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強5擊潰幻影V:中國強擊機威震南亞

中國民族航空工業一直是人們議論的焦點,而作為當年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自研強—5攻擊機就令人過目難忘。

強-5是由中國南昌飛機製造公司於20世紀60年代研製的輕型超音速攻擊機,主要用於低空、超低空對地面或水面戰術、戰役縱深目標和有生力量進行攻擊,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

據西方航空專家的評價,強-5攻擊機是在殲-6/米格-19戰鬥機的基礎上,引進西方攻擊機的設計風格而研製出的角色轉換型裝備。它改早期蘇聯噴氣機的機首進氣為兩側進氣,重新進行機身結構融合,加裝防彈裝甲和防彈玻璃以及轟炸射擊瞄準具,同時採用殲-6的發動機和尾翼設計。

機體結構以鋁合金和高強度合金銅為主要材料,局部採用玻璃鋼材料和蜂窩結構。座艙後視界限不足,座艙蓋向後翻開,緊急彈射之前,可在各種飛行狀態下拋掉座艙風擋前的防彈玻璃。座椅頭靠和背部有防彈鋼板,座艙底部和油箱下部也裝有防彈鋼板。起落架為前三點式,前輪和主輪都裝有碟式剎車和剎車壓力自動調節裝置。

在武器配備上,以強-5II來說,該型機配備23毫米機關炮兩門,備彈240發。原型機可攜帶6枚250公斤炸彈,其中彈艙兩枚,每個機翼下各兩枚;或3枚500公斤炸彈,彈艙和機翼各1枚。強-5II增加到10個外掛架,其中機身下4個,每個機翼下3個;最大武器掛載量兩噸;機載外伸梁可不掛副油箱,內側掛架可掛22組14枚90-1火箭或2組16枚57-1火箭;同時飛機還可以加掛PL-2紅外製導空空導彈。

從70年代開始,強-5開始作為人民空軍的對地打擊主力而大量進入強擊航空兵服役。特別面對當時蘇聯在漫長的中蘇、中蒙邊境陳兵百萬的極端惡劣的國防環境,強-5戰機作對付蘇聯坦克集群的「抵消手段」而部署於前線邊境機場。強-5定型後,南昌飛機製造廠又根據部隊的不同使用情況和外銷的需要,發展出多種的攻擊機,形成強-5家族,主要改型包括強-5甲型、強-5乙型、強-5I型、強-5II型、強-5III型及強-5IV型等。

強-5具有良好的低空機動性能,主要作戰任務是在低、中空高速突破敵人空防,對地面部隊給予近距離空中支援。它既可攻擊由步兵引導的地面目標以及機場、坦克集群、炮兵陣地、導彈基地、通信中心,碼頭倉庫等目標;也可使用自身配備的空對空導彈和機炮,進行空中格鬥。不過西方軍事觀察家認為,強-5航電系統非常落後,不具備現代化目標搜索和對地打擊能力。

1986年7月,南昌飛機製造廠與義大利阿占斯塔公司合作改進強-5,命名為強-5M型攻擊機(A-5M)。大體上,A-5M項目是在強-5III型的基礎上換裝義大利與巴西聯合研製的AMX攻擊機的導航攻擊系統,所以有人戲稱A-5M是「強-5之軀,AMX之腦」。

經過改進後,強-5M具有全天候作戰能力,並可投放激光制導炸彈和反輻射導彈,機身可承受7.5G的機動過載,載彈量增至2.8噸,採用「低—低—低」突防模式時的作戰半徑為330公里。

法國達索公司製造的幻影V戰機。

1986年,南昌飛機製造廠還與法國湯姆遜-CSF公司達成協議,合作研製成功強-5K型攻擊機。首架改型機於1989年9月試飛,但第二年該合作項目被中國取消。

自1971年孟加拉戰爭失敗後,巴基斯坦反思經驗教訓時,認為空軍沒有足夠的現代化對地支援飛機是—大弊病,特別是在印度陸軍機械化部隊和海軍水面艦艇編隊惡性膨脹的情形下,數量達到一定程度的大威力攻擊機是「唯一的解毒良藥」。

據西方媒體報道,1981年,新上台的巴總統齊亞·哈克希望中國提供戰機、坦克和大炮等現代化武器,以抵銷來自蘇聯和印度的雙重軍事壓力。隨後包括120架殲—7(F-7)戰鬥機和95架強-5III(A-5C)攻擊機在內的大批裝備按照巴方的要求,經西方技術的改裝後進入巴軍隊服役。

