表現了太行的輪廓。他的晚期寫意山水筆墨結構比較鬆散,雖然他想解脫出來,但是又離自然太遠了,所以給我們觀眾的感受就是自然氣息比較淡薄,可能更深刻地著重心理,對一般觀眾來講可能更欣賞他的黑色太行。
夏碩琦
夏碩琦(著名美術評論家):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是中國各種思潮風起雲湧的時代,呂雲所當時的太行山創作還是很引人注目的,他的一些作品還是很有影響的。我認為,呂雲所是在畫太行山的畫家中,取得傑出成就的一位,他確實畫出了太行丘壑。這種丘壑不是素描式的,不是西方化的,不是所謂的寫實主義,我覺得他是山情即我情,山性即我性,他是用感情,用他所掌握的筆墨技巧相融合創造出一種意境。他的成就,就我個人而論,我覺得應該在這個地方,他的地位將來也由此來認定。他的作品,有凝重感,有一種宇宙感,一種氤氳靜穆的歷史感,當然也包括人生感,一種永恆,而且把太行的雄渾、偉岸、高大、深厚、鐵錚錚的精神性表達得相當動人。好的繪畫作品啟人以高志,發人以豪氣,他的畫能有這種作用,我覺得這是很成功的地方。
陳傳席
陳傳席(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呂雲所的畫作我們可以總結為:一個是大氣,他的山水是寫生山水、黑色山水、筆墨山水。我覺得他的黑色山水是最好的,用積墨的方法,尤其是1988年畫的。後來他的畫我也看了,有點沉不住氣,很急躁。後來得知他的經歷,再看他的畫里全是悲愴的心境在裡面。就會覺得他的繪畫很真誠。第二就是他不停的探索筆墨山水當中的各種皴法。第三就是他的人物畫,《收穫的季節》畢業創作我很小的時候就看過,印象很深刻。我那時候十幾歲,他也不過20多歲,我印象非常深刻,那張畫非常好。第四,了解他的坎坷心路,再看他的畫就感覺不一樣,他留下了很多傑作,留下了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他是一個真誠的畫家,他的探索精神也值得我們學習。
劉龍庭
劉龍庭(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審、著名美術評論家):呂雲所跟我是同齡人,跟呂雲所先生有過幾次短暫的交流。對於呂雲所先生的情況大家聽了不少,我想起畫家不同於政治家,想起孟子的「天將降大任,苦其心智,勞其筋骨」,他在中年受到了很多坎坷,到了老年階段,把他的人生感悟和藝術修養、筆墨錘鍊都用在太行里了。蔣兆和先生說世人需要的是美景,呂雲所先生的太行系列不是美景,是一種苦澀的美,是渾厚、博大的美,把北方山川用他的筆墨語言充分表現出來,寫出了山川的靈魂,畫也有靈魂。
顧森
顧森(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呂雲所是一個有藝術修養、藝術教養的人。不單是說他的技法,而體現在他的理論上,這是我和他多次交談時發現的。他在談到一些創作的時候,各種畫論信手拈來,說明他是一位水平非常好的老師,對這些東西都是消化了的。第二、他是一個有使命感的人。他認為現在中國的山水畫最大問題是墨法,他自己概括為三種,潑墨、破墨、積墨,他認為積墨不過關,最後山水畫就不過關,所以他用了很多的精力在這上面,他給我們學生講課講得很細,做了很多示範。前面一些先生講了他是一個北派畫家,我不這樣認為。他比較推崇的是南派畫家,他想達到南派畫家的靈氣,這是南派畫家最強調的。很多北派畫家不重視這些。第三、我為呂雲所惋惜。他這個年齡去世確實太早了,很多畫家在這個時候正是轉型的時候,如果再多些時間,我想他的很多轉型就會成功,而且他已經在這些畫里體現了很多方法,達到一定的高度。
陳醉
陳醉(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呂雲所的畫既有對象原本的自然面貌,但是又有自己經過他的心靈升華以後的理想性的對象。他非常準確地把太行山的造型與形象都能抓得很緊,變化也很多,這個就是他的功夫,他能把太行山的精神表現出來。第二,他能夠有變化。他畫得很隨意,很有意境又很有層次,非常豐富,畫得又很自如。他的大黑塊畫得也很好,實中有空,大披麻皴,空中有實,這種變化後來又在變,變得更強調意境,這就是他功夫深的表現,另外是思考的表現,窮盡其變的表現。第三、重視思考。他有一次跟我討論美術理論,他很熟練,他不斷的提問題,讓我做出答案,很多問題他更深入一些,但是也難免更極端一些。我有的也不完全贊成他,但是我還需要思考下才能告訴他,所以我都覺得很難,但是他的這種精神確實對我有很大的鼓舞和刺激。
