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佛塔之演變(18)

中國佛塔之演變(18)

遼(907—1125年)是契丹族在我國北方建立起來的一個有相當規模的政權,史稱遼國。它與五代同時開始,又和北宋幾乎同時結束。作為少數民族的統治,但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它卻深受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

遼代各代皇帝都崇信佛教,在其統治地區的五京城和各州城內,均依照漢族式樣建造了數量甚多的佛寺和佛塔,足以說明當時佛教發展的繁盛景象。遼塔主要分布在遼寧中部為核心及周圍地區,包括遼寧大部分地區,內蒙和吉林的個別區域。另一片以北京為核心及周圍地區,包括北京、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和天津的部分地區。

我們綜觀遼塔,它們都是佛塔,其形制基本是密檐式實心磚塔,平面大都為八角形。最具特徵的是有繁複華麗的須彌座,第一層塔身特別高大,滿布雕飾。上面雕刻有佛龕、佛像、金剛力士、飛天以及門窗、柱子、斗拱等雕塑。是集中表現宗教題材和建築技藝的地方,充分體現了佛教觀念,滿足信徒們禮佛拜佛的實際需要。第一層塔身以上塔檐疊澀出檐,檐部相對平直。且塔檐緊密相連,層層重檐,幾乎看不出塔身的存在。所以,檐子之間塔身沒有門窗、柱子等樓閣的結構。在塔的頂部一般安裝由剎桿串置覆缽、相輪、寶蓋、寶珠的鐵剎。

遼代仍保留有唐代之前以佛塔為中心的寺院布局形式。塔都建在寺院的中軸線上,或大雄寶殿的前面,或山門之內,將塔作為主要崇拜對象。

密檐式塔始於南北朝,興起於隋、唐,成熟於遼、金,衰落於元、明。它是由樓閣式的木塔向磚石結構發展時演變而來的,並在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最早密檐式塔的實物是嵩岳寺塔,由於嵩岳寺塔為北魏密檐式塔的孤證,我們還無法對它外在形制演化的過程作深入了解。不過,就現存實物來看,唐代時期,密檐式塔受到同一時期的方形樓閣式塔的影響更大。早期的密檐式塔身裝飾簡潔明快,塔身中空,疊澀結構出檐,檐間塔身都開設小門洞。

宋代完全拋棄了密檐式塔,但與之對峙的遼人卻對它十分偏愛。儘管遼代佛教建築受到唐文化的影響,但在佛塔的建造上沒有一味繼承唐塔的形制。而是大膽的融合本民族文化特點,創造出了極具獨特風格的遼代密檐式塔,並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建造形制和成熟的建造技術。可以說,此時期是密檐式塔發展的巔峰階段。金代密檐式塔幾乎完全傳承了遼塔的形制,所以通常將遼、金兩代的佛教建築視為一系。到元、明兩代密檐式塔已是寥若晨星了。

由於社會風習的變幻,遼塔在唐風宋韻的混合當中,譜寫了中國古塔的又一輝煌篇章。宗教的內在感召力,是造塔者極力要表現的唯一主題,而在中國佛塔史上遼塔無疑是體現佛教觀念的典範。從以下的圖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它外在形制的表現幾乎達到淋漓盡致的地步。

註:關於遼、金時期的佛塔,「風雨行進」和「遼塔」他們對塔的時代背景、建造年代及形制特點等都作了詳細地闡述,本節多處引用了他們文章中的觀點和內容。尤其「風雨行進」先生的文章,特引人入勝。在此向他們表示謝意。

1、密檐式塔(遼寧)

在今瀋陽北順城路路北,白塔小學所處的位置,上世紀50年代曾矗立著一座白塔。白塔身後,便是瀋陽城大名鼎鼎的「崇壽寺」。崇壽寺前的八角十一層密檐式「釋迦佛生天舍利塔」,「老瀋陽」稱之為「白塔」。上世紀50年代拆除「白塔」之前,這座塔是瀋陽城內的著名景觀。「白塔」塔基地宮出土的石函頂面,記載了白塔的始建年代:遼代乾統七年(1107年)四月;建塔位置為「州北三岐道側寺前」,確定了遼金時期瀋州城的確切方位,成為研究瀋陽城建史的重要史料。