相對於國內型號,強-5III攻擊機更換和增加了32項設備,重點包括:增加了北約標準外掛架,以適應攜帶法制AM-39飛魚空射型反艦導彈和美製MK-82炸彈,使飛機具有對水面目標的打擊能力;對飛機火控軟體進行調整,可掛載自衛用美製AIM-9L/M紅外製導空空導彈,提高飛機的空戰能力;換裝測距雷達和激光制導器,以導引反艦導彈;增加機內載油量,使作戰半徑(高—高—高狀態)達到600公里;換裝較先進的甚高頻電台,增大通訊聯絡能力;換裝新型敵我識別器;將23毫米雙管機關炮改為30毫米單管機關炮,增強反坦克能力。

首批24架強-5III攻擊機在1983年交付巴基斯坦空軍,其加掛飛魚導彈沿阿拉伯海沿岸部署,成為巴空軍的反艦主力。巴基斯坦希望以強-5III機群構成其快速打擊平台,以抵銷印度海軍對巴基斯坦對外貿易航線的威脅。隨後交付的強一5III則取代B-47而成為巴空軍的對地攻擊主力,部署於巴基斯坦東北部和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它攜帶激光制導炸彈來對付印度的坦克部隊。由於巴空軍對強-5III深感滿意,在全部95架交付使用後,又追加引進另外75架飛機的合同。

1987年11月,巴基斯坦舉行「真主之劍」三軍協同演習,在與幻影V戰鬥機進行的模擬格鬥中,作為攻擊機的強-5III也取得出色成績,接連「擊落」多架法制戰機,使在場的各國武官大為震驚,儘管事後法國達索公司聲稱是因為強-5III將幻影V戰機誘至對其不利的低空近戰所致,但由此看出強-5III具有優越的低空性能。資料:強5攻擊機