趙力忠
趙力忠(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畫太行可能未來會成為一個新的熱點。太行山和別的山不一樣,太行說是個山,實際上太行是個大壩,是華北黃土高原邊上的一個大壩。所以這種形式下,它所展現的面貌和別的山不一樣。儘管說它有整體面貌,可是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尚輝在文章中曾寫到這個山坡是紡錘狀,實際上是地質變化之後,石塊堆積,像台階狀的一種橫斷式的,進到裡邊風光各不一樣。這裡有的地方我還走過,整體來說雖然這幾年好像畫太行比較熱,但呂雲所確實把太行山內在的東西抓住了,把它的神氣抓住了。他體現的太行山的雄渾實際上就是力量。
何延喆
何延喆(現為天津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呂雲所先生例次的展覽我都參與並參加研討會,對他的作品仔細的觀摩、研究、欣賞,每次都有每次不同的感受,這次我也非常期待,這次是我見呂先生的畫最全的一次。我認為呂先生是所有畫太行山水的畫家當中最突出,最有成就的一位。
李一
李一(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美術觀察》主編):我們看到呂雲所先生的太行浩氣的作品,應該說是我們當前研究畫家們創作,特別是畫太行非常好的一個個案。這實際上是一個帶有回顧性、追思性的一個展覽。剛才劉龍庭老師談到了呂雲所精神,今天我們應該學習他哪些地方的精神呢?我覺得應該學習的比較多,比較突出的就是他對太行山的敬畏之心、熱愛之心。太行既是他的生長地,也是他精神的棲居地,他對太行山有一種敬畏之心。現在很多畫家是搞筆墨遊戲,,對山河的敬畏之心、熱愛之心沒有了,這樣就很難產生大氣。所謂的大氣首先是我們要回到大自然的懷抱里才能有大氣,現在我們缺乏的就是像呂雲所先生這種對太行山的了解、敬畏和熱愛,這點是呂先生留給我們非常寶貴的遺產。
徐虹
徐虹(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打動你的並不是他的高山的象徵和體積形象,它的神秘感,而是呂雲所用筆、用線,他的畫面整個的開放性結構,以及把他整個開放出來,在整個畫面上的激情的流動、涌動,你是被這個打動。
鄭工
鄭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呂雲所先生確實是新時期以來在中國畫轉型中很具有代表性的畫家。新時期轉型以來,關於這個轉型問題,我看了尚輝先生寫的文章,確實寫得很精彩,講了三點認識,一是寫實性轉型,二是形式語言的結構性轉型,三是回歸到傳統理念。看了呂雲所先生的畫,我覺得他是一個不斷往回走的畫家,五六十年代中國畫的改造就是要把造型理論轉型,往寫實上走。他從人物畫走到山水畫就是從寫實性的轉型開始,然後往形式語言的結構性方向走。這個走就走到90年代或者可以說到上次研討會開會的時候,1994年。1992、1993年的作品非常清晰,這是一個轉折點;第二、呂雲所2010年的作品我覺得非常有意思,其中有一幅作品當突破了傳統筆墨,他又有一種試圖回歸的跡象,這種回歸不是筆墨的問題,是往五六十年代的造型和筆墨走,是一個新的轉折。前期我們經常講的悲情、人生悲苦的東西沒有了,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點。
呂大江
呂大江(呂雲所之子、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首都博物館畫院執行副院長、山水畫創作部主任,中國人民大學呂大江山水畫工作室導師、教授):感謝尚輝主編,感謝曦林先生、夏碩琦先生,都是父親生前的老朋友們,非常感謝你們!我相信我父親看到今天如此輝煌的成績,他在天上會非常高興的,我代表父親在天之靈謝謝大家了!
