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這10部電影美到窒息

Sir回來了。

本來今天給你們請到范老師。

她要講的課,關於韓國近期一部灰常灰常唯美的情色片——《奸臣》。

可惜,視頻被企鵝攔截了——審核不通過——應該是最近風聲比較緊。

沒事,按范老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性格,她一定會再回來的。

所以,Sir被迫提前結束假期,為你們送上另一種唯美,絕對老少咸宜。

上次Sir推出最美50個電影鏡頭,很多毒友說一部電影只有一張圖片,不夠飽。

好,今天Sir就給你們送上一份真正的視覺大餐。

一份由外國專業電影網站CineFix評出的,有史以來顏值最高的10部電影。

這十部電影,隨便在哪個地方按停止鍵,出來的畫面,都美到窒息。

不信,你試試?

PS:頭圖來自電影《裂縫》(Cracks)

俄羅斯方舟

Russian Ark

(2002)

整部片採用「一鏡到底」的手法,96分鐘,不加任何剪輯,鏡頭沒有一次切換。

但是,畫面絲毫不會有單調之感。

原因在於攝影師對攝像機漂亮的操作:推,搖,拉……

鏡頭時而俯衝滑行,時而平緩拉進,畫面在同一個鏡頭裡產生了豐富的變化。

自然精巧的構圖,演員井然有序的走位,憑藉空間切換來實現場面調度。

讓我們得以不知疲倦地觀賞這場俄羅斯貴族生活,一步步走向衰落的過程。

你可以批評它的故事,但你不能不為它的創意和執行力獻上持久的掌聲。

曼哈頓

Manhattan

(1979)

這是伍迪·艾倫寫給紐約的一封情書。

當時寬銀幕剛流行不久,該片的攝影執導戈登·威利斯(Gordon Willis),決定要大膽地給這部片,塗上黑白色。

而伍迪·艾倫也同意,因為這才是他童年記憶中的紐約。

電影黑白畫面之間的灰色色階非常微妙(曖昧),讓整座紐約城極具情調。

而夜間燈光點點的曼哈頓,讓它看起來像一座浮在星星上的天空之城。

片中,最讓影迷津津樂道的是以下幾張黑白剪影,紐約浪漫的氣氛溢滿整個銀幕。

公民凱恩

Citizen Kane

(1941)

不論在哪個榜單,只要想服眾,《公民凱恩》絕對會在前十佔據一席之地。

本片解放當時電影人在拍攝和想像上的限制,讓觀眾看到電影捕捉人類情感和經驗的更多可能性。

同時,它也是最美的電影之一。

這裡面用了太多革新電影這項藝術的技術和風格了,各種景深鏡頭、長鏡頭、低角度的仰拍鏡頭,閃回的敘事、開放性的結局等等。

最瘋狂的是,這是奧遜·威爾斯的處女作。

他之前完全不知道應該要怎麼去拍攝,電影里所使用的技術,也是他借鑒自平時看到的片子。

2001太空漫遊

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

當電影大師們想要為頭上的星球,編織一部戲時,他們總會讓觀眾感到驚喜。

在《地心引力》中,攝影師艾曼努爾·盧貝茲基用CG技術,讓我們身臨其境,與外太空拉近到幾乎貼臉的距離,目睹我們的藍色星球。

《太陽浩劫》則捕捉到太陽充滿活力和熱量的美。

但,它們還是比不上斯坦利·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

片中,這段十分鐘的飛船穿越星際之門奇觀,華麗炫亂,就讓當時的影迷驚嘆到掉眼珠子。

庫布里克用透視框架和對稱構圖,複雜的設計和陽剛氣的線條,向觀眾展示了宇宙的奇觀,和人類在太空的活動。

加上片中導演精挑細選的各首古典樂,比如約翰·施特勞斯的華爾茲舞曲《藍色多瑙河》,理查德·施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讓這曲優雅的「太空芭蕾」平添了恢弘,帶來茫茫太空之感。

誠如影評人羅傑·伊伯特所說:作為科幻電影中絕無僅有的一個,《2001》無意刺激感官,而要激發觀眾的敬畏之情。

同流者

Il conformista

(1970)

本片由維托里奧·斯托拉羅(Vittorio Storaro)掌鏡。

他嫻熟運用色彩的心理效應,讓各個色塊以不同方式排列,激發觀眾更深處的認知。

再利用自然光線的變化,帶出人,建築層次分明的陰影。

拍義大利破破爛爛的街道時,鏡頭甚至像酒徒,橫豎斜仰俯。

這些帶著時代烙印的拍攝手法,使得影片里在法西斯統治下的義大利人,更具悲劇性。

墜入

The Fall

(2006)