強5攻擊機

巴基斯坦空軍的強5攻擊機1958年底,中國航空工業部在蘇聯人指導下建立的設計所因缺乏研製全新戰機的經驗,便開始籌劃把米格—19防空戰鬥機改成執行空中支援和戰場遮斷任務的戰鬥機。1965年6月5日,這種被稱為強—5戰鬥機的原型機投入試飛。從外觀上看,它與其原准機最明顯的不問是用兩側進氣取代了機頭進氣,其目的是為了在機內安排武器艙,以使它具有執行戰場遮斷任務所需要的高速突防能力。不過,在設計上,它仍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與米格—19的通用性。負責研製強—5的南昌飛機製造公司獲得了中國科技成果特等獎,可見強—5的設計獲得了成功。1968年,該公司開始生產這種對地攻擊機,從最初在蘇聯人控制下進行初步研究算起,將近10年。與此同時,該公司的設計隊伍也發展了,並負責該機改進。該機於1969年開始交付使用,在投產15個月後達到生產高峰,約每周兩架,爾後數年一直保持了一定的生產速度。對米格—19的原設計所作的修改,不可避免地使強—5的多項性能比原淮機下降。強—5的空重比這架設計簡練的蘇聯晝間戰鬥機增加了約1360公斤,無外接重量增加了約2130公斤。機體結構加重加上機體總阻力增大,使其最大平飛速度比米格—19降低了M0.23。由於增設了內部武器脆以及機載設備重新安置,內部油箱容量減少,所以作戰半徑隨之減小。儘管外部大型副油箱可彌補機內載油量的減少,但其基本載油量還是減少了,最多只有2275升。在機翼的4個外接點當中,外側的一對可接容量為760升的副油箱。另外,強—5的起飛和著陸速度與距離有所增大,而爬升速度和升限有所減小。強—5和米格—19一樣,裝兩台圖曼斯基RD—9BF—811型九級軸流式渦輪噴氣發動機,它是由瀋陽發動機公司生產的,中國名稱為渦噴—6(WP—6)。中國製造的這種發動機與蘇聯的一樣,缺點是翻修間隔時間短,但是額定功率相同,至少最初是這樣。其最大推力為2600公斤;飛行高度在6000米以下和以上時,最大推力持續使用時間分別為6分鐘和10分鐘;中間推力和巡航摧力分別為2150公斤和1720公斤,無持續使用時間限制;最大加力推力為3250公斤,持續使用時間為15分鐘。強—5座艙的儀錶設置比米格—19有些改進,但設備依舊較簡陋。飛機平飛時,飛行員對機頭下方的視界可達13.5度,但加厚的機身上部結構看來會妨礙後方視界。彈射座椅是蘇聯的設計,與米格—19相同,屬於低速型,可在250、850公里/小時徹速度範圍內保證實全彈射。應急時,飛行員可操縱座椅左右扶手下裝的應急彈射手柄。在機腹,位於內部武器艙艙門兩側的兩個外接點可用來補充內部武器艙載彈量的不足,各能攜帶一枚重250公斤的炸彈。機器內側的兩個外接點,位於主起落架艙外測,通常攜帶57毫米或90毫米火箭彈吊艙。新近生產的強—5,每側機翼下增設了一個接PL—2(蘇聯K—13A「環礁」導彈的改型)紅外自導引導彈,用於自衛戰鬥。七十年代後期,強—5的生產轉變為生產強—5II型,產量逐步減少,但它得到了北朝鮮數量較大的定貨。這種被西方稱為A—5B的強—5II,不同於它的前型,它去掉了內部武器艙而代之以一個固定油箱。這一修改的目的在於克服該機的一個主要缺點,即在內部武器艙裝滿炸彈時,它的作成半徑小。大概中國空軍發現,強—5機內攜帶1000公斤武器載荷而爾帶外掛時,其勉強的超音速飛行能意義不大。為了獲得所需要的作戰半徑,該機必須攜帶外部撇油,但這樣又使該機在拋掉副油箱之前,只能作亞音速飛行。此外,強—5在執行任務時,其飛行剖面通常是低—低—低或高—低—低—高,低空飛行的速度極限值規定為M0.98。附加的固定油箱容量使強—5II總內部載油量增到3720升,這一附加油箱分布在三個前機身油箱和兩個後機身油箱之間。機身上附加了一對外接點,其載重量與原有的兩個外接點相同。這對外接點加上在強-5前型上已增設的用於接自衛用導彈的機翼外側外接點,使強—5II的總外接點達到10個。只要將機體重心移動保持在平均空氣動力弦的31.5%到38%的許用範圍內,便可增加多種外接裝載方案。儘管標準的外載武器仍然是4枚250公斤炸彈,但最大外部載量可達2000公斤。在這種情況下,最大機翼載荷從無外接時的341公斤/平方米增加到429公斤/平方米,而功率載荷從14950公斤/千牛增加到18830公斤/千牛。而強5III型飛機是出口型飛機,不過也稱作A—5C。這些飛機用來組編了第16中隊,取代了第7中隊的B—57飛機,並重新裝備了第26中隊。它是在強5I型的基礎上,根據巴基斯坦提出的具體要求而改型的。改裝的內容主要有:增加外桂架,以掛載巴國的導彈和炸彈;換裝較先進的超高頻電台、敵我識別器等32項設備。儘管配備了一些新系統和西方設備,但其改進還是很有限的,其出廠單價不過500萬美元。主要設計者為石屏、丁寶貴、童承祖等。1982年試製出3架樣機,9月7日首飛,到12月共飛行130架次,101小時,飛機的各項性能都達到合同規定的指標。