《崖靄》 136cmx68cm 2004年
2015年呂雲所故居揭牌儀式
呂雲所先生故居揭牌儀式現場
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題寫的牌匾「呂雲所故居」。經涉縣縣委、涉縣政府修葺將對外開放。2016年5月14日上午10時在河北省涉縣井店鎮三街村舉行揭牌儀式。該活動由河北省涉縣縣委、涉縣縣政府、河北省美術家協會、邯鄲市文聯為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家協會為支持單位,天津美協、天津美院為協辦單位。
全國人大常委、中國民盟中央副主席張平
中國文聯美術藝術中心主任丁傑
邯鄲市委副書記崔永斌
涉縣縣委書記李書生等嘉賓為呂雲所故居揭牌
參加「呂雲所故居」揭牌儀式的嘉賓有:全國人大常委、中國民盟中央副主席張平、民盟河北省副主席魯平、邯鄲市委副書記崔永斌、涉縣縣委書記李書生、中國文聯美術藝術中心主任丁傑先生,中國美協理事、海軍政治工作部文藝創作室主任、長城畫院執行院長鄒立穎、天津美協副主席、天津人大常委孫敬忠、天津美協山水畫專業委員會主任、天津美院教授姬俊堯、河北省美協副主席顏景龍、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民盟中央美術院副院長顧平、首都博物館畫院執行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呂大江山水畫工作室導師教授、呂雲所之子呂大江等500餘人出席了揭牌儀式。
中國文聯美術藝術中心主任、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美協藝術委員會秘書長丁傑致辭
呂雲所先生對家鄉有著深厚的眷戀之情,他把自己的生命與太行靈魂融為一體,終身致力於太行的藝術表現和探求,表達了一個藝術家對家鄉故土及太行山所蘊育的民族文化精神的深沉愛戀。他開創了當代太行畫風,重塑太行魂魄。呂雲所先生的太行畫風
「樸厚堅實,筆墨蒼勁老辣,構圖雄偉壯闊。氣象博大、凝重、深沉,具有交響樂般的陽剛之氣。」(劉大為語)他以傳統積墨之法重塑太行魂魄,不愧為
「北派重鎮」的稱號,是當代「北派山水」的傑出代表,獨領「太行畫風」之風騷。其藝術創作和開拓精神影響極其深遠,在中國美術史上將佔有重要的地位。
邯鄲市委副書記崔永斌致辭
為紀念這位著名畫家的傑出貢獻,繼承和發展他創立的太行畫風,弘揚他永無止境的藝術追求精神,邯鄲市和涉縣政府、涉縣井店村鎮很早就注重了他的故居的保護,近期又對故居進行了修葺,將對外開放。這是一件功在當前、利在久遠的大事。
河北省涉縣縣委書記汪濤致辭
故居揭牌儀式由汪濤縣長主持,由李書生、丁傑、鄒立穎、孫敬忠、姬俊堯、崔永斌、顏景龍、顧平、呂大江等講話。全國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張平、河北邯鄲市委副書記崔永斌、涉縣縣委書記李書生、中國文聯美術藝術中心主任丁傑為呂雲所故居揭牌。呂雲所之子,著名山水畫家呂大江向涉縣捐獻了呂雲所先生的部分代表畫作,還與邯鄲市政府簽署了向籌建中的邯鄲市美術館捐獻呂雲所部分經典作品的意向書。
呂雲所故居前合影
呂雲所先生的太行故居,坐落在太行山腹地的河北省邯鄲市涉縣井店村三街,故居以完全的舊時面貌和實物,向人們展示了他的童年、少年時期的生活,將使人們更加理解他的作品的涵義,更加感受到家鄉對他一生藝術生涯的影響,更加深化對他矢志不移地致力於攀登太行高峰的解讀和認識。
邯鄲市文化局副局長張保堂與呂大江交換邯鄲美術館損贈呂雲所先生作品協議書
呂雲所故居陳列有:張仃、陳天然、孫奇峰、吳為山、趙衛、孫伯翔、唐雲來。張建會等部分名人題詞;呂雲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畫作,如《漳河畔》組畫、《夜走太行》、《太行浩氣》、《蒼茫大野》、《群峰壁立太行頭》、《山月》、《綠天圖》、《晚風柳岸》等,還有呂雲所與其子呂大江合作的作品《山水清音》,呂雲所及家庭早期生活照以及早期連環畫和人物寫生等;呂雲所生前用過的部分用品實物等。
呂大江向嘉賓講解
