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慧能禪師的改革

慧能禪師的改革

文/釋本性

六祖慧能禪師,是中國禪的始祖。

他是個傳奇的人物:目不識丁,卻說出了劃時代的《六祖壇經》;以俗人身份,就成為了禪宗六祖;圓寂後,肉身不壞,成為金剛舍利;一生致力於印度式禪法中國化的改革,且開天闢地,大獲成效!

印度式禪法,不等於佛陀禪法。在佛陀時代,佛陀拈花,迦葉微笑。於此,禪法是以心傳心、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明心見性,從無形到無形,從頓悟到頓悟……。隨著佛陀涅槃,弟子們口口相傳,形形相仿,便越來越失去真傳,脫離本色,越來越拘泥於肉體與形式。於是,禪法變得越來越「僵化」、「古板」,過度注重呼吸、盤腿、經行、壁觀等,形成我所稱的印度式禪法,甚至衍變為極端的瑜伽,越來越不適應後人根機,造成頓悟者越來越少。為什麼後代許多學人逃避人間,放棄對人生的改造,僅僅為了修死後的來生、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修成大圓滿的佛,他們枯居深山甚至墓地,從而被人斥為自了漢,從這就有因可尋。如何回歸佛陀禪法的本源,在這方面,六祖慧能可謂立了大功,他對印度式禪法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當然,這是在初祖到五祖的禪法逐漸本土化基礎上進行的。

慧能禪師致力於印度式禪法中國化的改革,個人對其理解如下:

一、關注關切心靈的修鍊,而非肉體的。

這是做心性的文章,而非身體。

《壇經》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心中頓見真如本性」、「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

又曰: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暄。 若能鑽木出火,污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在這,佛性,人性、本心是一體的,是我們修鍊的根本。

二、關注關切無形的修鍊,而非形式的。

強調把握本質,而非形象。

《金剛經》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壇經》曰:「生來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心念不起,名為坐,自性不動,名為禪」、「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

慧能禪師同修永嘉禪師就說:行亦禪,坐亦禪,行住坐卧體安然。

禪門「磨磚作鏡」公案,體現的也是這精神:

馬祖禪師枯坐。懷讓禪師問之幹嘛?回復說坐禪。懷讓便磨磚,馬祖問之幹嘛?回復說作鏡!馬祖說:磨磚豈可作鏡!懷讓答:枯坐豈能成佛!

五祖弘忍禪師告誡六祖:「衣為爭端,止汝勿傳。」

法無定法,禪法,亦是如此。

三、關注關切頓悟,而非漸修的。

《壇經》:「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

人生短暫,居於苦海。修鍊,要速效高效,慢不得緩不得。

慧能禪師與神秀禪師的頓悟與漸悟偈最能說明此:

慧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是呀!人有佛性,佛性就是光明。不是有說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四、關注關切當下的修鍊,而非未來的。

《金剛經》強調,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佛教還認為,過去的過去,現在的現在,未來的未來。

《壇經》曰:「何其自性,本自清凈。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無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

真心是道場,直心是道場,平常心是道場。

為此,駐心當下,解決當下,活在當下,回到本來面目,才最重要。一萬年太久,只爭當下的朝夕。

五、關注關切人間的修鍊,而非天堂。

《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尋兔角。」

又曰:「隨其心凈,即佛土凈」、「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凈其心」。

佛陀生於人間,弘法人間,涅槃於人間。

積善人間,自感得人間凈土。積善人間,自然積累了人間的功德,也就自然有了提升自己到身後天堂的資糧。未來凈土只是人間凈土的水到渠成。

六、關注關切人的修鍊,而非佛的。

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稱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壇經》:「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前念迷即凡夫,後念覺即佛」、「不悟,佛是眾生,悟時,眾生是佛」。

強調人佛平等。強調先做好人,再修成佛。修成純凈的人,息滅了貪嗔痴慢疑等,便是佛了。不能紙上談兵空學佛,做個好人都做不明白。佛陀以一大因緣出現於世,其中一大因緣便是以人為本。

慧能禪師對印度式禪法的改革,令禪法回到了佛陀的本源。加上,慧能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兼顧中華民族的個性,把佛國拉與人間相近,把人拉與佛相親,把未來拉與當下相鄰,把漸修之慢途拉到頓修之捷徑,化形式的質礙為無形的圓融,變肉體的執著為心靈的自由。這樣,便使印度式禪法完全中國化,更為本土化、人間化、大眾化、社會化、生活化。從此,佛門之禪,不再是一些專業人士的事。中國人終於擁有了自己的佛教,終於有了自己的文化自豪與自信。直至今天,中國佛教,特質在禪,是禪宗的天下,其文化精華無孔不入地沁入中國人民與中華文明的血液與靈魂,得到世世代代的崇仰與認同。

為此,慧能禪師堪稱佛門改革家,他的探索改革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如百丈懷海禪師等那樣的佛門精英,效法前行。


推薦閱讀:

聚焦庭審方式改革 探尋公正效率之策
廢除食鹽專營的障礙、顧慮是什麼?食鹽進行市場化改革應因循怎樣的改革路徑、注意什麼?對消費者有哪些影響?
探索省直管縣市體制改革
如何評價斯托雷平改革?
如何反駁「你每給國外一點流量,谷歌就可以多一些資金」之類的言論?

TAG: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