1983年1月,強5III型飛機通過技術鑒定。同年3月,第一批強5III型飛機出口巴基斯坦空軍。1983年2月,巴基斯坦空軍接受了其首批訂貨42架強—5III的第一架。在提供給巴基斯坦的A—5C出口型。其彈射座椅被馬丁·貝克公司的PKD10型零高度零速度彈財座椅所取代,增加了一些西方儀錶設備.並且為在機器外側外接點接「晌尾陀」空對空導彈,以取代中國造的PL—2、PL—2B或PL—7導彈作好了準備。1985年初,按巴基斯坦首4比訂貨合同生產的最後13架飛機交付。這時巴基斯坦空軍又訂購了98架強—5III,以裝備三個中隊,並作為補充消耗的儲備。加裝義大利設備 1986年7月,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與義大利飛機公司簽詞了協議,根據協議,義大利飛機公司航空電子系統和設備部將承擔一項為期30個月的研製計劃,任務是為融合了中、蘇設計的這種對地攻擊機的新發展型強—5M或A—5M改裝新的電子設備。強—5M裝備的新的電於系統,基本上是義大利與巴西合作研製的AMX攻擊機的電子系統,這將顯著提高該機的近距空中支援和戰場遮斷作戰能力。強—M還將裝經過改進、功率有一定提高的發動機,並增設一對外接點以改善武器接載的靈活性。雖然中國空軍可能會用強—5M來更新現用的強—5,但該機預定主要用於出口。目前,己以兩台中央數字計算機和一條雙余度數據匯流排,設計裝備了強—5M的現代化導航、攻擊系統。新的感測裝置和設備包括慣性導航系統、乎視顯示器、大氣數據計算機、三自由度陀螺儀組、測距雷達、雷達警戒接收機、姿態指示器、水平位置指示器、靜變流器和模態接制器,還有把新的硬體與原有的甚高頻電台、無線電高度表、無線電羅盤、指點標接收機、敵我識別系統和軍械繫統連接起來的介面裝置。其中,中方的雍正球任總設計師,設計工作於1987年6月完成,總更改量為28.8%。為了容納大部分由義大利提供的導航、攻擊設備那為了增設翼下外接點,除了對飛機頭部作不大的設計修改和對外翼作適當的結構修改之外,裝到強—5M上的主要中國設備,就是改進的渦噴—6A(WP—6A)發動機。該型發動機與以前各型強—5所裝備的發動機不同之處是,它採用了可調進口葉片定子、重新設計了第一級壓氣機和利用改進的材料徹底修改了熱段。該發動機還採用了頒的加力燃燒室穩定器,能保證加力燃燒室穩定燃燒的工作範圍更大、並佼能量損失減少。該型發動機單台最大推力提高剎2450公斤,而最大加力推力提高到3750公斤,不過耗油率相對有所增加。強-5M於1986年8月開始改裝工作。1988年8月飛機總裝完成。8月30日,第一架樣機首飛成功。強5M型飛機保持了強5型飛機優良的低空性能,而且有效地提高了飛機的導航精度和攻擊突防能力。其導航精度可達0.80海里/小時,瞄準誤差不大於3毫弧度。1988年9月,強5M型飛機模型在英國范堡羅航空博覽會上展出。當時國外報刊稱強5M型飛機為90年代世界重要的強擊機機種之一。強—5M有12個外接點,據稱其武器外接方案多於22種。機身的4個外接點可備攜帶一枚250公斤的炸彈,如中國的250—3,美國的Mk82或「蛇眼」,法國的「迪朗達爾」或類似型號的炸彈;最內側的機翼外接點(7、8號位置),可攜帶內裝8枚57毫米或68毫米、或者9枚90毫米的火箭彈吊跪;緊靠主機輪胎外側的外接點(5、6號),可攜帶500公斤或250公斤炸彈,或272公斤的BL—755集束炸彈l機翼中段外側外接點(3、4號),可攜帶火箭吊艙、250公斤炸彈或760升副油箱;最外側的機翼外接點(1、2號),適於攜帶2;0公斤炸彈、PL—5或PL—7紅外自導引導彈,或400升副油箱。雖然強—5M的空重要增加140公斤而達到6634公斤,而且無外接起飛重量也會相應地增加,但最大起飛重量將仍為12000公斤。預計該機在無外掛狀態,在高度11000米時,最大乎飛速度將從M1.12增大到 M1.2,即從1190公里/小時增大到1210公里/小時;在海平面高度將從M0.987增大到M1.0,即從1210公里/小時增大到1225公里/小時。總的來看,強—5M的性能實際上與強—5III相同。在攜帶2000公斤外接載荷、保留10%余油、飛低—低—低任務剖面時,其典型作戰半徑為300公里;飛高—低—低。高任務剖面時為400公里。據中、意聯合研製組說,新航空電於系統購靈活性和模塊性,以及渦噴-6與渦噴—6A發動機的互換性,已為將早期的強—5改裝為一種經濟實用的新型飛機創造了條件。評價 強5系列飛機是中國自行研製並取得重大成功的機種,裝備了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普遍受到好評。並有大批量的出口。1984年國慶節,強5型飛機以4機編隊隊形飛過北京天安門,接受了檢閱。