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全息刮痧方法【中】

第五節補瀉手法 刮痧療法以刮板為了具進行治療,對不同體質與不同病證者應採用不同的刮拭手法。臨床分為三種手法:補法、瀉法和平補平瀉法。刮拭手法是根據刮拭力量和速度兩種因素決定的。 一、補法、瀉法、平補平瀉法 1、補法 補法刮拭按壓力小,速度慢,能激發人體正氣,使低下的機能恢復旺盛。臨床多用於年老、體弱,久病、重病或形體瘦弱之虛證患者。 2、瀉法 瀉法刮拭按壓力大,速度快,能疏泄病邪、使亢進的機能恢復正常。臨床多用於年輕、體壯,新病、急病或形體壯實的實證患者。 3、平補平瀉法 平補平瀉法亦稱平刮法,有三種刮拭手法。第一種為按壓力大,速度慢;第二種為按壓力小,速度快;第三種為按壓力中等,速度適中。具體應用時可根據患者病情和體質而靈活選用。其中按壓力中等,速度適中的手法易於被患者接受。平補平瀉法介於補法和瀉法之間,常用於正常人保健或虛實兼見證的治療。 補瀉手法的原則適用於前面介紹的面刮法、角刮法、拍打法。 二、各種手法的具體運用 首先,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確定刮拭手法。但不論何種證型,均應以補刮開始,然後根據體質和部位決定按壓力的大小,再逐漸向平刮、瀉刮法過渡,使患者有適應的過程。虛證型患者,以補刮法為主,治療過程中在補刮的基礎上,對主要經絡穴位,可以短時間運用平刮法,以增強治療效果。實證型患者可以瀉刮法治療後,以補刮法收尾。或在治療結束後,對所治經絡採用疏經理氣法調補氣血。掌握臟腑辯證方法者,可據病情靈活運用,如虛實夾雜型,對經氣實的經脈施以瀉刮,經氣虛的經脈施以補刮。三、決定補、瀉效果的因素 補、瀉效果是由機體狀態、腧穴特性和刮拭下法一種因素決定的。刮拭手法是其中的一種因素。機體狀態與補瀉效果有直接的關係,當機體正氣充足時,經氣易於激發,刮拭補瀉調節作用顯著;當機體正氣不足,經氣不易激發,刮拭補瀉調節作用緩慢。腧穴的特性也是一種因素,有些腧穴有強壯作用,如足三里、關元,刮拭這些腧穴可以補虛。有些腧穴有瀉實作用,如肩井、曲池,刮拭這些腧穴可以瀉實。中醫經絡的理論認為「順經氣而行則補,逆經氣而行則瀉」。在刮痧療法中,保健刮痧和一般病證治療不必拘泥於這一理論,主要以刮拭手法的速度和力量進行補虛和瀉實。對於體質較弱的虛證,可參考這一理論按經氣的運行方向刮拭進行補瀉。 第六節經絡全息刮痧法的種類與療程 經絡全息刮痧法分治療刮痧和保健刮痧,可根據健康狀況分別選用,治療刮痧有嚴格的時間限制,保健刮痧無時間要求。刮痧療法的療程無明確的時間規定,可根據病情靈活掌握。 一、刮痧的種類 1、治療刮痧 治療刮痧適用於各種病證的治療。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調理臟腑的作用。治療刮痧必須塗刮痧潤滑劑,按上述實施步驟進行。面部治療、保健刮痧或美容刮痧可塗活血潤膚脂。刮痧活血劑不可直接塗在面部,以防流入眼內,可先將少許滴在刮板邊緣處再利拭面部 2、保健刮痧 保健刮痧適用於健康人預防疾病,或慢性病的恢復期以及兩次治療刮痧之間應用。保健刮痧的作用是激發經氣運行,疏通經絡,舒筋活血。保健刮痧不使用刮痧潤滑劑,用刮板厚面的邊緣直接在皮膚上刮拭,也可隔衣刮拭。刮拭力度介於輕重之間,因不使用刮痧潤滑劑,刮拭至局部潮紅或有熱感即可,避免損傷皮膚。