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產業發展趨勢
在現有的電影產業布局中,規模強大、產業鏈相對完整、具有品牌效應的優質電影企業已經出現,但數量較少,譬如華誼兄弟、保利博納、橙天嘉禾、光線傳媒等是具有較高知名度的。除此之外,大多數市場主體的生存及發展狀況並不穩定,更多的中小型電影企業還不足以為產業結構的完善提供差異化的支持。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經濟效應的日益蓬勃,更多的投資人與製片公司傾向於將資本投向「大片」。但是,一個充滿活力的、逐漸走向成熟的電影市場應該是大片與更為多元化的影片相攜共生的產業鏈整體,市場的適度擴張需要給有發展潛力的年輕導演提供充分的成長的空間,優質電影企業需要在自身的資本平台上協調好商業大片與關注社會現實的中小成本影片、類型片以及文藝片等的矛盾,為一個產業結構均衡、梯次差異明顯的產業鏈做出貢獻。
2010年進入城市主流院線的國產影片大幅增加,平均每月有超過12部的國產新片進入影院終端放映,有效填補和拓展了既有的市場空間。在本年度整個26部票房過億影片中,國產影片佔據了17席,票房在5000萬左右的有8部,而票房從500萬到2000萬的更是有五成之多,國產片市場佔有率大幅提升。除賀歲、暑期、國慶等幾個票房產出較高的傳統優質檔期之外,其餘檔期的市場潛力也得到進一步挖掘,市場供求相對平衡。如《杜拉拉升職記》和《西風烈》等,分別選擇在4月中旬和10月下旬的檔期上市,其憑藉良好的影片質量和有針對性的宣傳運作,分別獲得1.24億和近7000萬元的優異票房,為中小成本國產片的市場拓展積累了有益經驗。尤其是隨著優秀國產影片數量的增多,電影產業發行和放映理念的轉變、營銷運作水平及商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影片檔期分布也呈現出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發展趨勢。
二、現實問題更加突出,高速增長適度放緩展望產業化發展的前景與未來,毋庸置疑,中國電影產業已經站在新世紀新十年的起點上。迅速崛起的中國電影產業,在票房和產業綜合效益不斷增長的同時,也面臨國產電影的虧損率超過80%的殘酷現實。盈利的電影集中在少數的導演、少數的電影公司、少數的大製作影片上,甚至大約300多部電影根本無緣大銀幕。雖然2010年度電影產量達到526部,位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印度和美國,電影市場的總票房從2003年的9億多元起步,連續八年平均增幅超過35%,但是,中國每10萬人擁有的銀幕數是0.41塊,與國際平均水平相差10倍,這种放映資源的局限性使得院線不得不偏向於商業大片。高票價、偷票房、爭搶檔期與盜版成為既是當下亟需解決的現實問題也是中國電影產業高速增長適度放緩的痼疾。此外,本來就被詬病的中國電影票價在2010年再度漲價,成為超過100億票房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對於國內的收入,高票價成為電影產業迅速發展進程中的不和諧因素。此外,即便是每天上映一部新片,全年365部的基數中減去分賬和買斷片共50部左右,國產526部的生產能力還是大大超出了市場需求,因此,適度放緩增長速度,提升影片質量,增加影院終端成規模放映的影片數量是整個產業穩定有序發展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三、電影的市場空間仍然不足
2010年101.72億元的總票房中,26部過億影片佔了65%。2010年觀影人次為2.5億,考慮到重複觀影的因素,這就意味著有影院觀影習慣的人數不過2500萬左右。尚未形成「常態觀影」習慣的觀眾通常一年只看一兩部大片,這意味著當下的電影市場空間相當狹小。如何以商業大片帶動類型片的習慣性消費,培育潛在的影院觀眾,增加既有的市場空間迫在眉睫。此外,在目前所有的37條院線中(一線6條,中型8條,小型23條),一線院線的市場空間仍然極具潛力,中型院線和小型院線的市場空間也只是得到了初步開發,整個中國電影市場空間嚴重不足。
四、電影的競爭環境仍然嚴峻,中小製作電影細分市場難以形成2010年全年故事影片產量達到526部,比2009年增加15%,最終進入影院終端的才200部左右,比上一年度的140部增幅達42%,在全年101.72億元的總票房中,國產影片總額為57.34億元,佔全年票房總額的56.3%。不過,票房分布嚴重不均,電影競爭環境依然嚴峻。本年度票房過億的17部影片的總額就達到35.34億,占國產影片總額的近62%,僅馮小剛導演的兩部影片票房總和就達到10億之巨,而其餘超過80%的影片只能瓜分剩下的22億元左右的票房。顯然,中小成本影片從製作、發行到放映各個環節都不具備與大片抗衡的能力,口碑不錯、亦有類型明星加盟的《劍雨》由於發行不暢,在國慶檔中慘敗給《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就是例證,即便是頗受關注的大片《趙氏孤兒》,及至《讓子彈飛》上映後也迅速暗淡。從過億票房影片和檔期分布情況來看,全年有5個月未能產生好的成績,而僅僅12月一月之內就有四部過億大片,有票房生產能力的影片扎堆現象嚴重。