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圖騰故事】中國人的羊性和日本人的狼性

(2015-03-03 13:59:55)標籤:雜談綿羊低等而愚昧,當狼咬翻那隻大羊的時候,立即引起周圍幾十隻羊的驚慌,四處奔逃。但不一會兒,羊群就恢復平靜,甚至有幾隻綿羊還傻乎乎戰兢兢地跺著蹄子,湊到狼跟前去看狼吃羊,像是抗議又像是看熱鬧。那幾隻羊一聲不吭地看著熱鬧,接著又有十幾隻羊跺著蹄子去圍觀。最後上百隻綿羊,竟然把狼和血羊圍城一個三米直徑的密集圈子,前擠後擁,伸長脖子看個過癮。那副嘴臉彷彿是說「狼咬你,關我什麼事!」或者是說「你死了,我就死不了了」。羊群恐慌而幸災樂禍,沒有一隻綿羊敢去頂狼。陳陣渾身一機靈,愧憤難忍。這場景使他突然想起魯迅筆下,一些中國愚昧民眾伸長脖子,圍觀日本浪人砍殺中國人的場面,真是一模一樣。難怪游牧民族把漢人看作羊。狼吃羊固然可惡,但是像綿羊家畜一樣自私麻木怯懦的人群更可怕,更令人心灰心碎。——《狼圖騰》

作家關仁山講過一個故事:日軍侵華期間,有一次去河北灤縣掃蕩。他們把全村三百多人聚集起來讓其挖一個大坑,村民們明知道日本人讓自己挖這個大坑是用來埋自己的,然而竟都沒有反抗,聽從日本人指揮挖好了坑。然後三百多人被日本人槍殺,被日本人埋在了他們自己挖的坑裡。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上海,也同樣是在日軍侵華期間,一位外國人的日記記錄了1937年9月的一個星期三,他親眼目睹了6000名中國難民在疏散過程中是如何被幾名持槍日本兵嚇得魂不附體、如待宰羔羊般任人宰割。這些例子跟《狼圖騰》里描寫狼吃綿羊的場景是多麼的相似。魯迅《略論中國人的臉》一文中有這樣的一段:「……初見中國人,即令人感到較之日本人或西洋人,臉上總欠缺著一點什麼。久而久之,看慣了,便覺得這樣已經盡夠,並不缺少東西;倒是看得西洋人之流的臉上,多餘著一點什麼。這多餘著的東西,他就給它一個不大高妙的名目:獸性。中國人的臉上沒有這個……這獸性的不見於中國人的臉上,是本來沒有的呢,還是現在已經消除。如果是後來消除的,那麼,是漸漸凈盡而只剩了人性的呢,還是不過漸漸成了馴順。」魯迅的這段話值得我們深思,獸性之於中國人,是本來就沒有呢還是後來才沒有的,日本人就真的充滿狼性么?

《狼圖騰》里把民族分為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不同的民族又會產生不同的民族性格。游牧民族下的狼性,是一種強悍的民族性格,農耕民族下的羊性,是一種溫順柔弱的民族性格。在民族性格里,中國人是否就如中國人圍觀日本人殺中國人那樣慢慢變成了羊,而日本人卻變成了到處殘殺、嗜血成性的狼?

先看一下日本。從所處地理位置上來講,日本屬於島國,雖然也種水稻,但由於近海,日本民族自古就以航海打魚、海上遊獵、海上貿易為生,而且還以倭寇海盜聞名於世,日本人可以說是海上的游牧民族。對於這個海上游牧民族的性格特點,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有較為透徹的分析。在書中,魯思·本尼迪克特對日本人的民族性格是這樣評價的:日本人既生性好鬥而又溫和謙讓;既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驁自大而又彬彬有禮;既頑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布;既忠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於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從魯思·本尼迪克特對日本民族的性格分析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日本民族性格的兩面性,而且還能嗅到那股濃濃的狼性味道。魯思·本尼迪克特以《菊與刀》命名他的書,也有其深刻含義,恬淡靜美的「菊」象徵日本皇室家徽,兇狠決絕的「刀」象徵武士道文化。菊與刀,不僅很好地表現出了日本民族性格的兩面性,也表現出了日本的狼性來源——武士道文化。

武士道文化是日本人狼性性格的寫照。武士道文化可以總結為八個字:義、勇、仁、禮、誠、名、忠、克。最開始,武士道是以推崇善良為本性的,但後來由於崇尚武力的原因武士道經歷了一次畸變,正是由於這次畸變,讓日本民族更加變得「狼性十足」。日本人兇殘,不論是對外還是對內上。對外,從古代開始,日本人就經常掠奪韓朝及東南亞,對中國的侵略更是罄竹難書。日本人的侵略,所過之處,寸草不生,不論老幼、不論男女、不論是否該殺,一律殺光。其殺光、燒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讓人不禁想問:還有人性么?對內,武士道中有一個終結儀式:剖腹。剖腹是日本最具特色的自殺方式。打了敗仗要剖腹謝罪,未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務也要剖腹謝罪,也因此,日本軍人的自殺比例在各國之中常據高位。二戰的時候,有一艘日本軍艦中彈,即將下沉,軍艦上的日軍並沒有驚慌失措選擇逃生,而是站好隊,與軍艦一起沉沒海底。當年日本對中國宣布戰敗後,在中國的日本軍人互相殘殺,軍官屠殺士兵,婦女殺死親生兒女,那畫面,簡直讓人目瞪口呆。這些跟狼捕獵獵物和對自己同類的做法如出一轍。