遼寧瀋陽崇壽寺塔(白塔)(20世紀30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瀋陽無垢凈光舍利塔位於瀋陽市皇姑區塔灣街,稱塔灣舍利塔,因佛塔內供藏1548顆「舍利子」,所以又稱無垢凈光舍利塔。建於遼重熙十三年(1044年),清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該塔為13層密檐八角形磚塔,高約33米。

遼寧瀋陽無垢凈光舍利塔(20世紀30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遼寧瀋陽無垢凈光舍利塔(1987年瀋陽郵政局出版的明信片)

遼濱塔位於瀋陽新民市東北二十九公里公主屯鄉遼濱村,因其傍遼河邊,稱其「遼濱塔」。八角十三層密檐實心青磚塔。塔高約31.4米。因年久失修,1993年,對該塔進行了維修。根據天宮中出土石碑記載,該塔始建於遼乾統十年正月(1110年),建成於遼天慶四(1114年)年八月。

遼寧瀋陽新民遼濱塔(網路照片)

塔灣塔位於遼寧省遼陽縣甜水滿族鄉塔灣村的一座山岡上。塔高22.6米,為八角形七級密檐式實心塔,據考證建於遼代晚期。

遼寧遼陽塔灣塔(1987年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遼寧遼陽塔灣塔(網路照片)

遼陽白塔沒有明確的建造年代,根據其建築體量、建築用材、裝飾風格等多方面因素分析推斷,此塔應建於遼代中期,它的建造影響了遼金時期東京道的建塔風格,它和遼中京大明塔一樣,成為傳統遼地以八佛、十六菩薩、十六飛天作為塔身裝飾題材的建塔典範,形成了遼代最具特色的八角十三層密檐塔的建築特色。(摘自「風雨行進」博文)

遼寧遼陽白塔(20世紀30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遼寧遼陽白塔(20世紀30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遼寧遼陽白塔(1957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遼寧遼陽白塔(1987年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遼寧遼陽白塔(1998年中國郵政出版的郵資明信片)

遼寧朝陽五座遼代方塔:朝陽北塔、朝陽大寶塔、朝陽雲接寺塔、朝陽南塔、朝陽青峰塔

大寶塔建造年代為現存五座遼代方塔中與重修的北塔時間相當(朝陽北塔建於隋唐,大修於遼重熙十三年(1044),是在唐塔的基礎上重新包砌塔身等,現存外觀形式當屬遼重熙形式),或稍晚於朝陽北塔,與雲接寺塔時代也基本相同,或早於雲接寺塔。遼重修的朝陽北塔、大寶塔、雲接寺塔,這三座塔修建時代基本是同一時期,至於哪一座先建,哪一座後建,誰繼承誰,誰影響誰,大多是研究者硬給套上去的結果。除了這三座方塔外,還有兩座方塔,即青峰塔和朝陽南塔。朝陽南塔根據維修時發現的塔上磚雕題記,可以初步斷定其建築年代為遼大康二年(1076年)。青峰塔則沒有具體修建年代記載,從《大遼興中府安德州創建靈岩寺碑》的蛛絲馬跡和塔的總體風格上看,青峰塔應建於遼道宗晚期壽昌年間。日本人向井佑介在《朝陽北塔考—從佛塔和墓制看遼代的地域》一文中認為,朝陽周邊的方開形磚塔建造時間順序是北塔----大寶塔----雲接寺塔----青峰塔。筆者推斷,這五座方塔的時代順序大概應是朝陽北塔、大寶塔、雲接寺塔、朝陽南塔、青峰塔。(摘自「風雨行進」博文)