1985年,強5型飛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作出主要貢獻的研製人員陸孝彭、高鎮寧、馮旭、何永鈞等都受到獎勵。值得一提的是,強5低空飛行性能優良舉世公認,甚至可以進行低於30米的超低空高速持續飛行。強-5飛機最大平飛馬赫數達1.2以上,5千米高度爬升率為ll5米/秒,最大使用過載7~8g,機動性能良好,能進行空中格鬥自衛。強-5飛機配備武器懸掛點12個,兩門23豪米航炮。最大載彈量2噸。其瞄準具具有火箭、炸彈和航炮一次性連續攻擊功能,投彈精度達到光學標準具的國際水平。能實現6種投彈方式,並設有4種投彈時間間隔。強-5飛機採用兩側進氣,增大了飛行員的前方視界。強-5改裝型裝有70年代中期水平的全向雷達報警系統,使其低空突防能力大大提高。強-5飛機,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單座、雙發、超音速對地攻擊機,主要使命是支援地面部隊作戰,利用機載炸彈、火箭、機炮以低空超低空大速度突防,攻擊敵人地面目標,如敵方堅固陣地、交通樞紐、機場、車站、坦克群、導彈發射陣地或沿近誨的艦船等。強-5飛機還具有自衛能力,可利用機炮、火箭襲擊敵機。強5改型機上還裝有空對空導彈,可用於中低空與敵機格鬥。強-5飛機干1969年投入批量生產,1977年起開始研製各類改型機,如強-5I、強-5II、強-5III、強5-M型。強-5型飛機合理的氣動布局及綜合措施,使其低空突防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強-5M型是中國和義大利的合作結果。它採用了大量先進的電子設備,使戰鬥能力得到了相當部分的加強。小資料:殲-6戰機殲-6型飛機是中國沈飛工業公司製造的單座雙發超音速戰鬥機,主要用於國土防空和奪取前線局部制空權,也可執行一定的對地攻擊任務。殲-6是根據前蘇聯米格-19仿製和發展的,1958年初開始研製,1960年投入批生產。1964年,首批殲-6戰鬥機交付中國空軍使用。它是第一種國產超音速戰鬥機,曾是解放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裝備數量最多、服役時間最長、戰果最輝煌的國產噴氣飛機。殲-6生產了近4000架,在近40年的服役時間裡,立下了赫赫戰功,1986年停產。該機採用頭部進氣,後掠翼,正常式布局,具有尺寸少、重量輕、推重比大、機動性好等特點,適用於近距空戰格鬥,除裝備中國的空軍和海軍外,還向國外出口。2010年6月12日上午,國產殲-6戰機正式退出空軍編製序列。在解放軍空軍從一支冷戰時代的蘇式空軍向擁有高性能戰機的現代化空中力量轉化的過程中,這是個重要里程碑。媒體稱2015年前中國第四代戰機比例將達50%2008年北京將分離的兩大飛機製造商———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和第二集團公司重新合併。整合而成的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此後一直在改革的新路上前進。合併的主要目標是消除傳統的地理分割,加強限制行業創新和技術發展的重疊領域,通過整合生產線、制定最佳經營方式、資源分配及加速研發創新和產能,為解放軍提供裝備。中航集團稱,從2008年至2011年,該集團收入年均增長20%。2011年收入達396億美元,凈收益增加逾15%,達18.9億美元。其贏利與西方防務巨頭相比毫不遜色。隨著解放軍空軍作戰要求的擴大,取代老舊戰機及對後勤保障基礎設施和裝備進行現代化的需求有增無減。預計這將進一步推高防務開支,促成從直升機、教練機和運輸機到第四代、第五代戰機的中國軍用航空業的擴張。儘管中國目前開發核心系統(如發動機和航空電子)仍依賴俄羅斯幫助,但本土航空航天的製造實力已與日俱增,足以向其空軍提供多種飛機平台、技術及現代化所需系統。這從第四代戰機在中國空軍服役的比重就可看出:2005年是23%,2010年升至33%,預計到2015年達50%。實際上,上世紀90年代後期,解放軍空軍絕大部分戰機是50年代蘇聯設計的舊機型。到1999年,中國的第四代戰機包括不到100架裝備有超視距空空導彈的蘇-27。當時中國空軍沒有精確制導炸彈,飛行員只能得到有限訓練。但到了2010年,解放軍空軍淘汰掉了大部分老舊戰機,獲得超過300架第四代戰機,並配備了先進的空空導彈和精確制導炸彈,能全天候飛行。它如今還得到中國首架本土研製的機載預警與新一代防空系統的支持。
推薦閱讀:

東南亞多國相繼救市 羅傑斯發"狙擊印度"號令
【經略】東南亞既得利益者的暴政
一位經營古董店的閩南大姐,身世離奇竟是錫蘭皇室後裔!
東南亞國家簽證詳細規定p

TAG:中國 | 網易 | 南亞 | 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