通向故居的街道口的巨石和故居大門,刻有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先生親筆題寫的《呂雲所故居》字跡。堂屋門楣懸掛著我國書畫泰斗王學仲老先生題寫的《雲所故居》匾額,這是王學仲先生當年經呂雲所介紹到涉縣媧皇宮考察壁刻經文時,特意造訪此處作的題字。衚衕木質牌坊上鐫刻有著名書法家孫伯翔先生題寫的對聯、橫聯等,以及門樓由中國書協副主席張建會、天津書協主席唐去來撰寫的對聯。
呂大江接受媒體採訪
今天呂雲所故居的開放,向人們訴說了這位太行驕子的青少年時期在這裡對他一生藝術之路所產生的影響,對於我們研究呂雲所先生太行藝術有著極其重要和深遠的意義,更對研究和弘揚「呂雲所精神」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晚霽圖》 70cmx69cm 1982年
《午夜》 160cmx97cm 1984年
《家山雲圖》 155cmx125cm 2008年
《北雄之風》 136cmx68cm 2007年
2017年「大匠之園
——呂雲所藝術作品展」
為紀念中國當代傑出的美術家、中國當代太行畫派的開創者呂雲所先生一生取得的學術成就和藝術造詣,弘揚傳頌他的太行學術精神,同時紀念他逝世三周年,由天津美院、天津市文學藝術聯合會、天津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畫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美術館學術研究部、典藏部,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聯合支持的「大匠之園——呂雲所藝術作品展」於4月15至5月15日在天津美院美術館隆重展出。
展館
出席展覽開幕式和學術研討會的國內藝術家及藝術批評界知名學者有天津市政協原副主席曹秀榮,天津市人大常委孫敬忠,中國美協藝委會辦公室副主任賀絢絢,本此展覽的學術主持《美術》雜誌執行主編尚輝,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陳醉、顧森,美術評論家舒士俊,四川大學教授林木,河北省邯鄲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崔永斌、副主任李書生,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容鐵,河北省涉縣縣委書記汪濤,天鐵集團董事長武玉海,中國華治集團總經理任寶庭,甘肅省政協文教委主任杜松奇,天津市文聯秘書長商移山,天津市美協主席王書平,天津市美協名譽主席曹徳兆,天津市書協主席唐雲來,中國書協副主席、天津市書協常務副主席張建會,天津美術館副館長盧永琇,海軍政治部創作院副院長鄒立穎,天津美院黨委書記孫傑,天津美院院長鄧國源,天津美院黨委副書記蔣宗文,天津美院副院長郭振山,天津美術學院展覽館館長王偉毅,天津市塘沽區文聯主席李英傑,國家京劇一級演員楊光,以及霍春陽、賈寶珉、陳冬至、楊德樹、王振德、何延喆、楊沛璋、陳福春、郭雅希、楊維民、郝青松、孫飛、韓昌力、史振嶺、孫敬忠、李耀春、張福有、焦俊華、朱欣根、紀振民、姬俊堯、孫貴璞、古聿浚、楊惠東、蘇鴻升、李志強、張壽庠、龐黎明、范敏、鄭金岩、呂培桓、王山嶺、董振濤、劉正、蔡金順、紀榮耀、陳元龍、張勝、高學年、史玉、冼艷萍、徐燕、劉向東、趙新立、高宏波、潘建波、馬麗、王雨平、馬淑英、呂波濤、徐興光、高天武、李慶增、殷金山、齊君、齊彥、張東升、楊冠宇、張秀茹及全國各地各有關藝術界、美術界相關人士,呂雲所之子呂大江等近千人參加。
開幕式現場
開幕式由天津美院副院長郭振山主持。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因公務未能到場祝賀,特委託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賀絢絢女士代其宣讀賀詞。
部分嘉賓合影