每個部位一般刮拭10次左右。頭部有頭髮覆蓋,可使用刮板薄面邊緣或使用刮痧梳子,刮拭力度可適當加重,一般每個部位刮拭30次左右。 二、刮痧的時間 1、治療刮痧時間 治療刮痧時,汗孔開泄,消耗正氣。為有利於扶正法邪,或祛邪而不損正氣,故治療時間一般限制在25分鐘之內,每次宜治療一種病症。如採用瀉刮手法超過25分鐘時,正氣消耗過多,會出現疲勞反應。 治療刮痧應在飯後半小時以後進行。 第一次治療刮痧完畢,出痧部位應待痧消退後,方可進行第二次治療。痧消退的時間與患者體質、病情、出痧部位以及刮痧次數有直接的關係,一般約5至7天。因此兩次治療刮痧應間隔5至7天。為促進痧的消退,在兩次治療刮痧之間可進行保健刮痧。如需連續治療,可選其它部位的全息穴區刮拭。 2、保健刮痧時間 保健刮痧刮拭力度較輕,每個部位刮拭時間短,無痧出現,因此保健刮痧不受時間限制,亦無間隔之說,每天都可以進行。 三、刮痧的療程 刮痧療法屬自然療法。用刮痧板在皮膚表面進行治療,刮痧板和潤滑劑雖然有一定的藥物作用,但二者只接觸皮膚表面,起保護滋潤皮膚、加強疏通經絡、刺激全息穴區的效果,進入體內的藥量微乎其微。因此,刮痧治療無嚴格的療程之分。在治療刮痧時,為便於觀察治療反應及療效,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大致確定療程如下 ∶急性病2次治療為一個療程。慢性病4次治療為一個療程。 第七節適應症與慎用症、禁忌症 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是經絡氣血運行失常,臟腑陰陽失調所致。經絡學說是中醫治療的理論基礎,以經絡學說和全息診療學說為基礎的經絡全息刮痧法,廣泛適用於臨床各種病症。經絡全息刮痧法採用刮拭皮膚的經絡穴位和全息穴區為治療手段,這種特殊的治療手段使其對某些疾病有顯著的療效,這些疾病就是其最佳適應症。 經絡全息刮痧法安全、有效,雖無明顯的禁忌症,但由於其治療方法在皮膚表面進行,並有一定的按壓力,因此對某些疾病應慎用或禁用。 一、適應症 1、內科病症 感受風寒、暑濕之邪引起的感冒發熱、頭痛、咳嗽、嘔吐、腹瀉以及高溫中暑等,急饅性支氣管炎、肺部感染、哮喘、心腦血管疾病、急慢性胃炎、腸炎、便秘、腹瀉、高血壓、眩暈、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膽囊炎、肝炎、水腫,各種神經痛、臟腑痙攣性疼痛等,諸如:神經性頭痛、血管性頭痛、三叉神經痛、膽絞痛、胃腸痙攣等病症。 2、外科病症 以疼痛為主要癥狀的各種外科病症,如急性扭傷,感受風寒濕邪導致的各種軟組織疼痛,各種骨關節疾病,坐骨神經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頸椎、腰椎、膝關節骨質增生,股骨頭壞死,痔瘡等病症。 3、兒科病症 營養不良、食欲不振、生長發育遲緩、小兒感冒發熱、腹瀉等病症。 4、五官科病症 牙痛、鼻炎、鼻竇炎、咽喉腫痛、視力減退、弱視、青少年假性近視、急性結膜炎、耳聾、耳鳴等病症。 5、婦科病症 痛經、閉經、月經不調、乳腺增生、產後病等。 6、其他各科病症 皮膚搔癢症、蕁麻疹、痤瘡、濕疹、失眠、多夢、癲癇、精神分裂症、肢體震顫、麻痹等病症。 7、保健 預防疾病、強身健體、減肥、美容等。 