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禪方法
佛陀曾經開示那些禪觀對治法門?
由於有情眾生的煩惱有八萬四千,所以佛陀所開示的修持法門也有八萬四千,如果就於眾生習氣、煩惱的各別差異,以修習不同的對治方法,使心逐漸歸於安定、清凈來講,古來大德法師曾總集為「五停心」(玄奘大師譯為五種凈行),也就是:以「不凈觀」對治貪慾;「慈悲觀」對治瞋恚;「緣起觀」對治愚痴;「界分別觀」對治我慢;「持息念」對治尋思散亂。這是針對吾人特強的習性、煩惱,而施用不同的對治法,譬如醫師下藥,要先找出病人最嚴重病症,以對症下藥。所以習禪行者在禪修初期,應先親近善知識,從善知識的開示、指導之中,來檢查、了解自己的習性、毛病,找出帶給自己痛苦、煩惱的根源;要能徹底的認識自我,才能在各類禪觀法門的修習過程中,逐漸斧正偏邪觀念,磨除陋劣習氣,而至完全覺醒,成就聖道。
佛陀為在家人所說禪定的法門是什麼?
佛陀多為在家行者說「四無量定」。所謂四無量定,即慈、悲、喜、舍。慈是希望別人得到快樂,悲是憐憫眾生的苦痛,喜是同情他人的一種喜悅之心,舍是心住平等,不偏愛親人,也不偏恨怨敵。
為什麼叫無量?修學時,或修慈或修悲等,先觀親人,後觀怨敵,從一人,少數人,多數人,一國,一天下,一方世界,乃至十方世界的眾生,對彼等充滿慈悲喜舍之心,心心念念希望眾生離苦得樂。緣十方無量眾生,能得無量福報,所以名為無量。
佛陀為在家行者所說的修定福業,即著重此四無量定(心)。果能如是存心,念念不忘修習,則與儒家所說的仁愛,耶教所說的博愛,都有相通之處。這本來就是同於人間的至高德行,往生天堂法門。
何謂禪定?
「定」是中國話,梵語曰三摩地,意思是等持,一般通稱「禪定」。禪定的類別很多,在生活中,無論是動靜、閑忙、順逆之境;無論是穿衣、吃飯或作務、打掃等一切時中,皆能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就是禪定。若依佛教定學的傳統說法則以原始佛教時的劃分最為完整;原始佛教把主要的禪定分成九個次第,即所謂九次第定。大乘佛教亦遵循此舊說,於是九次第定(四個色界的禪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加上四個無色界的禪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再加上最後的滅受想定,一共是九個。)就變成了天經地義的禪定階梯。這個公式化了的九次第定,因為是佛陀所說,因此被大小乘之佛教傳統公認為是修禪定的必經階次。其實大乘佛教因其法門眾多,方便無量,所走的修持路子與原始的佛教已有很大的不同處了。
此外,佛教之禪定學又名為心學(或增上心學),在講解九次第定時,對每一禪定之心理狀態皆嘗試著作詳盡及有規律之界說。例如得了初禪就能克服淫慾,同時許多粗重的煩惱皆暫不現行,但仍有極重的思惟作用,所謂尋、伺,或覺、觀。二禪以上則粗細的思惟作用沒有了。定境越高則心理之各種活動似乎越少,連身心之快樂感受亦逐漸捨去,一味向純一之「舍受」的境界邁進,終而至於第四禪。九次第定之心理狀態及其宗教意義極為複雜,牽涉亦很廣,現在證得這些禪定的人亦付闕如,已無法作嚴謹之研究了。約一般的禪定說,不是邪定,昧定,就是正定──四禪八定。四禪八定是內外道共通的,約出世法說,須與空性智慧相應的「無漏定」才算是佛法的正定。
要怎樣用心學習才能修得禪定?
就於禪定的修學來講,「依慈住凈戒」,是不可缺的資糧;調身調息等,略如從前所說。此外,要怎樣用心修習,才能引生正定?這要由滅「五種過失」才能獲得成就。五種過失是:懈怠,忘聖言,昏沉掉舉,不作行,作行。
要如何滅除五種過失?這要勤修「八種斷行」才得。八種斷行是:信,欲,勤,安,念,知,思,舍。修八斷行,滅五過失,自能成就禪定。譬如破除障礙,才能平安到達目的地一樣。總列一表如下:略。
如何才算得到禪定?
初習禪定時,繫念一境(自心的所緣對象),會覺得妄想紛飛,不易安住。所緣境如繩索,能使心常在一境上轉,逐漸達到遠離五欲,斷除五蓋,久之妄念漸息,再進,僅偶爾浮起妄念;這時會有輕快舒悅的身心感覺,也一定會有熱觸與動觸等現象發生。甚至能讓心意無分別、無功用的任運而轉,但這還只是類似於定,不能說已成就禪定。一定要達到平等持心,定心明凈,心住一境,接著引發身心輕安:由心輕安,起身輕安。再引發身心精進,於所緣對象能得自在,這才名為成就禪定──得到第一階段的「未到地定」(又稱近分定)。
何謂「九住心」?