日本人忠誠、團結拼搏,注重合作。武士道文化讓日本人對天皇是絕對的忠誠。日本很善於向強國學習,古代中國是強國,所以古代日本也一直是中國隊學生,其文字、建築、飲食、服飾、醫療都是從中國學習得來,後來中國衰落,而西方崛起,日本轉臉便向西方學習,進行維新改革,很快成為東亞強國。待自己實力強盛後,又立即翻臉不認師。這些與狼又是多麼的相像。

再看看中國,與日本相比中國可就溫和多了。從地理位置上看,中國大部分地區靠近內陸,不少地方以平原為主,這種環境比較適合發展種植業,所以,中國從古代開始就主要以農耕民族為主。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也正是在農耕文明的基礎上而來。農耕文明讓中國成為了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同時,其自給自足的特點也決定了中華民族的性格,如溫和性、柔弱性等。

日本的游牧民族性格催生了武士道文化,中國的農耕民族性格則催生了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農耕文明的典型代表,儒家文化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他提倡恢復古法和下對上絕對的服從,反對標新立異。美國作家史密斯在其著作《中國人的性格》里對中國人的性格做了總結:保全面子、節儉持家、勤勞刻苦、講究禮貌、漠視時間、漠視精確、易於誤解、拐彎抹角、順而不從、思緒含混、不緊不慢、輕視外族、 缺乏公心、因循守舊、隨遇而安、頑強生存、能忍且忍、知足常樂、孝悌為先、仁愛之心、缺乏同情、社會風波、株連守法、相互猜疑、缺乏誠信、多元信仰。這26個性格特點,可以讓每個中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對比日本人好戰的性格特點,中國人的性格特點更多表現的是溫和、忍讓。如果頑強生存還能表現出一點鬥志的話,那麼能忍且忍,知足常樂這些性格特點跟羊的溫順聽話、知足又相去幾何?

在這些性格特點的影響下,中國人做事不僅講究仁,而且提倡以德服人。當年鄭和下西洋,帶給東南亞人的都是友善還有大批的中國珍寶,向別人宣傳中國的偉大富饒,讓別人誠服,後來的張騫出使西域也是如此。從有文字記載以來,戰爭中「不能殺害敵國的非戰鬥人員和平民」便成為重要軍紀。《尚書:費誓》里,記載周公旦的兒子伯禽到封地齊國去就任,遇到了當時徐國之戎不服而發生的叛亂,伯禽率軍討伐,在宣布軍紀時就明確了「不許搶劫平民財物,不許騷擾殺害平民」的紀律。武王伐紂,在牧野的誓師動員大會上,就強調了不許殺害投降的人和平民的軍紀。《尚書:仲虺之誥》里,記載成湯放逐了夏桀,而不是將他殺掉了事。劉邦在打敗了秦國,拿下了秦都咸陽後,首先做的就是與當地人民約法三章: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

溫和的性格固然容易讓人贏得好感,但對於一個國家來講,溫和的性格卻不一定是好事。同樣的,強悍的性格雖然能增強民族抵抗力,但是對於一個國家來講,強悍的民族性格也不一定是好事。中國人的溫和性格一度讓自己失去國土,割地賠款,人民不是被殺戮,就是被販賣。日本人的好戰性格雖然讓自己強大,在讓不少地方生靈塗炭的同時,自己最後也自食其果,廣島的原子彈讓日本人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狼性和羊性,歷來備受爭議,從統治階層來講,當然喜歡羊性,但從強國之道講,還是推崇狼性。狼性和羊性,不同人、不同時期有不同需要。這其中有一點可以肯定,就如《狼圖騰》中所說的,沒有狼性,智慧和文化無以附麗。草原狼沒了,但狼的勇猛、忍耐、團結、聽從指揮、統一行動、永不屈服、絕不投降等「狼性」都卻成為人類學習崇拜的目標。作為在草原生態鏈中僅次於人的物種,狼是驕傲且不可馴化的,因為這些「狼性」,讓牧民的對狼生敬畏之情,視其為心中的「圖騰」,這也是蒙古草原和諧共存的基礎。所以草原人掏狼、打狼但不願意滅絕狼,因為牧民知道狼是制約草原生態鏈的非常重要的一環。狼是草原牧民敬畏的對手。這一分敬畏之心,也保護了人的生存環境。

《狼圖騰》是一曲輓歌。通過嘆為觀止的蒙古美景,物競天擇的生存法則,深深呼喚著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價值觀,緬懷逝去的狼的意志和尊嚴,人的善良和敬畏。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有一個「狼圖騰」: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心有狼性,身土不二。
推薦閱讀:

繼日本之後,中國也將進入低慾望社會
首屆中國花園設計大獎賽「園集獎」屋頂露台花園類優秀作品展之金匯四季廣場商業空間屋頂花園
中國歷代名僧詩選(4)
印媒:奧巴馬亞洲戰略重心已從中國轉向印度
這個林黛玉似的越南美少女,竟然不願嫁到中國!

TAG:日本 | 中國 | 日本人 | 中國人 | 故事 | 圖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