二、慎用症與禁忌症 1、有出血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減少症、白血病、過敏性紫癜症等不宜用瀉刮手法,宜用補刮或平刮法。如出血傾向嚴重者應暫不用此法。 2、新發生的骨折患部不宜刮痧,須待骨折癒合後方可在患部補刮。外科手術疤痕處亦應在兩個月以後方可局部刮痧。惡性腫瘤患者手術後,疤痕局部處慎刮。 3、化膿性炎症、滲液潰爛的局部皮膚表面(如:濕疹、皰疹、疔、癤、癰、瘡等病症),以及傳染性皮膚病的病變局部禁刮,可在皮損處周圍刮拭。 4、原因不明的腫塊及惡性腫瘤部位禁刮,可在腫瘤部位周圍進行補刮。 5、婦女月經期下腹部慎刮,妊娠期下腹部禁刮。 第八節注意事項 治療刮痧時,皮膚局部汗孔開泄,出現不同形色的痧,病邪、病氣隨之外排,同時人體正氣也有少量消耗。為有利於扶正祛邪,增強治療效果,治療刮痧時應選擇環境,根據病證選擇適當的手法,注意掌握刮拭的時間,防止發生暈刮。危重病人應採用綜合治療。 一、治療刮痧時應避風和注意保暖 治療刮痧時應避風,注意保暖。室溫較低時應盡量減少暴露部位,夏季高溫時不可在電扇處或有對流風處刮痧。因刮痧時皮膚汗孔開泄,如遇風寒之邪,邪氣可通過開泄的毛孔直接人里,不但影響刮沁的療效,還會因感受風寒引發新的疾病。 二、治療刮痧後飲熱水一杯 治療刮痧使汁孔汗泄,邪氣外排,要消耗部分體內的津液,刮痧後飲熱水一杯,個但可以補充消耗部分,還能促進新陳代謝,加速代謝產物的排出。三、刮痧後洗浴的時間 治療刮痧後,為避免風寒之邪侵襲,須侍皮膚毛孔閉合恢復原狀後,方可洗浴,一般約3小時左右。但在洗浴過程中,水漬未乾時,可以刮痧。因洗浴時毛孔微微開泄,此時刮痧用時少,效果顯著,但應注意保暖。 四、不同種類的皮膚病刮拭方法 皮膚病患行,皮損處乾燥、無炎症、滲液、潰爛者(如神經性皮炎、白癜瘋、牛皮癬等病症),可直接在皮損處刮拭,皮膚及皮下無痛性的良性結節部位亦可直接刮拭。如皮損處有化膿性炎症、滲液潰爛的,以及急性炎症紅、腫、熱、痛者(如濕疹、皰疹、疔、癤、癰、瘡等病症),不可在皮損處或炎症局部直接刮拭,可在皮損處周圍刮拭。 五、糖尿病及下肢靜脈曲張者刮拭方法 糖尿病患者皮膚抵抗力減低:血管脆性增加,不宜用瀉刮法。下肢靜脈曲張局部及下肢浮腫者,宜用補刮法或平刮法從肢體末端向近端刮拭以促進血液循環。 六、暈刮的防治 暈刮,即在治療刮痧過程中出現的暈厥現象。經絡全息刮痧法雖然安全、無副作用,但個別患者有時因其本身在某個時刻不具備接受治療刮痧的條件,或治療刮痧時操作者的刮拭手法不當、刮拭時間過長,則會出現暈刮現象。 1、暈刮的原因 ①患者對治療刮痧缺乏了解,精神過度緊張或對疼痛特別敏感者。 ②空腹、熬夜及過度疲勞者。 ③刮拭手法不當,如體質虛弱、出汗、吐瀉過多或失血過多等虛證,採用了瀉刮手法。 ①刮拭部位過多,時間過長,超過25分鐘者。 2、暈刮的癥狀 發生暈刮時,輕者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噁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發涼,重者血壓下降,神志昏迷。 3、景刮的治療 應立即停止原來的治療刮痧。撫慰患者勿緊張,幫助其平卧,注意保暖,飲溫開水或糖水。馬上拿起刮板用角部點按人中穴,力量宜輕,避免重力點按後局部水腫。對百會穴和湧泉穴施以瀉刮法,患者病情好轉後,繼續刮內關、足三里。採取以上措施後,暈刮可立即緩解。 4、暈刮的預防 ①對初次接受刮痧治療者,應作好說明解釋工作,消除顧慮。 ②選擇舒適的體位以便配合治療。 ③空腹、過度疲勞、熬夜後不宜用治療刮痧法。 ④根據患者體質選用適當的刮拭手法。對體質虛弱、出汗、吐瀉過多、失血過多等虛證,宜用補刮手法。 ⑤治療刮痧部位宜少而精,掌握好刮痧時間,不超過25分鐘。當夏季室溫過高時,患者出汗過多,加之刮痧時汗孔開泄,體力消耗,易出現疲勞,因此更應嚴格控制刮拭時間。 ⑥在治療刮傾過程中,要善於察顏觀色,經常詢問病人的感覺,及時發現暈刮的先兆。 作到以上幾條,完全可以防止暈刮的發生。 七、不可片面追求出痧 刮痧治療時,不可過份追求痧的出現。因為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患者體質、病情、寒熱虛實狀態、平時服用藥物多少及室內的溫度都是影響出痧的因素。一般情況下,血瘀之證出痧多;虛證出痧少;實證、熱證比虛證、寒證容易出痧;服藥多者特別是服用激素類藥物後,不易出痧;肥胖之人與肌肉豐滿發達者不易出痧;陰經和陽經比較,陰經不易出痧;室溫較低時不易出痧。出痧多少與治療效果不完全成正比。如實證、熱證出痧多少與療效關係密切,而對不易出痧的病證和部位只要刮拭方法和部位正確,就有治療效果。 八、危重病人採用綜合療法 危重病人,用經絡全息刮痧法緊急救治後,有條件者應去醫院由醫務人員採取其他療法綜合治療。各種急性傳染性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心腦血管病急性期、各種急腹症、危重症或診斷不明確的疑難病症,須在專業醫務人員指導下,應用本法治療。 第九節選經配穴的原則與方法 刮痧治病是採用刮拭體表經絡穴位或全息穴區的方法,因此經穴或穴區的選用,配方的組成與療效的關係密切。刮痧配方是根據中醫基礎理論,在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結合腧穴的功能特性和刮痧的特點,從全身的經穴中選出針對病證有效的經穴,組成配方。 一、選經配穴原則 1、局部取經穴 即在疼痛的部位,或表現出不舒適癥狀的部位,以及病變鄰近部位取經穴,因為腧穴對所在部位的局部和鄰近部位的病症有治療作用。能疏通這些部位的經脈,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經絡臟腑病變引起的局部疼痛、脹滿、麻木或其他不適癥狀均可選用局部經穴治療。如鼻病取鼻部大腸經的迎香穴,胃痛取上腹部任脈中脘穴、胃經粱門穴,肝病取腹部肝經的期門穴、章門穴,偏頭痛取頭部兩側的太陽穴、頭維穴等。 2、背部取經穴 即取脊背部督脈和膀胱經的腧穴。因督脈總督一身的陽經,對調節全身的氣機至關重要,,靠近督脈的膀胱經上有五臟六腑的俞穴,也就是五臟六腑及其經脈在膀胱經上氣血輸注的部位。經絡或臟腑發生病變,背部膀胱經和督脈上相應腧穴都會有明顯的反映。對這些腧穴施以適當的刺激,有良好的調理經脈、臟腑的作用。如心臟病變,取膀胱經上的心俞及與之平行的督脈部位。肝膽病變,取膀胱經上的肝俞、膽俞及與之平行的督脈部位等等,以此類推。 3、遠端取經穴 即在距離病變處較遠的部位取經穴。這種取穴方法體現了中醫上病取下,下病取上的治療方法。如脫肛取頭頂部督脈的百會穴,頸項痛取三焦經手部的中清穴。這種方法亦稱循經取穴.即根據經絡的循行分布規律取穴。因為「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病在某經,即取某經肘膝關節以下的四肢腧穴。