呂雲所先生1940年出生於河北省涉縣,1962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讀書期間師從於秦仲文、劉君里、孫其峰、王頌余等先生,是天津美術學院山水畫教學體系的奠基者之一。呂雲所先生的家鄉是革命老區、抗戰時期的八路軍根據地,有著深厚的革命傳統。出生於此的呂先生對這裡的一草一木有著深厚的感情,在別人眼中的荒山野嶺,在呂先生心中陡生了對自然的敬畏,太行山成為呂先生的創作母題。呂雲所先生進行太行山主題創作,從寫生出發,吸收北宋山水畫的傳統,在追求藝術創作精神性的同時,著重感性表達;經過多年的筆墨積澱,蘊太行山的象徵意義與感性之中,在巨幅山水畫的創作上將書寫性、隨機性和畫面的布局章法、繪畫上進行了有機的結合,韻味盎然。呂雲所先生的山水畫「回歸太行的形體與精神」,充滿了「壯美」的詩意,是當代山水畫創作的高峰。
出席開幕式的嘉賓合影
本次展覽從呂雲所先生50餘年藝術創作生涯中的「海量」藝術作品中,精選出160餘幅經典作品。這些作品借自美術館、博物館和其他機構及私人藏家。內容豐富,文獻厚重、詳實,是一次難得的全面展示解讀呂雲所先生一生學術、文獻、教育、教學的學術回顧展。
中國美協藝委會辦公室副主任賀絢絢宣讀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賀信
展覽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為呂雲所先生早期創作的作品,包括在上世紀60年代產生重要影響的《漳河畔》組畫、《老來紅》及早期的人物寫生作品。
《漳河畔》組畫是呂雲所先生1962年在天津美院畢業時的作品,配有詳盡創作草圖、畫稿。中國美術館館藏作品《老來紅》以及早期人物寫生用寫實印象手法,以傳統的筆墨技巧表現了太行的情感與風貌。第二部分為畫稿文獻系列,全面展示了呂雲所先生近50多年的各種精彩草圖、草稿、手稿大小畫稿,各類早期人物、山水、素描、速寫、寫生、習作、連環畫、教學雜記、名家來往信件、上學時期及文革前後出版物等文獻,可謂包羅萬象,精彩紛呈,立體全面地展示了先生一生的創作心路與歷程;第三部分為呂雲所先生80年代至90年代創作的《黑色積墨太行》系列,可謂畢生心血之創作,配有系列創作草圖畫稿,他追求深沉、厚重、博大、悲壯的精神,用純水墨的黑白氛圍,既「厚」又「透」的藝術語彙來表現大自然交響樂般的陽剛之氣。他的積墨太行無不是他內省式心理歷程的折射,也無不是他對於中華文化與民族品格的一種精神體認,滿載了中國山水畫的現代精神;第四部分為呂先生《太行風情》系列及畫稿用一種濃厚細膩的鄉土抒情情感,用文人筆墨來表現太行意象、以歷史與人文來超越鄉土詩情,深刻展現了先生對故土太行父老的濃郁的無限眷戀之情。第五部分為《寫意太行》系列是呂先生晚年回歸以筆墨為主體的獨立審美創作的。作品使觀者感受到筆墨的乾濕濃淡,筆墨的強眼刺激,一任抒寫直抒胸臆的筆墨狀態,在洒脫與靈動的筆墨背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種沉滯苦澀的筆墨意味,而這批「筆墨太行」恰恰是他回歸太行的形體與精神之內在,兩相完美結合統一的體現。先生用質樸厚實、蒼茫苦澀、凝重幽深的筆墨去不斷舒解他內心的苦痛,淬鍊可以棲居他精神思想的太行喻象。
天津美協主席王書平開幕式上講話
河北省涉縣縣委書記汪濤在開幕式上講話
天津美術學院院長鄧國源在開幕式上講話
天津美術學院副院長郭振山主持開幕式
呂大江向嘉賓講述其父畫作
天津美院美術館首任館長王山嶺讚譽呂雲所畫作
尚輝主持學術研討會
學術研討會現場媒體雲集
楊德樹發言
林木發言
王振德發言
舒士俊發言
鄒立穎發言
王偉毅發言
楊維民發言
郝青松發言
呂雲所之子呂大江在開幕式上致答謝詞
呂大江向媒體介紹其父畫作
呂雲所學術研討會發言綜述
展覽開幕式後,《美術》雜誌執行主編尚輝主持了本次展覽的學術研討會。20餘位藝術史及藝術批評界知名學者、藝術家就呂雲所的藝術人生展開學術研討。專家們一致認為,呂雲所先生在75年的人生歷程中,面對世事變化、人生沉浮不消極沉淪,以讀書和藝術創作內省,沉浸於高貴的精神世界,不流俗、迎合,視一切為必備的人生體驗,以此造就了自己強大的內心世界。其堅強的毅力將沉重的人生化為藝術創作靈感,以太行山為寄託,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態度,創作了大量的有感染力的藝術作品,同時也創造了自己激越、悲壯、完整、豐富的人生。
從畫稿看自我修鍊
