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心理減肥」
減肥這個話題,於近年可謂司空見慣。然而「心理減肥」之說,怕是有所標新。那麼何謂"心理減肥"?這要從誘發肥胖的成因之一"吃"說起。
有句俗話「多吃多佔」,也就是多吃了也就多佔著了,於是也多長了「肉」,又於是多吃的人就比吃少的人"胖"。胖於幼兒,在大人們的眼裡是健康,於是人們見到胖孩子往往忍不住嘖嘖稱讚。所以為了自己的孩子健康,人們便想方設法為其增加營養,甚至於剛一妊娠就開始了。殊不知,孩提時代的胖,往往是成人肥胖的隱患。研究證明:體質性肥胖正是由於25歲以前營養過度,加上遺傳因素影響所導致的肥胖。胎兒期的第30周到出生後2歲以內,脂肪細胞有一個極為活躍的生長期,稱為「敏感期」。在這個時期,若營養過度就會引起脂肪細胞增多。正常人的脂肪細胞大約有250~280億個,而肥胖時可增加到635~905億個,比正常人的脂肪細胞數多3倍。據統計,10~13歲的超重兒童長大到31歲時,有88%的女性和86%的男性仍然超重;而10~13歲正常體重兒童長到31歲時,只有42%的女性和18%的男屬於眼重。另外,獲得性肥胖也稱外源性肥胖,為20~25歲以後營養過度,主要是以脂肪細胞肥大所引起的肥胖。其脂肪主要分布於軀幹,故飲食控制等治療容易見效。正常人的皮下脂肪細胞平均直徑約67~98微米,每一個脂肪細胞含脂肪量約0.60微克。當發生肥胖時,脂肪細胞明顯增大,皮下脂肪細胞所含的脂肪量也增到0.90微克,甚至達到1.36微克。如果肥胖發展得快,一般只是脂肪細胞的肥大;而當肥胖發生髮展過程緩慢且長期持續下去的時候,脂肪細胞則不僅個體肥大,而且數目增加。當脂肪細胞既有肥大又有增生的時候,就會大大增加身體的脂肪庫容,造成明顯的肥胖。
「吃」,的確是造成肥胖的原因,那麼為什麼非「吃」不可呢?不妨從心理學角度進行一下控討:
文化遺傳因素。人體需要的能量來自食物,食物對身體功能的維持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吃了過多的食物,吸收了過多的能量,就難免形成肥胖。既然如此,是否通過節食就可以避免肥胖?問題並非如此簡單。根據減肥者的經驗,節食一段時間,一旦發生體重減輕,多吃的毛病立即重犯,這是節食減肥極難成功的原因。節食所以困難,顯示人類本來就有"只要有機會就吃"的文化遺傳。節食是一種勉強的、理性的、違反本意的自我限制,此種限帛,只能維持在意識層面。在潛意識層面下的食慾,時時不忘衝破限制,獲得飽餐的滿足。從進化論的觀點看,"有機會就吃",是人類祖先生活在艱苦時代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古代人謀食不易,一旦獲得食物,就盡量填飽肚皮,供以儲存防備以後熬過飢餓階段。在長期飢餓之後,一旦獲得食物,此種多吃儲備的文化現象便顯而易見。此種文化傾向流傳下來,即使今日生活上不虞食物蕢乏,而潛意識裡的心理傾向卻仍然存在。特別是對減肥節食者而言,體重控制稍有成效後,再遇到美食當前的機會時,純理性的自我限制力量可能會減低,"有機會就吃"的文化遺傳傾向自然就會出現。結果是節食減肥之後,一旦解禁後吃得反而比以前更多。
情緒因素影響。食慾與情緒有關的觀點,一般人都能理解。但是窨是何種關係卻未必能說明白。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一般人是焦慮時食慾降低,食量減少;而肥胖者在焦慮時吃得,而且在任何情緒狀態下,都會增加食慾。按一般人的經驗,只有情緒好的時候才胃口大開,為什麼肥胖者在焦慮時食量也會大增呢?對此反常現象,心理學家的解釋是:可能是父母在育嬰期間,因缺少經驗,為嬰兒養成了不良習慣所致。嬰兒常因多種原因而哭泣,飢餓只是其中原因之後。父母可能缺乏育嬰知識,誤認為只要啼器就與飢餓有關。於是,只要嬰兒啼器,父母就立即餵奶, 結果使嬰兒無法學到對什麼是飢餓與什麼是難過的辨別。另外一種解釋是:肥胖者在焦慮時愛吃可能是學習而來的不良適應。因為口中咀嚼時,會使面部 肌肉緊張度減低,使人間接感到情緒的緊張也隨之減低(嚼口香糖的目的即在此),久而久之,由口嚼動作演變成口吃食物。凡是遇到焦慮境遇時,即以吃東西的方式來適應。此種說法與"借酒澆愁"的方式相類似。外在誘因作用。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肥胖者不但對外在的食物線索比一般人敏感,對與食物有關的其它線索也比一般人敏銳,即使肚子不餓,只要美食當前,總不會像瘦人那樣"客氣"。
針對以上的分析,減肥不妨採取以下方法:
行為療法和心理指導。「調整食譜、限量進食、適當運動」,是現代減肥的總原則。但實際上減肥者多以失敗告終。美國心理學家傑克指出:絕大部分靠飢餓減肥的女性,都無法持之以恆,而且這種飢餓因再食所造成的心身損害,會超過拒絕減肥的心身損害。突然性的採取大量節食和完全節食的減肥者,會導致體內供需失常,內分泌紊亂,旅發酸中毒等,因而重新進食者,體重會呈直線上升,往往會超越減肥前體重標準。
對減肥期望值過高,也是減肥過程中常出現的現象。因遺傳因素所致的肥胖者,減肥效果一般不理想,因其它因素所致的肥胖,在正確的節食和運動減肥後,體重也只會相對減輕,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上。節食是體重控制的核心,而節食的本質又是飲食的行為控帛。從這個意義上說,減肥的失敗主要是心理和行為方面的原因。合理的減肥是根據自己的體質、年齡、骨架大小、健康狀態等條件,採取行為療法和心理指導,配合相應的藥物和飲食控制。如:採用行為矯正術,以心理治療的方式,指導其選配每天的飲食,改變飲食飛慣,避免食物外來誘因;對節食有效,體重下降給以鼓勵;安排適當的運動以排除多餘的熱量等,效果比較理想。
精神分析治療。精神分析的治療不僅在於控制和減輕肥胖者的體重,關鍵在於改變其體象(人對自己身體所給予的以美醜、強弱等的主觀評價)。通過這種方法的治療,可自我評價提高,自我價值感增強,獲得良好的體象。
推薦閱讀:
※便秘吃梨,你值得嘗試!
※唐老雅10月13日雅思大作文高分範文(附音頻)-人類應該嘗試與外星人溝通嗎?
※一種新的楹聯格律體系構架之嘗試
※訂閱 | 絕對不要輕易嘗試的整形手術
※第一次嘗試做的教程:超級全能隨手小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