因為這些經穴對化聯繫的臟腑有調和陰陽疏通經脈的作用。具體應用時可根據12經脈的標本,臟腑的絡屬,與五官的聯繫,取相應經脈肘膝關節以下的穴位。如胃脘痛取下肢胃經的足三里穴;耳病選取與之相連的膽經的足臨泣穴、三焦經的外關穴。遠部取經穴除選取與患病臟腑相連經脈的遠端腧穴外,還可以選取表裡經脈或同名經脈的腧穴。如胃痛取胃經的足三里穴,還可取脾經的公孫穴,腰痛取足太陽膀胱經的委中穴,還可取手太陽小腸經的後溪穴。 4、隨症取經穴 即對症取經穴,這種取穴方法不以病變部位的遠近為依據,而是根據中醫理論結合腧穴的功能主治,而又針對全身性的某些疾病或證候取穴的一種方法。如外感發熱取督脈的大椎、大腸經的合谷、曲池穴清熱解表;身體虛損取任脈的關元、氣海,胃經的足三里,脾經的三陰交穴補益虛損;昏迷取督脈的人中,心包經的內關,腎經的湧泉穴醒神開竅;筋脈之病取膽經的陽陵泉穴;骨骼之病取膀胱經的大杼穴;氣機不調之病取任脈的膻中穴。 二、選經配穴方法 1、陰陽配經穴 中醫用陰陽學說闡述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並指導治療。人體腰背為陽,胸腹為陰,五臟為陰,六腑為陽。與五臟相連的經脈為陰經,與六腑相連的經脈為陽經。陰陽雙方保持協調統一,相對平衡,則人體臟腑生理功能正常。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失去平衡,協調統一被破壞,人體就會發生疾病。治療時採用陰陽、表裡取穴法有助於協調臟腑,恢復陰陽平衡。前後對刮法、表裡對刮法均屬於陰陽配經穴法。如治音啞取任脈的廉泉穴配督脈的啞門穴,胸膈氣悶取任脈的膻中穴配膀胱經的膈俞穴,便秘取肺經的孔最穴配大腸經的溫溜穴,腸胃病取胃經的足三里穴配脾經的公孫穴。 2、按證型配經穴 證是疾病處於一定階段的病因、病位以及疾病性質和正邪鬥爭等方面的病理概括。每一個證都是由一組癥狀群構成的。相同的疾病可能在疾病發生的過程中出現不同的證,不同的疾病在發生過程中可能出現同一種證。所以同一種疾病由於病因病機以及發展階段不同,而採用不同的治法,而不同的疾病,由於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同一性質的證候,卻採用相同的治療方法。 根據中醫理論辨別各種癥狀,總結歸納出各種證,並依據證的實質選經取穴,這就是辨證選經取穴,對不了解中醫辨證論治的方法者,可根據本書的辨證刮痧一節中各種證的癥狀表現,對號入座,確定自己的病證屬何種證型,按照其所標出的經穴刮拭。 3、扭中醫臟腑學說理論選經配穴 按中醫臟腑學說理論選經配穴,主要體現在中醫學的臟腑、體竅、情感相關理論方面。從五行歸類配屬表(見表)可以看出中醫把人體劃分為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大系統,我們可以根據五行歸類原則,五行相生原則和五行相剋原則來選經配穴。 ①五行歸類原則 五行歸類原則說明在一個系統中,內臟與體竅情感的關係。當五體、五官、心理情志發生病變或有異常改變時,我們可以選配該系統的臟腑經穴。如目疾、筋病、煩躁易怒,皆可選配肝經經穴和膽經經穴;耳病、骨病,皆可選配腎經經穴;肺病可選配大腸經經穴;膽病可選配肝經經穴等等。 ②五行相生原則 五行之間依木—火—土—金—水—木的次序相養相助,謂五行的相生。