遼寧朝陽北塔(20世紀30年代滿洲郵政出版的明信片)

遼寧朝陽北塔(網路照片)

遼寧朝陽南塔(20世紀30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遼寧朝陽南塔(網路照片)

遼寧朝陽鳳凰山雲接寺塔(2002年大連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遼寧朝陽鳳凰山雲接寺塔(網路照片)

遼寧朝陽鳳凰山大寶塔(網路照片)

遼寧朝陽青峰塔(網路照片)

遼寧朝陽青峰塔(網路照片)

黃花灘塔位於遼寧省朝陽市大平房鎮黃花灘村西塔山上。塔為八角實心十三層密檐式磚塔,高約32米。「風雨行進」認為,根據歷史記載和塔身斗拱形式,此塔應建於遼代中期稍晚,即遼聖宗遷建州城之後。

遼寧朝陽黃花灘塔(網路照片)

八棱觀塔位於遼寧省朝陽市西約四十五公里大平房鎮八棱觀村北山頂上,南鄰大凌河,與遼代建州城址隔河相望。塔建於遼代晚期,因山下清代建有八棱觀而得名。八棱觀塔為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式磚塔,存高34.4米。

遼寧朝陽八棱觀塔(網路照片)

雙塔寺雙塔位於遼寧省朝陽市木頭城子鎮木杖子村清代建築雙塔寺遺址,「文革」期間寺廟基本被毀壞,只剩下山崖上兩座古塔。雙塔均為磚築,依其所在位置稱東塔和西塔。東塔空心八角形,高11米,為覆缽式密檐式混合構型。西塔在東塔北側23米處,為八角形樓閣式與覆缽式相結合,高11米,方向78度,塔基八角形。據雙塔的建築風格及材料,兩塔當為遼代所建,清代重修時將頂上損壞部分拆除,建覆缽式新塔剎。

遼寧朝陽雙塔寺雙塔(網路照片)

遼寧朝陽雙塔寺西塔(網路照片)

遼寧朝陽雙塔寺東塔(網路照片)

此塔位於凌源縣凌河鄉十五里堡村十八里堡屯內,大凌河西支流北端。建於遼代早期,中晚期維修,為八角七級密檐實心磚塔,頂部已殘破,存高約24米左右。

遼寧凌源十八里堡塔(20世紀30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遼寧凌源十八里堡塔(網路照片)

廣濟寺位於錦州市內古塔區北街,塔建於遼道宗清寧三年(1507年),建在寺院內的中軸線上。是為收藏皇后所降的舍利子而建。廣濟寺塔未修前高57米,為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磚塔。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進行維修。

遼寧錦州廣濟寺塔(20世紀30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遼寧錦州廣濟寺塔(20世紀30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遼寧錦州廣濟寺塔(1989年錦州市郵票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遼寧錦州廣濟寺塔(1989年錦州市郵票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遼寧錦州廣濟寺塔(網路照片)

崇興寺雙塔坐落於遼寧省北鎮縣城內的東北隅。雙塔由於沒有詳細史料記載,建造年代不詳。根據其造型、結構、磚雕等,專家考評當為遼代晚期。元、明、清三代歷經多次的修葺,至今保存完好。因塔的後面有明代所修建的崇興寺,故名「崇興寺雙塔」。

遼寧北鎮崇興寺雙塔(1989年錦州郵票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遼寧北鎮崇興寺雙塔(網路照片)

廣勝寺塔位於遼寧錦州義縣城內西南隅。修建於遼乾統七年(1107年),為八角形密檐式實心塔,十三層,高約42.5米。

遼寧義縣廣勝寺塔(20世紀30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遼寧義縣廣勝寺塔(1995年錦州市郵票公司出版的明信片)


推薦閱讀:

亞洲之心吐魯番 中國國家旅遊雜誌
故鄉·故事(中國故事)
中國古傢具——民族精粹 古雅精麗
吳儀:一個把自己嫁給中國的女人
意境中國

TAG:中國 | 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