藝術感動了大家,呂雲所先生的魅力召喚大家來共同見證他的作品展覽的回顧,在兩年前,在中國美術館舉行了規模盛大的呂雲所先生遺作展,如今在天津美院美術館舉行了一個規模更大的回顧展。這個展覽很顯然比在中國美術館的研究層次上更加深刻,一個重要原因首先是作品的數量比較全、通過5個展廳近200件的展品,非常全面展現了呂雲所先生從青少年時期一直到晚年的作品。
這個展覽不僅有最重要的代表作,還很好地呈現了這些作品的創作過程,讓我們看到這個展覽背後艱辛的創作歷程。學術主持尚輝談到,「我們在呂雲所先生畫太行山水的作品裡面看到的不僅僅是他畫的太行山,而是他對太行山的山石型結構的總體提煉,在提煉的基礎上進行符號化、紀念碑式象徵性的一些探索,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視覺意義上的太行山,他進行了筆墨、現代性的一些探索,我相信這些草圖有助於我們對他作品有更完整的認識和研究。」
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陳醉眼中,呂雲所是一個非常坦誠、透明的人,有什麼說什麼,讚揚的人很多,批評的人也很多。而且非常善於思考,勇於鑽研,不懂的願意問,而且追根到底。他看呂雲所的作品,明顯感受到他的作品非常有氣魄,有一種氣勢,而且這種氣勢不是製作出來的。他把太行作為自己一個典型的題材來畫,畫出了神秘感,甚至一種蒼涼感和恐怖感,這種感覺就是一種崇高,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深邃的精神內核所在。在天津美術學院教授楊德樹的評價中,「呂雲所是一位執著在藝術里的虔誠的藝術家,一直沒有停止對中國畫當代性的研究,形成了他空靈、鬆散、直率的山水畫面貌。他用心探討過山水畫的現代語言,但是他最後回歸到傳統和現代精神的結合,根基在於自己的體驗,這一點成就了呂雲所先生的藝術。」
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常務副館長,本次展覽策展人之一王偉毅介紹,在策劃、準備展覽的過程中,整理了2000餘張呂雲所的草圖、手稿。「呂先生在創作一件大幅作品時,會有超過10張以上的小稿,反覆推敲,這種習慣一直持續到晚年。是否可以認為這種持續的繪製『畫稿』也是呂先生在當下社會環境下的一種自我『修鍊』呢?」天津市美協副主席韓昌力也認為,「呂雲所先生的展覽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個案,從學習、創作的過程一直到最後的結果是一個非常完整的一個個案,這個個案我們很少見。這個藝術的過程是跟我們現在在座的學生學習的歷程是不一樣的,這個個案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
正如天津美術學院教授何延喆所說,「這次展覽不僅從宏觀上讓我們看到了呂雲所整個藝術發展道路上他的心路歷程,同時從微觀上讓我們看到他每一個階段性的作品他,他一點一滴變為墨跡投射到他的畫面當中,所以容易能夠讓我們對呂雲所先生、呂雲所藝術成就以及他的思想、他的狀態、他在當前畫壇上的位置讓我們便於把握,能夠進行深入地思考和深入的解讀。」
德藝雙馨的老教授
呂雲所的太行山主題創作,從寫生出發,吸收北宋山水畫傳統,在追求藝術創作精神性的同時,著重性情表達,回歸太行的形體與精神,充滿了「壯美」的詩意。看過展覽後,眾多專家學者感嘆頗多。如海軍政治部藝術創作室主任鄒立穎對呂雲所作品的最大感悟是體現在抽象的筆墨、抽象的造型中的現代氣息。他談到,「文學是藝術之母,優秀作品都是生活饋贈,呂雲所先生主要是在以寫生體驗生活、紮根生活入手,提煉出他心中的太行情懷。」天津美術館副館長盧永秀的印象是山水作品所反映的大氣和人物畫的創作表現出的那種樸素的情感,這兩點是尤其是山水畫所表現的這種斷崖式的山的險峻,利用構圖和筆墨來表現氣勢。天津美術學院理論系主任郭雅希,最感動他的就是黑色積墨太行系列,並將黑色積墨太行系列作品的特點概括為怪、險、滄、厚。天津美術家協會山水畫藝術部主任姬俊堯和呂雲所是上下屆同學,親眼見證了黑色太行的製作時期,他表示,用積墨的方法來畫出太行,這種藝術風格和藝術語言在天津美術界是獨到的,隨著時代的推進,呂雲所的這種藝術風格會有更大的影響。