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如木生火,火生上,則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根據《難經·六十九難》「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則,某髒髮生病變時,如為虛證,則在補該髒的同時,還應補其母臟。以肝陰肝血不足者為例,可用補法刮肝經,並配以補法刮腎經,這在中醫稱之為滋水涵木。如為實證,則在瀉肝臟的同時,還應瀉其子臟,以肝火上炎者為例,可用瀉法刮肝膽經,並配以瀉法刮心經與小腸經。 ③五行相剋原則 五行之間,依木—上—水—火—金—木的次序相制約,相抑制,叫五行的相剋。若相剋太過、相剋不及或反克,就都屬於不正常的病理狀態。之所以出現上述不正常的病理狀態,多是因為一方太強,另一方太弱的緣故。因此使用刮痧法時,就應當採用扶弱抑強的手段,也就是說用補法刮弱者一方的經穴,用瀉法刮強者一方的經穴。使它們之間重新恢復到穩態。如肝氣旺、脾氣虛,就會出現脅痛、易怒、腹脹、便溏等肝木乘脾土的病證,治療時就應當採取瀉肝膽經補脾胃經的方法。 上述幾個方面的選經配穴思路在實際應用時是綜合運用、交叉滲透的,這對中醫或西醫工作者來說是很容易掌握的,但對非醫務工作者來說就不容易理解和掌握了,所以才在本書專列「經絡全息刮痧法的臨床應用」一章供大家參考。 4、根據生物全息理論定位 根據生物全息理論,刮抗某些部位與疾病相關的區域,可以疏通經絡,調整臟腑的陰陽氣血,有治療和保健作用。當刮拭頭部中樞神經運動區在頭皮的相應部位時,對腦血管疾病引起的上下肢功能障礙有治療作用。刮拭血管舒縮區在頭皮的相應區域時有調節血壓作用。根據生物全息理論定位的方法很多,如選擇內臟器官在體表的投影區、全息穴區順序排布式和部位對應式等方法選區。如胃病患者可以刮拭上腹部、小臂中部的大腸經皮部、小腿中部的胃經皮部和脾經皮部,還可以刮拭背腰部、手、足、耳部胃的全息穴區。根據部位對應式的原理,四肢和五官的病變,治療健側對應部位同樣有療效。 頭皮針治療專家賈懷玉等根據臨床經驗總結的頭部治療帶廣泛適用於臨床各種病症。根據病證的需要選取相對應的治療帶進行刮痧治療有明顯的治療效果。在選配治療帶時,應參考以下幾個原則定位: ①根據治療帶的主治範圍定位 每條治療帶,都有其相應的主治範圍,刮痧治療時,可根據其主治範圍對症選配定位。如下肢癱瘓的病症,可選頂顳前斜帶上3分之1(對側),並配合善治腰腿足病症的額頂帶後3分之1。又如額旁2帶是治療中焦病症的,凡脾、胃、肝、膽等疾病,均應選額旁2帶治療。 ②根據中醫基礎理論定位 根據中醫陰陽五行學說、臟腑學說的理論定位。如陰虛陽亢的高血壓患者,應滋陰潛陽。治療時,除選用額頂帶後3分之1外,可配用額旁2帶(右側),用瀉法以瀉其肝陽,配額旁3帶(雙側),用補法以補其腎陰。又如凡呼吸系統的疾病(咳嗽、哮喘、感冒等)均可取額旁1帶(雙側)治療。因肺失清肅、津液不能下達而大便困難者,可肺與大腸同治,取額旁1帶與額旁3帶相配,以達表裡兼治的目的。治療眼病選用頂枕帶下3分之1(雙側),因角膜屬肝,角膜病變可選取額旁2 帶(左側)治療;鞏膜屬肺,鞏膜病變可選取額旁1帶(雙側)治療;眼底屬腎,眼底病變可選取額旁3帶、額頂帶後3分之1治療。 ③根據現代醫學解剖知識定位 根據現代醫學解剖知識定位,由於錐體束在下行過程中是左右交叉的,所以身體一側病變,可取其對側頭區治療。