在《大魚》、《美夢成真》等魔幻片中,我們見識到電影人的想像力。

《大魚》

《美夢成真》

而西姆·辛執導的《墜落》更勝一籌。

導演把電影劃分成兩個世界,一個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醫院的真實場景。

一個是小女孩頭腦里的想像景觀,這部分是導演著墨最多的。

本片以看似隨機插入的黑白片頭。

糅合華麗的調色板。

伴隨幾乎半秒一幀的緩慢鏡頭。

打造出現實與想像交織重疊的視覺盛宴。

表現了一個幼小生命,如何拯救另一個絕望的靈魂。

@左影2 :

這是我今年看過的一切電影里最美最美最美最美的電影!無論色調,剪輯,構圖,道具,服飾,還是故事劇本。

英雄

Hero

(2002)

儘管亞洲有《花樣年華》、《三島由紀夫傳》、《十面埋伏》等非常風格化的影片。

《花樣年華》

《三島由紀夫傳》

但這些都不及《英雄》對視覺的詩意、和諧的追求。

掌鏡《英雄》的是杜可風,因本片用了四場打鬥劃分結構,所以他用了不同顏色去渲染。

第一場,紅色代表鮮血和火的顏色,即飛雪內心的仇恨。

第二場,藍色。

藍色是一種憂鬱、深沉的情感特徵,表現以無名代表的殺手們,內心世界的不可揣度。

第三場,白色則象徵著坦誠,代表著劍客不想刺秦。

第四場,綠色象徵生命,代表殘劍尊重每一個生命,也有平靜的意味。

阿拉伯的勞倫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談到上世紀中期的史詩片,《阿拉伯的勞倫斯》無疑是最矚目的一部。

本片是用「潘那維申超70毫米」攝影機拍攝,加上畫幅寬高比為2.2:1的超寬銀幕,讓觀影者能在大銀幕上徹底感受中東沙漠的廣袤無邊,和細沙鬆軟的質感。

那些飄揚在沙海上的色彩,宛如旋律一般,沿著沙丘蜿蜒的曲線,裊裊而去。

這種無垠,人在其中更顯渺小。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會讓你愛上電影院的電影。

生命之樹

The Tree of Life

(2011)

全片只用一種光——自然光。

意在借這樣的光感,去尋找人內心的情感。

對於如何使用自然光,本片攝影師艾曼努爾·盧貝茲基曾說:

當你把演員安排在窗前時,天空、雲朵和太陽會反射到草地上和屋子裡的光,這樣你能得到所有這些不同顏色不同品質的光線。

拍攝組甚至曾在三所不同屋子,設計了同款式房間,這些房間唯一不同是,它們位置朝向不同——這樣,攝影師可以在同一個時間,挑選合適的光線。

影片中充滿了對個體成長的體驗,對宗教的博愛和宇宙生命起源等的感悟。

導演泰倫斯·馬力克運用這些超現實的畫面,敬畏生命。

輪迴

Samsara

(2011)

本片導演羅恩·弗里克,1992年的一部紀錄片《天地玄黃》(Baraka),曾被外媒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紀錄片」。

有人甚至聲稱如果被流放荒島,唯一會攜帶的電影只有它。

《天地玄黃》

2011年,羅恩·弗里克又帶領劇組,花了5年時間,去了25個國家,製作完成這部猶如冥想一般的紀錄片——《輪迴》。

本片採用70毫米膠片拍攝,沒有任何對白和情節。

紀錄片內容涉及到人類文明的多元化。

自然的和諧。

以及社會的變遷等等。

如網友@Mack 所說:那些平常我們不注意和見不到景物,本片幫你全攬。

片中每一個畫面,你都能截屏,裝進鏡框,掛在牆上——而且,絕對逼格爆棚。

美到讓你瞠目結舌。

美到你會感慨,劇情什麼都無所謂,這就夠了。

最後,Sir再多說一句,現在我們提到那些故事差的電影(國產青春片是重災區),老說,這就是PPT電影。

真的,下次誰這麼說,甩這張帖給他看。

就那些美圖秀秀調出來的畫面,真的是小看了PPT,也侮辱了電影。


推薦閱讀:

《幽靈公主》里男主是人渣嗎?
銀行3000萬包場看《十三釵》 張偉平:電影好
東野圭吾的成名作《秘密》講了什麼?
電影《亂世佳人》女主人公斯嘉麗的性格有哪些特點?
電影《青年馬克思》今日上映

TAG: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