西藏自治區文化廳副廳長容鐵評價道,藝術家最重要是精神的體現,在呂雲所的太行系列裡面見到了他的精神,「在古人的基礎上找到了自己的人文精神,找到自己的筆墨語言,並把自己的精神融入到整個時代的脈絡中,與時代產生共鳴。作品能打動觀眾、能讓觀眾產生共鳴,產生一種思想靈魂的撞擊,這是太行精神給我們的一種力量。」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顧森說:「真正打動我的,是呂雲所的用心。比如他點景群山中的一頭牛,那牛在畫面上很孤獨,但我覺得那就是呂雲所,他在那兒體會他的太行。他把自己的心意放進去,把他的魂畫進去了。」
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委員、四川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林木介紹,從山水畫的發展來看,近些年偏向於筆墨表現是個主導性的趨向,但山水畫本身給人的情感體驗和這種體驗所傳達出來的情感意向表現得不是太理想,而呂雲所在恢復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和情感方面的表現非常突出,這是應該倡導的。他談到,「呂雲所的太行山會產生一種浩大的氣勢,而這種傾向又通過節奏與韻律的表現來達到一種強烈的運動感和力量感。」
呂雲所還是一位德藝雙馨的美術教育家。天津美術學院教授王振德是呂雲所的老鄰居,他回憶說,呂雲所上每節課都認真地備課,床底下、窗台上擺滿了一本本的備課日記,而且講課時是講的法通理明,傾囊相授。呂雲所是全面的,是一個幹什麼事都要探其究竟、融會貫通,最後合為一體,他在教育方面桃李滿天下,退休以後又在社會上教了很多畫太行的高手,在社會上影響越來越大。
呂雲所之子呂大江介紹,他的父親在教學中有時嚴厲得不加遮掩、不留情面,但是如果接觸長了,就會發現作為老師的苦心教誨。呂雲所的學生孫飛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呂先生的教誨:藝術家最終的藝術作品必將既是造化的,又是古人的,也是自我的。「呂先生對學生除了專業語言上的影響,更多的是文化上、人格上的影響。」孫飛說。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總編楊惠東表示,「太行山在中國美術史上幾乎很少進入中國畫家的視野,為什麼50年代以後太行山成為表現山水畫非常重要的題材,我想就有了非常深刻的政治寓意,他們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畫家,可能對於傳統、對於藝術與生活的這種處理會有自己的基本選擇,到了80年代之後隨著環境寬鬆,這批畫家面對這種新的形勢也有了很多新的思考和探索。」
究其原因,也許就如美術評論家楊維民所認為的,呂雲所在天津美院從事教學和創作的很多歷程是按照西式的藝術教育成長起來的,學院派近現代成長大家都有這種類似經歷,這就構成了一個奇特現象,有的人是向另外一級走的多一點,呂雲所則是一個純粹的人,他從太行山走出來學習藝術,又回到大山去體味、去創作,他的整個生命是和太行山融合在一起的,創作出了好多天人合一的佳作。所以說呂雲所不僅是繼王雪濤之後走出來的現當代藝術大家,今後津派學者的探索過程當中,呂雲所也是一個典型的個案。
天津美院教授郝青松從重新認識北派山水的意義出發談到,呂雲所作為北派山水的代表,從他的作品裡面可以看到燕趙精神。看呂雲所的作品,好像都是局部的,撲面而來全都是大山,人就在那個裡面,人對這個大山的抗爭和束縛,整個畫面都是大山,滿滿的,好像是個局部,但是卻有像宇宙一般的宏大感。此外,他的作品裡面很明顯有兩大符號,一個是山,一個是雲,其他的都不多見,人都是很少的,甚至沒有的。就是山和雲,山是根基,雲是超越,越到後期從山到雲欲加超越,丘壑被筆墨解構,北方原本凝重的太行山居然在他的筆下如此地靈動。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審舒士俊歸納道,呂雲所最後放棄人物畫,魂牽太行這是必然的歸宿,而這種歸宿是使命感在驅使他。
推薦閱讀:
※詩意美文丨∮ 拾花釀春,煮光陰
※古典詩文名篇詩意賞析-春曉
※菩提一葉:王維——隱居終南山的詩意
※春天裡的唐人詩意
TAG:詩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