如左側偏癱的病人,應取其右側頂顳前、後斜帶治療。肝膽位於人體右側,脾、胰腺位於人體左側,因此肝膽疾患應取左側額旁2帶或左側額頂帶中3分之1治療。脾、胰腺疾患應取右側額旁2帶或右側額頂帶中3 分之1治療。 具體應用時,臟腑病變常選用額頂帶、額中帶以及額旁帶治療,小腦病變引起的平衡障礙、共濟失調病變,可選用枕下旁帶治療。脊椎及四肢病變可選用頂枕帶、頂後斜帶、頂顳前斜帶、頂顳後斜帶治療。 選配治療帶的幾條原則同樣適用於根據生物全息理論定位的其它方法。 三、臟腑病變配經穴的具體方法 1、三結合配經穴 即局部、背部和遠端取經穴相結合的方法。這種方法綜合三方面的作用,以刺激不同部位的經絡腧穴,加強對臟腑陰陽氣血的調理作用。如胃炎引起的胃脘痛,可採用局部的中脘穴、梁門穴,背部的脾俞、胃俞,胃經遠端的足三里穴,脾經的公孫穴相結合之法。心臟病引起的心悸呼吸困難,採用局部前胸部,任脈的無突穴至膻中穴,背部膀胱經的心俞及督脈的大椎穴至至陽穴,遠端取手厥陰心包經的曲澤穴,經內關至中指尖。顯然這種方法綜合了上癇下取、下病上取、左右取穴、陰陽取穴等方法,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具體應用時可根據病情虛實證候,按五行生剋制化的規律靈活選經取穴。 2、瓣病與辨證相結合配經穴 根據疾病名稱或癥狀特點制定的選經配穴方案符合病症的一般規律,有普遍的指導意義。當您按照疾病名稱或癥狀特點選經配穴刮拭效果不明顯時,須考慮體質因素的差異。採取疾病或癥狀名稱與證型相結合選經配穴,這樣制定的治療方案注重個體差異,針對體質特點,更符合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可明顯提高療效。如胃脘痛患者伴有面色蒼白、畏寒肢冷、身重倦怠無力、大便溏、小便清長者,屬中醫的陽虛證,可按辨病刮痧一節中胃脘痛的治療經穴和辨證刮痧一節中陽虛證的治療經穴結合起來刮拭。保健刮痧亦是如此,按照保健刮痧方法加之體質證型的經穴配方,效果更佳。 臟腑病變臨床應用時,以上兩點根據病情可分別或綜合運用。如中風後遺症患者可採用頭部皮層反射區法和三結合配經穴法交替使用,氣血不足體質虛弱者,可加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等穴補益虛損,以及補刮額旁3帶。 四、四肢夫節病變配經穴的方法 四肢關節病變採取近部取經穴的原則。一般在病變的局部上下、左右、前後選經取穴。如膝關節痛,取局部雙膝眼穴,膝關節上部胃經的梁丘穴,脾經的血海穴,經外奇穴鶴頂穴,膝關節兩側膽經的陽陵泉,胃經的足三里,脾經的陰陵泉穴。膝關節後面膀胱經的委中、委陽、承山穴及腎經的陰谷穴。凡四肢關節或肢體局部的疼痛麻木等癥狀,均可參照以上原則取穴。其要領為取經穴的範圍稍大於病變局部。另外如能配合八會穴(筋會陽陵、骨會大杼、血會隔俞、氣會膻中、脈會太淵、髓會絕骨、臟會章門、腑會中脘)效果更好。如骨關節病變加大杼穴,筋脈病變加陽陵泉穴。
推薦閱讀:

非常詳細的面部刮痧經絡圖
乳腺增生按摩及刮痧治療
孩子中暑,背上被揪得青一塊紫一塊,是迷信嗎
刮痧痊癒腰間盤突出的商洽及療法-------李老狠刮痧說
刮痧必知:刮痧不是出痧越多越好

TAG:方法 | 刮痧 | 經絡 | 全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