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行業是如何消化「雙十一」等短時促銷帶來的壓力的?

【MJ勺子的回答(27票)】:

謝 @湖瑪 Humar @Raymond wang 邀請。

本不想回答這個問題,老生常談。各家物流公司模式/流程不同,消化的側重點也不一致。這個回答,不講具體的事件,說點兒常識,可作為一種分析方法,幫助分析此類問題。

一個輸水系統,要顧及入水口、流通管道、出水口幾大環節的問題,還要考慮意外的漏水問題。這就是快遞公司要應對各種促銷季爆艙狀況的著力點——增強包裹在體系內的流速,以及流出速度。多數公司的內部產能不足以應對『雙11』這類促銷季的訂單量,所以大眾更多的看到的是——臨時招募人手、延長工作時間、延緩派送時限等解決辦法,這是『末』,而不是『本』!

幾大環節:攬收、中轉/分揀、派送。從硬體看,是人員、設備、場地夠不夠用的問題;從軟體看,是流程、分工、信息系統是否匹配的問題。轉運夠快、場地足夠、分揀夠快、末端派送能力臨時擴充……想必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只是成本和收益的問題。

去年此時,我就回答過類似的問題,當時有個爭議,有一位自稱做過快遞的朋友說沒有別的方法,就是大規模招人,增擴人手——這只是表象,或者說是一葉障目。一個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形態,人的績效是有上限的,錯誤是沒下限的。招人的原因,從本質上說,是用最不用動腦筋的方法解決『包裹流動性』的瓶頸,但,瓶頸何止於人力!!!其跟本在於『流通管道』和科學的流動機制。

@duck_1984 分享的圖,大家可以看到,一是場地緊張,二是缺乏機械化設施,臨時加增的人手未必是熟練工人。跟堵車一樣,收費站通過慢、主路上出車禍、雨雪天低速行駛,都會成為擁堵的原因。

每逢促銷季,這些問題都會出現,短期的應對的方法是加人、加車、加場地,官方說法是各種『預案』各種『溝通』各種『動員』。在我看來,著眼於未來,機械化作業、電子化作業、流程持續優化才是最優方法。畢竟人力越來越貴,企業們又不敢貿然用價格浮動來調節訂單!

目前,以申通法師為首的各位高僧,解決的都不好;順豐略強。

20130815針對@Desire Zen 同學的疑問,補充:

舉個例子:

一條高速公路,不是非要八車道、六車道,兩車道、單車道走起來也可以很通暢。

一條普通公路,可能比兩車道的高速路還要寬一些,平時達不到高速通過,可以保持通暢,但是,一遇雨雪,則泥濘不堪。

提高流通性,不在於「寬」——當然「寬」了更好,在於基礎設施、流程和信息技術的合力作用下產生的效率。

具體的不講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此前的一些回答,舉一反三 :

【1】 順豐速運是怎麼保證快件全國一級城市和主要的二、三級城市次日達到的?為什麼很多其他快遞公司做不到? 順豐速運是怎麼保證快件全國一級城市和主要的二、三級城市次日達到的?為什麼很多其他快遞公司做不到?

【2】順豐是如何規避訂單溢出的風險的? 順豐是如何規避訂單溢出的風險的?

【3】快遞公司是如何運作的? 快遞公司是如何運作的?

拋磚,歡迎討論!

【duck_1984的回答(1票)】:

加班。

【wiley的回答(1票)】:

1、加班

2、在雙11之前,各快遞公司已經是增大的物流工作人員的招聘力度。

3、在派遣流程裡面做出改進。

除此以外,消費者心裡已經預期雙11的快遞不會很快,當快遞公司把快遞比平常要慢一些寄過來,心裡也是會有一種驚喜的。。。

【沈嘉舟的回答(1票)】:

很久前的問題了,但路過回答一下,提供另外的思路。

@MJ勺子所說已經很全面,所強調的優化內部流程和系統建設,的確是「本」。

但實際上,仍然沒有從訂單的來源上去解決問題。「雙十一」瞬間產生大量訂單,而且以後只會以倍數增加,即使再優化的系統和流程也有吃不消的時候。此時,我們不妨考慮如何把集中式的訂單進行分解。物流公司不是送不出那麼多的貨,而是短時間無法消化巨量訂單。既然如何,何不考慮把訂單分流到不同的時間段。

客戶的需求是有差異的,有些對商品的需求未必那麼緊迫。物流公司就可以利用客戶在需求的緊迫性上的差異,把訂單配送的時間進行分解。有些客戶在規定的時間內送達,有些客戶延期送達。

當然,延期必須是得到客戶認可的情況之下。即雙方在協商後願意將配送時間延後,從而達到減輕配送壓力的效果。那麼,為何客戶會願意延期收貨呢?此處我們就要引入「補償價格」,即物流公司進行一定的延期補償,讓客戶願意推遲收貨時間。這樣物流公司避免延時送貨的損失,客戶也變相獲得優惠,可謂雙贏。

當然,至於補償價格是多少?物流公司與客戶如何協商?物流與電商是否可以尋求合作?都是此方案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地方。

但設定「補償價格」,分流高峰期的配送訂單,不失為一個新思路,也希望各路高人願意一同探討。

【張秋晴的回答(0票)】:

在大學,經歷了一個星期被快遞折磨的日子之後,說一下我觀察到的表象:

1,加長工作時間。 原來申通一天只有兩個小時的收貨時間(11點半到一點半)改成六小時(九點半到下午五點半)

2,增加工作人員。快遞小哥大姐人數普遍翻倍甚至更多。

3,調整周期。同一家快遞,同樣的發貨地,到貨時間可以相差三天。目測是為了協調工作量,調整收穫端的壓力。

4,採用更有效率的管理方式。原來包裹全攤地上一個個自己眯著眼睛彎腰找,現在還是攤地上,但是擺得更整齊(有通道),名字都用紅馬克筆(我勒個去)加大加粗寫在包裹上。

吐槽一點,很多快遞是加長了工作時間,但是沒考慮到上海冬天的晝夜長短變化,五點以後天都黑了,一群人在黑暗中打著手機找,直接導致大部分人看到扭頭就走(比如我),對平均每次派送實際送達量有一定影響。

【知乎用戶的回答(1票)】:

就物流而言,雙十一是一個極其不合理的倒退。

好的物流決策層都在花大力氣消峰平谷,保證長期的平順,而不是某一日突發的波峰。這個對社會資源都是巨大的浪費。

比如樓上幾位說的,假設物流公司的人員設備以及機械化的投入程度可以保證雙十一那種量都能夠輕鬆應付的話,那麼剩下的364天裡面每天面對只有雙十一那天十分之一的單量,對它們的處理能力不是巨大的浪費么。

所以一個有理性的物流公司,在雙十一那天臨時加人加班加機器應該是一種合理的選擇。畢竟不是天天為雙十一過的,有點閑錢投資點其他的什麼不好,哈哈。

【候鳥的回答(0票)】:

多倍工資+通宵

原文地址:知乎


推薦閱讀:

物流諮詢顧問需要具備哪些技能?
激揚文字:一個物流人2016年的觀察和思考
海爾在家電物流配送服務領域有什麼特點,阿里巴巴 28 億港幣戰略投資是不是值得?
MES系統對物流的批次如何管理?
運力短租、無車承運及物流「傳統」心咒破解

TAG:行業 | 物流 | 壓力 | 消化 | 流行 | 促銷 | 物流行業 | 雙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