此外,大投資帶來的大導演、大明星等符合「高概念」標準的影片往往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首先變為社會事件,與此同時,中小成本影片卻鮮有曝光的機會。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投資額度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影片在市場上的表現,這也是畸形電影消費環境的一個寫照。大製作扎堆優質檔期,佔據有限的市場空間,短期內形成消費飽和態勢,中小製作只能在優質檔期之間尋求有限的生存空間,類型化程度不高、專業化水平不足、市場定位模糊,這都使得中小成本影片細分市場難以形成。
五、電影專業化水平不足,電影人才瓶頸更加突出中國電影在專業技術水準方面與好萊塢仍然有極大差距,這與繁榮的中國電影市場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部商業影片所要求的標準長度、膠片損耗比、鏡頭數、剪輯、場面調度、洗印、特效、後期、發行營銷等環節都能體現影片的專業化水平。單從剪輯密度而言,《讓子彈飛》堪稱本年度中國電影的翹楚之作,其節奏適應於當下觀眾越來越快的視聽接受習慣,但大部分影片都顯得拖沓平淡,很難牽引觀眾的注意力,而這都是基本的專業化水平不足造成的。現階段中國電影的當務之急是吸收先進的工藝技術、管理和營銷方式。2010年電影節期間,上海電影集團與全球最大的影視技術公司特藝集團正式簽署合作協議,決定共同出資在上海成立亞洲領先的,面向影視、廣告、動畫等行業的後期製作合資公司,力爭在上海打造中國電影到科技基地。合資公司成立後將在膠片沖印、特效製作等後期製作領域,形成一條新的技術產業鏈,旨在逐步克服中國電影的技術短板,使上海能夠成為亞洲領先的電影后期製作中心,從而改變國產大片首選海外公司做後期的現狀。
電影產業的迅速發展遭遇到了電影人才瓶頸的制約,中國電影產業的新人匱乏在創意方面嚴重滯後,題材重複、跟風盲從、類型扎堆等現象比比皆是。當前追求高票房的行業趨利傾向掩蓋了電影嚴謹、細緻的藝術創作與視聽技術的革新。電影業亟待培養的專業人才不僅局限在技術人才上,尤其要包括懂得國際操作規範的製片人、深諳電影製作流程的監製、能將文化優勢和商業模式融洽結合的編劇、既具藝術想像又能遵循行業規範的導演、以及「目光長遠的」投資人,只有這樣,才能在中國電影發展的「黃金機遇期」里實現中國電影從業人員的合理梯隊。
六、影院空間競爭激烈,院線影院布局趨於合理
目前大量業外資金進入院線投資領域,並且投資趨向已經從國內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蔓延。星級影院是吸引觀眾、提升票房的熱點,因此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焦點。但全國一線大城市的繁華地段已然呈現飽和趨勢,並呈現出同質化的趨勢。過熱的票房和媒體關注使得影院經營成本大幅提高,地租瘋漲,尤其是主流商圈的影院建設成本更是居高不下,回收周期也從三五年延續至八年之久。僅以北京市主流商圈的影院覆蓋為例,像王府井、西單、CBD、中關村、金源、燕莎、亞奧、朝外、望京等地都已接近飽和,而中關村方圓兩公里的地域內就密布了近70塊左右的銀幕,影院空間競爭有著嚴重的非理性因素,漸趨白熱化。不過,從有利的角度看,院線影院的競爭將促使國內影院的分布更為均衡,市民就近選擇影城觀影的機會增多。而且,投資大、質量高的影城的建成使用,也能使觀眾得到更優質的觀影體驗,從而培養後續市場。此外,從宏觀角度看,現有三個梯次的37條院線布局趨於合理,從第一梯隊的六大院線到中間梯隊的8條,及至三級院線的23條,整個院線影院分布和城鎮人口密度以及消費能力均比較配套。
七、後影院的互聯網與新媒體市場擴展網路時代,互聯網已經成為「後影院」的重要平台,2010年可統計的2.5億觀影人次只意味著有影院觀影習慣的人數大致在2500萬左右,而實際上通過其他手段尤其是通過網路觀影的人數要以億計。目前,除各大門戶網站的娛樂頻道之外、像電影網、奇藝網,以及難以計數的可以提供影片下載的網站非常之多,在網路法規不甚健全、監管不力的情形下,通過下載觀影的人數遠遠超過影院實際觀影的人數,網路已經成為名副其實「後影院」。以網路、無線流媒體3G手機為首的新媒體市場的發展也為單純的影院票房盈利模式提供了更多選擇,網路技術的發展支持高清視頻的流暢播出,譬如2010年8月上市的樂視網就掌握有2324部電影的版權,而其率先推出的1080P的超清播放機則可以為視頻觀眾帶來輕鬆自如的影像體驗。此外,新媒體市場在後電影產品開發上的作用也正在被重視,2010年12月,華誼兄弟以7000萬元投資控股華誼巨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始了電影與相關網遊產品的資本銜接。顯然,新媒體不僅在為傳統電影市場帶來新的盈利模式和和收益,也為整個電影產業鏈的結構優化帶來機會。
推薦閱讀:
※水下看帛琉 | 中國國家地理網
※胡潤:八成中國千萬富豪送孩子到國外讀書
※中國女人為什麼喜歡讓男人花錢~~
※獨步中國畫壇|李公麟
※俄專家關注長征九號:將成中國航天又一顆「珍珠」