「九住心」亦可稱為「九住定」是修習禪定的九個階次,是初學行者勘驗禪定修學進度,最具體、實際的準則。以下參考《成佛之道》所說,說明如下:
(1) 內住:一般人都習慣將心外放,眼睛看到好看的就一直看,耳朵聽到好聽的就一直聽,舌頭嘗到好吃的就多吃一點,原本清凈的心,透過六根一直向外追求,於是本來清凈的心就變成染污心、貪慾心、瞋恨心……習定,即是將散亂心收攝,讓心意住在預設的「所緣對象」上,這是習定的第一步,稱為「內住」。
(2) 續住:初習定者,雖然將心收攝於所緣對象,但無始來的虛妄心念,會習慣性的想到平日所做的一些事情,所看的一些景物,此時心就跑到所想的人事物上去。經過一段時間後,若忽而「正知」升起,又把心拉回置於所緣對象,可是一會兒又忘記,又想到別的事情,於是心又再次跑掉,經覺照又再拉回,像這樣斷續不定的來回於所緣對象,是修定的第二步,稱為「續住」。
(3) 安住:此時,心已較習慣安住於所緣對象,妄念一起,即能發覺,並立刻把心拉回,心較安定,不會常常往外跑,這樣的心境,稱為「安住」。
(4) 近住:心已能安住於所緣對象,對所觀之對象雖然還不是很清晰明顯,但只要有一念向外攀緣,便能立刻警覺。隨時觀照於所緣對象,稱為「近住」。
(5) 調順:從攝心向內,而至「近住」,皆是把心扣住在所緣對象上;到調順的階段,就會知道修定很好,體驗到修禪定的殊勝。例如:看書時理解力慢慢增強,辦事時精神較能集中,身也有了變化,心也能常處平靜當中。所以身心之情緒變化皆能得到具體的改善。降服煩惱的力量也增強了,對於五欲、三毒、男女相之誘惑等,亦能以靜制動,不容易為外境所惑。
(6) 寂靜:「調順」是克服外境的誘惑,到了「寂靜」,是降伏發自內心的雜念。如:曾經看過的錄像帶、電影、雜誌圖片、或思念鄉里、國家等尋思。五蓋──貪慾、瞋恚、昏沉睡眠、掉舉惡作、疑。對這些,也能以內心的安定功德克制它了,不易再受它的擾亂。至此,內心是寂靜了。寂靜,如深夜的寂然無聲一般,並非是涅槃的寂靜,行者應知!
(7) 最極寂靜:上面的寂靜,還是以靜定來制伏尋、伺等煩惱的,如以石頭暫時把草壓住,但被壓住的草還蠢動著,並非煩惱心念全不現起了。現在已進步到,尋伺等一起,即立刻遣除。前四住心,是安住所緣的過程。但修止成定,主要是為了離欲惡不善法,所以定力一強,從五住到七住,就是降伏煩惱的過程。必靜而又凈,才能向正定邁進。
(8) 專註一趣:心已安住,不受內外不良因素所動亂,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階段。就此努力使心專註一境,力求自然的、不斷的、相續的任運而住。
(9) 等持:這是專註一趣的更進步,工夫純熟,不加功用,無作任運自在、自然的相續而住。習定至此階段,就是要得定了。修定的方法不同,成就的時間,亦因人而異。但從最初攝心,到成就正定,敘述這一完整的學程,依聖者所說:修止的方便過程,不會超越「九住心」。所以基礎定法之養成,應依此修習,要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進程,才不會生增上慢,而貽誤了自己,傷害他人。
習禪的最高目標,固然在轉迷成悟,如果一開始便高談迷悟的問題,除了少數根機深厚明利的人之外,對大多數人而言,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我們不得不藉助科學的研究報告,向大家介紹,坐禪對身心所能產生的效果。此對於已有實際經驗的人,沒有用處,但對於希望嘗試坐禪經驗的人,則有若干誘導作用。
禪定成就的功德
成就禪定的,能得由禪定引發殊勝的功德。定德之類別約略有三:
(1) 明顯在禪定中,心極明凈,於心中所顯現之所緣境,也極為明顯,如萬里無雲晴空,晶瑩剔透之明月一般。
(2) 無分別心安住而自然運轉,了了分明,不會有任何作意功用,所以心境會澄凈得如波平浪靜的大海一樣。即所謂「惺惺寂寂」──清醒而不妄想,「寂寂惺惺」──寧靜而無昏沉是也!此時,止惡行善的力量很強,又極其自然;於欲境亦不起染著、分別,故言「無分別」,然並非是與無漏慧相應的無分別,此見解不能不明!
(3) 微妙輕安樂在世間法中,修學禪定是最為輕安快樂的。世間樂,莫過於五欲之樂,五欲中又以男女淫樂最勝,若比禪定之樂,簡直是天壤之別。定中的喜樂,徹骨徹髓,周遍浹洽,如大雨滂沱,從溝渠到池沼,到處大水遍滿一樣。出定之後,在行住坐卧中,會有輕安及禪定的余勢跟隨,好像常在定中一樣。如再修止入定,持心不散,一下子就能入定,生起身心輕安,而且能不斷增勝起來。最低階段的禪定,就是這樣的深妙!
《成佛之道》偈頌云:「明顯無分別,及妙輕安樂。」習禪若能引發世間無比的喜樂、禪悅的功德,其後的修習,就能做到不繫戀物質的欲樂,而持之以恆,不斷不懈的修學下去了。
【習禪修定專輯】
推薦閱讀:
※【新技能get√ 】練好軟功的七種方法
※覓水的方法
※HR,往臉上貼金要有方法!
※橫樑壓玄關的化解方法
※鞋子開膠了不要扔,教你一個方法可以「煥然如新」
TAG: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